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施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得什么了?详细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作者&投稿:洪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睹明心而开悟时所说的话。可见,他悟到的是众生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真如”、“如来藏”、“心”、“阿赖耶识”等等(经中处处有说,有几十种名称)。其体性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又如六祖见性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需要说明的是:
其一,佛此次开悟,与普通修行者之悟有区别。一般行者,破初参开悟明心,位列七住菩萨;若是明心、见性同时具足;位列初地菩萨。而释迦牟尼的开悟,却是最后身菩萨之悟;此一悟,完全断除第八识中最后一丝微细惑;转识成智,究竟成佛。这必须是最后身菩萨成佛之时才可能做到。与诸菩萨往昔无量世多次明心见性不同。
其二,当代某位名师于其著作中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的是“缘起性空”;这是谤佛!“缘起性空”是缘觉乘辟支佛的“觉”;不是究竟义,连七住位菩萨之境界尚且不及,何况佛之不可思议境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坐了七天,抬头睹明星悟道,说了一句:“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你说他悟个什么?

他说了啊:“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说,如果道是可以说清的,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佛才能悟出来的东西,人怎么说的清。勉强去说,也绝对不是佛所悟出的。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在四十昼夜中,释迦摩尼获得了一种称之为”开悟“的经验。这种临到他的内觉使他认定人类苦难的真正根源是”欲念“。人如果能摆脱一切欲念,即可获取属灵的平安,去涅盘(即:成佛)之路于此开通。此后,释迦摩尼被称为”佛陀“即”悟者“”觉者“。从基督信仰来说,欲望本是好的,是上帝所给予的恩赐。但不可放纵,所以要竭力保守自己不被私欲所牵引诱惑。

南怀瑾: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佛陀所证悟的是什么道理?现简单地将之分为四点来说明,但实际上真正的证语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只能通过实修实证去证得:

一、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历史上的种种都历历如绘地展示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的环索,绵绵密密的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这一念之下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风光霁月,说明了佛陀的修证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中。

二、佛陀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的光芒。过去污秽的,现在转变成清净;过去丑陋的,现在是多么美好;过去黑暗的,现在呈现着一片的光明。从青山的翠碧中,他体悟到了佛性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已经没有了隔碍。这说明了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遍一切处而常转FALUN。

三、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计较人我是非,妄起贪瞋痴,以圣者的智能来看,实在是百无聊赖,甚为可悯!佛陀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死不是两个,而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种种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佛陀此时的心情,恰如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

四、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等。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海中,佛陀证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一切都被包含于万法缘起的理则之中。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没有独立性,恒常性,所谓缘起者,即相互因成,物物之间,互为因缘,关系密切,人我本为一体,我和你非二,乃至一切万物皆无差别,生命彼此是贯穿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彼此没有隔阂,没有障碍。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此理,则人人彼此应该互相尊重,共容共成,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运用大智能来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答:你的名字即是:心空即谛位。法华经也有这样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
答:明心见性是也。更明白地说,就是回归自性,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

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故事
答: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苦、集、灭、道 苦谛,梵文Dukkha-sacca,sacca有“真”之意,合起来即苦的真谛。苦,有四苦、七苦、八苦的说法,四苦即生、老、病、死,七苦则还包括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八苦则须再加上所有这些苦的原因——五阴盛(五阴即五蕴)。这些都是人生的苦,而且...

释迦牟尼在古树下静坐七天之后明白了什么?
答:参透了佛与众生的平等之相,参透了生死的根本,一切生死皆出于“无明”。这两项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创举。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证悟了什么?为何发生六种震动
答:身着鹿皮、书皮,谁在鹿粪与牛粪或荆棘丛中,六年后,形同枯木。在求解脱无效的情况下,开始净身进食,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现在的菩提迦耶,坐在毕钵罗树下面沉思默想,后来这树被称为菩提树,整整七天七夜,觉悟出“四谛”的真理,觉悟成佛。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菩提树下
答:传说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

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开悟,他到底看到了什么真相?能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答:释迦牟尼佛苦修六年,于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悟道后,说的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六祖慧能半夜在五祖房间听五祖给他讲解《金刚经》,开悟后说的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到底思考的什么啊?
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悟的是第一句。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修出了什么?
答:道友善问。释迦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是通过深深禅定(比他之前所学的外道的禅定更深),了悟世界的真相,彻底回归自己的清净自性。没有额外修出什么。学佛是一个自性回归的过程,不是一个“进化”过程。

你认为释迦牟尼到底悟到了什么?
答:我知道他悟出了什么。他悟出了很多东西。最大的一点就是世间的虚空。他悟出了只要降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生命,不管善的恶的皆是生命,皆有不易之处。统统最后都会成为世界的过客。不管善恶爱恨终究在世间流逝成空。他领悟看破了世间的一切法则奥秘智慧。他领悟出行善要比行恶好得多。因为他领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