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代称有华夏、九州、中华还有什么? 中国的别称除了九州还有哪些别称,它们的来历又是什么

作者&投稿:益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的代称有华夏、九州、中华还有“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海内”、“赤县神州”、“丝国”、“四海”。

1、赤县神州:中国称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包含了九个州。

2、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译文:神州,中国的代称。)

3、海内:《史记·高祖本纪》:“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译文: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4、四海:《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王侯”:大王出身低微,诛杀暴乱叛逆,平定四海,有功劳的人就割地而封王封侯。

5、丝国:在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称呼中,以古希腊、古罗马人为代表的欧洲人给中国起的名字最为独特——“Serice”,意为“丝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最早使用丝绸的国家,大概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国丝绸开始输入欧洲;而丝绸的大量向欧洲出口,则始于公元前二世纪初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以后。

美丽柔软的丝绸,让欧洲人对这个遥远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了想象,于是就有了“丝国”这个美丽的称呼。

扩展资料

九州的说法源自大禹时代。传说尧舜时,发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大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为九州,也就是九块可以居住的陆地。

事实上,“州”从字形上看,是河流环绕着高地、山丘之形,每一个“州”,都是一个高于水面的可以住人的陆地板块。这样的陆地板块共有九个,也就是“九州”。

大禹采用“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高处凿通,低处疏导”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让洪水快速通过,最终导之流入大海。经过13年的治理,洪水终于全部都向下游流入海中,江河从此畅通,中华大地上也就初步形成了“九州”。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用来指代当时的国家疆域。“华夏”一词中的“夏”与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国号有着直接的联系。

而“中华”一词,自古有之,现在更是纳入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中。依据现有文献记载,“中华”一词产生时间应在魏晋以前,是天文用语,指的是浩瀚星空里的中华东门、中华西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



中国的代称除华夏、九州、中华。另外还有“诸华”、“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域”、“赤县”、“大陆”、“东方”、“瓷器”等代称。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世界第一大人口国,与英、法、美、俄并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

扩展资料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



1、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中国称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包含了九个州。

上古时,炎帝以火德王,炎帝统辖的土地叫赤县;黄帝以土德王,黄帝统辖的土地叫神州。黄帝打败了炎帝后,统一起来就称作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

2、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神州,中国的代称。

3、海内:《史记·高祖本纪》:“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4、四海:《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王侯”:大王出身低微,诛杀暴乱叛逆,平定四海,有功劳的人就割地而封王封侯。

5、九牧:《史记·武帝纪》中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洲”:禹收集九州的金,铸造九鼎,象九洲。

6、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佛说灌顶经》:“……有震旦国。”

7、丝国:郭沫若《中国史稿》:“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蚕丝的国家,中国丝织品在那时已经享有国际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人们把中国丝织品当作极珍贵的物品,对于东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知道‘丝国’是个大国;他们赞扬丝国的人民诚实、聪明和友好可亲”。

还称塞里斯,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当因中国在西汉时期即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



(一)、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训》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所谓“九州”也是战国以前的就有的说法。齐侯镈钟:“成唐(汤)有严在帝所,专受天命……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左传·襄公四年》传:“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径启九道。”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十二)、六合,即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朝灭六国也说“秦王扫六合”此六合指六国合并。
(十三)、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十四)、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十五)、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十六)、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华夏,九州,中华。

中国的别称除了华夏中华还有那些?~

中国别称 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 《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十二、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而且希望大家都要记住(勿忘国耻!!)日本在19世纪开始对中国 的蔑称“支那”,以为低等的,低劣的,对我们来说这是耻辱我们不能忘记!!

  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
《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中国的别称,有几个写几个。
答:“中国”的别名,除“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

祖国母亲的代称有华夏、_州、_州、_华等。
答:祖国母亲的代称有:华夏,九州,神州,中华等。中国人可称为:中华儿女,华夏儿女,华夏子孙,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四夷)。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出自四岳之后的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古到今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代称,我知道的有
答:你好,“中国”的别名,有“华夏”“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还有赤县、(诸)华、(诸)夏、中夏、区夏、方夏、函夏、海内、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等等。

中国有许多别称除了“华夏”外还有什么
答:“中国”的别名,除“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中原”等称呼。1.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中国的代称有华夏、九州、中华还有什么?
答:中国的代称除华夏、九州、中华之外,还包括以下几个:1. 中夏、中原:这些称谓是对中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中“中夏”强调的是中国的中心位置,而“中原”则特指中国中部地区。2. 诸夏、诸华:这些称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意指众多的华夏民族和文化。3. 神州:这一称谓在《中华大字典》...

中国的别称有什么
答:有:“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九州”、“震旦”、“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域”、“中原”、“赤县”、“大陆”、“东方”、“瓷器”、“丝绸之国”等。1、“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

中国又称什么?
答:中国又称“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禹域”、“中域”、“九州”、“震旦”等。1、赤县神州。在中国的古书《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

古代中国的别称
答:古代中国的别称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原、中华、海内等。1、神州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释义:从哪里...

我知道有好多可以代指中国的词语至少写九个
答:九州、华夏、中华、神州、赤县、震旦、函夏、中夏、禹迹、禹甸。一、九州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 ,又称为“汉地九州” 。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