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用工荒啊

作者&投稿:须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期全国许多地方闹起“用工荒”,这是季节性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企业被迫加薪留人,快速上升的劳动力价格,会不会对中国占据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冲击?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 理性看待廉价时代远去 中国证券报:春节过后,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大规模“用工荒”,您认为“用工荒”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张茉楠:“用工荒”并非是今年才有的新现象,2004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就已开始出现民工短缺现象,而当前愈演愈烈,不断蔓延的“缺工潮”和“用工荒”则表明我国低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进入一个劳动力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这种变化是历史性的。 都阳:“民工荒”现象可以从供求两方面长期因素解释: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需求,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岗位。从供给角度看,主要体现在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已经实行了三十年控制人口政策,生育率也开始持续下降,从2006年开始,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下降。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长期作用,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短缺的现象。金融危机缓解了民工荒,但这只是短暂的插曲,经济发展一旦恢复到正常轨道,民工荒就会作为长期趋势频频出现。而且从其他经济体的经验看,劳动力短缺将一直伴随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 中国证券报:为了吸引农民工就业,不少企业和地区都提高了工资,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廉价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了? 都阳: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劳动力价格特别是普通工人的劳动力价格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但劳动力供给短缺已经开始出现,企业必须增加工资才能吸引到额外的劳动力,反映在劳动力市场必然出现价格调整持续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为主的普通工人的价格还是在上涨的。 张茉楠:对于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远去我们还需理性看待,劳动力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将扭转我国劳动分配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也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为内需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对于中国内需型经济转型意义更为深远。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意味着劳动力需求开始从增量粗放扩张向存量结构提升转变,由于我国人均GDP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技术和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改变,远未达到资本替代劳动的经济发展阶段,为此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 中国证券报:快速上升的劳动力价格,会不会对中国占据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不会因此向外转移? 都阳:从历史上看,国际上产业转移的过程都是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有竞争优势的。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丧失,开始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这些地区,之后再向中国转移。由于中国经济体比较大,劳动力人口比较多,所以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比较长,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早晚也会有这么一天,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中国这么大,世界上很难有其他国家承接我们这么大的产业转移,可能会有相当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现在劳动力短缺不仅仅发生在东南沿海,在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出现,这说明产业转移正在国家经济体内部发生。 完善城市化政策 缩小城乡差距 中国证券报:从政策建议上看,怎样做才能缓解频频出现的“用工荒”现象? 都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公共政策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社会政策都不完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供给潜力的发挥。举个例子,统计调查发现农民工每年外出就业的时间是9个多月,春节期间大量的农民工在工作地和家乡往返,这样农民工实际有效劳动供给时间就缩短了。如果说我们从制度上完善城市化政策,让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消除得更迅速一点的话,劳动供给时间就增加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劳动力短缺。当然,公共政策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资本,比如完善农民工培训体系制度,使他们更适应未来的结构调整。 第二,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没有必要做额外的政策调整。因为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是经济发展过程的规律,也是我们希望的结果。这是因为:工资上涨后劳动者能从劳动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增加福利,这是积极方面;另外通过工资上涨也能改变产业结构的关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就会有更高的竞争优势。 张茉楠:未来应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在要素投入上,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目标导向上,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具体安排上,加大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为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扫除制度障碍,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

你怎样看待用工荒啊~

 近期全国许多地方闹起“用工荒”,这是季节性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企业被迫加薪留人,快速上升的劳动力价格,会不会对中国占据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冲击?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

  理性看待廉价时代远去

  中国证券报:春节过后,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大规模“用工荒”,您认为“用工荒”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张茉楠:“用工荒”并非是今年才有的新现象,2004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就已开始出现民工短缺现象,而当前愈演愈烈,不断蔓延的“缺工潮”和“用工荒”则表明我国低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进入一个劳动力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这种变化是历史性的。

  都阳:“民工荒”现象可以从供求两方面长期因素解释: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需求,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岗位。从供给角度看,主要体现在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已经实行了三十年控制人口政策,生育率也开始持续下降,从2006年开始,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下降。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长期作用,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短缺的现象。金融危机缓解了民工荒,但这只是短暂的插曲,经济发展一旦恢复到正常轨道,民工荒就会作为长期趋势频频出现。而且从其他经济体的经验看,劳动力短缺将一直伴随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

  中国证券报:为了吸引农民工就业,不少企业和地区都提高了工资,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廉价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了?

  都阳: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劳动力价格特别是普通工人的劳动力价格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但劳动力供给短缺已经开始出现,企业必须增加工资才能吸引到额外的劳动力,反映在劳动力市场必然出现价格调整持续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为主的普通工人的价格还是在上涨的。

  张茉楠:对于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远去我们还需理性看待,劳动力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将扭转我国劳动分配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也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为内需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对于中国内需型经济转型意义更为深远。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意味着劳动力需求开始从增量粗放扩张向存量结构提升转变,由于我国人均GDP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技术和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改变,远未达到资本替代劳动的经济发展阶段,为此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

  中国证券报:快速上升的劳动力价格,会不会对中国占据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不会因此向外转移?

  都阳:从历史上看,国际上产业转移的过程都是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有竞争优势的。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丧失,开始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这些地区,之后再向中国转移。由于中国经济体比较大,劳动力人口比较多,所以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比较长,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早晚也会有这么一天,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中国这么大,世界上很难有其他国家承接我们这么大的产业转移,可能会有相当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现在劳动力短缺不仅仅发生在东南沿海,在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出现,这说明产业转移正在国家经济体内部发生。

  完善城市化政策

  缩小城乡差距

  中国证券报:从政策建议上看,怎样做才能缓解频频出现的“用工荒”现象?

  都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公共政策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社会政策都不完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供给潜力的发挥。举个例子,统计调查发现农民工每年外出就业的时间是9个多月,春节期间大量的农民工在工作地和家乡往返,这样农民工实际有效劳动供给时间就缩短了。如果说我们从制度上完善城市化政策,让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消除得更迅速一点的话,劳动供给时间就增加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劳动力短缺。当然,公共政策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资本,比如完善农民工培训体系制度,使他们更适应未来的结构调整。

  第二,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没有必要做额外的政策调整。因为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是经济发展过程的规律,也是我们希望的结果。这是因为:工资上涨后劳动者能从劳动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增加福利,这是积极方面;另外通过工资上涨也能改变产业结构的关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就会有更高的竞争优势。

  张茉楠:未来应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在要素投入上,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目标导向上,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具体安排上,加大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为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扫除制度障碍,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

 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或许正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用工荒就像“狼来了”的预言,已经喊了多年。但今年春节过后,这只狼似乎真的来了。有媒体报道,春节刚过,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就不得不放下身段,由过去坐等正月十五以后上门求职的农民工,变为不惜千里迢迢跑到中西部去请工。但是即便诚意如此,不少企业忙活半天,却仍招不到几个工人。
  一边是大批东部企业已经出现毋庸置疑的用工荒,一边却是大学毕业生仍然就业艰难。在沿海企业纷纷去西部招工的同时,大批应届大学生、研究生也是春节一过,就揣着印制精美的个人简历,直奔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人才招聘会,成功如愿者同样寥寥。
  那么,为啥就业难与用工荒会同时出现?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到底是紧张还是过剩?
  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就业压力还是首位的,而用工荒是结构性的,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沿海地区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承接了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业。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加工业为中西部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市场,从而导致亿万农民工涌向东部。亿万农民工在为东部地区的崛起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土地以外的饭碗。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不可能再靠低端的加工业保持竞争力。因此新一轮被冠之以“腾笼换鸟”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东部沿海地区或主动或被动地拉开序幕。加工业这只腾出去的“旧鸟”不少飞向了中西部。比如大名鼎鼎的富士康公司的北上和西进,就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
  这一轮产业转移的一大结果就是,过去不得不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到东部打工的农民工们,如今在省内甚至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正像一些地方打出的“打工不用去远方,省内就业建家乡”的口号,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以不必舍近求远,抛家舍口地到人生地不熟的东部打工了。于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就在所难免。
  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加工类企业,用工荒还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没有显现出来的危机可能远比用工问题大。因此如果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仅仅靠提高工资待遇、靠善待农民工等来解决招工难问题,虽然可以短期内见成效,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道理很简单,这些企业如果想招到人,就要拿出比内地企业更好的薪酬待遇。而一旦作为靠低用工成本支撑的低端加工业失去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竞争力也就随之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企业迟早会难以为继。
  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东部沿海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只有进入利润空间更大的新兴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才能有实力去吸引高端人才,实现“腾笼换鸟”。而每年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们,正是农民工回流之后的接续人才。这样,用工荒和就业难两大难题才能同时破解,从而形成真正的双赢局面。
  所以,从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角度看,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或许正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为什么从2009年初,我国相继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请使用宏观经济学“劳...
答:随着我国80后、90后劳动力进入市场并逐渐成为劳动者的主力,他们已经有了更多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适应他们的新期待 当前,一边是“民工荒”现象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蔓延,一边是应届大学生就业呈更加困难之势,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它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

67万年薪招不到司机,英国用工荒持续蔓延,这一现象是因何导致的?_百度...
答: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发生这样的现象肯定是有其背后原因的,相关疫情的发生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场疫情对于每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从中可以看到用工荒不仅仅出现在一个行业,而是英国的多地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怎样看待英国发生的用工荒每个国家都会在这样的社会...

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该如何平衡?
答:这个问题是双方面的,问题的出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用工荒的话,主要是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要克服这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平衡用工者和劳工之间的利益,以长远利益谋求公司的发展,以温情政策温暖劳工的心。就业难的话,我们不能排除客观的社会条件与工作...

如何看待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
答:展开全部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是高校毕业生太多了?还是用人单位人才饱和?很多职高大专院校只把招生放首位,而忽略就业的问题,往往这是家长和学生担心的重点。现在的90后,可以考虑下厨师这行业,我们学校就有很多高中或大专毕业生,在这里不但可以学到技术还不用担忧就业的问题,...

如何看待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去招工人?
答:有时候一些企业,通过自己的力量很难招聘到足够的工人,这时候就可以去聘请专门的人力资源公司,为自己的企业提供专门的招聘工人的服务。一、在“用工荒”的时候,单凭一个企业的招聘能力,很难满足企业的用人缺口。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有时候经常会面临“用工荒”,只是赶几场...

将富士康逼到墙角的用工荒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答:就在近期,富士康新一轮用工荒来袭,面对这几年,招工人越来越难的现状,富士康还是招数不变,以提供高额奖金的形式,来吸引工人的进入。用业界的说法,那名字叫做返费。简单来说,富士康最喜欢用的返回例子,那就是做满60天,返3000块钱。注意,这3000块钱,可不是工资,是额外发给的奖金。富士康的...

谁把工厂里的工人逼走了?
答:目前几乎所有的私营工厂里面,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留不住人的问题。现在给出的理由是:适龄的劳动人口下降了,然后采取“延迟退休”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我认为这没有看到招工难、用工荒、留不住人的本质问题,一个拥有14人的人口大国,怎么会出现劳动力不足呢?这让别的国家情何以堪。 我们看到...

如何看待现在应届计算机硕士普遍找不到工作?
答:gpu运算,这个八成都是皮毛的新手,一旦工程化,并行可视化,那就是世界最前沿。 一、科普一个行业冷知识计算机人所谓的找不到工作,是指找不到腾讯阿里百度字节网易等大厂 的工作。只要他们愿意放下身份马上就能找到工作,比如进厂工厂常年用工荒呢。进了工厂,一律牛马对待,不论学历不论学校不...

“痛经假”会加剧用工荒吗?
答:不可否认的是,明确“痛经假”对于社会来说是一大进步,这意味着人们关注到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困难,为痛经女性合理休假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另一方面,“痛经假”的出现也可能加剧女性的就业压力。由于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盈利,“痛经假”的设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女性员工的潜在用工成本。于是,...

如何看待“招聘不招30岁以下者”现象?
答:在招工难和“用工荒”交织、就业结构性问题不少的现实背景下,一些企业在用工方面随意设置门槛,已经不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小事,而是关系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行业健康发展以及经济社会有序运转的大事。治理劳动关系领域的类似问题,应从既保障用人单位自主权又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的立场出发,努力找到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