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别称

作者&投稿:钮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中国的别称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原、中华、海内等。

1、神州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释义: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2、九州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释义: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3、华夏

无间要荒华夏,尽万里、走梯航。

《送征衣·过韶阳》宋代:柳永

过韶阳,璇枢电绕,华渚虹流,运应千载会昌。罄寰宇、荐殊祥。吾皇。诞弥月,瑶图缵庆,玉叶腾芳。并景贶、三灵眷祐,挺英哲、掩前王。遇年年、嘉节清和,颁率土称觞。 

无间要荒华夏,尽万里、走梯航。彤庭舜张大乐,禹会群方。鹓行。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竟就日、瞻云献寿,指南山、等无疆。愿巍巍、宝历鸿基,齐天地遥长。

释义:

极其美好的时光。电光环绕北斗,星如虹流于华渚,国运千载会当兴盛隆昌。进献全天下不同寻常的祥瑞。怀胎十月产期满,我皇诞生,皇图有继,普天同庆。金枝玉叶芬芳,五色云气升腾。并赐予祥瑞的天、地、人之灵眷顾保佑,秀挺英哲,足以掩盖前王。

年年遇逢四月清和嘉节,赏赐全国举杯祝酒。不论属国中原,都不远万里梯山航海而来。朝廷内奏起象征教平音和、君圣臣贤的舜之“韶”乐,像大禹一样全聚各路诸侯。

朝班如鹓鹭井然有序。附属国仰望宗主国,山也呼唤,鳌也鼓舞,遥燃香炉。我皇犹如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仰望祝寿:祝我皇寿比南山,万寿无疆。愿崇高的皇位和帝王基业,与天地同长久!

4、中原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释义: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5、中华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清代: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释义:

海角崖山斜成一线,现在也不属于中华之地了。如今我们却没有投水自尽的机会,何况波浪之间还有船只来往。一眼望去,明朝的城关山河已经没有汉人的旗帜,凄厉的音乐响彻日月,却已经不是汉族的乐器。嫦娥想要回来也无处可回了,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轮上伴着桂花哭泣。

6、海内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唐代:李白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释义:

回忆昔日洛阳酒商呈糟丘,为我在天津桥南头造酒楼。花黄金白璧买来宴饮与欢歌笑语时光,一次酣醉使我数月轻蔑王侯将相。天下多少贤士豪杰与立德立言高尚之人,我只与您是心心相印成莫逆之交。这种友情在山回海转前也不会为难或改变,为此献出全部心血倾泻全部情感也在所不惜。



~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答:中国别名有九州、华夏、中土、中华、神州、中原等。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九州,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了裕民政治,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中土:中土指中国本土或中原王朝,也叫...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代称?
答: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晋朝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出处:“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词。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

中国的别称和代名词是什么?
答:“中国”的别名:“中华”、“九州”、“四海”、“神州”“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

古代中国的别称
答:古代中国的别称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夏、函夏、九牧、九域、中华、海内等。“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1、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2、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

中国的别称有什么
答:“中华”中的“中”指的是中原河洛地区(河指黄河,洛指洛水、洛阳),因其位于四方之中,用以区别其他四方,故称中国(古代“中国”与“中原”含义相同)。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融合,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均被视为中国。3、“神州”古时,中国被称为“赤县神州”;后来,“神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称
答:诗中“神州”即为中国别称。 (2)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例如“神州”
答:“中国”的别称有:天朝、华夏、瓷器之国、丝绸之国、茶叶之国、神州、九州等。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答:1. 中华:“中华”一词,源自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谓,因其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而成为整个中国的代名词。最早见于南朝宋·裴松之《裴注三国志》。2. 华夏:华夏民族是汉族的前身,其文化传统以明德守礼、衣裳华美著称。“华夏”一词,至今仍在使用,传承了古代汉族的文化精神。3.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中国的别称是什么
答:我国疆域辽阔,从夏商周时期黄河地域,逐步扩展到现今大陆法定领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有四大别称即:神州、九州、华夏、中原。另外还有“诸华”、“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域”、“赤县”、“大陆”、“东方”、“瓷器”等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