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修饰承接区分

作者&投稿:政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表承接还是表修饰

1、表承接,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2、表承接,“接着”“就”或不译。

例: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 灭滑而还。

二者区别:

表承接的时候,而字前后一般是动词,如撞而破,闻而悲,灭而还。

表修饰的时候,而字后面一般是中心词,前面起修饰作用。

2. 文言文中“而”用法的辨别

3. 文言文中表承接和修饰始终区分不明显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

4. 怎样辨别古文中“而”字表修饰和表承接的用法

1、“而”字表修饰的用法:“而”字表示修饰关系时,充当连接状语,相当于“地”的意思。

古文示例: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译文: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

2、而”字表承接的用法:“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的意思。

古文示例:

(1)宋·苏轼《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译文: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就有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2)先秦·佚名《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扩展资料

“而”字表修饰和表承接的用法时都是作为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此时可不翻译它的意思。除了表修饰和表承接关系,“而”字的其他连词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先秦·荀况《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先秦·荀况《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4、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唐·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译文:久久站立,倚门远眺,盼望着皇帝来临。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春秋鲁国·孔子《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先秦·荀况《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文:宝玉埋在深山,所以草木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

7、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

文言文中虚词表承接、 顺接、 转接、 因果 、修饰的区别及实例讲解_百 ...
答:逆接:①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②《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③《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太子痤美而很。”④苏轼《石钟山记》:“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⑤《列子•汤问》:“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文言文,而,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表……区分不清楚,跪求大神讲解,最好...
答:前后无先后顺序而且地位平等,并列:黑质而白章——又、和、并且 前后无先后顺序而不同等,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地、着 前后有序,时间有先后,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就,然后 前后有序,意思有跃进,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并且、而且 前后意思对立,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文言文中的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怎么判断?
答:修饰:蚓无爪牙之利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其中“锋利的”修饰爪牙石什么样子的,这就叫做修饰 承接:景公召而数之曰 景公召见他并且责备他 其中“而”表承接,表示动作的连贯,有先、后的区别

语文文言文中连词表承接,表修饰,表并列,
答:表承接,如“登高而招”,而,表示后面内容是顺着前面内容的继续.“登上高处招手”.表并列,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而,表示前后两个词语是并列关系.“黑色的底子和白色的花纹”.表修饰,如“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示前面的词修饰后面的词.“我曾经整天地思考”表转折,如“冰,水为之而...

文言文中“以”字表承接和修饰怎么区分?
答:1、表修饰:“徐而察之”---慢慢的地察,“徐”是修饰“察”的,即“察”是中心词,“徐”是修饰“察”的。2、表承接:“余立而走”---我站起来跑,我要先站起来,然后跑出去,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文言文 而 一共有几种用法?怎么分辨什么时候表承接什么时候表修饰
答:而有4个意思: 1 并列 2 修饰 3 承接 4 转折 “而”字用法 黑质而白章 表前后并列关系 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前后承接关系 哀而生之乎 表前后并列关系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前后承接关系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前对后的修饰关系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哗然而骇者 表...

语文文言文中连词表承接,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什么意思
答:语文文言文中连词表承接:是指这个连词后边的词是顺着前边词的意思说下去的。表修饰:是指这个连词是在限定后边词的范围等意思的。表并列:是指这个连词前后词的意思、词性、范围等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表转折的意思是:是指这个连词后边的意思不是顺着前边词的意思说下去的,而是转向了别处。(以上纯是个人...

文言文 而字 表并列 修饰 递进 顺承意思时怎么区分
答:“而”在分别表示并列、修饰、递进、顺承的意思时,做如下区分 1、表示并列时,前后连接的一般都是同等性质和成份的词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译文:永州有野生的各种蛇,有的是黑色的身子和白色的花纹。“黑”和“白”同为形容词,形容蛇是黑色的身子和白色的花纹。2、表示修饰时:...

文言文而修饰关系
答:3.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各种修饰关系 这个你联系后面的来看,如果说前后语句可以用“然后”来接的,或者说有这个意思的,就是表承接,如果说前后语句可以用“却”“但是”来接,就是转折,如果以上都不可以,但前面的词可以修饰后面的动作,就是表修饰,如果可以用“并且”来连接,就是表并列 eg:...

如何区分文言文中而字作为连词用法时的“承接”“并列”“递进...
答: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