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作者&投稿:时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游东林山水记》的翻译

原文: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

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奄忽去来。译文:一色的荷花满眼都是,清风从两岸吹来,红色的荷花与绿色的荷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清风的吹拂下,荡漾披拂,葳蕤生姿,荷花的芳香馥郁,被清风直送入怀中,袖中,缭绕在身,挥之不去。

一行人在古柳根小驻,准备下了两罂(瓮)美酒,几种菱芡(可做下酒之肴)。又划船进入荷花丛中,歌声豪放,笑声热烈,声震山谷。

清风逐水而生,激起粼粼细浪;流萤翻飞,忽远忽近,明灭可见。

2. 谁能帮我找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要带注释和翻译短的,快一点,我给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3. 诗意山水阅读答案

诗意山水(有删改) ①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峻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烁古今中外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

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②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偏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嵋,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霄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 *** 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______________,北疆山水的______________,西域山水的______________,巴蜀山水的峻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刻骨铭心的呢? ③行走山水间,凝眸处,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

这些官场失势、情场失意、商场失利的文人,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身心俱疲,志坠青云,愤世伤心之余,一脚踏进江湖,寄情山水,托志万象,逍遥去也。“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那是何等的桀傲放荡,自在快活!山的伟岸强劲,山的独立异世,山的傲笑天地,水的___________,水的___________,水的___________,又恰恰迎合了文人的秉性,响应了他们内在的精神理想,使之思想情怀找到了可供寄托、归依和宣泄的家园,山水成为他们驰骋个性精神、张扬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场所和最广阔的天地。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吟,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山一水、一园一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 *** 、历史印迹、文化渊源和传奇色彩。

安徽宣城外的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因李白偶尔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成为名胜;而绍兴城南一处普通的私家园林,因陆游遗恨千载的《钗头凤》和《沈园诗》,令古往今来多少性情中人不顾山迢水遥,争相一睹为快;最典型莫过于岳阳楼,一楼何奇?却因“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而声名大噪。人文精神对山水的浸淫和提升,给中国山水罩上了玄奥的文化青衫,弥漫了宗教般的神秘气氛,让崇尚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价值和追求生命真谛的西方人,拍痛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奥秘。

④“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________________。

畅游好山好水,________________。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样的赏心乐事,是粗鄙者不会为之的。

山水入诗,更增诗情,山水入画,更添画意,山水乃诗画之源。山水有钟灵秀气而生才子佳人,这大概属于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了。

⑤好山好水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很欣赏“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那份潇洒与浪漫,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儿时的梦想,游遍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

1.请根据各地山水的特点,将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充到第②段的横线上。苍凉与神秘 温婉与柔媚 秀雅与奇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段加粗的句子共涉及到三位唐代诗人及相关作品。

请你根据文句内容提示,将下列空白填充完整。张继 《枫桥夜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王维 ______________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请仿照第③段中写“山”的句式,续写有关“水”的句子。

山的伟岸强劲,山的独立异世,山的傲笑天地,水的_________,水的_________,水的_________。4.第③段诗句中写道“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

其中范希文即范仲淹,请你结合《岳阳楼记》,说说所谓“两字关情”应该是指哪两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根据你自己的文化积累,为第③段加线部分补写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根据文意将下面两句话分别还原到第④段中的空白处。

A.就是一本好书 B.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案(表抄答案,解析更重要->戳这)1.温婉与柔媚 峻美与清寒 苍凉与神秘2.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示例:水的清丽柔顺,水的灵动活泼,水的自由奔放。

(凡符合水的特点,并工整流畅均应判对。)4.应该是指“忧”和“乐”两个字。

(答“喜”和“悲”亦可)5.示例:西陵峡口的三游洞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先后同游此洞而远近闻名。

4. 游东林山水记全文翻译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2],欲夕[3],步自阛阓中出[4],并溪南行百步[5],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

溪上下色皆重碧[6],幽邃靖深[7],意若不欲流[8]。溪未穷,得支径[9],西升上数百尺。

既竟[10],其顶隐而青者[11],或远在一舍外[12],锐者如簪[13],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14],聚者如悦[15],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16]。 水数百脉[17],支离胶葛[18],经纬参错[19],迤者为溪[20],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洲汀岛屿[21],向背离合;青树碧蔓[22],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23],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24]。

山有浮图宫[25],长松数十挺[26],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

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27],迟速若与客俱[28]。尽山足[29],更换二鼓矣[30]。

翌日[31],又转北出小桥,并溪东行,又西三四折,及姚君贵聪门。 俯门而航[32],自柳、竹翳密间,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

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33],摇荡葳蕤[34],香气勃郁[35],冲怀罥袖[36],掩苒不脱[37]。小驻古柳根[38],得酒两罂[39],菱芡数种[40]。

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41],响震溪谷。 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42],奄忽去来[43]。

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44]。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45],错落水中,如珠走镜[46],不可收拾。

隶而从者曰学童[47],能嘲哳为百鸟音,如行空山深树间,春禽一两声,翛然使人怅而惊也[48];曰沈庆,能为歌声,回曲宛转,了亮激越,风露助之,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游不两朝昏[49],而东林之胜殆尽[50]。

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51],皆积岁忧患[52];余亦羁旅异乡[53],家在天西南隅[54],引领长望而不可归[55]。

今而遇此[56],开口一笑[57],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



~

小石潭记『文言文』
答: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huáng quán chí yí liào xī shuì cī 2、略...

文言文游江和《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答: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

文言文记游白水岩答案
答: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 小题1:①吃②回头看 小题2:A(A.动词,...

普陀山文言文答案
答:2. 与雾同行现代文阅读答案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两项是( )()(4分)A.文章开头点题...第③段“假若你是一条鱼”,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让人从鱼的角度看千岛湖水与新安江水的相融,探寻白沙...课内文言文部分: 考查了醉翁亭记 考题: 1、文中“醉翁”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用现代汉语...

文言文阅读游黄山记参考答案
答:【答案】C22.【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答案及采分点】(1)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关键词“手”“羸”翻译正确各1分,“乃……耶”句式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4分)《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2)...

水燕谈录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1. 渑水燕谈录文言文翻译 原文:太宗朝,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江水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1. 【文言文《西陵峡》阅读答案.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的词.(1)迳西陵峡 的迳( 经过 )(2)泠泠不绝 的绝( 停止 )(3)常闻峡中水疾 的疾( 快 )(4)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的悉 ( 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其石采色...

文言文对比阅读山水游记
答:2. 谁能帮我找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要带注释和翻译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墨妙亭记 文言文阅读译答案附翻译
答: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2—15题。(9分)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

左溪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石是“ ”,水是“ ”。(用原文回答)4.本文中写水的句子与《醉翁亭记》中写“酿泉”的“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相比,有那些异同?相同点:: 悉。.。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其诗文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力求摆脱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