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家的三戒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作者&投稿:戚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三皈依戒: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徒众。
也有大三戒:戒贪,戒嗔,戒痴。
也有三坛大戒,戒律内容繁杂

五戒吧???三戒少了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佛家三戒:戒贪,戒嗔,戒痴

是三坛大戒;菩萨戒、比丘戒、沙弥戒。

佛教十戒是什么?_~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1.不杀生: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
2.不偷盗: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
3.不邪淫: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
4.不妄语: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
5.不饮酒:禁止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其他戒律。
6.不涂饰:主要就女性而言,化装会令人执着色身。
7.不歌舞及旁听:不贪声音。
8.不坐高广大床:主要是提醒不要贪睡,不追求睡眠的舒适。
9.不非时食:对于出家人来说,所有食物都是来自信徒的供养,过午不食能减轻供养者的负担。
10.不蓄金银财宝:不贪财物。

扩展资料: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十戒
百度百科-佛教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八戒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即不戴花环,不涂香),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即过午不食)。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扩展资料
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种,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但都是以五戒为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五戒若学不好,一切戒都无能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能够如法持戒,如法持戒就能够达到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目的。守持五戒,实含有无限悲心,这是推已及人而及于一切众生的同情心,因为不忍自己被人杀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有不忍自己被杀害之心,故有不杀生戒,所以佛陀制戒,都有一定时节因缘,但它的宗佛不离止恶习,行善的慈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五戒
百度百科—八戒
百度百科—十戒

佛教三戒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贪”是指陷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

什么是佛家的三戒
答:一、三皈依戒:皈依三宝,即佛、法、僧,不皈依天魔外道。二、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携带,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携带,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携带。三、皈依僧,不皈依外道徒众。四、大三戒:戒贪,戒嗔,戒痴。五、三坛大戒,戒律内容繁杂,包括了很多佛教戒律。

佛法里面的三戒三定是什么?
答: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

三戒的介绍
答: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佛家所说的三戒是是什么?
答:三聚净戒:贪嗔痴

什么是佛家的三戒
答:有三皈依戒: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徒众。也有大三戒:戒贪,戒嗔,戒痴。也有三坛大戒,戒律内容繁杂

佛家三戒指的是什么
答:1. 佛家三戒指的是“戒贪”、“戒痴”和“戒嗔”。2. 贪是指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产生依赖的心理活动。3. 嗔包括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被视为修行的大敌。4. 痴即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是烦恼的根源,修行旨在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三戒的网络解释三戒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答:三戒的网络解释是:三戒(佛教术语)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三戒(词语释义)《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

人生三戒是哪三戒(人生三戒是哪三戒嗔)
答:1.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2.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3.儒家之说,见《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4.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5.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所得。6."道教之说,如《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

佛教三戒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1、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2、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