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 无相 无念 无住 分别是什么意思? 无念,无相,无住,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巩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无相”是说,对于一切现象不要去执著,因为一般人往往执著于现象以为实体,如以为拜佛就可以成佛,那是对拜佛有所执著,这就是取相著相。著相,妨碍自性,如云雾覆盖明净的虚空一样。如能“离一切诸相”,则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就像云雾扫除干净而现明净虚空。所以无相不仅仅是不要执著一切现象,而且因离相而显自性清净。 

2、“一念生净信。”念是心的作用,无念,不是让人什么都不想,而是让人的心不受外境影响。心所对的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贪;如境不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瞋。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随境变迁,这样的念是妄念,经常为环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于诸境上心不染”,这样就可以不受外界干扰,虽处尘世,却可无染无杂,来去自由,自性清净,自成佛道。 

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指人的自性本来是念念不住的,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么无住就是有住了,这样“心”就被束缚住了。如果能对一切事物都无住,过而不留,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放过电影,一无所有,这样就不会被束缚。 

因此,“无相”、“无住”、“无念”都是心的作用,都是一念之间,这一念在于人的内在自觉与内在超越。

扩展资料

一、汤一介 坛经》记载,慧能曾为门人说《金刚经》、《法华经》,但他认为“一切经书,因人有说”,只是引导人们的工具,不能执著于经典,并不是靠诵读经典就可以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觉悟。解脱只能靠自己的本心。

1、这是因为:一方面,成佛得解脱的道理和路径本来就在你的本心之中,“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觅佛,成佛的觉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没有用处的。

2、另一方面,文字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如果执著于外在的东西就是“著相”。“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佛法是不可说的,说出的已非佛法本身。

3、照禅宗看,几乎没有什么方法使人悟道,只能靠自己的觉悟。《炼心——我读金刚经》就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它是一种突破,一种放下。它突破了以往《金刚经》相关著作的那种逐句解释模式,放下了以字句为依托的范本,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一种人心的修炼,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宗的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开放,秋天赏月色美景,夏天享凉风暂至,冬天观大雪纷飞,一切听其自然,自在无碍,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5、佛家更多的是一种修身哲学,它教人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禅宗看来,人的自性(或本心)本来是广大虚空一无所有,但它并不是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如果这些“思量”活动一过不留,那么对自己的“自性”就无任何影响,则自性常处于清净状态。 
6、禅宗指出了一条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无相、无住、无念。 
7、《金刚经》中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生净信。”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炼心:我读《金刚经》



无相:可以解释为看而不看,听而不听。如果你闭目塞听,你就会很痛苦,因为人毕竟有着种种感觉,佛教所说的无相,其实在说,我们可能也看到也听到了,但要像风过耳、影过眼一样,使自己不被一种形、色、声所束缚,自由的意义是能够随心所欲,是自我感觉到空间的宽阔无边。

无念:意思为而是“念而不念”,就是不执著于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佛教常用这种比喻,人的心就应当是这样,如果你要拒绝万物,拼命地跟混沌的世界保持距离,你的心就会处在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佛教不希望你处在紧张的状态,而是一种所谓自然、放松、适意的状态,那才最好。

无住:意思为就是在一切现象中不停留自己的意识的脚步,佛教主张要在一切现象上不要固执、不要留恋、不要停留,如果你有一念停留,那你所有的念都被停留,这这个地方等于是被这个念头所束缚。

扩展资料:

无相无念无住的应用

南宋.李刚《水调歌头·和李似之横山对月》:一坐小千劫,无念契无生

释义:这一坐仿佛过了很长的时间,达到了佛家无念无生的境界。

唐.姚合 《过钦上人院》:“有相无相身,惟师说始真。

释义: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只有先生您从很早之前告诉我的才是道理。

唐.张说 《杂诗》之四:“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

释义:一切有部谓无边无际,永不变异、无任何障碍而容纳一切色法的空隙、空间。领悟空净的境界,追求内与外的见性知真的虚空无为。因为法没有自性,所以没有住所,随缘而起,非生非灭。



无相: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槃经三十曰:“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涅槃经说:“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无相者,谓一切染净之法,悉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为空,是为一切诸法,皆空无相也。
显扬二卷十七页云:无相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者:谓如前说。
二解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
三解 杂集论二卷九页云:何故复说此名无相?诸相寂静故。诸相者:谓色受等乃至菩提,诸所戏论。真如性中,彼相寂静;故名无相。

无念: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三慧经曰:“问曰:何等为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意有百念万事皆失。”四十二章经曰:“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宗镜录八曰:“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传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复可追寻。”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俗谓失策曰无念,谓遗恨为无念者,无正念之意也。出曜经七曰:“无念及放逸,亦不习所修。睡眠不求悟,是谓入深渊。” 无有妄念,正念的别名。

无住: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故无住者万有之本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同注曰:“什曰: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起信论义记上曰:“夫真心廖廓。(中略)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缘而起灭。”宗镜录八曰:“文殊师利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云:无住即实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
无所住著的意思。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生。

【无相】
(术语)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盘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盘经三十曰:‘涅盘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见有相条。

相就是无相,首先,相是一种常态,转瞬即逝,动而愈出。所以通过观察一种相,而实现无相。明白了无相就是虚假相的集合体。
住就是停留在一种境界,如果要改变这种住,就必须住在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明白,住只不过是虚假境界的停留。无住,是明白了住在虚假境界之中,故而无住。

以无相无念无住之心做人是什么意思~

此境界就是成佛了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句话,可以说是《坛经》的思想要旨,亦是禅宗修行的义理关键所在。先说无念为宗。“念”是人心灵活动的方式,心动则生念。然而无念不是要我们将心灵停止活动,而是要“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平时,我们的念生起了,即与法体共生,但念却不与法体共灭,而推落于下一个时间单位,于下一个时间单位中,追溯上一个念头。如此即“思前境”,即放不下,即执著。故无念意即念头随起随灭,简单来说,即时时活在当下一刻,不执著于任何经验。无相为体,“相”即法相,即山河大地,一切事物。无相并不是说一切事物不存在,而是说事物存在的本质是缘起无常,是不停过转的。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然后根据所摄取的外相变成概念,累积成经验,以为这就是真实,结果错认真实。无相就是要我们明白宇宙存在跟我们的认知,经验无关。故当我们看事物要“于相而离相”,要明白我们看到的片段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一切法相缘起无常,流转不停,停下来的,只是我们的心。无住为本,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即停留、留驻。我们人的心就是用“住”的方法认知世界;我们的认知心就是一个将念头留驻于事物,然后形成经验的心。无住为本,即人心生念,而念不停留于相,不停留即不住,不住则能无念,无念就能无相。此即“于念而于念”,“于相而无相”。以无念为宗旨,以无相为依据,以无住为本质,如此即禅宗修行的义理根据。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