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识是有因而生还是无因而生? 第七识具有的四种特质是什么?

作者&投稿:蓍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知道您求教的是哪位师兄,我来说下我的理解,书读的不多,可能有错误,希望有识者批评:
佛法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缘起法,没有无因之果,都是有因、有缘,而后形成各种现象和认知。所以无论是八识中的哪一识,都一样是这样,都是因缘所生法,不可能无因而生。
从第七识来说,按照常规的定义和理解,它是第八识与前六识之间的桥梁,本身没有实质性,只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的“过程”。前六识是六根的功能,有的是同时共聚而生,也有的事自己作用的结果,但是都是在第八识的统摄下,去整理、反馈、联系、结合,最后产生“我”这样的整体认识,也就是“第七识”,也就是因意而思的“识”,思的作用能力、目的,来自第八识,思的来源则是前六识。而实际上,“识”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一种假设和比喻,不能以物质的生灭变化去理解,他们是思维这种能力的作用表现和过程,不是各个独立的无关的某个“物”。那些认为第八识是什么宇宙第一、最初的生命种子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概念。
无为法一样是以有为法而来,有为法是“因”,修行的经验、也就是正见之道,是其中的缘,而后的无为涅磐是其果。无为法是对有为法的“扬弃”,是世间一切有为法升华后的舍弃,而不是断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无为法不能割断有为法,但又超越有为法。

第七识是末那识,末那识妄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自然是有因而生。

佛的境界是真心本性,真如或一真法界。在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以前的境界,都执妄心为本体。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开始转识成智,转妄心(阿赖耶识)为真心,所谓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明的是“真心”不是妄心;见的是“本性”,不是“习性”。

修到阿罗汉时,放下了六识的粗念,看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了,看到微细的念头。

说下个人观点,不对的地方恳请批评指正。
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第七识也不例外!楞严经里说: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妄能可理解为第七识(有的书上有前七转和后七转之说,这里不管),它的生起最主要的因就是明,也就是无明!
第七识体现在哪呢?可以体验一下,当你注意看一个东西时,你是否注意到别的声、香、味、触甚至法吗?它们是否也像被黑暗所吞掉?
再有,楞严经言: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也可以看出第七识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的!

因为有了第一个无明,就有了后面的无明,但是是什么原因产生的第一个无明呢?为什么会产生第一个无明呢?~

朋友 法安~

无明只有两个: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事实上也是因为无始无明才有的,但是无始无明我们先不去说它,那是成佛才能究竟断除,凡夫乃至二乘阿罗汉也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到,毕竟在修行路上,只要能把一念无明断除,就可以取证小乘解脱道的阿罗汉果,与生死轮回说掰掰。

这个一念无明,是本来就有,并不是说有了第一个无明以後,後续又出生无量无边的无明,而是这些无明一直都有,陪著你每世生死轮回,但你只要把它断了,就不会再生死轮回了。略述如下:

我们先说一念无明是什麼,再说为什麼这一念无明本来就在。

第一目: 何谓一念无明?


一念无明总括来说有四个: 1. 见一处住地无明;2. 欲爱住地无明;3. 色爱住地无明;4. 有爱住地无明。但是根本还是见一处住地无明,这个无明简单来说就是我见,而我见的内涵就是把身体、感受、见闻觉知等六识心当成是真实不坏的自我。只要这个我见没断,永远会让众生起念,而不肯让自我永远死尽不再出生。

举例来说,无色界、色界的天人或人间有实证四禅八定的凡夫,他们禅定功夫很好,一入定可以很久很久都不出定,保持一念不生,但是,只要这我见还没断除,就会促使他在不知道哪个时节,意识生起了一念,也就是率尔初心,然後不久就退出禅定而无法保持住一念不生了。这就是说,只要我见还在,对自我的存在就不可能真的放舍,会执著自己、也就会造成他即便在最深的四禅、或是四空定中,突然就生起一念,想要来反观自我还存不存在,这就是我见还未断除。

那麼,这些有四禅八定的人或天人,哪一天他们要是听闻佛菩萨的开示而断除我见了,确认禅定境界虚妄无常、不可常保,而能入定的觉知心也一样虚妄不实,那麼他就当下取证阿罗汉,若他有四禅以上的功夫,当下就可以入四禅中,把自己的觉知心永灭,轮回下一世的动力就彻底灭除了,生死已尽、不受後有。

第二目: 为何无明本来就有?

先直接开门的回答: 无明是众生本有的真如佛心(有时在经典又称作如来藏、阿赖耶识等),他本来就含藏的种子中的其中一类。这众生本具的真如佛心,不只是无明种子,六道所有一切形形色色的身跟种子他都具足,正因为如此,你这辈子若是果报合该当男人,他就把男人身的种子拿出来用,若是女人,他一样有女人身的种子,甚至阴阳人一样有之;不仅如此,三恶道的种子、天界的种子都完整的具足,甚至,佛地功德的种子他也有,只要你有办法成佛,他一样把那些种子拿出来给你用。所以,大乘密严经就说了:

大乘密严经卷中: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诸仁者。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业习气能自增长。亦能增长余之七识。
... 世间诸众生染净等诸法,皆依於藏识为因而得生,...此因胜无比,证实者宣示,非与於能作自在等相似」

简单说,一切乾净与不乾净的种子,他全包了,贪嗔痴无明等通通一样不少,可是成佛种子也都具足。讲到这边,也许楼主听了会觉得奇怪,那为什麼阿赖耶识既然含藏一切种子,他为什麼不直接帮我们成佛,还让我们一直生死流转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深,必须先从第七识末那识,有时又称为意根,从这个心开始讲起,这个末那识从无始以来就一直与阿赖耶识存在,只有末那识是直接由阿赖耶识所出生,不需要假藉任何缘,而这个末那识,实际上他才是众生真正的自我,可是这个心的了别功能很差,对於六尘几乎是不知不见的,那个心的境界,说穿了就是我们睡著无梦的那个境界---暗无觉知。

但是呢,这末那识与无明相应,也就是他一直都与我见相应,所以当他无法接触六尘境界时,一定会想要确定---自我是否还存在,因此我们才能在睡著後,意识断灭以後又重新出生而醒来。乃至死亡後也是如此,我们死亡後,前六识、包含清清楚楚的这个意识心也灭了,但是末那识只要我见还在,他一定会促使阿赖耶识出生中阴身,想尽办法保持清楚觉知的功能,才有自我存在的感觉。一直等到投胎後,末那识带著阿赖耶识入胎,在全新的大脑还没成形前,就像睡著无梦一般,在胚胎中住著,等到这一世的大脑初步形成後,全新的意识出生了,又继续开始新的人生了。

所以,阿罗汉就是因为把这个我见断乾净了,末那识经由意识确认前六识、身体、种种感受、喜怒哀乐爱恨欲等等都是无常、苦、空,愿意彻底否定自我、舍弃自我,那麼,阿赖耶识就会依於我见的断除之缘故,永远不再入胎、不再出生新的身体、不再出生新的六识心,连末那识也收回,让他不再现行运作。这就是无馀涅槃。有经为证:

《本事经》:

「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彼於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

有几个重要关键字: 1. 无引因故;2. 不复希望;3. 皆永尽灭。
无引因就是因为我见这个无明彻底断除了,那麼,随後不久,末那识无始以来一直带著阿赖耶识受生三界轮回的动力,也就彻底止息了,这就是不复希望;那麼,这最後的一生死後,连末那识自己也灭尽不现,就只剩下阿赖耶识独存,可是阿赖耶识他又没有见闻觉知、此心无形无色无相,他更不会反观自己存不存在,他虽然有无明种子乃至各类种子,但不会被束缚,本来就解脱,只是对他而言,他连解脱是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也没有解脱可说。是故,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觉知学地时,  随顺直道进,
 精进勤方便,  善自护其心,
 如自知生尽,  无碍道已知,
 以知解脱已,  最後得无知,
 不动意解脱,  一切有能尽,
 诸根悉具足,  乐於根寂静,
 持於最後身,  降伏众魔怨。」

所以,二乘解脱道断除无明後的解脱境界,就是 佛所说的"最後得无知",因为,自我都尚且永灭了,又是谁知解脱? 谁得解脱?

一切现象都是第八识的作用;
前五识是我们单纯地见闻;
第六识是我们的分别思考思维之心;
而第七识的特点是:恒审思量着我,认为一切皆是实有,然后取与舍。
第七识像拴马柱,一直让一切现象围绕肉身为中心而转。
它一直恒审思量着我,以自己的利益考虑事情,一直认为财色名利是实有的,喜欢的就执取,不喜欢的就舍弃。
第七识在凡为心王,是它的执我执法以致入轮回;是它喧宾夺主,控制着第八识、第六识和前五识而产生视听。
圣人以第八识为王,他们随顺八识、随顺种子起现行,觉性作为,随缘而过。
圣人们恒审思量着无我,恒审思量着万物一体,对一切皆随缘而不取不舍,他们总在体会:不是肉身在作用,不是它在见闻觉知,是虚空。

第七识不明白法界的样子,攀缘这攀缘那的,它不知能见能闻是本有,不知所见所闻也是本有;因为它迷有个能而产生了我,一直以我为中心,不停地造业,……肉身就出来了,……天人身、畜生身、鬼身、外道身就出来了,……这就是轮回相。
第七识的行为特点是:无为而作 。意识能分别,第七不行,他不会分别,他只是随顺种子随顺习气;
所以修行,要通过意识观察而熟悉一切;对一切清楚了,还要让佛知见变成种子才行,这样能转变了第七识才算有所证。如果我们学法不纯熟,还没根深蒂固到变成种子,如果只是一点点理解,就不是有所证;要入第七识的无为而作才算有所证。
第七识总是在刹那刹那地攀缘着,攀缘到哪,第八识就现出啥。
所以修行,要转攀缘为圆照一切而不动;要转不停地取舍为不取不舍;要转小我为大我,要明白肉身是我,外面的四大也是我,所见所闻皆是我,万法皆显示我的存在;大我指妙用,而妙体如虚空,它是无我的。
第七识相当于潜意识,修行要让认知储存到这一层,就像我们在梦里、紧急时都不会忘了自己的名字。禅宗的祖师总爱考核我们的所悟:到了无为的地步没?能随时随地都知道本性的特点没?
所以,我们应切记,即使你通达法义了,即使你对本性已无疑无惑了,如果没让第七识彻底转变,如果认知还没入潜意识,如果还未入无为,那就不是真见性,那就不是真证道。

请帮忙解释这段佛经:彼于此处,最后识灭,地狱之识,初相续生,彼识共生...
答:简单解释如下:这些阎浮提世间的众生,等到死的时候,意识也跟着灭了(第六、第七识),因为恶业的缘故,堕落到地狱中,因第八识而化生为新的生命体,又有了新的第六第七识。最初的意识是接着上次死亡时候的意识开始的,因此没有入胎住胎出胎迷的情况,也就是说,罪人知道为何来到地狱。在产生新...

做主的识---第七识末那识意根
答:如是种种,都是与意根有关的正知见,总而言之:第七识意根末那识因无明及业力而不觉心动,乃是凡夫轮回生死最主要的原因,他是二乘人入无余涅槃时所要灭尽的识,更是大乘行者所要亲证及深入了知的识,在三乘佛法的修证中,他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能忽视他的存在;大乘行者若忽视他的重要...

佛经中的第七识是人的灵魂吗?
答:第七识不是人的灵魂,是一种潜在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变化的,不过太微细无法感知到,所以总以为有一不变的自我,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灵魂不是佛教的称呼,一般民间认为人有灵魂,和佛教第七识和第八识完全不同,无法相比。

佛教的第7识末那识是什么?和第6识意识有什么区别?
答: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

佛教十二因缘各是什么
答:1.无明,即无知;2.行,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等行为(意志);3.识,相当于托胎时的心识;4.名色,相当于胎中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形体;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等6种感觉器官;6.触,相当于出胎后开始接触外界事物;7.受,即对苦乐等的感受;8.爱,即生起贪爱等欲望;...

...作实验突然拿走了动物的第八识,还会生出第七识和前六识吗?_百度知 ...
答:念头是因缘生的。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身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第八识的问题太过复杂,世尊都不轻易讲,怕众生误认第八识为“我”。我们凡夫哪里说得清楚,而且这个问题不象“证道解脱”那么紧要,人的寿命很短,证道解脱,是第一要务。其他的等证道后自然明白。还是将这些...

请问唯识学者 缘起是否实有?
答:大乘“十因缘观”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也就是说:从“老病死苦悲忧”往前推,推出:生、爱、有、取...识。这时候,就发现再也不能往前推了:已经究竟了:再无一法能成为“识”出生的因缘。因为这个“识”根本就没有出生过,所以永不坏灭。这就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

南怀瑾:第七识
答:南怀瑾:第七识(1)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丁一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八识规矩颂)简单地、快一点了解了,好正式研究《成唯识论》。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

谁能详细解释一下佛学中的第一至第八识
答:第六识是意识,就是我们能回忆、思考、推理的意识。这个也不用解释了。这个意识永远处于变化运动过程中,从不停止。第七识又叫做未那识、我执识,就是一种顽固的认为存在一个真实的自我的意识。第七识最可怕,我们人之所以不得解脱就是因为死死的认为有一个“我”存在。有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

人死后,前六识都坏了,第七识和第八识去投胎,这样理解对吗?
答:第七识,又叫传送识,它把前六识的意思传送给第八识,所以说境前风,这是好像前边那风吹来似的。 “受薰持种根身器”,受薰,因为这个第七识交给第八识了,传送给它,所以它受薰。持种、有这个种子在里边。根身器,根身器界都在这种子里边。“去后来先作主翁”,死的时候第八识最后去,生的时候第八识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