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文言文中而字作为连词用法时的“承接”“并列”“递进”“修饰”关系?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疑问

作者&投稿:豆卢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而”前后两个词语都是动词,并且两个词语有时间、动作、事理上的先后顺序。这时“而”表承接关系。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又如: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图穷而匕首现
2.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与” 。“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并列关系,可以互换位置,意思不受影响。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武阳奉地图匣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表示递进关系。“而”前面的词语与后面的词语有逻辑上的程度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4.表示修饰关系,用于状谓关系的比较多,表示前面的词语是后面词语的状态或方式。可不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无论是哪种关系,均要凭自己的日常积累作为依据来仔细判断。

在古文中“而”字作连词时可以表修饰或者表承接,但是我一直都分不清楚怎样去区分“而”这两个用法,希望~

首先要了解而所在的句子的意思。表修饰的而是连接状语,一般不翻译,如果原文去掉而不影响整体的意思,一般就是表修饰,另外表修饰的而做为状语,一般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而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或者接着,前后的事物一定是有关系的,去掉后不通顺。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好累哦,不许抄袭+复制!

文言文中而字用法 急用急用 速度速度 注意质量
答: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修饰,同上。而后乃今将图南:【而后】,才,方才,然后。枪榆枋而止:连词,表修饰。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表承接。三餐而反:连词,表承接。而征一国者:连词,表并列。旬有五日而后反:连词,表承接。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

怎样辨别古文中“而”字表修饰和表承接的用法?
答:1、“而”字表修饰的用法:“而”字表示修饰关系时,充当连接状语,相当于“地”的意思。古文示例: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译文: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2、而”字表承接的用法:“而”字表示承接...

八上文言文虚词而
答:1.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xixun000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

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答: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下: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连接状语。而用作代词,表示你;你的。这样此。用作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用作动词,表示如,好象...

文言文虚词
答: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

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字表哪种关系
答: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

文言文中“而”的不同用法及其翻译?
答:深入解析文言文中的“而”:并列、递进与多面关联 在古文的瑰宝中,"而"这个字如同桥梁,连接着句子的逻辑与情感。让我们一起探索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丰富内涵。(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不翻译,强调蟹的肢体结构)作为连词,"而"在文言文中扮演多重角色。它在并列句中表达的是平和的并列,...

...而”“因”“为”在古代文言文的所有解释及用法拜托了各位 谢谢...
答:“以”“之”“者”“而”“因”“为”在古代文言文的所有解释及用法知道的帮帮忙回答啦,跪谢啊···... “以”“之”“者”“而”“因”“为”在古代文言文的所有解释及用法 知道的帮帮忙回答啦,跪谢啊···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你发朋友圈会使用部分人可见功能吗?血刃召唤...

而字在文言文和现代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论语》十二章中虚词“而”一共出现十九次,其中用法各异,但都是作为连词来用的,下面我将做一个详细的分类。(一)表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表示“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对等、地位相同的语法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位置互换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可以译为“又……又……”、“和”“并且”等,也可...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虚词
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