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浮山记全文翻译? 再至浮山记翻译

作者&投稿:蓍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浮山者钟灵毓秀之区,桐城之大观也。子切向往久矣。今当暮春谷雨日,予与戚友驾一叶扁舟,俄而抵岸。陆行数百武,竟入华严寺。沐面理发。茶毕,出游。

  初至二小洞,一眺而已。绕山南行,踞虎豹,攀虬龙,越几凸凹,惟佳景是赏。直上最高峰,近测量标志而上。眼界虽宽,其景之无比,犹未见。

  乃由径西下,幸见牧童驱犊归,因问曰:“是山佳景何处也?”牧童指之曰:“某也佳,某也佳。”我等振作精神,如言前往,便至龙虎关。初极狭,又数武,豁然开朗,不啻黄道真之入桃花源也。观其壁上之诗,碑中之记,悉墨客骚人所作。摩挲而读之,觉之味,正欲他往以尽大观。忽而天变一时,风而烈,雷而迅,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我等抚然曰:“苍天,苍天,何以夺我佳景,而困我之甚也!”于是,栉风沐雨,携手同行,复至寺中宿焉。拟定明日再游,以得灵秀之气。
乃天不假缘,风雨如故,使我等诗未题,赋未作,买舟而返,不将有愧是山乎!然而,名山之景,不可不观,亦不可尽观。不观则无以开胸襟,尽观则惰重游志。天故留其胜境,以待我等重游。况谷雨则雨,其谷之熟也可沾然,则天之所以困我等者,正所以爱我等也。他年我等重游是山,尽其佳景而观之;题诗作赋,亦可附前人骥尾,而并垂不朽云尔。


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境内,是刘大櫆故乡的名胜,其山水形胜、人文蕴藉至今在枞阳、桐城均首屈一指。仅明清两代,文人骚客吟诵浮山的诗篇已不计其数,但精心深情记游写景的散文屈指可数,仅有明代竟陵派作家钟惺的《游浮渡山记》,邑人方以智的《游浮山记》、戴名世的《游浮山记》、方苞的《再至浮山记》和张英的《癸未秋游浮山记》等。其中,除了钟惺与方以智的散文篇幅较长,其余的文章都不足千字,且内容文字几无可以圈点之处。

  刘大櫆的出生地枞阳刘家周庄与浮山隔湖相望,他早年于桐城城关入塾授徒时,浮山是其水路往返的必经之处。因而他对这里的峰岩崖峡可谓了如指掌,因而在日后奔波异乡的时日,他会时常被故土的山水撩拨起缕缕乡愁。

  浮山虽位列于安徽境内五大名山,然若仅以山水之胜而言,它确实难为上乘,其奇险比不上黄山,其俊秀胜不过天柱山,其佛光也逊于九华山。但浮山自有胜过它山之处。它于旷野水泽之间拔地而起,三面水汇,其美正如刘氏描绘的“山石嵽嵲空虚,几欲乘风而去”,带有某种虚幻感的朦胧美。只是这种美若非亲历其境,细心体察,则是难以言传的。难能可贵的是,刘大櫆能用淡淡的白描,将它毫不雕琢夸饰地“如实”托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产生出真切实在的感受。

  

 

  刘大櫆在桐城派及其文论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上继方苞的义法与雅洁,文道皆论,而重心明显偏向于“文”。他从行文与行文之实的新角度来阐释文学,并将义理、书卷、经济降格为材料,将文学提升为“能事”,尤其突出“神气音节”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审美进行多元论述,使得中国散文学从文道一体中突围而出,走向了审美发展的轨道。包括《浮山记》在内的诸多游记可以说是刘大櫆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浮山记》以山体自然格局为布局,以公众视角,按游客从东南路入山的视线转移,由南而东,再而西而北,次第写出浮山胜境五处,即华严寺、金谷岩、会胜岩、连云峡、壁立岩,此为全篇的前部分。后部分写诸峰,次第脉络有所变化,不再以游者人山所见的视线为径路,而是循着山的来龙去脉,似凌空俯视,指点历数,顺次叙写黄鹄峰、妙高峰、余莱峰、翠微峰、抱龙峰之壮观。其中,写五处胜境时,附写五峰之外的有关诸峰;写五峰时,则补写五处胜境之外的巉岩幽洞。二者巧妙交织,回环照应。

  文章起笔突兀峭立,先声夺人,单刀直入主题,有韩愈文章“劈头涌来”的气势,是刘大櫆很多文章都采用的手法。基于此,作者将浮山所在的方位及得名由来作为联结点,放在前后两部分之间补叙。既避免了将静止介绍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平铺直叙,又不至于将其放在后面,令读者不得要领,似有蛇足之嫌。这样处置的妙处,恰如游人遍历诸岩、再登五峰后,趁着歇足喘息之际,即时插叙一番,既为前面作结,又为后面张本,似过河架桥,使全篇浑然一体,无缝无隙;且节奏上张驰适度。至于文章结尾,作者则缀写了浮山又一奇景——青鸟。因青鸟之奇,乃浮山之奇,令人神往,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此如余音绕梁,又如画龙点睛,韵味十足。这开篇、中间与末尾的“突”、“补”“缀”,行文自然,结构巧妙,因此被姚鼐(在《古文辞类纂》的评语中)称为“亦奇”。

  全文内容在自然平实中表现奇巧,在浅易直观中显示繁富。至始至终都不离一个“山”字,处处突出浮山之“山”。如前部分所写的“五胜”包括一寺一峡三岩,其峡、岩是正面写山,而一寺表面写寺,实则侧面写山。再如,在交待出“寺在平旷中,竹树殆以万计”后,紧接着说:“石壁环寺之背”,随又描其势增其色:“削立千尺入天,其色绀碧相错杂如霞”。这样,写“平旷”是为了突出山之石壁“削入天”,写竹树又是为了衬托石色“如霞”。

  刘大櫆主张“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又说:“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尽文人之能事”(以下均见(《论文偶记》)。这在《浮山记》中也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如写华严寺及背后的山,作者只是粗线条的勾勒,而写金谷岩却是细细的描绘,尤其是随后对“滴珠岩”和“绿箩岩”的描绘,简直是有声有色,有形态有气势,无不令人如临其境,历历在目。真正做到了详略得体,张弛有度。

  《浮山记》还做到简而有味,正合于作者“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谈则简,气蕴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的主张。如文章后一部分所写的五峰,与前部分写五境相比看似笔势仓促,但简而有神,颇具韵味,其中以写妙高峰与翠微峰最为简而有味。如写妙高峰之高,并不是通常的罗列数字,也不作具体描绘,只说该峰之半有凌霄岩,登上凌霄岩“则飞鸟皆在其下”。既名“凌霄”已可见其高。这是抽象的虚笔,紧接着以“飞鸟皆在其下”之句济其实,做到虚实相生。再如写翠微峰,此乃不可多见的奇观异景,寥寥数笔,便现眼底,彰显作者驱遣文字的功夫。这里始终紧抓一个“溪”字不放。先说“循溪以入”有石壁三洞,折而南是小峡,出峡而北有二石梁,并跨溪上。这样交待性的一笔带过,紧相衔接的一段在简约中有无限的蕴藏:雨则通过溪上的石梁,可“见溪水之奔流”;霁则石下可往来行走,甚至“罗几榻而居之”。这样的景致名以“仙人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浮山记》在语言上,情韵并美,文采照耀。一是表现在对音节、字句的讲究,追求“词必己出”和“品藻”,这是刘大櫆为文的基本诀窍。如很多句子,音节急促,简短有力,气势逼人,并且形容新颖,前所未见,多为己出。二是用字省俭却非常传神,共约三千字的长文中,虚字极少使用,且交待性的叙述亦不多。如描绘金谷岩左穹起当道的大石是“如植玉环而埋其半于地”,一“植”一“埋”,不但准确清新,而且形态毕肖。三是文字极富节素,在句法上常用四字句外,短句(甚至短到两个字)也特别多,这样句有长短,声有高下,读起来节奏感很强,琅琅有声,流畅上口。这种造词用字上的技巧,组成了作者风格上自然特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正是刘大櫆“神气音节”理论上的突出建树,也是他在创作实践上孜孜以求的目标。

  


  刘大櫆生于康熙三十七年,青少年时期就有干一番事业、为国效劳的抱负和理想。他在弱冠之年,就为吴门阁学士吴士玉奇赏,赞之为“今之昌黎”,并结为忘年之交。他二十九岁入京应举时,被当时以名重京师的方苞誉为“国士”,初出茅庐便名满京城。这样的早期际遇使得年轻的刘大櫆以为自己必能“自致光显,以兴国家建大业而成大勋。”然而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从康熙到乾隆数十年间,应顺天府试,两举副贡,四十岁时应博学鸿词科,又为同乡大学士张廷玉所黜。直到六十三岁,他才得以出任黟县教谕之职,一个卑贫无势的学官,没过几年,便告老还乡。其后,他一直在乡里讲学,直至八十三岁离世。纵观刘大櫆的一生,终不过一介布衣穷儒,可谓穷困潦倒,坎坷失志。才高遇穷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使刘大櫆时常激愤难平,于是在许多文章中抒怨愤之情,发失志之愤,作不幸之鸣,充满了“抑塞腾踏的悲壮之气”,如《游晋祠记》、《游三游洞记》《游百门泉记》等。言为心声,不平则鸣,这是文人作文在所难免的。

  方苞也曾作《再至浮山记》,不过七、八百言,写了他前后两次游浮山的情况。与其大多数的游记一样,文中记游描景的语言特别少,主要只在于论理抒怀。文中将两次游浮山的差异进行对比,感叹名山胜境因为有名而遭游人践踏破坏,还不如深藏人莫知的地方而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显然他是将自己与像浮山一样的名山胜境的遭遇作比,对于“南山案”的遭际耿耿于怀,在倾泄“个我”强烈的牢骚。

  所不同的是,刘大櫆写作《浮山记》,只在于如实地传导浮山的自然之美,一种于平实之中蕴藏的奇秀。山至朴实,文亦平实;山至平静,人亦平静。这是为什么?刘大櫆为“稻粱谋”而不得不长期奔波于异乡,当回想起故乡,或者回到了故乡的怀抱,怎能不会一往情深,如醉如痴?怎不能够胸有成竹、绘声绘色地描摹其浮山来?洋洋洒洒写就三千余字的长文,朴实而深情,畅达而严谨。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字字句句不再绚烂闳肆,恬淡淳朴的心地里郁愤幽怨也烟消云散殆尽。峥嵘的山崖深壳下自有熔岩涌动,葳蕤的草木根须间自有泉水脉脉。因此,品读《浮山记》,用心体味平实的字句,不难发现,作者描绘浮山,实则以浮山自况,自我写照,自许不凡。在作者的心中,乃至笔下,浓缩的都是精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邑人吴汝纶《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云:“夫文章之道,绚烂之后,归于老确。望溪老确矣,海峰犹绚烂也。”吴先生“尚醇厚老确而黜绚烂闳肆”,有褒方贬刘之意。其实“醇厚老确”与“绚烂闳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当属于文章的不同风格而已。包括吴汝纶自己在内,任何一个人,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偏好,前后的文章会有迥然不同的风格,或老确,或绚烂,未必尽然。因为研读了桐城派的山水游记,再研读刘大櫆的《浮山记》之后,反复比较,笔者还有了这个全新的发现。



游浮山记全文翻译如下:
从前我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多次说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曾相约一道在那里建个房子、种种地。康熙己丑年,我到了浮山,左、刘两位君子外出还未回来。我就独自与名叫宗六的和尚一道出游,每当天朗气清之时,我们就走到浮山下,浮山的峰影倒映入方形的池塘,等到月亮刚刚升起时。我们就坐在华严寺门楼或廊下,望着浮山的最高峰出现在大叔的树梢,感到心神完全融汇于优美的自然景象之中,那种美不可言喻。我要走了,宗六和尚对我说:“此山之优美,是我所从未亲身经历过的,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恰逢春天之时,男男女女就纷至沓来。我就常自己躲在独室里,锁上外门来避开喧嚣。山有名,则游人杂至,就像这样破坏了此地的优美清静。”辛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祸爆发,我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里独自遗憾的说:“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泽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又过了十二年,雍正甲辰年,我才承蒙圣恩请假回乡办理先人坟墓迁葬等事。
枞阳李蕴材先生,是当年浮山志上的人物,住在白茅山下。我路过拜访他,他高兴地说:“从此我又多了一个名山盟友了。”相互打量着笑了起来。李先生向我倾诉了他的仰慕浮山的心意,他的打算是:在河畔建一个吟诗亭。内中琴棋书画一应俱全。再种植各种花卉树木,以悠闲自得的心情来静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在亭子的匾上他亲笔写了“花之寺”三个字。
这时我感到喜逢旧友、面对名山、参与建设的兴趣很浓,于是开始计算志书中前人曾提及的浮山八景:
第一景“奎光映斗”,在浮山之巅,从文昌阁后上脊左边往下看,在平坦如带的水面上有一小山峰拔地而起。这就是所说的“奎星阁”。第二景“屏风披雪”,在浮山之巅,向右边看,下面空旷一片,是观赏日出的好地方。第三景“月岩晓翠”,在浮山之巅往西看,在群峰下面有座小山峰拔地而起。第四景“石破生花”,在浮山之巅往北看,下面有大小二石在道旁拔地而起。第五景“珠砂落砌”,在浮山之巅向东看,不远处有一高石悬空而起。第六景“一径松风”,从龙湫往上走几十步,即到华严寺门前。第七景“七派波光”,在浮山之巅往南看,下面有座小山峰拔地而起。第八景“半岩云脚”,在浮山之巅往西南看,下面有座小山峰拔地而起。
于是我叫来宗六和尚的徒弟小乙和尚,让他带我们到现场考察。发现志书中所描述的景物历经战乱而有的已经不存在了。而所剩余下来的如“月岩晓翠”、“珠砂落砌”、“一径松风”等胜景都仍然存在。于是我们就在这些景点题诗作赋。归来后我应李蕴材之请撰写了《花之寺》一诗;
小乙伴随我游山之后,他感慨地说:“过去未曾走出山门,没见到外面的世界多么广大;今天才发现过去如同坐井观天。”我说:“正是这样啊。”
浮山在安徽省枞阳县境内,是刘大櫆故乡的名胜,其山水形胜、人文蕴藉至今在枞阳、桐城均首屈一指。其中,除了钟惺与方以智的散文篇幅较长,其余的文章都不足千字,且内容文字几无可以圈点之处。刘大櫆的出生地枞阳刘家周庄与浮山隔湖相望,他早年于桐城城关入塾授徒时,浮山是其水路往返的必经之处。因而他对这里的峰岩崖峡可谓了如指掌,因而在日后奔波异乡的时日,他会时常被故土的山水撩拨起缕缕乡愁。浮山虽位列于安徽境内五大名山,然若仅以山水之胜而言,它确实难为上乘,其奇险比不上黄山,其俊秀胜不过天柱山,其佛光也逊于九华山。

游劳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劳山记                         【明】邹善   
隆庆戊辰孟冬之望,邹子善携诸生游大泽山,兴勃勃未已也,遂订劳山之行。   越明日抵平度,明日抵即墨,雨阻一朝夕,越震霁,遂与杨尹方升、李博士邦奇、董博士□外、郡举人朱鸿谟、王道明、齐一经、杨耿光、李如旦辈三十余人,由东南行五十里至鹤山,登其巅,望东海了无津涯,心目恍然,非人间境。王别驾九成、朱守备衣携酌岩下,幕天席地,乐融融也。   由鹤望上苑行,峰峦层叠,咸莲花状耸云霄中。将瞑,至上苑,寻邱长春炼药处。坐已,道人报,月上矣,遂登狮子峰观月,月色映海,波已溶溶不可状,而暮潮复撼激峰山有声。取酒酌崖头,诸生放歌,铿然与海涛应,不知身之尚在人境也。卧未几,道人鸣钟以唤客,於是骈兴复上狮崖,东向倾之,满天霞彩,绚灿映海中,海面尽赤。又顷之,红光一道从霞彩中直冲霄汉,咸曰:此旭日升处也。又顷之,如大银盘中涌一朱轮,荡漾上下,若熔金状,已而渐升,咸谛视无瞬。予顾诸生曰:“斯时念有妄乎?”不谋而一口应曰:“无之。”於是再酌复歌,更为明崖赋曰:“闲玩明明崖,日月递来往,沧波渺无涯,空明绝尘想。”下憩於老君洞,杨令曰:可更额为“犹龙”。   复观仙人桥、白龙洞,眠龙石而行,约山行五十里,至华楼,月隐隐映松林间,清光逼人。越晨,观玉皇洞,涉玉女盆,复稍东,坐仙岩以望巨峰。或曰,上苑南即上宫,华楼东为巨峰,游若有未尽者,海之奇,尽上苑,山之奇,尽华楼,涉固不能尽,亦不必尽也。复游南天门,坐平石上,石如台,前列华楼,后环攒峰,右左覆松数千株,苍翠可掬,天风飒飒,时来作海涛声,与歌声相和,於是纵歌复酌,浑如身历蓬壶中,数时矣,予复问曰:“此时念尚有妄乎?”亦咸应曰:“无之。”时孙二守元卿、黄大尹作孚设酌。饷罢,下华楼,见一石岩甚奇,问曰:“此何石?”众曰:“此所谓接官亭者,”因更之为“迎仙岘”。赋曰:“相逢俨列仙,人吏谢凡缘,传呼仙子避,绝倒石崖巅。”复穿黄石洞,游黄石宫,相顾慨伐树者之愚,与造石椁何异。及暮,兴尽而后归。   夫岩壑之幽,沧溟之广,日月之奇,数日可谓遍历而备尝之矣。方其对山水,玩日月时,其心寂寂然、廓廓然、炯炯然,何也?噫!吾心本自幽邃,本自广大,本自光明,一有所触,则心境会而本真露,斯固吾人平旦时也能真识此体,而时保之。处尘坌不异清境,居屋漏常对真明,则志气如神,喧寂一致,方可以言学,方可以言游。不然幽还岩壑,广还沧溟,明还日月,依然旦昼之牿已矣,而又何取於斯游。六一公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予谓,兹游又或不专在山水间。因放歌曰:“到此浑如尘外人,不须炼药问长春。千峰离却人如旧,不负千峰负此身。”又歌曰:“观日崖头奇更奇,万缘何处总无知。欲求别后真消息,常似狮崖对日时。”诸生相对,咸惕然有省。遂书以为游劳山记。


机翻,将就着看吧
隆庆戊辰初冬的希望,邹衍好带着学生在大泽山,兴勃勃没完没了的,于是就订劳山的行为。到了第二天到平度,第二天到即墨,雨阻一整天,天气越震惊,就和杨尹刚升、李博士邦奇、董博士、外、郡举荐人朱鸿说、王道明、统一经营、杨耿光、李如早晨等三十余人,由东南行五十里到鹤山,登上山顶,远望东海全无渡口,心目恍然,不是人间环境。王别驾九成、朱守备穿带酒岩下,幕天席土地,乐融融的。由鹤望上苑举行,峰峦层叠,咸莲花形状高耸云霄中。将闭上眼睛,到上苑,不久邱长春炼药处。因已,道人报告,月上了,于是登上狮子峰看月亮,月光映海,我们已经流动不可样子,而晚潮又摇激峰山有声。取酒斟崖头,诸生放歌,砰的一声和大海波涛应,不知道自己的尚在人世的。躺下不久,和尚敲钟来招呼客人,于是高骈复兴上狮子崖,向东倾的,满天彩霞,绚丽灿烂映入海中,海面通红。又过了一会儿他,一道红光从彩霞中直冲云霄,都说:这旭日升之处。又不久他,如大银盘子里涌出一彩饰,上下荡漾,如果熔化情况,不久,渐渐升,大家都仔细看没有眨。我对学生说:“这个时候念有我吗?“不谋而一口答应说:“没有的。”于是再斟酌再唱,更为明崖赋说:“闲玩明明崖,日月交替来往,水波浩渺无边,空明绝尘想。”下歇息在老君洞,杨情说:可以再额为“就像龙”。再看仙人桥、白龙洞,睡龙石就行,约山走五十里,到华楼,月隐躲在松林间,清光逼人。越早,看到玉皇洞,涉玉女盆,再稍东,因仙岩以望大峰。有人说,上苑南边就是上宫,华楼东面是巨大的山峰,如果有不尽的游,海的奇,全部上苑,山的奇,全华楼,阅读固然不能完全,也不一定完全一样。又到南天门,坐在平台上,石头像台,前在华楼,后来环绕聚集峰,左右覆盖数千棵松树,苍翠活灵活现,天风飒飒,当时来作海波涛声,与歌声相和,于是纵歌再斟酌,浑如自身经历蓬壶里,有时间了,我又问:“这个时候想想还有我呢?”也都应该说:“没有的。”时两个孙子守元卿、黄大尹作孚设酒。饭罢,下华楼,看到一块岩石很惊奇,问:“这是什么石头?”大家说:“这就是接官亭的,”于是更的“迎仙观”。赋说:“相逢真仙,人们感谢所有因,传呼仙子避,倾倒石崖顶。”又穿过黄石洞,游览黄石宫,相对地砍伐树木的人的愚蠢,与建造石椁有什么不同。到了晚上,兴尽而后来回家。那些岩石沟壑的深,大海的宽广,太阳和月亮的奇观,几天可以说是遍历,备尝的了。当他对山水,玩一天月时,他的心平静地、廓廓然、炯炯地,为什么呢?唉!我心本自幽深,本从广大,本从光明,一个有触击,就心境会而本真情流露,这就是我人清晨时也能真正认识这个身体,而当时保守的。在尘坌不同清境,在屋漏常回答真聪明,那么志气像神,喧寂一致,方可以说学习,方可以说游。否则被回岩沟壑,广回大海,第二回日月,依然是白天的牿罢了,但又怎么能用在这游泳。六一公说,醉翁喝酒,情趣不在酒上面,在山光水色中。我认为,这次出游或者不专在山水间。因为放唱道:“到这里浑如世外人,不需要炼药问长春。千峰离开了人依旧,不辜负千峰背着这身。又歌道:“看天崖头奇更奇,万缘何处总不知道。想分手后真消息,常像狮子崖对着太阳时。”学生相对,大家都吓得有省。于是诏书任命他为游劳山记。

从前我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多次说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曾相约一道在那里建个房子、种种地。康熙己丑年,我到了浮山,左、刘二位君子外出还未回来。我就独自与名叫宗六的和尚一道出游,每当天朗气清之时,我们就走到浮山下,浮山的峰影倒映入方形的池塘,等到月亮刚刚升起时。我们就坐在华严寺门楼或廊下,望着浮山的最高峰出现在大叔的树梢,感到心神完全融汇于优美的自然景象之中,那种美不可言喻。我要走了,宗六和尚对我说:“此山之优美,是我所从未亲身经历过的,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恰逢春天之时,男男女女就纷至沓来。我就常自己躲在独室里,锁上外门来避开喧嚣。山有名,则游人杂至,就像这样破坏了此地的优美清静。”辛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祸爆发,我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里独自遗憾的说:“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泽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
又过了十二年,雍正甲辰年,我才承蒙圣恩请假回乡办理先人坟墓迁葬等事。八月上旬到了枞阳,我选择吉日把祖父的灵柩改葬在江宁,于是先察看在桐城的祖先墓地。当时左未生已经死了,他的儿子移居在东乡。我要前往哭奠,就取道白云山,然后返回枞阳。我先到浮山后,算着时间已经很紧张,就相约在某一夜相见,我就招来左未生的儿子秀起在宗六和尚的住处相会。然后就出发了。白云山距浮山三十里,道路曲折艰难,每逢阴雨天气就道路不通。途中又没有僧舍旅店可以托身住宿,所以我再想前往观赏浮山也是不能了。
与宗六和尚分别后,我忽然回忆起他前面所说的话,想想也不一定对。如果路途遥远地处幽僻并且游玩这有没有可以借助的东西,则它情况自然不为人知,与山有名无名也没有关联。接着又想到楚、蜀、百粤这些地方的山水。和永州、柳州之山水同位名胜但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只是因为柳子厚经过了那里,于是前去游玩这也就慕名往游了。现在白云山的游人,还不如浮渡山那样人多混杂。这里是被众人纷纷推荐,只不过因为路途遥远、地处偏僻,途中有无所借助,所以有幸到达的就少了。既然这样,哪如全然不被人所知,又能常常保有其清静优美,并且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呢?这样看来,宗六和尚说的话无法更改,到底是正确的。
我再到浮山,不是为了游玩啊。也没什么可记的,但这其中的含义却不能埋没,所以就总结了这些前前后后的事情一并记下了它们。

沈复浮生六记的全文翻译
答:我到山中扫墓时,曾捡来一些好看的有山峦纹理小石头,回来与芸商量说:“用油灰把宣州石粘起来,叠在石盆内做盆景,主要取其色泽均匀;而这种黄色山石虽然古朴,但是用油灰粘起来则显得黄白相间,而且敲凿的痕迹显露,你看怎么办为好?”芸说:“选择顽劣的石头捣成粉末,抹在油灰粘连的痕迹处,趁着湿...

墙东诗自记文言文翻译
答:读曾巩的《瀛州兴造记》,我们看到了李肃之这样恪尽职守的官员形象,也看到了河间人民在灾难到来时,由一开始的慌乱,到后来的理智守法的表现,看到了这个诗书传承之地,百姓们的文明素质。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河北连续发生了严重的地震,河南开。 5. 栏诗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木兰诗 ...

文言文游荷叶山记的翻译
答:1. 游荷叶山记 全文翻译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 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 的,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似的,还未走到溪水的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已经走到(小路的)尽头,那山的...

鄱阳山水名天下,而龙停溪最胜,湖山记 孙觌 全文翻译?
答: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南接庐山,湖光山色,景观佳丽,是全国仅次于洞庭湖的大淡水湖。文章开篇,仅以“名天下”概括“鄱阳山水”特征,鲜明突出。以“而”字作一顿挫,引出位于鄱阳山水间,却远胜过鄱阳山水其他景观的龙停溪。接着详细介绍龙停溪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面貌。“层峦迭嶂,烟云相连”,是从...

游荷叶山记全文翻译
答:游荷叶山记全文翻译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 的,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似的,还未走到溪水的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已经走到(小路的...

山水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4. 游东林山水记全文翻译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2],欲夕[3],步自阛阓中出[4],并溪南行百步[5],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 溪上下色皆重碧[6],幽邃靖深[7],意若不欲流[8]。溪未穷,得支径[9],西升上数百尺。 既竟[10],其顶隐而青者[11],或远在一舍外[12],锐者如簪[13],缺者如玦...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答:登泰山记全文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

小石城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答:1.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石钟山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 唐代 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

游信州玉山小岩记文言文
答:望玉山记原文及翻译第3段 原文 以予所见闻天下名山多矣,嵩、少、衡、华、天台、雁荡、武夷之胜,征奇涉怪,极巍峨、穷幽渺,然人迹可到;泰山触石、匡庐山带皆缘雨生云,黎母五峰昼见朝隐,不过叠翠排空,幻形朝暮,如此地之内山,歛锷乎云端,壮观乎海外而已。岂若兹山之醇精凝结、磨湼不加,耻太璞之雕琢,谢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