谁能用通俗语言解释佛教十二缘支?

作者&投稿:苗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二因缘法”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一大苦聚。”我们常说:“佛法是讲因果的”,而佛所说的“因果法”是很深的道理跟智慧,这因果法是出于那里?即是出于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即是十二种“因”和“缘”,此十二法形成一个循环,轮回不断,彷佛一个圆形一样,有始有终,亦无终无始。这“有始有终”亦“无始无终”的现象,好有一比,例如数学家以圆规画一个圆,然后分析此圆之圆周是由无量的点构成,在这无数的点之中,一定有一个点是当初画时的起点;但是也可说没有起点,为什么呢?因为你已找不到这个起点了。然而当时在画的时候,必定是从某个点开始画起,所以说,必定有一个起点,也有一个终点(有始有终);但是,也已无法指陈出何者为起点,何者为终点(无始无终)。这正好说明了十二因缘:众生的生死、烦恼,就像这个圆一样,最初必然有一个开始;因有开始,故亦有个结束,有头有尾,有因有果,但是也已无法指陈何者是因,何者是果——因复为果,果又成因,因又成果,果再成因……,好像一个环环(Link)一样:

无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无明缘行”的“缘”是什么意义?“缘”在此处是及物动词,其义为“以……为缘,而有……”;因此“无明缘行”这句话用白话来说,即是“以无明为缘,而有行”。“无明”是什么意思?无明是一种状态,当众生心中产生愚痴、不明道理的时候,此状态即称为“无明”。而“无明”一产生的时候,马上就会有“行”接着生起,“行”即是行蕴之“行”——指心行、亦即是心的作用。因为一念愚痴(惑)产生时,这个心就开始动,故称“无明心动”;以佛智来看,我们心会动,都是因为无明的关系,一切的动都是“妄动”,我们没事儿的时候,身或心都要动它一动。例如:小孩子,教他静静的坐着,那是没办法的事,他会受不了的,那是因为他心中无始以来所积集无明业力的关系,令他一定要动,要叫他不动,比死还难过——其实我们大人也差不多:没办法坐着,身心一动不动。

其次,“缘”的意义,也是条件,因为无明的关系,以无明为缘(为条件),所以得到一个结果,就是“行”。接着讲“行缘识”,因为有“心行”的关系,表示心开始活动,开始运转,于是就有“识”产生,换句话说,心动之后即生“识”,此识即为本识(“阿赖耶识”),接着又据阿赖耶识生出“前七识”,又称为“七转识”。“识”即是分别、识别、了别之义。例如:你在街上看到一样东西时,只是粗略地知道其为何物,尚未对它有任何价值判断,然而由于无始的业习力之故,你会在一刹那之间,马上会去分析、研判它,那时候就是开始所谓的“起分别”了;起先光是看,没有用心去分辨,是不会去分别外物的美貌、高下等价值的,因此,一定要“用心”(起心行),而这“心”一“行”就有“识”之了别作用产生。其次,“识缘名色”有“识别”产生以后,就会有名色,“名”就是精神,“色”即是物质,亦即:因为有分别产生,所以有“精神”和“物质”两种对立之法产生。接着,“名色缘六入”,精神和物质之对立产生之后,就有“六入”生起,六入即是“眼、耳、鼻、舌、身、意”,亦称六根。然后,“六入缘触”,六根生起以后,以六根为缘,就会有“触”产生。“触”就是和外界的六尘接触。

“触缘受”,六根接触六尘以后,以此为缘,就会有感受之果产生。“受缘爱”,有感受以后,(以受为缘)就会产生种种贪爱。“爱缘取”,产生贪爱以后,(以贪爱为缘)就会想要把它抓取来。“取缘有”,取来以后,就占有、拥有。“有缘生、老死”,拥有以后,以此为缘就会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一大苦聚”之果生起。以上简单扼要说明了众生生死烦恼的整个循环(cycle)。

更进一步说,生命开始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这个色身叫“前阴身”,人死掉以后,就称为“中阴身”,再去投胎以后叫“后阴身”。“阴”即是五阴、五蕴之义;“中阴身”即人死后还没有去投胎之前,七七四十九日之间的生命状态,中阴身虽然没有与我们一样的这种色体,但是它还是一种“色法”,并不是纯然精神的存在,而且它还是有知觉,也还是有种种的苦恼、恐惧、期待……等。在中阴身还没有去投胎之前,它完全由业识所驱使,由于无明心动的关系,它又会去投胎,(假如它不堕入鬼道的话),到了该投胎时,它就会去投胎,其实去投胎就是所谓的“无明缘行”所产生的动作。“行”亦是“意志”之义,(所谓“求生意志”),以有此“心行”产生,它就会想要去投胎,入母胎之际,即由本识(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与父精母卵和合在一起成为所谓的“受精卵”,然后生出七转识。识有了,渐渐的,头、脚……等身分都渐渐成形,那就是“名色”。本来中阴身只有神(识)而已,现在身心支分都有了,“名色”就成就了。有了名色以后,渐渐就产生,所谓羯逻蓝位,第七天以后,开始产生六根(亦即“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六入缘“触”,因为和母体有所接触,就是一种触,有触就有“受”,有受就有“爱”,因为有所受——苦受、乐受……,就会有贪爱产生,有贪爱就会有“取”、“有”……等等,这是在母体中就会有的现象与过程,这便是众生生命的发生之源起(origin)与过程,亦是“十二因缘法”,或“十二有支”,因为总共有十二项,十二有支的“有”就是“有法”,也就是因缘法、生灭法。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者真实不虚,又此四谛乃圣者亲证,所以又称四圣谛。苦谛指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迫,有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八苦。集谛指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根本烦恼有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灭谛指灭尽烦恼惑业之结使,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入无余涅槃。道谛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至涅槃,故谓之道。
十二因缘法:众生自性本来清净,由于一念无明妄动,便有了行为造作之性,有了行为造作之性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有了六根出胎后就有六种觉触,有六种觉触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有爱念之心,对所爱之境贪取不舍,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有老死及一切忧悲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之性?没有行为造业之性,那里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里会有胚胎的色身?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的存在,没有了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觉触,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贪取,没有贪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悲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能觉悟此理者便是辟支佛,便是缘觉乘人。
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译曰布施,指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二、尸罗波罗蜜,译曰持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一切戒行;三、羼提波罗蜜;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四、毗梨耶波罗蜜,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五、禅波罗蜜,译曰惟修、静虑、禅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度生死海,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

是十二因缘吧,总结就是因、缘、果。

十二因缘:无明(贪嗔痴等烦恼)、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而产生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五蕴身又渐老而死)。

谁能用通俗语言解释佛教十二缘支?~

回答: 这个首先应该介绍的就是什么是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这个就是十二因缘了。 然后我们在一一作解: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以上内容有所转载,但是我认为这已经很精炼了。

十二因缘
  ﹝出天台四教仪﹞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佛家的“十二因缘”指什么?
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十二缘生,是佛教四谛法门的具体展开,详细说明。下面是我整理的佛家的“十二因缘”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因缘实际上是两字两个意思:因,引发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佛教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

佛教里面的六尘是怎么回事?十二缘又是什么意思?
答:六尘是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佛教的十二因缘故事!
答:佛教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

古代的十二支指什么?
答:十二支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十二支的关系是:1. 无明缘行,"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由于不懂得佛教缘生法,所以起惑造业。2. 行缘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前支的思想行为...

对于十二缘起,诸多经论有哪些不同的解释方式
答:近代,西洋、日本学者对十二支,有种种议论。或就传统立场而言,或以为同时因果之论理关系才是佛的真说,或就折衷立场而言等。但是,释尊在说法时,曾由于对象智慧、根机及理解力之不同,而对同一教理,或做第一义的解说,或以浅近的例子或譬喻,做极通俗的说法。故对十二缘起的说法,我们也不能做...

观十二姻缘而出生死流转,破执而离苦 这句话什么意思?
答:(二)、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

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
答:第一种:心是“一”,所缘是“一”,心与所缘在一起,然后禅定次第生起。重点放在所缘。第二种禅定:心与所缘是分离的,心执行的职责是知者、观者。(这样的禅定仅仅存在于佛教!)重点在于及时知道“心跑掉”。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

佛教的12因缘是什么?
答:在十二因缘里只有说及一法是另一法的缘,这么说是为了指出在一组缘当中最为主要的缘,以及指出它与一组果当中最为主要的果之间的关系。[2](一)缘于无明,行生起:无明(avijja)是痴心所,覆盖了对诸法真实性的觉知能力,就有如白内障阻碍看色所缘的视力。根据经教法的解释,无明是没有四圣谛...

佛教讲什么?
答:(十)有缘生 以“有”(现世的业行)为缘,必然导致识于来生投胎受生。(十一)生缘老死 生活在无明之中的众生,有生必然有老、死等苦果。佛教中将十二因缘与轮回相配,有“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十二支中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其次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是现在世的五果,以此...

如何用三生的方式解释十二缘起?
答:丁八 明十二缘起 从此大文第八,明十二缘起:第一、广明十二缘起,第二、略摄喻显。戊一 广明十二缘起 就第一广明十二缘起中:一、总辨,二、别明。己一 总辨 就总辨中,又分六段:一、总判支位,二、别显体性,三、明本说意,四、以略摄广,五、遣通疑难,六、会释经文。庚一 总判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