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

作者&投稿:鱼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瓮城的出现是随着冲突双方,将攻守的关键聚焦于城门而产生的,其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保护城门。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相反,城池的防卫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

《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这样来看,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最近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中,便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遗址。

经科学发掘和专家研讨后确认,新发现的瓮城是由夯土筑建而成,城墙墙体上突出的马面建筑,与一道东西走向的环形夯土墙(瓮城墙体)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防御体系。瓮城墙体上还发现有排列较为规整的方形建筑遗迹,有可能是作为防御设施而修建,这都体现了加强城门防守的理念和功能。 此次郑韩故城发现的瓮城建筑,布局清晰,保存完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但这还不是中国最早的瓮城,我们再往前追溯,会发现至少在夏商乃至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瓮城的雏形。

新郑望京楼东一城门的瓮城

望京楼商代城址是继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之后河南境内新发现的又一座商代前期城址,其规模虽逊于都城,但远大于其他建于同时期的城址,望京楼商城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应该是郑州商城南部拱卫都城的一个军事重镇。

在城址东墙偏南的部位,考古工作人员在正在发掘的遗址区,用白灰大致勾勒出了城门的格局,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城门及瓮城的形制。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介绍说,整座城门占地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 从东门看,商城防御措施非常严密,东侧的黄沟水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城墙外的护城河到此突然变窄,可能搭设有吊桥。东城门有两道门,第一道门相当于后代瓮城的“闸门”,门后有一片空地,其后的第二道门才是城址的最后一道屏障。

此处城门宽4.5米,呈凹字形,城门两侧有立柱柱洞及附属建筑设施,从整个城门的结构来看,已具备了后期瓮城的雏形。一般来说,瓮城隋唐五代时期比较流行,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这次发现至少将中国瓮城的出现向前推到了商代前期。

陕北石峁遗址东城门瓮城

陕北神木的石峁城址,其年代约处于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比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年代还要久远。最近的考古发现表明,整座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内城面积210余万平方米,外城面积190余万平方米。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米。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上,外城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为2.5米左右。另外,在“皇城台”和内、外两城城墙上均发现城门,内、外城城墙上发现了形似墩台的方形石砌建筑,外城城墙上还发现疑似“马面”的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位于外城东北部,从地势上来看,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地势开阔,位置险要。门道为东北向,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组成。因此,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赞叹道“它是中国城门的老祖宗,后世城门的所有要素它都有了”

总结:瓮城用于保护城门而出现,其最早雏形就目前来看,可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至于春秋战国之后、乃至隋唐明清时期的瓮城已经相当成熟了,再此便不赘述。



《礼记》中将国都的城门称作“国门”,而攻破国门则被视作灭国之灾,为了守卫国门,古人又在城门之外建造了瓮城。

瓮城,又叫月城、曲池,它是古代在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体的附属建筑,偏开门、形若瓮状。瓮城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

瓮城的出现非常早,至于究竟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至今能确认最早的瓮城雏形,是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大致可以追溯到龙山晚期到夏朝早期。《诗·郑风·出其东门》有载:“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这里的“闉”就是瓮城的一种早期形制。

瓮城首要的功能就是屏卫城门,发挥双保险作用。瓮城设计的初衷,就是在城池防护建筑之外,再加增一道防御系统。如此一来,敌军攻城的时间和难度也大大增加,守军就有了充分的时间,来集结军队排兵布阵并加强防卫。敌军在攻入瓮城城门时,由于其内部空间狭小和城门形制的限制,可以有效地减少敌军的士兵和器械数量,使其战斗力在短期内遭到削弱,而此时在瓮城中已经集结排列好的守军,还可以给敌军一迎头痛击。

其次就是攻守灵活。瓮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变守军死守城池的被动防御战略。在单一城池的防御形态下,守军往往只能坚持死守,而有了瓮城的防护后,守军可以在在瓮城中排兵布阵,主动冲击进入瓮城的敌军。可战可退,十分灵活。

第三就是四面夹击。瓮城建筑的四周都是高墙,墙上布置有弓弩手。待敌军攻入瓮城后,城垣上的弓弩手,便可借由居高临下和八方包围的位置优势对敌军放箭,配合瓮城中的军队,消灭敌军,打造出“瓮中捉鳖”的形势。

瓮城的建筑防御体系是我国军事史上的又一创举,影响了我国数千年的军事防御系统。



《礼记》 中将国都的城门称作“国门”,而攻破国门则被视作灭国之灾,为了守卫国门,古人又在城门之外建造了瓮城。因此瓮城最初就是作为防御城池出现的。功能:屏卫城门,发挥双保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变守军死守城池的被动防御战略。

是因为古代打仗的时候出现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城门不被敌人轻易的攻进来,有了瓮城后,自己的城池就不会被轻易夺走了。

古代兵家相争,战争频繁,于是修建圆形城墙抵御敌人;加强军事防御能力,增强防洪能力。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瓮城”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我国从上古时期就战争不断,上古时期有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古时候还有各种各样的朝代更迭,五代十国、魏晋南北朝之类的乱世也是很多,这些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战争频发。

既然有战争,那么自然就会出现攻守双方。城门通常是守城的薄弱点所在,有的城门甚至只用几个兵士抬着一根木头就可以将其撞破,所以这个时候,瓮城就顺应而生。瓮城是建立在主城墙外面的一层很小的城池,它将城门牢牢地护在中间,不容易使敌军攻入。


瓮城的作用还不止这些,瓮城可以作为第一道防线。军士们将武器等东西布置在瓮城中,然后将战场搬到瓮城中,这样可以避免敌军过早的攻入主城,给城内的百姓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因为远离百姓,也会少了百姓背后捅刀的可能性,也减少无知的人添乱的可能性。


而瓮城外面还会有一条护城河,这条护城河的作用基本上相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给正在攻城的敌军拖延时间,使他们不是那么容易的将城池攻打下来。有的城池还可以依靠这种优势,加上守城官兵的勇猛以及指挥官的聪明才智,造成反杀,将敌军打回去。总而言之,所谓护城河也好,瓮城也好,它们的出现都是因为国家扩张,经常发动战争所导致的,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的。

《礼记》中将国都的城门称作“国门”,而攻破国门则被视作灭国之灾,为了守卫国门,古人又在城门之外建造了瓮城。

瓮城,又叫月城、曲池,它是古代在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体的附属建筑,偏开门、形若瓮状。瓮城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
瓮城的出现非常早,至于究竟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至今能确认最早的瓮城雏形,是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大致可以追溯到龙山晚期到夏朝早期。《诗·郑风·出其东门》有载:“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这里的“闉”就是瓮城的一种早期形制。

瓮城首要的功能就是屏卫城门,发挥双保险作用。瓮城设计的初衷,就是在城池防护建筑之外,再加增一道防御系统。如此一来,敌军攻城的时间和难度也大大增加,守军就有了充分的时间,来集结军队排兵布阵并加强防卫。敌军在攻入瓮城城门时,由于其内部空间狭小和城门形制的限制,可以有效地减少敌军的士兵和器械数量,使其战斗力在短期内遭到削弱,而此时在瓮城中已经集结排列好的守军,还可以给敌军一迎头痛击。

其次就是攻守灵活。瓮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变守军死守城池的被动防御战略。在单一城池的防御形态下,守军往往只能坚持死守,而有了瓮城的防护后,守军可以在在瓮城中排兵布阵,主动冲击进入瓮城的敌军。可战可退,十分灵活。
第三就是四面夹击。瓮城建筑的四周都是高墙,墙上布置有弓弩手。待敌军攻入瓮城后,城垣上的弓弩手,便可借由居高临下和八方包围的位置优势对敌军放箭,配合瓮城中的军队,消灭敌军,打造出“瓮中捉鳖”的形势。

瓮城的建筑防御体系是我国军事史上的又一创举,影响了我国数千年的军事防御系统。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
答:《礼记》中将国都的城门称作“国门”,而攻破国门则被视作灭国之灾,为了守卫国门,古人又在城门之外建造了瓮城。瓮城,又叫月城、曲池,它是古代在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体的附属建筑,偏开门、形若瓮状。瓮城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瓮城的出现非常早,至于究竟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答:瓮城的出现是随着冲突双方,将攻守的关键聚焦于城门而产生的,其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保护城门。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相反,城池的防卫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
答: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为了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而出现的。瓮城,又被称为月城或曲池,是古代城池中常见的一种防御设施。其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阻止敌人的进攻,并为守城士兵提供一个有利的战斗位置。瓮城的出现,与古代战争技术的发展和城池防御需求的提高密不可分。在古代,攻城的主要方式是通过...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答:据我所知,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因为敌军进攻时,来不及关上大门而发明出来的,它可以解决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关大门很难。因此,进出城门时,如果敌人突然冲进来,我们来不及关上大门,那就先关上瓮城 的门。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了自动门。它们没有太大的门的印象。我上小学的时候,校门...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
答:瓮城由来已久,最早匈奴所筑统万城即已出现了瓮城的雏形,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没有修建瓮城,但随着局势动荡,城池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必要,到五代和背诵的时候瓮城的设置就开始变得普遍起来。瓮城的出现本质上就是为了加强城池的保护作用,让敌人在进攻的时候必须要先突破瓮城才能攻击到主城,大大将强了...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吗?
答:比如明朝南京的聚宝门,也就是现在的中华门就是典型的内瓮城,而且其内瓮城足足三道,和主城墙组成“目”字形。攻击方要突破四道城门才能进入城内,极大的加强了城门的防御力。所以瓮城的出现,把本来是城池防御中的薄弱点城门变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答:1.从正面保护城池,能够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 2.能够限制住敌人的攻击方向,使得敌人在战争之中出于一个被动的局势,增加防御方的主动权 3.利于防守方的防卫 所以说,瓮城对于防守而言的作用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了。如果真的算起来,瓮城这个名词在先秦的典籍中根本没有出现过,但是日本的学者田中淡在解读《...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
答:这个小城池在当时被称作成为了瓮城,里面摆放着各种用来防御的武器和机关。那么,这个瓮城究竟有什么用处呢?一切都源于军事防御!首先,在古代,要是有侵略者准备进攻一个国家的话,那么他们往往最先想到的一个,就是先攻破对方的城门。因为在当时的战争不比现代,他们根本就没有炮弹这样的东西,打仗用的...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答:“瓮城”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在北宋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一书中,其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也就是在五代至北宋时期,瓮城开始流行于中原地区,此时中原地区的州县城池多会修建这些或圆或方的瓮城,如北宋时期的苏州、襄阳...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答:“瓮城”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我国从上古时期就战争不断,上古时期有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古时候还有各种各样的朝代更迭,五代十国、魏晋南北朝之类的乱世也是很多,这些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战争频发。既然有战争,那么自然就会出现攻守双方。城门通常是守城的薄弱点所在,有的城门甚至只用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