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断裂带断裂带是怎么形成的,地貌有什么特征  断裂带的组合及其基本特征

作者&投稿:钦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断裂带是岩层受力破裂,并沿着断层线岩石有位移现象。
上升的岩块形成山岭和高地,比如庐山、泰山、华山
下降的岩块形成谷地与低地,比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质断裂带也称"断层带",指地质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或破裂面组成的地带。

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由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或破裂面组成的地带。在靠近主断层面附近发育有构造岩,以主断层面附近为轴线向两侧扩散,一般依次出现断层泥或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过渡为断层带以外的完整岩石。
断层带的宽度以及带内岩石的破碎程度,决定于断层的规模、活动历史、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从几米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压性活压扭性断层带比单纯剪切性质的断层带宽。在一些大型的断层带中,由于被后期不同方向的断层切错,和夹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块,只是断层带的结构趋于复杂化,从而在近代的断层活动中容易形成运动的阻抗,是应力易于积累和发生地震的场所。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什么是断裂带 断裂带是怎么形成的,地貌有什么特征~

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有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或破裂面组成的地带.在靠近主断层面附近发育有构造岩,以主断层面附近为轴线向两侧扩散,一般依次出现断层泥或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过渡为断层带以外的完整岩石.

一、断裂带的组合
断裂带主要由20多条主干断裂和4条大的动力变质带(剪切带)组成,每条断裂长数公里至百余公里不等,平面上大多呈舒缓波状延伸,具左行雁列特征。主断裂旁侧的平行次级断裂发育,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断裂带的走向北东,断裂面的倾向北西或南东,有些为沿走向反复倾转的高角度断裂。主干断裂旁侧见有低序次的旋扭构造,配套的北西向断裂比较发育,往往错断主干断裂。
断裂带的南段:长约190km,宽9~22km,主要由运塘-三屋排-龙门肚断裂(13;断裂在构造图上的编号,下同)、黄岭顶-合水口断裂(14)、大陈圩-分水坳断裂(15)、陂面-石菉断裂(22)、吴川大断裂(16)以及大王山动力变质带(25)组成,分布于阳春复向斜与塘口复式花岗岩体西侧,向南伸入南海(见附图一)。
断裂带的中段:长约150km,宽10~20km,主要由讴坑断裂组(7)、禄步断裂(8)、六合断裂(9)、迳尾裂(10)、茶洞-马堂断裂(11)、小洞-庙咀断裂(12)、大坑口断裂(18)、三堆坑断裂(19)、葫芦田断裂、(20)鼎湖-安圹断裂(21)以及石狗动力变质带(23)、大尖动力变质带(24)、水平面南脆-韧性剪切带(26)等组成,分布于清远-高要“S”形构造与新兴复式花岗岩体西侧。
断裂带的北段:广东省境内长约225km,宽约15~30km,主要由胡坑断裂组(1)、百顺断裂组(2)、九曲岭断裂(3)、乌石-黄思脑断裂(4)、官坪断裂(5)、石坎-莲塘断裂(6)、黎洞断裂组(17)等组成,分布于雪山嶂复背斜西侧,矾口隆起带东端,向北与赣江断裂带承接。
二、主要断裂的基本特征
1.南段主要断裂特征
(1)运塘-三屋排-龙门肚断裂(13)
该断裂是吴川-四会断裂带重要的断裂之一,是断裂带南段西侧的边界断裂。断裂呈直线状,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为主,倾角60°~80°,北端被横断层所切,南端被第三系掩盖,长132km,宽数十米,发生在前震旦系变质岩及混合岩之中。沿断裂形成一明显的剪切带,挤压破碎强烈,糜棱岩发育,具压扭性质。
沿断裂分布大面积的混合岩田,由各种混合岩和变质岩组成北西向基础底褶皱带。断裂东侧为北东向的变质岩及混合花岗岩。两侧构造特征显然相异,形成两个构造单元的自然交接面。
沿断裂分布有单竹坑钨矿、三尖钼矿、马鞍钨钼矿、林湾钼矿等。
(2)黄岭顶-合水口断裂(14)。位于运塘-三屋排-龙门肚断裂的南东侧,相距3~8km,长约90km,总体走向北东400,呈波状延伸。断裂主要发育于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南段切割了泥盆系。断面倾向北西,倾角65°~80°,具压扭性质。经多次动力变质与混合岩化,形成著名的大王山动力变质带,动力片岩带宽达1km以上。断裂可能在加里东时期已经发生,至印支运动活动最为强烈,后又一再复合。
沿断裂有羊笪水晶矿、上洞钨矿、横岗钨矿、门仔坑铅锌矿、永宁金矿以及多处温泉分布。
(3)大陈圩-分水坳断裂(15)。位于黄岭顶-合水口断裂东侧,相距1.5~6km,长约85km,总体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局部南东,倾角50°~60°,基本上与黄岭顶-合水口断裂同步蛇曲延伸。断裂主要发生在寒武系中,沿断裂分布有一系列花岗岩体,并具糜棱岩化,南端切割了泥盆系和第三系,表明其具有多次活动。断裂中出现大量的角砾岩、糜棱岩及硅化破碎带,动力变质带宽几米至几十米,延长数十公里。
(4)陂面-石菉断裂(22)。该断裂是吴川-四会断裂带南段东侧边界断裂,沿西山山脉东侧山坡和阳春复向斜西缘分布。断裂走向变化很大,总体北东35°,呈蛇形弯曲延伸,长约100km,北中段倾向南东,南段倾向北西,倾角85°。断裂北西盘为寒武系变质片岩、泥盆系及动力变质岩,逆冲于南东盘的上泥盆统及石炭系之上。断裂破碎带宽3~14m,具压扭性质,沿断裂有温泉分布。
断裂可能发生于加里东运动,印支—燕山期继续活动,伴有岩浆侵入及热液活动,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多金属矿带,主要有石菉铜矿、高基铅锌矿、荔枝山金矿、焦坑金矿等。
(5)吴川大断裂(16)。位于吴川-四会断裂带南端,是一条主干断裂,是复合性大断裂。该断裂已为第四系覆盖,长度大于100km,呈北东50°方向延伸。由地质地貌特征推断存在,在卫星照片上有明显反映,地貌上为长条状洼地或河谷,往外为高耸山地,沿线发育有不少石峰和三角面。晚期浅层脆性断裂形变产生的未固结断层泥、角砾等断层物质叠加在早期深层韧性形变产生的糜棱岩类构造岩上,在阳西县沙扒镇长山岭探槽剖面中见的断层泥及角砾物质与早期形成的糜棱岩、千糜岩、硅化岩等角砾混在一起,在近80m宽的破碎带上,发育破碎硅化岩、磨砾岩、角砾岩(褐铁矿胶结)、千糜片理化、断层泥、糜棱岩、千糜岩等。断层泥中石英颗粒经电镜扫描显示两期断面,并呈现裂面不断的裂纹,反映出缓慢压剪应力作用下的蠕滑特征。断裂泥热释光年龄为(35.09±3.19)Ma,表明断层在中更新世期发生过错动。
2.中段主要断裂特征
(1)讴坑断裂组(7)。为断裂带中段西北侧边界断裂。由牛鼻咀断裂、讴坑断裂、乌石断裂组成,总体走向北东30°,延长30km以上。牛鼻咀断裂发生于寒武系与第三系之间,倾向南东,倾角55°~65°,控制含铅褐铁矿体;讴坑断裂发生于第三系与寒武系之间,断面倾向北西,倾角75°~85°;乌石断裂同样发生于第三系与寒武系之间,倾向北西,倾角42°~65°,控制乌石黄铁矿的形成与分布。断裂带中的构造片岩、糜棱岩及断层角砾岩发育,构成规模较大的挤压破碎带,断裂主要显压性结构。
(2)禄步断裂(8)。断裂切穿上三叠统、泥盆—石炭系、寒武—奥陶系、加里东期石牛头岩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50°~80°。长约40km,断裂破碎带宽20~25m,发育有糜棱岩化、片理化,具压扭性质。
沿断裂带有灯草塘金矿点,樟路锑金矿点及一些金汞化探异常。
(3)六合断裂(9)。断裂发生于大尖花岗岩体与村头石英斑岩体之间。长约20km,走向北东40°。具强烈碎裂—糜棱岩化,为一压性断裂。
(4)迳尾断裂(10)。断裂切割了震旦系、加里东期镇安岩体、泥盆—石炭系。长约30km,走向北东45°~60°,倾向南东,倾角70°。沿断层线见大量断层角砾岩,多被黄铁矿充填,主断面显压扭性特征。
(5)茶洞-马堂断裂(11)。断裂主要产于震旦系中,南段切割了泥盆—石炭系、上三叠统。两端走向北东30°,中部近南北向,呈“S”形展布,向西倾,长约40km,性质不详。
北段见有珠洞铅矿化点及三江顶黄铁矿。
(6)葫芦田断裂(20)
断裂主要产于寒武—奥陶系与泥盆系间,并切割了石牛头岩体东端。走向北东400~80°,倾向南东,倾角50°~65°。断裂长约40km,破碎带宽30~40m,具压扭性质。
断裂带上有燕山花岗斑岩侵入,形成有塘坳铜钼矿床。
(7)鼎湖-安塘断裂(21)。为吴川-四会断裂带中段东侧边界断裂,全长100km以上,总体走向北东40°,于高要东西向构造带处偏向北东东,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40°~80°。断裂切穿震旦系、寒武—奥陶系、泥盆—石炭系、加里东期深熔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等,断裂破碎带宽10~30m,表现多期多次活动,以压性、压扭性为主,局部显张性。
沿断裂带有前村黄铁矿、云路铜矿、古律黄铁矿、夏洞黄铁矿、打银坑铅矿等。
3.北段主要断裂特征
(1)胡坑断裂组(1)。断裂走向北东20°~30°,倾向主要北西,局部南东,倾角一般40°~50°,局部较陡。断裂组长约80km,主要由北段的塘洞断裂、中段的扶溪-仁化断裂和南段的丹霞-韶关断裂组成。断裂北、中发育于印支—燕山期诸广山复式花岗体和寒武系、泥盆系和侏罗系等地层中,在仁化县黄蜂寨中泥盆统桂头组砂岩逆掩于上侏罗统砂页岩之上(图1-2);断裂南段插入白垩—第三纪丹霞盆地中,见白垩系逆冲于丹霞群之上。
断裂破碎带可达数百米,卫星照片有清晰显示,断裂带中糜棱岩、构造片理、硅化岩非常发育,并有石英脉贯入,硅化强烈,常形成由硅化岩为主组成的宏伟鸡冠式地貌。该断裂为多期次的复合断裂,主要具压扭性质。
笔者于塘洞一带所见,断裂沿塘洞沟作北北东向伸入江西省境,走向北东20°~27°,倾向北西,倾角62°~85°,断裂贯穿于印支—燕山早期各阶段花岗岩中,宽数十米至大于100m,断裂中由千糜棱、糜棱岩、糜棱岩化花岗岩及沿断裂充填的石英脉、硅化岩所组成(图1-3)。糜棱岩的片理方向23°,并见有燕山晚期岩脉侵入(图1-3)。

图1-2 仁化县黄蜂寨所见胡坑断裂剖面图


图1-3 塘洞断裂平面图

从断裂带野外观察所知,带中发育有两期糜棱岩,早期糜棱岩规模较大,宽达100余米,后被晚期糜棱岩、构造片岩及伴随的硅化岩贯穿或呈小角度切割。前者形成于燕山早期及其以前各阶段岩体中,后者形成于燕山晚期或复合叠加于较老岩体中。根据岩组分析(见后),该断裂至少存在三次以上活动,其中两次以显压为主。由此说明,塘洞断裂亦即早、晚期新华夏构造活动复合的构造形迹。
笔者在琴寨湖所见,该断裂以糜棱岩为主组成的北东向断裂切割了不同岩体,发现岩体于东盘向北错移达30m,从岩组分析也证实断裂显示水平运动,说明断裂属左旋扭动,具压扭特征。
(2)百顺断裂组(2)。断裂走向北东40°~50°,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75°~87°,长大于45km,向北伸入江西省境内。断裂发育于燕山一期和三期花岗岩体中,主断裂南段切过寒武—奥陶系、泥盆—石炭系、白垩系。
断裂在花岗岩体中平行成群成带分布,边幕式排列,早期由糜棱岩组成,以压性为主;晚期以扭性为主兼压性,局部显张性,充填杂色硅化岩、硅化碎裂岩,显示多次活动。主断裂与次级断裂均为含矿(铀)构造。
对该断裂体系的归属存在着不同认识:一种认为该组断裂属华夏系主干断裂,区域重磁场有明显反映;一种认识属新华夏系的配套构造的泰山式断裂,它最晚形成于燕山第三期花岗岩以后,其主干断裂可能为仁化-韶关-英德断裂。
(3)九曲岭断裂(3)。断裂走向50°~60°,波状延伸长60km以上,倾向南东,倾角40°左右。断裂切穿燕山期花岗岩和寒武—奥陶系、泥盆系、白垩系、第三系等地层。
沿断裂带中、西段可见厚1~2m的构造角砾岩,有很多石英脉穿插,并有硅化、黄铁矿化现象。东段伸入南雄盆地,为盆地北侧边界断裂,于全安一带可见断裂北侧下盘花岗岩中有数十米宽的片理化带、糜棱化带,断裂带由宽数米的糜棱岩、角砾岩、断层泥组成,其中有铀矿体赋存,上盘为上白垩统红色砂岩。根据野外观察,断裂具多次活动特征,早期显压扭性质,晚期为张性的正断裂复活下滑。
(4)乌石-黄思脑断裂(4)。断裂走向约北东45°,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50°~60°,延长约90km。断裂主要产出于泥盆—石炭系中,并切过震旦系、侏罗系、三叠系,沿断裂有燕山期花岗岩侵入。
(5)官坪断裂(5)。断裂走向北东40°,倾向南东,倾角50°左右,延长约35km。断裂主要产出于泥盆—石炭系中,北段截切雪山嶂背斜,寒武系逆冲于泥盆系之上,断裂带宽约2m。
该断裂为粤北新华夏系重要的控矿断裂,沿带已知有铅锌、金、铁等矿(化)点及化探异常,并有温泉出露。
(6)石坎-莲塘断裂(6)。断裂走向北东,倾向东南,倾角不详,断裂发生于燕山期花岗岩与震旦系、泥盆—石炭系接触带,穿越三叠系,通过三叠系地段片理非常发育,南西段产于不同岩相带间,地貌反映清晰。长约45km。
断裂南段(白石圩南)的上盘次级断裂——南冲坑断裂产有南冲坑金矿点,断裂北端的北西侧为新洲金矿床。
(7)黎洞断裂组(17)。位于英德黎洞圩一带,为一组北东走向逆断层,倾向北西,倾角30°~50°,长7~21km不等。断裂上盘震旦系逆冲于泥盆系之上,断裂带上动力变质明显,常见石英脉和基性岩脉。
三、动力变质带与剪切带
本书所谓的动力变质带是若干条大断裂及其所伴生的动力变质岩的组合体。该带一般都经历过多次构造活动的动力变质作用。带的性质依据构造带所处构造位之深浅及所遭受应力之大小,具有韧性、脆-韧性和脆性的不同表现,相应形成不同种类的构造岩——动力变质岩。吴川-四会断裂带内发育的动力变质带自南而北包括有大王山动力变质带(25)、大尖动力变质带(24)、石狗动力变质带(23)。此外还有水南脆-韧性剪切带(26)。
(1)大王山动力变质带(25)。该带分别以运塘-三屋排断裂、黄岭顶-合水口断裂、大陈圩-分水坳断裂为中心的几条动力变质带的组合体。被卷入的有震旦系、寒武系及加里东期深熔花岗岩和岩浆花岗岩。动力变质带长约50km,中心部分为糜棱岩带,宽100~300m;往外为糜棱岩化带,宽5~10km,是变质带的主体成分;边缘为破碎带,宽约1.5km。
该带有比较明显的早、晚期构造叠加现象,以运塘-三屋排断裂及黄岭顶-合水口断裂为例,早期断裂活动形成变质带比较宽阔,一般在几公里以上,以糜棱岩及糜棱岩化岩石为主,此外尚有压碎岩及构造片状岩石。强烈的重结晶、交代重结晶及混合交代作用是该断裂带早期动力变质带的最明显特征。陈挺光等(1982)认为:“大王山岩体”、“圭岗岩体”实际上是沿断裂带展布,受断裂带控制并在动力变质岩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特殊混合岩类,他称之为断裂混合岩类。岩石薄片研究表明,岩石虽经混合岩化,但其基质仍保留着或残存着变余糜棱构造的特征。据变余糜棱构造分析,早期动力变质带宽达6km以上。晚期的断裂活动又使早期的岩石发生局部的压碎,角砾岩化以及糜棱岩化。沿断裂面则形成构造角砾岩或糜棱岩甚至千糜岩,但动力变质带的展布范围远较早期动力变质带为窄,一般宽几十米至几百米,往外碎裂带及轻度碎裂岩带也不过1~2km,断裂之间展布着大片基本上没有经受晚期动力变质的片岩及混合片麻岩类。此期断裂活动多发生在花岗质岩石与似层状片状岩石之间。
(2)大尖动力变质带(24)。该带的主体位于云浮市的东北部大尖岩体(燕山三期花岗岩)内,它是一条复合的动力变质带,东部受安塘断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断裂的影响;中部则与六合断裂有关;而西部则受北西向剪切带的影响。整个带比较连续,总宽度达14km,延长大于25km,总体方向北东35°~40°。带内经受不同程度动力变质的岩石除大尖岩体外,尚有村头岩体(燕山三期石英斑岩)及寒武—奥陶系。
该带显示有早、晚两期的动力变质作用,早期糜棱岩带宽约2km,往外为糜棱岩化带,最外为压碎岩带,总体宽度可达8km以上。晚期断裂活动又使早期动力变质岩及断裂混合岩再度压碎、硅化、糜棱岩化,两期构造叠加现象明显,两期片理明显交切。但晚期的糜棱岩化比较窄,一般仅几米至几十米;且往往出现构造角砾岩及硅化带,宽度一般小于1km,往外压碎岩宽度较大,可达3~4km。
(3)石狗动力变质带(23)。该带位于四会市西边至石狗圩一带,带中花岗岩、奥陶系及下侏罗统的砂页岩都发生了强烈的动力变质作用。在寒武—奥陶系、上三叠统中,原岩为一套碳质、钙质的碎屑岩,动力变质作用表现为岩石的片理化,柱粒状矿物明显拉长,石英强烈波状消光,与片状矿物呈定向排列,多具皱纹片状构造;上三叠统煤层变质为石墨,砂页岩具千枚状和片理化;寒武—奥陶系变质为绢云石英岩、石英绢云片岩、片理化变质砂岩、大理岩等。
(4)水南脆-韧性切带(26)。该带位于高要县禄步镇至金坑一线,呈北东45°,长约40km,宽2~5km。剪切带发育在寒武—志留系、泥盆—石炭系内,并剪切燕山期花岗斑岩、石牛头花岗岩体接触带。剪切带主要由官塘、云峰等一组断裂所组成,发育脆性(浅位)糜棱岩和压碎岩,其间岩层的片理非常发育。断裂面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00~65°,片理面主要倾向南东,局部倾向北西,倾角60°~80°(图1-4)。水南镇双壬含铜黄铁矿点产于剪切带内,主要受花岗斑岩质糜棱岩控制。

图1-4 水南脆-韧性剪切带地质简图

四、断裂带的岩组分析
为使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利用断裂带中不同地段的构造岩进行岩组分析,以进一步阐明断裂的特征、压力作用方式及其演化过程。分别于断裂带北段的胡坑断裂组北端的塘洞断裂、中段的鼎湖-安塘断裂及南段的大王山动力变质带采集标本进行岩组分析,其结果简述于下。
1.塘洞断裂的岩组分析
塘洞断裂的地质构造特征已在前面叙述胡坑断裂组中包括,根据岩组分析资料(图1-5):极密值I为5%,走向76°,倾角水平,为水平运动的结果;极密值Ⅱ较大,达5.5%走向130,倾向北西,倾角29°;极密值Ⅲ为4.5%,走向110,倾向南东,倾角380。极密值Ⅱ、Ⅲ均显示压性特征。图中出现三个极密点,说明断裂曾发生三次以上的构造活动。上述微观分析与野外宏观观察结果基本吻合,并有力地证实该断裂曾经历早、晚新华夏系构造活动的复合结果。
2.鼎湖-安塘断裂组的岩组分析
岩组样取自云浮夏洞圩之南狮子石附近的硅化挤压破碎带中,断裂带的野外地质特征已如前述,从所做硅化构造角砾岩的石英光轴方位图(图1-6a)所示:石英光轴显示出近水平,走向5°的点极密,伴随着四个次极密,构成S+B构造岩。这种岩组的显示完全可以和华夏方向构造应力场相吻合(图1-6b)。

图1-5 塘洞断裂岩组图

3.大王山动力变质带的岩组分析
在动力变质带中取五个岩组样,其测定结果为:位于大王山“岩体”中的四个岩组样(图1-7中94-3、94-9、94-12、100号样品),均呈B∧B‘构造岩岩组图,显示了双环带图案,说明是一个连续变形作用的产物,或者是一单系作用中两个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变形相的产物。结合大王山动力变质带的实际情况,上述交叉环带的形成,即反映了混合岩化过程的组构,又反映了糜棱岩化过程的组构,其压力方向总的是北西—南东,但存在先后变化。“岩体”以外的一个岩组(图1-7中100-3样品)仅仅反映出一个包含点极密的大园环带,极密程度高达11%,可能反映了同向应力长期作用叠加的结果。

图1-6 硅化构造角砾岩岩组图(a)及推导出的应力场(b)(据陈挺光,1982)

以上三个地段岩组分析资料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中各段有着不同的岩组图,它分别代表各自应力场及其演化的时空状况。尽管它们各有差异,但都明显反映了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以及反时针方向为主的扭动力学性质,说明了吴川-四会断裂带为经过长期多次北西—南东向挤压、扭动,甚至引张形成结果的复杂构造带。

图1-7 大王山动力变质带岩组图

什么是断裂带?
答:断裂带 定义:垮落带上方的岩层产生断裂或裂缝,但仍保持其原有层状的岩层带 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有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或破裂面组成的地带.在靠近主断层面附近发育有构造岩,以主断层面附近为轴线向两侧扩散,一般依次出现断层泥或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再...

断裂带是什么意思
答:断裂带是指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断层地带,通常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导致地壳发生变形所造成的。全球大多数地震和火山活动都发生在断裂带上,因此对于地震和火山的研究对于了解断裂带的成因和演化非常重要。断裂带还可以影响地质构造和岩石圈的运动,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也有重要意义。断裂带的...

断裂带是怎样形成的?
答:断层带是由主断层面和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或者破裂面组成的地带。在靠近主断层面附近发育有构造岩,以主断层面附近为轴线向两侧扩散,一般依次出现断层泥或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过渡为断层带以外的完整岩石。断层的规模、活动历史、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决定了断层带的宽度以及带内...

断裂带是什么意思
答:断裂带是指地壳中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断裂构造聚集区,也称为断裂带或断裂系统。断裂带是地壳上应力最为集中的地带,也是地震最为频繁和强烈的地区。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巨大应力和能量在断裂带中积累和释放,导致地震波在断裂带中传播速度加快,地震烈度增大。因此,断裂带往往是地震灾害的重点防范区域。断裂...

断裂带是什么意思
答:裂带是地质学上概念,是由于岩石受到极大的拉张应力而导致滑移,因此造成的一种断裂,也被称作断层。意思是物体在长时间内受到拉力而产生裂缝,从而形成错动、转动或滑动现象,一般是垂直于拉力方向的断开。裂带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断层,比如左行断层与右行断层,背斜断层与前斜断层等。裂带断层的形成主要...

什么是断裂带?
答:断裂带 定义:垮落带上方的岩层产生断裂或裂缝,但仍保持其原有层状的岩层带 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有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或破裂面组成的地带。在靠近主断层面附近发育有构造岩,以主断层面附近为轴线向两侧扩散,一般依次出现断层泥或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

地球表面出现的诸多断裂带,是如何形成的?
答:断裂带是由地壳相互挤压形成的。它也可以叫做断层带,是由主断层带和两侧破碎的岩石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带组成的地带。在靠近主断层带的附近,有很多构造岩石,他们以主断层面为轴线,向两侧不断扩散,一般会出现断层泥或者碎裂岩石。一、断裂带的形成断裂带的形成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地壳相互挤压,...

断裂带的形成及发展历史
答:断裂活动加强,形成为区域性大断裂,其多次活动产生强烈的糜棱岩化作用,沿断裂带产生动力变质带,南带大王山动力变质带及其包括的断裂混合岩类,它至少有一些组分是印支运动期间形成的;在北段,早期的北东向断裂构造及辉绿岩侵入活动,也形成于海西—印支构造阶段。此阶段应为吴川-四会断裂带的定型时期。 三、燕山构造阶段...

地球表面出现的诸多断裂带,是如何形成的?
答:断裂带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它们通常形成于地壳板块的相互作用。这些地带由主断层以及周围的破碎岩石块和次级断层组成。靠近主断层的区域,构造岩石以断层面为轴向两侧扩展,常伴生断层泥或碎裂岩石。一、断裂带的成因 断裂带的成因主要归结于两种地质作用。首先是地壳板块的相互挤压,这种频繁的运动使得岩石层...

什么是断层破碎带
答: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相互挤压,使附近的岩石破碎,形成与断层面大致平行的破碎带,叫断层破碎带,简称断裂带。断层破碎带的宽度有大有小,小者仅几厘米,大者达数公里,甚至更宽,与断层的规模和力学性质有关。参考资料:《构造地质学教程》 陆克政 P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