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英国责任内阁制。

作者&投稿:习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责任内阁制,是以议会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因此内阁对议会负责,受内阁监督。

  2. 政府的核心在内阁,因此政府对议会负责,而政府首脑首相有权解散议会。双方形成了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原则



希望对你有帮助



1.政府由议会选举产生,一般是由在议会选举中得票率最高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建。 2.议会拥有立法权,并监督政府的施政

历史:有关英国责任内阁制(人教版必修一知识)~

英国的内阁制度起源于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从16世纪初直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乔治一世及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由下院多数党领袖(当时是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这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首开了英国内阁制的先声。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辉格党领袖华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华尔波尔及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并逐渐向责任制内阁的方向发展),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定义
内阁,英文为“cabinet”,原意是密室。18世纪以前,英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枢密院。查理二世时期,只召集少数重要人物在自己的密室(cabinet)开会,商讨国家大事,这是英国现代内阁的起源。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而且不同于总统制的制衡(check and balances)理念,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对议会负责,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处于内阁制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宪政制度。

形成发展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威廉三世逐步退出内阁。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由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继承王位,即乔治一世。由于不懂英语,逐渐对参加内阁会议失去兴趣,于是很少出席会议,甚至不出席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于是大臣们有事就自己商定对策,然后提交给国王审定。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
1742年,首相罗伯特·沃尔伯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辞职。此后,“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制度。1784年,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抬头,而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由此形成惯例:内阁失去下院多数议员信任,可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若新议会支持内阁,则内阁继续执政,否则必须辞职,由下院多数派去组阁。由此,形成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
长期以来,自由和民主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从内阁制度的起源到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经历了三个多世纪,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说明文明的脚步也是不可阻挡的。

权力分配
1 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实际控制着下院立法程序,控制着下院及其决策权,宣布提前大选权等,实际上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从而操控着立法权。
2 首相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宪法赋予首相(或总理)的权力大小也不尽相同。
3 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
4 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5 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是:最高的立法机关议会产生内阁,阁员大都由议员兼任 ,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
6 首相、内阁和政府的产生与组成的法定程序:英王任命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英王批准后内阁和政府便告组成。在英国内阁制中,首相一身二任(政府首脑和多数党领袖)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但是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和政府都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如首相有义务向议会报告工作,有责任回答议员的质询。
7 内阁首脑拥有决定性发言权: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拥有大臣与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政策决策权)。 内阁大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制与首相相辅相成,内阁首脑(首相或者总理)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

内阁成员组成
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
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
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主要作用
政府中的高级大臣组成的。英国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既操纵立法,又管理行政,被看作是对“国家行政的最高控制”,“政府的主要工具”以及“大多数立法和行政主动性的来源”,总之,它是国家的行政之巅。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包括内政、外交、防务、教育、科研等各项决策。
第二,控制立法。现代社会中由于立法量的增加及其复杂化,议员个人既无设备又缺乏全面的知识和足够的信息来准备复杂的议案,导致政府逐渐加强对立法的控制,政府提出公议案,这种议案都是由内阁提交下院通过的。而且在准备议案中,内阁委员会越来越多的参与其中,即先由内阁列出议案原则,再由他组织有关大臣、文官、专家等一起磋商议案细节,然后交内阁审定。最后提交下院通过。
第三,作为政党的领导。首相是执政党领袖,内阁大臣都是由执政党领导组成的。内阁除了对国家、政府进行行政上的领导外,同时也对其政党行使着领导权。如讨论决定党的方针政策,竞选宣言等,在下院和公众中,为其 党的政策、行动进行宣传,解释和辩护等。

制衡特点
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相结合。

内阁集体负责制
要求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所有的内阁决策都是内阁集体的决策,因此,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现任和离任的阁员都不能泄露内阁秘密。内阁集体负责制对内阁成员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体一致,即所有的内阁成员在议会中要一致发言和投票,除非首相和内阁明确认可自由发言和投票。二是互相信任,即内阁不仅要得到议会的信任(内阁总是可以假定自己得到议会的信任,除非议会表决通过不信任案) ,内阁成员也要充分地互相信任, 否则不能作为同僚共事。三是保密,即除非经过内阁的认可,所有内阁成员对内阁会议上的讨论和发言不得外泄。

个人负责制
是指各部主管大臣对本部门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不仅向首相负责,同时要向下院负责,如果文官在执行大臣的政策中擅自行动而出现严重失误,主管大臣不论事先知道与否,都要负责。主管大臣除负政治责任外,严重的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加强大臣责任心的一项重要制度。

内阁与下院互相牵制
抗衡与监督。下院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来牵制内阁,如质询、辩论、批准立法、倒阁等方式。然而内阁集行政与立法于一身,权力很大。绝大部分议案都由政府中的大臣提出,一般来说议案都能通过。内阁可以通过解散下院控制议会。这是议会控制的最有力的手段。

发展趋势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干预越来越多,在面临决策和立法大量增加,日趋复杂化和技术化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必然的反映,内阁不得不在决策上小型化、多样化并逐步形成他的外围系统。

两种趋势
一方面首相加强了对决策的控制。
另一方面,内阁集体决策的原则及其对整个决策的控制与监督相对削弱了。
也就是说:“现在决策权逐渐向下转入了内阁委员会或向上交给了首相”。

具体表现
第一,内阁委员会的权力增强。1967年以前,政府中所有重要决策都在内阁讨论决定,内阁委员会的决定和立法建议必须提交内阁全体会议审定,这样内阁可以行使对内阁委员会的监督。在这以后,内阁决策发生了新的变化,广泛授权与内阁委员会,不断扩大其权力,使其辖权内的决定,结论几乎具有与内阁同等的权威。而且只有在内阁委员会主席的同意下,方可将其中的不同意见提交内阁全体讨论,这就大大削弱了大臣的权力。从而削弱了对整个决策的控制和监督。
第二,首相权力的增强。一方面表现在对内阁委员会的控制上。内阁委员会的成立与解散,成员的选择,主席的任命,授权范围等都是由首相决定的;重要的常设委员会是由首相亲自主持的,首相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临时性的委员会。另一方面表现在建立首相自己的智囊团,即建立政策小组。这种非官方的小组只对首相个人负责。它是由文官,大臣和政治顾问等人员组成的。很有权力。可审查超越部门界限的问题,特别是加强对中短期政策问题的研究,并协助首相加强与政党的联系等。如1983年撒切尔夫人就取消了智囊团,而依赖与她自己的政策小组。
第三,逐步建立各种外围系统。一方面建立了智囊团。1971年2月由希思首相首创的,其目的主要是继承审查政府的战略,对各部门的利益和文官的建议进行平衡,且不受政府部门观点的束缚。另一方面,聘请政府之外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担任顾问。这弥补了文官中这方面的缺乏和经验的不足,有利于首相决策。
以上这些趋势大大削弱了内阁对整个决策的控制和监督。在理论上,内阁还有干预任何决策领域的权力,实际上“体内阁讨论很少一点的政府工作”。因为很多重要决策都是在内阁之外作出的,即使拿到内阁会议上,也大都有实质上的决定。当然这并不否认内阁确实还处理一些重要问题或主动决策。问题在于内阁权力的这种“侵蚀”有加快的倾向。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结合史实,谈一谈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完善以及内阁所掌控权力的演变...
答:简要背景:我们就从1688年不流血宫廷政变"光荣革命"说起:通过革命,英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表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利益)君主立宪制(就是用宪法来限制王权)1689,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这种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英国责任内阁制建立:起源于:都铎王朝时期的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枢密院是专制...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时间是什么?
答: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乔治一世及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当时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这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首开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先声。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标志是前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辞职。1742年,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辞职。此后,“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制度。由此,形成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的发展历程:1、...

美英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特点
答: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加强。②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2)特点: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②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发展,两党...

英国责任内阁制是这样形成的?它和英国国王,议会之间是什么关系?_百度...
答:内阁制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初的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具体是怎么产生的?
答:责任内阁制一、英国内阁的基本情况 cabinet of Britain  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但政府与内阁是两个概念。政府是全体大臣、国务大臣、各部政务次官、执政党督导员和王室官员的总称,而内阁只是政府的一部分,但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机构。1、沿革  英国内阁由英国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17世纪初,由于...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形成于什么时候?
答: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辉格党领袖华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华尔波尔及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并逐渐向责任制内阁的方向发展),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原因
答: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原因: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1742年,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辞职。此后,“内阁...

高中历史第7题求解释,谢谢啦
答:A、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于1721年,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49)已过去近百年。A错 B、英国两党制度形成于18世纪中期,在责任内阁制之后。B错 C、英国责任内阁制是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政体,内阁首相由在议会中胜出的多数党领袖担当,从而也对议会负责。英王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渐被剥夺了实际权力...

简述近代英国责任内阁制建立的基本过程和它对我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
答:5、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二、对于我们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1、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不断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其中王韬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