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在佛教和禅宗里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什么是禅??佛教中的禅,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太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修行要在什么地方修?就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的生命到底是多久?只有活着的时候叫生命,注意听!死了还叫生命吗?死了就不叫生命。过去的叫生命吗?过去的不存在。各位注意听啊!我们的生命在什么地方?我们的生命只有活着的当下!那么,我们要在什么地方修,怎么个修法?“我打坐不起心动念,我可以坐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以后呢?又起心动念了,他修了两个小时!

我们到底要修多久?各位,这样讲你们听懂了吗?修行要修多久,定要定多久?生命活着的时候那一刹那,生命活着的当下!我在说话,你们在听话,就在这个当下,如果要你们不颠倒,如果要你们不造业,如果要你们不起烦恼、不起贪嗔痴、不起无明,难不难?不难对不对?其实,懂今天我讲这个话的人,要解脱就这么简单!这样知道吗?注意听啊!要懂得那个法的奥妙啊!离开生命活着的当下,就没有所谓的生命了,也不用修了。注意听啊!修很久是很难的哪!叫我二、三十年不动很难哪!但当下不动难不难?当下不生气难不难?当下不贪嗔痴难不难?都不难。就是这个当下,因为生命只有当下,注意听哦!生命没有几秒钟,说一、二、三、四、五、六、七,没有这个哦!生命只有当下,那你们还在担心什么?

我现在问各位:你们现在在听法的当下,有痛苦吗?“没有”。当下有没有烦恼?“没有”。您现在有没有生死的问题?“没有”。那我们不是一直讲要灭烦恼吗?要断烦恼吗?那您现在不是就断了吗?不就灭了吗?您说:“怎么可能?我离开又有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深思啊?为什么现在没有,离开会有?我再问:你们现在既然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贪嗔痴,那这样的身心状态之下,当下您能看清楚吗?“我知道”。那护持这一点难吗?“不难”。生命,就是时间的幻相。我们所感觉到的生命之流,就是在一种流动的过程里面,我们一直是这样的观念。其实,生命到底有多久,什么叫生命?活着叫生命,对不对?死了叫生命吗?不会。那过去了的算生命吗?不。未来的算生命吗?也不。那什么时候叫生命?你们现在在听我说话的当下叫生命哦!注意听!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对不对?未来的还没有到,对不对?那都叫生命吗?不是。那生命到底要活多久?就是活着的当下而已,注意听!如果明白这个,注意听哦!明白这个的话,修行要修多久?禅定要定多久?注意听!听懂的人很快就受用啊!

你们不要落在时间的幻相中,要活在当下啊,生命只有当下!注意听!过去的,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那生命只有当下,是不是这样?那修行只有修当下,注意听哦!定力只有当下在定,您就不会被时间的幻相迷惑,那修行就不难!

看到灭,寂灭的灭,明白了,当下明白了,您当下留下的是什么?如实知哦!这个明白叫如实知哦!如果六根触六尘产生的六受、六想、六思都是即生即灭的话,能够看清楚的话,哪一个人如实知的当下不是清净解脱呢?问题是这个“如实知”是这么难!而且,我们一直有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我们一直潜在并且很深的哦:“师父,您现在说的我没有,但是我回去就会有”。注意听!你们现在注意听哦!你们回去真的会有吗?当下把这个观念搞清楚以后,回去马上要注意哦!回去真的有吗?回去跟现在不同吗?你们回去以后的生命的每一刹那跟现在不同吗?注意听哦!那好,现在的功课就是保持这样的觉知,难不难?回去的功课就是保持这样的觉知难不难?这个叫修行用功。你们现在有功课了。

每一个当下都有因缘、有让您明白见法的机会,也就是说,对这个法要明白的人,能把握生命中、生活中每一个当下,能去觉知、观察,去明白它,每一个因缘的当下都有机会。贪嗔不起的当下,如实的清净自在要发觉。我们在狂心中,不知道狂心如幻,歇即菩提。这个“歇”,怎么歇?了解真相,自然就歇。

什么叫生命?现在能作的,才叫生命。过去,已经没有了;未来还没有到。什么叫生命?如果我们真的落入时间相、相续相,我们就被时间相迷惑了,就落到过去和未来。其实,生命只有当下,离开当下,没有生命!是不是这样?一刹那以前已经过去了,已经永远不再来了;一刹那后还没有到,您怎么样也体会不到——活着只有当下!

活着的时候,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起心动念,我们加上一个“觉知”,加上这个觉知就能慢慢体会到“正智正念”、“系念在前”的重要,您才会活在真正的生命里面!您不是活在过去,也不是活在未来,如实地活在生命的当下!当你们在听我说话的时候,你们不颠倒,正智正念现前,这个当下就是定,当下没有贪嗔痴,当下没有烦恼,懂吗?当下没有被烦恼妄想束缚,当下身心安然自在,这个就是定!那有人会讲:“师父,这个很难保持啊”!我说:要怎么保持?生命只有当下,还要保持什么?正是因为落入了时间相,才要保持。生命没有时间相啊!生命只有当下,那要保持什么!所以,您只要当下能够不颠倒,当下不贪嗔痴,当下不随烦恼走,那个就是定,那生命永远只有当下啊!这样知道意思吗?所以,保持当下的清净难吗?要修禅定难吗?只保持这个当下真的很难吗?修行只在这个当下很难吗?禅定只定这个当下很难吗?只要有正智正念——当下的正智正念就好,注意听!正智正念不要很久,只要当下有正智正念就好。当下有正智正念的人,当下就不颠倒,当下不会落到过去,当下不会落到未来,当下就是清清楚楚、不动不摇。生命只有当下,对不对?只要您活着,有觉知的时候,保持这一念觉知就好,这样难不难?不要二三十年修行哦!不要几生几劫的修行哦!修行只有当下!这样明白吗?活在当下的人,当下觉照,当下就清净。那个烦恼是幻相,我们不知道那个是幻相,当下找不到的是真相,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是真相,我们相信幻相,不相信真相,就在这里!所以,学法要有悟性,我这样讲也是一种启发,但是您要去体会,您要去当下明白、去提取,懂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不懂,它会再来。

我们禅修时不是讲这个问题吗?师父为什么讲如实观照用一个“看”字?“看”就是找,“看”就是觉知,“看”就是注意它,“看”就是观察它。当你“看”的时候,绝对找不到!我为什么用这个作为你们的下手处?为什么要你从这里进去去体会它的奥妙?体会到了它的奥妙,进一步才能体会什么是法性。体会到法性的本然,你们就有位置了,就站在法性上,不再颠倒了,这个是过程。入手处不明白它的奥妙,后面的成果是不会出来的!这是我一生所学最重要的关键所在,拿来给大家作个入手处。所以,这个正智正念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了。师父的如实观照,其实就在一刹那中,在一个“看”字中间让您发觉什么叫正智正念,这个就是师父的善巧处!

“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这几句话很重要,大家划起来,这个是心要,我们用功的心法,这个就是心要,要注意!因为安住在这一种觉观之中,它的过程就是这样子:“觉诸受起”,我们内心“起”了感受的时候,要很清楚明白地发觉它的“起”;“觉诸受住”,这个受的过程我们叫“住”,就是起后到灭前感受所经历的过程;“觉诸受灭”,那个受消失了。最后一句要注意听:“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受灭以后,正念而住。住在什么地方?念起念灭后,就在那个地方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我常常都点重点,你们用功的人要抓住那个重点!比如说,我们讲如实观照,当你在“看”的时候,很多人说:“我看到了念起、念住、念灭”,其实不可能的!能看到的只有念灭,注意听!也不是一个念的“灭”哦,是根本在里面就找不到东西!那个时候是什么?等于我们一般有起有灭,而真正在你“看”的当下有没有起灭?是没有的。那没有,等于是灭后啦!那灭后是等于什么?灭后等于未起啦,注意听!这几句话要记着!听懂的人,这几句话就会受用啊!正念而住,就住在这个地方,注意听!而这个地方要不要用心住?明白的人根本不用心住!为什么?因为本来就这样,还要用心吗?我在点重点,我经常会讲一些重要的,大家听懂的人就懂,不懂没关系,慢慢体会。

再看经文:“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第一个是受,第二个是想,第三是觉,都是我们心灵的作用:心灵感受消失了,想消失了,觉知消失了,这个是心灵的过程。在心灵的作用之中,要很清楚地“看”清楚,然后在这个“看”字的作用之下,你会发觉它的奥妙。看的作用之下产生的是什么?只要看清楚这个,“是名善男子正念正智成就”。所以,我们讲正念正住,在什么地方叫正念正住,这个就点出来了。我们的心灵会起、灭,受想觉都是心灵所起的观念和作用的一些过程,“看”清楚,尤其是在灭后。这里讲灭后,其实应该是平常都在灭,平常从来就没有起哦!起,也是天空浮云哪!注意听哦,明白这个就能安住。这样子的明白,念念都在这个中间叫正念,注意听!

“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以后呢?它能“离欲,灭尽到舍”。这个过程,我们有参加禅修的人或有真正在使用如实观照的人,这个地方要铭记在心!注意听!修行,我们总是觉得可以慢慢来:“我现在还没有办法达到那个境界”,那么,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我慢慢来”,还有一种时间的观念:“我现在还不会,我慢慢来,我一步一步地来,我次第地来”。我现在可以告诉各位:如果你的观念里面还有时间的观念、次第的观念、慢慢来的观念,我可以告诉你:你跟法是不可能相应的!生命——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只有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生命活着只有当下!这个当下不能解决,寄托于未来,落于时间相,没有一个能解脱的!要注意听!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即使你们在听经的时候,每一个当下都是悟入的因缘,都是见法的因缘,就是在谈这个。当你有时间观念,落于等待未来的时候,是不可能跟法相应的!所以,这里就讲:观察生灭、无常,当下有没有看到它离欲?这个“离欲”不是我现在观察,其他什么时候才忽然间产生,当下!注意听!当下是不是能离欲?当下是不是能够看到它灭尽?如果你当下不能体会,哪里还有第二个因缘可以体会呢?我一直强调:生命只有当下!如果你说:“我将来有机会,我等下一次”,你什么时候能看到呢?因为“现法见”是讲当下的,当下的身心马上可以证明的!我很重视这个地方,一直强调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啊!就在你们现在听法的当下就是!是不是无常?是不是生灭法?如果是生灭法,当下是不是就离欲?当下是不是跟灭相应?当下有没有一个决定性?它确实舍了。

不管您的身心现在是苦受、乐受,只要你是在如实的观照中,你一定会发觉:它真的是无常的,它真的是生灭的。你也会发觉:观察的当下不可能有执着,观察的当下就离开欲望。只要你有做如实观照的人,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问题:只要你在观察中,也就是在观照中,那个贪欲不见了,那个烦恼也不见了,那个快乐也不见了,是不是这样?如果你有在观照的人就会知道。所以,不但知道它的生灭无常,也可以真正的离欲不执着,甚至于当下的体会是与灭(寂灭)相应的!甚至于发觉你的那些执着、贪欲,当你不再执着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舍离的感觉。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在修行,在观照,在禅修都好,其实我要各位体会的都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在如实观照的观察中就会这样?所以,为什么叫你用一个“看”字?“看”就是在观察,“看”就是在观照,只要你是如实地、全心全意在观照中的话,你发现的必定是这个!

快乐的时候,烦恼的时候,一观照之下,它会回到原来的样子。什么叫原来的样子?就是本来不生灭的那个地方,那个叫本来。只要不迎不拒,也就是当下很客观地观察它,就会看到原来的样子。很多人在讲:“师父,我只要一看,什么都看不到”。为什么每一次看都看不到?这个就是奥妙!如果不是“看”能够看到这样,那何必看?为什么看不到?这个就是问题了。看不到是什么意思?那个看不到的时候是什么呀?有生灭吗?有变化吗?还是不生不灭呢?还是寂静的?还是宁静的呢?奥妙不都在这里吗?我们不知道本来就是这样子。那个叫本来,那个是不生灭的,那个叫做清净的,注意听哦!当你们在听法的时候,全神贯注在听法的时候,稍微向内观一下:它有没有起落?有没有贪嗔痴?有没有烦恼?如果没有,那是什么?是不是不生灭?是不是不动?是不是清净的?是不是如如的?我们一直不知道什么叫本来,我们找不到一个安住点。它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你没有发觉到。它一直在那边,本来就是这样子,但是你们从来没有发觉到!

众生的病源就是想:从意念中生起了过去的记忆,或者是幻想于未来。叫你们一秒种不想,比死还难!师父抉择这个“看”字的奥妙在哪里?看,回归当下;想,落入过去未来。使心清净有什么难呢?只是不攀缘而已,不落入过去、未来而已!当下哪一个不清净!问题是为什么不能活在当下?因为你们想惯了!所以,师父用一个“看”字,让你们超越意识的牵引,而看到真相:一切法的法性空寂,本来清净。不然,你要从哪里解脱?从哪里看到真相!

【 观照 】
即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意。又‘观照般若’则指能观照事、理等诸法实相之理之智慧,为五种般若之一。肇论(大四五·二一三上):‘观照般若,照事照理故。’

佛教禅宗上所谓的“悟了”是指什么?~

迈向生命的圆满

台湾 高雄 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
新春开示

大悟见性的那一天,

那一刻,

那一刹那,

我见到了生命的永恒与圆满。

从此心中的喜悦与安详充满了身心,

它是如此的清净与平等

无相与解脱

无求与无住

无诤与寂静

在圆满的心性中,时空完全静止,宇宙和世界,并不存在。

了(liǎo)悟了(le)

五蕴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六入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十二处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十八界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七大尽不可得,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身心即空,无我无我所,就在此时此刻呈现出

第一义大空,完整无瑕的真实生命。

它不是色身,因为色身 体空如幻,

不是识心分别,因为识心分别是依他起,空无自性。

最原始又最完美的真实觉性,

它不是相,而是毕竟无相。

空相中,它没有语言,我无法形容它。

空相中,它没有观念,因为不存在能所。

空相中,它没有妄想,超越一切想像。

空相中,它没有委屈,也从不哭泣,只是事来不著。

内心深处只有微笑,而心灵却又是一片祥和。

在大悟见性的世界里,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文字,

更不会落入观念,也从不起妄想,

身心世界本来就空,皆不存在,一切皆是假名,

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虽是假名,但灵觉真心亘古长存,没有新旧,亦无增减,

它只是存在,无法触摸。

当我正想告诉你的时候,却无从启口。

当我想去描绘它时,它没有颜色与形状,无从细诉。

用人类拙劣的语言,教我如何去说明真心无相的圆满生命?

它不是明也不是暗,它不是动也不是静,

它无形相,亦无来去,更没有任何动作。

它不是物,亦不倚一物,

但却又是如此清清楚楚,时时呈现眼前。

空灵无思,动念即乖,拟议皆非,

真的无下手处,但处处是。

不预设立场,不期盼未来,不落入观念,

心中不计较不比较,只是事来随缘不著,不强分别,

不起心,不动念,大道觉性立刻显现。

真心求不得,取不得,也舍不得,

它是如此的完整,它是如此的圆满,

它是如此的纯洁,它是如此的自然,它从不做作。

当你破除一切假相,不再被名称所困扰的同时,

心性等如虚空,那就是圆满清净自性,歇即菩提,当下即是。

若大悟见性,一切时空,当下入无为安详涅槃处,

自在与解脱,不再贪著,也没有任何渴望。

食衣住只是随缘,心中无比的知足,秒秒安详。

行坐卧无非道场,站立与睡眠皆与道相应,尽是真如。

当生命悟性达到最完美和圆满时,

心中什麼事都没发生过,

因为了悟了 缘生即是无生。

菩提涅槃圆满自性现前时,真心无妄,

无妄之真心如日当空,

照尽山河大地,

无所分别。

当圆满觉性显露时,

不必坐禅,禅即是心。

不必诵经,经即是心。

亦不求解脱,

本自无缚故。

诸法本空,没有能所,

但有能所,具是戏论。

是故圣心无求,品格高超。

当大悟见性时,

一切生、住、异、灭皆在一时,

十方三世尽在一念。

一切有为皆是真如无为,

无为处即是佛行处,

即是生命圆满处。

不可立一个真谛,

不可立一个俗谛,

不可立一个中谛,

一切法不立,

尽是真如故。

不修观,不修止,圣谛亦不为。

万法本自空寂故,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

连不可说亦不可说。

圆满清净自性,

它只是存在,但却道它不得。

因为诸法本空,

万法如幻,

本无来去生灭增减,

身心非我,诸法

如幻、如梦、如露、如电、如泡、如影,

是故不再执著。

外不缘尘,内不循根,

不落分别,识心不生,

万事只是随缘,

生命自然圆满。

大悟见性则万法一如,

「如」之一字,众妙之门。

「如」则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

无有形状,

超越数量,

能所不二,

无求亦无住,

即是生命圆满处。

心中不著,亦无所惧,

不刻意作观,

不必灭相,心中自然无相。

不落能所,了一切法无我,

心中无滞,无法不通,

是生命圆满行。

佛性即是觉性,

是人类生命的终极圆满,

也是生命的终极完美,

从完美中取出完美,

剩下的依然完美。

若大悟见性

五蕴当下尽是完美

六入当下尽是圆满

十二处当下无非究竟

十八界当下绝待纯真

七大当下即如来藏第一义大空,

周遍法界,纯一圆觉,无法不圆。

生命的圆满,就在当下,

无一时不圆满,

无一刻不圆满,

无一处不圆满,

无一法不圆满,

因为它本自具足圆满。

真理只是被发现,并不能创造。

发现人生宇宙究竟真理即是佛,

佛即是众生心。

唯佛唯心并无增减,

法界如是,

法尔如是,

法法如是,

尽是圆满。

身心休歇处,

即是生命圆满处。

生命一旦达到了究竟圆满,

般若妙智便时时刻刻出现心中,

如涌泉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果有人请示师父说:

「敢问上人,如何修行才能入於圆满?」

答:
「开口问的那个人,正在问问题的那一刻,即是生命圆满处。」

悟 否 ?


若真有心于佛法,还是要从基础的来,开悟的境界离一切心行,离一切语言文字,你靠思维,用臆测,用揣磨,用推理,是不能了解的。脚踏实地,建议从基础开始多看慧律法师讲座

慧律法师为禅宗祖师,是受海内外公认的祖师大德。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而在佛教中的“禅”是“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
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所讲的即: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修禅,可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使修习者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三种禅介绍
1、世间禅,乃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有二:
①根本味禅: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三品,合称十二门禅。乃厌离欲界之散乱而修四禅,欲求大福则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
②根本净禅:逢佛出世,闻佛说法,则得依之而直发无漏智,故称净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三品,分别为慧性多、定性多、定慧均等所修。
2、出世禅:观、练、薰、修四种:
①观禅:观为观照。明观谛照不净等境,故称为观。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种。
②练禅:练为锻炼,即指九次第定,此禅由浅至深,顺序锻炼四禅、灭尽定,依不杂异念,以无漏法锻炼而灭有漏,通达八地。
③薰禅:薰为薰熟自在义,如狮子奋迅三昧,能除异念之间杂念,得顺逆进退皆随意自在!
④修禅:超越三昧,修治前定,使之精妙,可超越出入自在!
3、出世间上上禅:即
三种禅 - “地持经”卷五之九种大禅
①自性禅:修观心之实相,不外求。
②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
③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
④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
⑤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
⑥一切行禅:含摄大乘之一切行法。
⑦除恼禅:除灭众生之苦恼。
⑧此世他世乐禅:令众生悉得二世之乐。
⑨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

扩展资料
中国禅的产生与发展,完全是印度佛教东传之后,逐渐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相结合的产物。既有僧肇的造论,也有道生的说法,他们这些东土大德对佛法的弘扬,就为中国禅宗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齐梁之间,宝志禅师的《大乘赞》,就颇近后世禅门的顿教思想,善会的禅修则已开启了“中国禅”之先河(详香港《内明》298期之拙文)。只缘东土有此大乘气象,以故达摩祖师的东渡,方才找到了其禅法顺利弘传的缘(条件)。
也由于中国早期就具备了禅法弘传的基础,故六祖以后的禅法必然朝着单刀直入、当下即得的道路发展。这一发展方向虽然曾一度发展到了“呵佛骂祖”的境地,但毕竟只是在破斥学人的情识上的我执与法执上作功夫,而作为真正永恒的佛法是骂也骂不掉的,而真正的觉者也是骂不到的。
所谓“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其缘由就在这里。假如像胡适先生所说的那样,禅家不做禅定修持,不对人生的终极目标作追求,那自然也就找不到自身的归宿(即云门和尚所说的“腊月三十日”)。而作为心性解脱的禅宗也将会从佛教的轨道上颠覆,从而转化到纯学术的方向上去了。
佛教最具中国特色者是禅宗,也就是由于禅法在不违背佛教的根本教义的前提下,又能充分注意与东土的中国文化相融合,使之彻底地“中国化”,而又不脱离佛教的基本轨则。倘若离开了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无从谈“中国禅”了,更无从谈中国的佛教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禅

"观照"在佛教和禅宗里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答:“看”就是在观察,“看”就是在观照,只要你是如实地、全心全意在观照中的话,你发现的必定是这个! 快乐的时候,烦恼的时候,一观照之下,它会回到原来的样子。什么叫原来的样子?就是本来不生灭的那个地方,那个叫本来。只要不迎不拒,也就是当下很客观地观察它,就会看到原来的样子。很多人在讲:“师父,我只要一...

在修观禅时,为什么不能观照"人无我"?
答:因为安住在无我的状态当中,烦恼来了我们的心还是空的,没有“我”的那种状态,那么“我所”就动不了我们的这颗心。因为当看到一切境界时,都不是“我所”了,原来的“我所”没有了,所谓的“我的”这个“我的”全部都没有了,就是说“我”一旦被砍掉后,所有的“我所”就没有主人了,包括我...

"读经不离观照,读经就在三昧正受中"这话对吗?
答:读经时要全神贯注,要在于淸净心,不易观照,如诵经时打妄语而没有其中精力那就读不下去 ,要读完一部经以后才能去注解诗分析才对。

心经中“观自在菩萨”中的“观”是什么意思?
答:“观”是观照,时时看着念头的起处,不动摇。《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叫人做功夫。普巴先生多年对佛教的研究,用《科学说心经》重新诠释了心经,在他的解释中,观自在菩萨 在全文中的意思是① 在唐三藏时代,观自在菩萨被理解为“觉有情”,② 用科学地理解,观自在菩萨即观...

如何用"中庸"思想观照现实
答: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义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此,很多大儒都给出过自己的解读。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说:“中...

对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的理解
答:法布尔的这种"以人性观照虫性"让我们从忙碌都市生活中暂时逃离,重新亲近鸟语花香,或许也是一种对于我们自身的再认知。“有一百种动物,就可能有一百种尾巴”,一朵花也有一朵花的微观世界,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关心纸币一样关心一片叶子,像宠爱情人一样宠爱一只小动物,我们与这个奇妙的世界才真的和谐了。望...

怎么理解这段佛语?
答:我们明见了佛性,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自”,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们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认识它,真实不疑了,这就是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在”,见到性后,不迷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圆觉经》曰:“知是空华...

佛教的"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什么意思
答: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宇宙万法唯是一心也。此句话是顿悟「万法唯是一心」之「观照法门」,出自《楞严经》。顿悟观照法门:若能观成,即能直悟本心,了达自己现前一念自性,即一切万法本体本源,心外无法也。观法:直观「六和合,无所有,不可得」;直悟「一切法不可得,唯是一心」;直入「...

"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同虚空相,一无所有,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请...
答: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同虚空相,一无所有,名生死始,法相如是。这段主要讲的是观照到空性,是佛学大乘般若法涉及的内容。下面为您详细解答:甚深般若:般若一般翻译为智慧,但是它区别于世间所说的世智辩聪,而是观照到空性的出世间无上智慧。具体《般若波罗蜜多经》压缩版的《心经》对空性有...

如何理解《心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及其在修行中的作用?
答:般若波罗蜜心经,揭示了佛法中至关重要的智慧与解脱之道。般若是梵语,象征着大智慧与微妙洞察,因其深远深意,被誉为“尊重”不翻之义,旨在唤起读者对它的敬重。智慧的翻译,虽然常见,却难以完全表达其深邃内涵,般若实际上包含三种含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以及文字般若,引导众生从轮回苦海迈向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