吽在佛教中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阿修罗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管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吽字义

遍照金刚空海撰

一吽字相义分二。一解字相。二释字义。

初解字相者又分四。四字分离故金刚顶释此一字具四字义。一贺字义。二阿字义。三污字义。四摩字义。一贺字义者。中央本尊体是其字也。所谓贺字是因义也。梵云系怛摩(二合)即是因缘义。因有六种。及因缘义中因有五种。如阿毘昙广说。若见诃字门即知一切诸法无不从因缘生。是为诃字字相。二阿字义者。诃字中有阿声。即是一切字之母一切声之体一切实相之源。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若见阿字则知诸法空无。是为阿字字相。三污字是一切诸法损减义。若见污字则知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等。是则损减即是字相也。四摩字义者。梵云恒么此翻为我我有二种。一人我二法我。若见么字门则知一切诸法有我人众生等。是名增益。是则字相。一切世间但知如是字相。未曾解字义。是故为生死人。如来如实知实义。所以号大觉。

二解字义有四。诃阿污么四字差别故。

初诃字实义者。所谓诃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何以故。以诸法展转待因成故。当知最后无依。故说无住为诸法本。所以然者以种种门观诸法因缘悉不生故。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即是诸法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不得为因。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缘亦是法界。因缘所生法亦是法界。阿字门从本归末毕竟到如是处。今亦诃字门亦从末归本毕竟到如是处。阿字从本不生生一切法。今亦诃字以无因待为诸法因。终始同归。则中间旨趣皆可知矣。是名诃字实义。

次阿字实义者有三义。

谓不生义空义有义。如梵本阿字有本初声。若有本初则是因缘之法。故名为有。又阿者无生义。若法揽因缘成则自无有性。是故为空。又不生义者即是一实境界即是中道。故龙猛云。因缘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论明萨婆若有三种名。一切智与二乘共。道种智与菩萨共。一切种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其实一心中得。为分别令人易解故作三种名。即是阿字义。又所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者。凡三界语言皆依于名。而名依于字。故悉昙阿字亦为众字之母。当知阿字门真实义亦复如是。遍于一切法义之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无不从众缘生。从缘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观此能生之缘。亦复从众因缘生。展转从缘谁为其本。如是观察时则知本不生际。是万法之本。犹如闻一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声。如是见一切法生时即是见本不生际。若见本不生际者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卢遮那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而世间凡夫不观诸法本源故妄见有生。所以随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无智画师自运众彩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还自观之心生怖畏顿躄于地。众生亦复如是。自运诸法本源画作三界。而还自没其中。自心炽然备受诸苦。如来有智画师既了知已。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漫荼罗。由是而言。所谓甚深秘藏者众生自秘之耳。非佛有隐也。是则阿字之实义也。又经云。阿字者是菩提心义。是诸法门义。亦无二义。亦诸法果义。亦是诸法性义是自在义。又法身义。如是等义皆是阿字实义也。又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说。尔时一切法自在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三污字实义者。所谓污字门一切诸法损减不可得故。是名字义。复次一心法界犹如一虚常住。尘数智慧譬如三辰本有。虽云高山干汉曾台切天。而不损减者大虚之德也虽云劫水漂地猛火烧台。而不增益者大虚之德也。一心虚空亦复如是。虽云无明住地无边际。我慢须弥无头顶。而一心虚空本来常住不损不减。是则污字实义也。虽六师外道拨无因果。三密虚空本来湛然无损无减。是名污字实义。诸二乘等举无我之利斧斫身心之柴薪。然犹一心本法宁有损减。故名污字不损减。又大乘空观之猛火烧人法执着之尘垢无有遗余。三密不损犹如火布垢尽衣净。污字实义亦复如是。复次或破遍计之蜃楼坏依他之幻城。三密本法岂有毁伤乎。污字实义应如是知。又有人厌有为之非真欣无为之离妄。绝言语道于癈诠之门。灭心行处于寂灭之津。于此三密本法何曾绝减。污字实义应当知之。所谓损减者苦空无常无我故。四相迁变故。不得自在故。不住自性故。因缘所生故。相观待故。以是六义故名诸法损减。今所谓污字实义者不如是也。经云。污字报身义。此报者非因缘酬答之报果。相应相对故名曰报也。此则理智相应故曰报。心境相对故曰报也。法身智身相应无二故名报。性相无碍涉入故曰报。体用无二相应故曰报也。是故常乐我净污字实义无损减故。一如不动污字实义无异相迁变故。十自在是污字实义无罣碍故。本住体性污字实义不改转故。远离因缘污字实义本来不生等虚空故。超过观待污字实义同一性故。复次因缘生法必带四相。带四相故变坏无常。变坏无常故苦空无我。苦空无我故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故不住自性。不住自性故高下相望尊卑重重。若以劣望胜劣则为损。以下比上下则名减。如是损减其数无量。诚是背本向末违源顺流之所致也。是故三界六道。长迷一如之理。常醉三毒之事。荒猎幻野无心归宅。长眠梦落觉悟何时。今以佛眼观之。佛与众生同住解脱之床。无此无彼无二平等。不增不减周圆周圆。既无胜劣增益之法。何有上下损减之人。果名污字实义。

复次约旋陀罗尼门释者。

一切诸法本不生故污字门无损减。诸法离作业故污字门亦无损减。诸法等虚空无相故污字门亦复等虚空无损减。诸法无行故污字门亦复无行。诸法无一合相故污字门亦复无一合相。诸法离迁变故污字门亦离迁变。诸法无影像故污字门亦无影像诸法无生故污字门亦复无生。诸法无战敌故污字门亦无战敌诸法无慢故污字门亦无憍慢。诸法无长养故污字门亦无长养。诸法无怨对故污字门亦无怨对。诸法无执着故污字门亦无执着。诸法如如不可得故污字门如如不可得。诸法住处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住处。诸法施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舍施。诸法法界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法界。诸法第一义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胜义。诸法不坚如聚沫故污字门亦无聚沫。诸法缚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缚脱。诸法有不可得故污字门亦复无有。诸法乘不可得故污字门亦复无乘。诸法尘垢不可得故污字门亦无尘垢。诸法相不可得故污字门亦复无相。诸法离言说故污字门亦无言说。诸法本寂故污字门本来寂静。诸法性钝故污字门亦复性钝。诸法谛不可得故污字门谛不可得。诸法因不可得故污字门因不可得。因不可得则本初不生。本初不生则不增不减。不增不减则大般涅盘果海。大般涅盘果海则如来法身。是名污字实义。

三界业报 六道苦身
即生即灭 念念不住
无体无实 如幻如影
分段变易 因缘生法
九百生灭 如焰如流
藏海常住 七波推转
尔许无常 能毁能损
于此本有 何劳何忧
污字实义 应如是知
日月星辰 本住处空
云雾蔽亏 烟尘映覆
愚者视之 谓无日月
本有三身 亦复如是
无始以来 本住心空
覆以妄想 缠以烦恼
事均箧境 理同矿珠
妄者视之 谓无本觉
愚盲拨无 非损而何
于彼本身 损减不得
污字实义 应如是知
决定二乘 妄生灭想
烧灭身智 同彼大虚
沈醉昧酒 不觉不醒
决定不定 轻重有差
空历劫数 损无过此
本有三身 俨然不动
遍空诸佛 惊觉开示
乃起化城 回趣宝所
草木也成 何况有情
妄执不了 为损是多
污字实义 当如是知
正因所生 报果色身
万德庄严 四智圆满
但有相续 非是凝然
生者必灭 一向记故
此是权剑 能杀能害
本有三密 如日丽天
如空四智 似金埋地
猛风之因 利镢之缘
谁能生之 谁能造之
污字实义 当如是知
真如法性 心之实常
凡有心者 谁无此理
心智即理 非心外理
心理是一 湿鉴岂别
如性等遍 心行狡劣
权诱婴儿 迷者不知
挥此权戟 破彼真佛
是名损减 常遍本佛
不损不亏 污字实义
汝等应知 水外无波
心内即境 草木无佛
波则无湿 彼有此无
非权而谁 遮有立无
是损是减 损减利斧
常斫佛性 虽然本佛
无损无减 三谛圆涉
十世无碍 三种世间
皆是佛体 四种曼荼
即是真佛 污字实义
应知是学 二乘智劣
为说六识 大乘稍胜
乃示八九 执滞不进
奚知无数 不解密意
得小为足 不识己有
贫莫过此 尘刹海会
即是我宝 污字实义
当如是学 同一多如
多故如如 理理无数
智智无边 恒沙非喻
刹尘犹小 雨足虽多
并是一水 灯光非一
冥然同体 色心无量
实相无边 心王心数
主伴无尽 互相涉入
帝珠锭光 重重难思
各具五智 多而不异
不异而多 故名一如
一非一一 无门为一
如非如常 同同相似
不说此理 即是随转
无尽宝藏 因之秏竭
无量宝车 于此消尽
谓之损减 地墨四身
山毫三密 本自圆满
凝然不变 污字实义

斯之谓欤

第四摩字实义者。所谓摩字门一切诸法吾我不可得故。是名实义。所谓我有二种。一人我。二法我。人谓四种法身。法谓一切诸法。从一法界一真如一菩提。乃至八万四千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法是。如是四种法身虽其数无量。而体则一相一味无此无彼。既无彼此宁有吾我。是则遮情实义。此处则金刚已还四种行人等。希兮夷今如聋如盲。绝之又绝远之又远。四句不及六通亦极。是名绝言之实义。经云。摩字者大日之种子。一切世间虽计我我而未证实义。唯有大日如来于无我中得大我也。心王如来既至如是地。尘数难思心所眷属谁不得此大我之身。是则表德之实义。经云。是摩字化身义者。所谓化者化用化作义遮那如来自受用故化作种种神变现无量身云兴无边妙土义是名妙用难思之实义。又云。此摩字者三昧耶自在义无所不遍义者。言三昧耶者唐言等持。等者平等持者摄持。法身三密入纤芥而不迮。亘大虚而不宽。不简瓦石草木不择人天鬼畜。何处不遍何物不摄。故名等持。是名平等之实义。又云。摩字转声名瞒。即是妙德之一字真言。是圆满具足之义。言文殊童身者四德中之我波罗蜜。无智而不妙无德而不圆。二美具足四辩澄湛。即是圆德之实义。又云。摩字第十一转名□。此是不动尊之心也。此尊者三世十方一切诸佛之祖师。四十二地一切菩萨之所尊。虽然现使者之眇相示奴仆之垂发。屈已成之尊位□初心之遗秽。是则高而不奢损而招盈。即是损己益物之实义。若入摩字之吾我门。摄之诸法无一一法而不该。故经云。我则法界。我则法身。我则大日如来。我则金刚萨埵。我则一切佛。我则一切菩萨。我则缘觉。我则声闻。我则大自在天。我则梵天。我则帝释。乃至我则天龙鬼神八部众等。一切有情非情无不摩字。是则一而能多小而含大。故名圆融之实义。次合释者。此吽以四字成一字。所谓四字者阿诃污摩。阿法身义。诃报身义。污应身义。摩化身义。举此四种摄彼诸法无不括。且以别相言。以阿字门摄一切真如法界法性实际等理无所不摄。以诃字门摄一切内外大小权实显密等教无所不摄。以污字门摄一切行三乘五乘等行无所不摄。以摩字门摄一切果法无所不摄。理理尽持事事悉摄。故名总持。若以通相释。各各摄理教行果等。无所不摄无所不尽。犹如因陀罗宗一切义利悉皆成就。又如伏羲六爻一一爻中各具万像。复次此吽字中有诃字是因。因缘所生法。于此法中诸外道二乘及大乘教等教网纷纭。各举旗鼓争称伪帝。若外道若二乘若大乘。执有人有法有因有果有常有我。是等皆是^8□字点中摄。即是增益边未得中道。若执无人无法无因无果无常无我等。即是污字点中摄。即是损减边。亦未会中道。若执非空非有非常非断非一非异等。阿字中非义中摄。若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八不等。又阿字中不义中摄。又若执无色无形无言无说等。亦阿字中无义中摄。亦未会真实义。并是遮情之边。若未解诸法密号名字相真实语如义语者。所有言说思惟修行等悉是颠倒悉是戏论。不知真实究竟理故。故龙猛菩萨云。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复有二种。为不知名字相密号者。说第一义中无众生。为知名字相密号者。说第一义中有众生。若有人能知此吽字等密号密义。则名正遍知者。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转大法轮等。良由知此究竟实义也。复次约此一字明三乘人因行果者。先明声闻人。次约缘觉。后明菩萨。初明声闻者。此吽字中有诃字。即是因义。伽等云声闻乘种性者是其因也。下有污字。是其行也。声闻人四谛法五停心观七方便等此是行也。是污字字相此其当也。今声闻人灰身灭智以为究竟果。此吽字上有空点。是空点者摩字所生。摩字兼人法二空义。其人空理即声闻所证之理。是名声闻人因行果。次明缘觉者。伽等所谓缘觉乘种性等是其因也。此吽字中有诃字是其因也。缘觉亦观十二因缘四谛方便等。此吽字下有污字是其当也。缘觉亦证人空理此其果也。准上知之。次明菩萨者。遮那经金刚顶经等说菩萨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今此吽字本体诃字。是则一切如来菩提心以为因也。下有三昧画。是大悲万行义。上有大空点。是究竟大菩提涅盘之果也。以此一字摄三乘人因行果等悉摄无余。及以显教一乘秘密一乘之因行等准知之。次明以此一字通摄诸经论等所明理者。且大日经及金刚顶经所明。皆不过此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之三句若摄广就略摄末归本。则一切教义不过此三句。束此三句以为一吽字。广而不乱略而不漏。此则如来不思议力法然加持之所为也。虽千经万论。亦不出此三句一字。其一字中所开因行果等准前思之。非只吽字摄如是义。所余一一字门亦复如是。复次拥护义者。谓上有大空点是佉字门。即是大空义。即是般若佛母明妃义。中有诃字是因义。于此虚空藏中含养真因种子。即是大护义也。复次自在能破义者。谓上有空点即是佉字门。佉字门犹如虚空毕竟清净无所有。即是高峰观所知境界。中有诃字是菩提幢。亦是自在力。以此二字相应故。犹如大将能破怨敌。故名自在能破义。复次能满愿义者。谓诃字门是菩提心宝。与佉字门虚空藏和合故。得成巧色摩尼。能满一切众生希愿。是曰能满愿义。复次大力义者。谓诃字菩提心中具足一切如来十力等。今与佉字合故。离诸系缚无复罣碍。如虚空中风自在旋转。故名大力。此大坚固力本从诸佛金刚种性生。又于无量劫已来。常以此诃字真因具修法行。佉字万德一一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大力义。复次恐怖义者。谓是吽字者一切如来诚实语。所谓一切诸法无因无果本来清净圆寂义。是故纔发菩提心。即坐菩提道场转正法轮。由此相应故能证悟一切佛法。念念具萨般若智。直至究竟坐金刚座。四魔现前则入大慈三摩地。恐怖降伏四魔等。所谓四魔者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如是魔军无不恐怖降伏。犹如日轮纔举暗暝消退复次如来以何法恐怖诸障耶。谓即以此吽字门也。下三昧画即是具修万行。上有大空点即是已成万德。诃字即是法幢旗。三昧空点合故即是高峰观三昧。上点是明妃之母。下画是胎分日增。如是义故适发声时魔军散坏。即是恐怖义也。复次等观欢喜义者。此吽字中有诃字是欢喜义。上有大空是三昧耶。下有三昧画字是亦三昧耶。二三昧耶中行。三世诸佛皆同此观。故名等观义。

吽字义 卷终



佛家吽字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的 一吽 是啥意思~

我觉得是请佛菩萨及护法和咒神加持使真言和所愿成就的意思。

阿修罗也是六道众生之一。
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罗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提婆神恶战,但阿修罗也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
在佛教中,其形象大部分源自印度教中的阿修罗,但是也有部分的特性是只有在佛经中提到的。阿修罗道非常特别,佛经说:阿修罗男身形丑恶;阿修罗女端正美貌。故阿修罗王常常和帝释天为首领的提婆神群战斗,因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而帝释天有美食而乏美女,两神相互妒忌,时传争战。故俗谓战场为“修罗场”。
法华经序品列有四个阿修罗王,即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婆稚,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佉罗骞驮,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毗摩质多罗,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罗侯,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罗王都统领千万名阿修罗,称为阿修罗众,或称阿修罗眷属。
佛经中经常讲到“修罗”。其从六道轮回之中就有了“阿修罗道”。 六道为一;天道、二;阿修罗、三;人道、四;畜牲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人道和天道为善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
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 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故此阿修罗虽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堕落三恶道机会甚大,故渐列之为恶道。
简说六道--有福无德的阿修罗道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福如天人,德非天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六道之中只有人道和畜生道是有形体的,且在同一个空间。其他各道均是无形的,不能看到的。有缘之人或许可以感知到。)各道都有等级积分,随因受报。

拓展资料
由于阿修罗王众多,其形不一,阿修罗王的形象,也有多种说法,有的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须弥山四倍;有的千头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须弥山;有的三头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体相。这些形象都难表现,画家们往往画作一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托日月,双足立海上,身越须弥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修罗

真在佛教里是什么意思
答:在佛教中,真实指的是坦诚、真诚的表现,旨在拓展内心,摆脱世俗的束缚,获得持久的内心平静与自由。而真理则指的是佛陀所传授的究竟真相,通过学习和修行,透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真相。真实的生活是如何在佛教中被看待的?佛教主张的是真实、直接、敞开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内...

佛教中的色、空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准确地讲,是万事万物最终要变化、要毁坏的意思,是对缘起法最本质的体证。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或其它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二、佛教中的“色”色指物质世界,即色界。例如六尘...

什么是禅??佛教中的禅,是什么意思?
答:而在佛教中的“禅”是“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所讲的即: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修禅,可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2500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通过修行而大彻大悟。佛的含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最高觉悟,悉达多称自己为佛,他所创立的宗教就叫“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佛教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呢?
答: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般若波罗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认为,般若智慧是一种洞视彻听、明了所有的无上智慧,与凡世间的聪明智慧是不一样的。为了区别于人们通常说的“智慧”,所以称为般若。根据《大般若经》中的解释,大乘佛法与般若相通。般若就是大乘,大乘就是般若。般若是所有善法的...

在佛教中,境界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中的境界,叫做相,翻译成现代流语就是个人以外的所有现象中,个人意识所停留、意识到的那一部分,叫做某人的境界,从这一意义说,境界是与个人心意识相关的,个人心大境界就大,个人心的层次高,境界就高。界是分别,是障碍,佛所说的宇宙真理是:万物万物没有障碍,没有境的界的,即没有境界,...

寂在佛教的意思
答:寂在佛教中的意思如下:在佛教中,“寂”的本义是指静而无声。佛教中,“寂”被视为灭,指超脱生死,达到寂静无为之境地。佛教中的“寂”还可以指禅定之境、寂灭无为之彼岸、禅定时的静谧状态等。例如,“寂忍”指寂静无为与堪忍受辱。寂定指禅定之境,“寂岸”即指寂灭无为之彼岸,亦即涅槃之意...

佛教中“圆满”是什么意思
答:觉行圆满是指佛陀,即所觉悟的程度已经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即圆满成佛。认识首先圆满、由认识上升到知见,知见就是理性、由理性而发生作用这叫...

佛教文化中“般若”一词是什么意思?
答: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般若波罗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认为,般若智慧是一种洞视彻听、明了所有的无上智慧,与凡世间的聪明智慧是不一样的。为了区别于人们通常说的“智慧”,所以称为般若。中国文化讲的智慧是那种能够辨别是非、辨别事物不同情况的智慧;而佛教里的"般若"恰恰是让我们来...

生在佛教中的意思
答:(六)指众生依受生之差异,而有各种分类。例如九类生,即指胎、卵、湿、化等四生,再加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五者;而于此九者中,除去非有想非无想,再加上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等四者,则称为十二类生。云就是说的意思 参考资料:佛学大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