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北京的春节》

作者&投稿:危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这些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语言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二、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这些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族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三、激情导入

播放歌曲《新年到》,出示有关新年的图片

导入语:

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了,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了,听着这动听的音乐,看着这美丽的画面,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老师这是什么节日?

四、回顾旧知,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过了生字词关,以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谁来回顾一下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热闹的,北京春节详细的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几天人们的民俗活动。

检查字词:摊

拓展:滩

五、讲授新课,答疑解难

1.学习描写腊八的部分。

腊八部分中主要是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

其中出现了一个比喻句农业产品展览会。用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蒜瓣是什么颜色呢?翡翠。醋的味道,有些辣味。这样的色味俱全,让人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2.学习除夕和正月初一的部分

除夕真热闹,体会这个字真。

正月初一这时候人们的活动的和人们的心情。

男人出动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摆摊,人们的心情是快乐的,轻松的自在的。

除夕是热闹的,他是动,正月初一是静。动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学习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部分。

找出文中描写灯的句子画出来体会元宵节它的数量多,种类多。

六、拓展提升,总结升华

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这些词语它带有明显的京味,可见他有的是儿化音,有的是俗语。美好的节日自然的可见作者表达出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七、作业

搜集某一节日在自己所在这个地方的风俗,比较一下,与老北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做一个小练笔

板书:

【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节日由来

人们迎接春天,最早是在冬至。原始人的天文知识比我们要丰富,根据日晷,冬至黑夜最长,白天最短,便把它当作一岁的分界线。甲骨文中也有“出入日,岁三牛”的记载。意即在进入冬至和离开冬至的临界之点,要杀三头牛作为祭祀。湘西苗族的“椎牛祭”还保留着这一远古的仪式。甲骨文中的“岁”字,右边是一个牛头,左边是矛,上、下即标记着牛的心脏部位。原始人认为,牛是有神性的动物,而神性依托在血液里。在“出入日”即冬至的临界点,就要慢慢地椎牛,让具有神性的血慢慢地流入大地,这样,这一年粮食就能获得丰收。

冬至临界点的椎牛,即最早的“守岁”。商代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始有了四季划分,“岁”变成了“年”。过年最早定在立春这天。由于农历每年都变化,立春不一定在正月,为了方便起见,后来逐渐将过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一这一天。如今除夕夜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零点敲钟,跨过零点才能睡觉,就是古老“守岁”仪式的延续。

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节日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

北京的春节课文分段
答:《北京的春节》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7节):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第二部分(8—11节):描述北京市民除夕,元旦,年初过节的盛况。第三部分(12—16节):描写北京市民过元宵节的情况。第四部分(17节):描写新旧社会过春节的不同。

《北京的春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六年级下册课文《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他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描写了老北京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答: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

《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答:《北京的春节》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北京的春节》文章部分段落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

北京的春节阅读理解
答:北京的春节读后感如下:1、《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篇1。通过学习“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又了解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是如此的有意义,不但知道了春节期间分腊八节、除夕、大年初一、还有元宵等的节气、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在北京民间的过节习俗和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老北京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

《北京的春节》课文里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答: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后的生活也多姿多彩。

北京的春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答:《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答: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我在此整理了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评课稿,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评课稿1 《北京的...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生字组词
答: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生字组词如下:1、《北京的春节》生字 【旬】。读音:xún。组词:①初旬 上旬 旬月之间 ②年过六旬。2、《北京的春节》生字 【熬】。读音:áo。组词:①熬粥 熬药 熬盐 ②熬夜 煎熬 熬磨 熬年头儿 病痛难熬。3、《北京的春节》生字 【蒜】。读音:suàn。组词:蒜苗 大蒜...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句子赏析
答:《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关于北京的春节的文章,也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分析哪些句子呢?我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句子赏析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