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有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这些地方在今天的哪里呢? 《三国演义》中的街亭在今天什么地方?

作者&投稿:佼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 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分汉阳郡豲道县置南安郡,领豲道(治今甘肃省陇西县西南)、新兴(析豲道县置,治今甘肃省武山县西)、中陶(析豲道县置,治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北鸳鸯镇)3县

三国曹魏时复置南安郡,属凉州,仍治豲道县。

2、天水郡,治所冀县,今甘肃天水西北。

天水郡为古代行政区,即今甘肃省天水市所辖两区五县:秦州区(秦城区)、麦积区(北道区),秦安县、武山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秦州区和麦积区是其主要地区。

3、安定郡,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

三国魏安定郡属雍州,治临泾县(今镇原县南),领临泾、彭阳、泾阳、泾阴、阴密、乌支、朝那6县。

扩展资料:

天水郡的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陇西郡地置天水郡。

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领平襄、冀县(今甘谷县东)、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 獂道(今陇西县东南)、望垣(今天水市西)、罕开(今天水市北道区南)、绵诸(今清水县西南)、陇县(今张家川县)、街泉(今庄浪县东南)、戎邑道(今清水县北)、略阳道(今秦安县东北)、清水、阿阳(今静宁县西南)、勇士(今榆中县东北)、兰干(今陇西县东北)、奉捷16县。属凉州。

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改治冀县,领11县,原领冀县、干襄、成纪、望垣、陇县、略阳、阿阳、勇士8县,由陇西郡划入西县、上邽2县,新置显亲县(今秦安县西北)。

三国魏复名天水郡,为秦州治。仍治冀县(今甘谷县东),领冀县、显新(显亲县更名)、成纪、西县、上邽、新阳(今天水市北道区西北)6县。

西晋天水郡,移治上邽县,领上邽、始昌(废西县后另置,今礼县东北)、新阳(今天水市北道区西北)、显新(今秦安县西北)、成纪(今秦安县境)、冀县(后废)6县。

十六国前赵天水郡领3县,仍为秦州治所。后赵、前秦,西秦因之。大夏仅领清水一城。

北魏时,天水郡仍治上邽县,领上邽、显新、平泉、当亭四县。仍为秦州治所。西魏因之。北周天水郡领上封、黄瓜2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入秦州。大业五年,(607年),废州置郡,改秦州为天水郡,治上邽 (今天水市区),领上邽、秦岭(今天水市北道区)、成纪(今秦安县西北)、陇城(今秦安县东北)、清水、冀城(今甘谷县东)6县。

唐武德元年(616),改为秦州,天宝元年复天水郡,并为陇右道治所。天水郡治成纪县(今天水市区),领成纪、上邽(今秦安县西北)、陇城(今秦安县)、清水、伏羌(今甘谷县东)、长道(今礼县东北)6县。

乾元元年(758年),取消郡建制,一律置州。至此天水郡不复存在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水郡

百度百科-南安

百度百科-安定郡



南安郡,治所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
天水郡,治所冀县,今甘肃天水西北。
安定郡,治所临泾,今甘肃泾川北

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 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
天水郡,治所冀县,今甘肃天水西北。
安定郡,治所临泾,今甘肃泾川北。

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南安,三国时并无此建制,大约指今湖南华容县一带;安定郡:今宁夏固原

天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历代名称没有变化。
南安: 三国演义中的南安,当是描写湖南省华容县境内。
根据:专家考证,由于陈寿《三国志》无“地理志”,古三国时郡县建置状况比较难于考证。但由于此时南郡、武陵两郡,古华容、孱陵、公安诸县是魏、蜀、吴三国军事活动极为频繁的地区。后世地理学家根据史、传文字记载,对三国疆域作了详细研究:刘备占据荆州时,曾废孱陵县为公安;吴据荆州“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恢复孱陵县建制,与作唐县同隶南郡。吴统帅吕蒙任南郡太守,加封孱陵侯。吕蒙活动的大量遗迹都在今安乡、公安一带,与今华容毫无关系。而后来成为县级建制的江安、南安(或安南)从未出现在三国史书之中,由此可以推定,三国时期还没有设置这两个县。
自秦汉至隋唐,古华容范围,先后建置过华容(小)、江安、南安、石首、监利等县;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南安,当是描写湖南省华容县境内。

安定郡:今宁夏固原
《后汉书》卷65有传。其文曰:“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从以上所引文献可知,皇甫谧及其曾祖皇甫嵩、嵩之叔父皇甫规,正史皆记载其为安定朝那人。现在的问题是“安定朝那”到底为何地呢?
《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条下颜师古注曰:“武帝元鼎三年置。”这就是说安定郡置于汉武帝时期。其郡下辖二十一县,曰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峦、三水、阴盘、安武、祖历、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支道。以上除安定郡治高平为今宁夏固原之外,包括朝那在内的多数县治的确切地点实际上还是有待于进一步考察的。但根据近些年来的调查及文献记载来看,上述二十一县绝大多数分布于今甘肃陇东等地区,少数应在今宁夏固原境内。至于近年来,有些学者以宁夏固原彭阳县古城镇出土的“朝那鼎”为重要依据,确定古城镇为西汉朝那县治,未免失之偏颇。因为一个通高只有23公分的小鼎,无疑是一个可以四处移动的文物,何况其上面阴刻的县名除朝那之外,还有乌氏。其铸造的地点实际上是不明确的。此外,常被用来证明西汉朝那在今宁夏固原彭阳的文献,均较晚出,特别是把近些年来所修的方志、辞书、历史地图册等作为依据,就更加显得苍白无力了。至东汉时期,安定郡及其属县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安定郡记安定郡辖县八,曰临泾、高平、朝那、乌枝、三水、阴盘、彭阳、鹑觚。由此可知,东汉安定郡辖县比西汉竟减去十三县之多,可见东汉安定郡的范围大大缩小了。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郡治不在原来的高平(宁夏固原)而改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南)了。这就是说东汉时的安定郡治已不在宁夏固原境内而南徙至今甘肃陇东。至于其郡一些易受羌人攻略的属县,特别是萧关(在今甘肃平凉北)之外的属县,不是内徙合并,就是被羌人占领了。此时朝那县也应内徙了。
东汉时安定郡的内徙和缩小,实际上是与其西北边的羌人的强大而密切联系的。《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很清楚,其文曰:“羌既转盛,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朝廷从之,遂移陇西至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辙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趿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太半。”这次内徙,郡县并举,变动更大,安定郡徙于美阳。美阳在今陕西武功县北,距离长安已近在咫尺了。《资治通鉴》系此事为东汉安帝永初五年,内容相同,故不赘引。
《后汉书·西羌传》又载:“(汉顺帝永和)五年夏,且冻、傅鸡种羌等遂反叛,攻金城,与西塞及湟中杂种羌胡大寇三辅,杀害长吏……于是复徙安定居扶风,北地居冯翊,遣行车骑将军执金吾张乔将左右羽林、五校士及河内、南阳、汝南兵万五千屯三辅。”《后汉书·顺帝纪》记此事更具体,其说“(永和六年)冬十月癸丑,徙安定居扶风,北地居冯翊。”此时,东西羌联合,已威胁到长安附近的三辅之地。安定郡又被“复徙”置于三辅之一的扶风境内。至于远离长安的西北边地,特别是宁夏固原地区,至少在第二次内徙后就被羌人占领了。换言之,东汉时的安定郡不但内徙,而且内徙了三次,即一徙临泾(今甘肃镇原),二徙美阳(今陕西武功),再徙扶风(今陕西西安附近)。《续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安定郡还有八县的情况,应为反映的是东汉早期的情况,即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之前羌人还没有占领安定郡及其属县的情况。
安定郡的第二次内徙,是“徙郡县以避寇难”,在朝廷的一声令下,对于那些因恋土不愿内徙的百姓,连房屋都被扒掉了。可见这次内徙是很彻底的。试想,在其他郡县都被内徙的情况下,朝那县为什么还要孤悬于北疆一隅呢?所以那种认为朝那县从建县一直到皇甫谧时代一直未有迁徙的观点肯定是不能成立的。那么朝那县迁于何地呢?很遗憾,早期文献(两汉书)没有直接记载。

谁说三国没有南安郡。三国志没有记载,但后汉书有记载呀!甘肃南安郡就是三国第一集中的汉灵帝置的。当然古代有好几个南安郡。有的在福建,有的在陕西。有的在四川。有的在河南。

南安郡
后汉灵帝时置,统甘肃旧巩昌府之地,治原道,故城在今陇西县东北渭水北,隋废,南朝宋置,南齐因之,梁初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又改始州,即今四川剑阁县治。

南朝宋置,南齐困之,今陕西南郑县地。

南齐置,见南安县条。

陈置,隋废,即今福建南安县治。

后魏置郢州,改南中府,东魏改置南安郡,领南安南定二县,北周郡废,改置定南县,隋省,故城在今河南叶县南。

三国时期的南安、天水、安定这三郡在现在什么地方~

南安郡,治所在狄道是现在的甘肃陇西渭水流域。三国曹魏时复置南安郡,属凉州,仍治豲道县。
安定郡,是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国魏安定郡属雍州,治临泾县(今镇原县南),领临泾、彭阳、泾阳、泾阴、阴密、乌支、朝那6县。
天水郡,是现在的甘肃天水西北并非单指天水市。
天水市古为“邽县”。邽县(读作:guī)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
天水郡为古代行政区,即今甘肃省天水市所辖两区五县:秦州区(秦城区)、麦积区(北道区),秦安县、武山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秦州区和麦积区是其主要地区。

扩展资料: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蜀汉诸葛亮用“暗渡陈仓”之计,布疑阵调动魏军主力固守斜谷。曹军中计后,诸葛亮亲帅6万大军出奇制胜,猛攻祁山,魏其辖区的南安、天水、安定(治今镇原,辖今镇原、宁县、正宁等地)相继降蜀。
后来,马谡街亭败绩,蜀军撤离汉中,魏将“曹真率张郃等又收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当时,安定郡民杨条等人率众在月支城抗击魏军,城陷后亦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定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水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水市

街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于蜀汉建兴 六年(公元228年)部署了北伐曹魏的街亭之战,因参军马谡违亮节度,依阻南山,被魏将张郃绝其汲道,大败马谡于街亭。街亭失守,蜀军主力溃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疏请求自贬三级。从此街亭便名扬天下。

扩展资料在陇城镇的王家川出土了一口“铁锅”,上铸“汉大丞相诸葛武侯制”字样,同时,在附近还出土了刻有“蜀”字样的弩机、马刺、刀、矛、盔甲等兵器。专家从仅有的作战遗物考证,出土兵器的地方,就是马谡、王平安营扎寨之地。
对“街亭”遗址的考证,并不单纯是为了争得一处有名古迹,甚至进而将它商业化。其根本意义在于为研究陇城镇以至于研究略阳川的历史提供宝贵的考古资料。就目前的工作而言,“街亭”遗址的考证结论已经将陇城的行政史推溯到西汉以前的秦代。
总之,街亭古战场遗址,依史书记载和地形观察,应在陇城与龙山之间的地域,但因年代久远,确址尚待考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街亭

三国里有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这些地方在今天的哪里呢?
答:三国曹魏时复置南安郡,属凉州,仍治豲道县。2、天水郡,治所冀县,今甘肃天水西北。天水郡为古代行政区,即今甘肃省天水市所辖两区五县:秦州区(秦城区)、麦积区(北道区),秦安县、武山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秦州区和麦积区是其主要地区。3、安定郡,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

三国时期的南安、天水、安定这三郡在现在什么地方
答:南安郡,治所在狄道是现在的甘肃陇西渭水流域。三国曹魏时复置南安郡,属凉州,仍治豲道县。安定郡,是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国魏安定郡属雍州,治临泾县(今镇原县南),领临泾、彭阳、泾阳、泾阴、阴密、乌支、朝那6县。天水郡,是现在的甘肃天水西北并非单指天水市。天水市古为“邽县”。

诸葛亮三出祁山的故事,详细些
答:三国时期,蜀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次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西汉水北岸地区)。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归属蜀。魏明帝震恐,亲赴长安(今西安)督战。当蜀军在街亭与魏...

《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
答:已经经过三代的经营,地方险要而百姓顺从,当地的贤才能人都被他任用了,这种情势是可以和他结为盟邦而不可以打他的念头.荆州北边据有汉水,沔水,享有南海的全部资源,往东可以连结吴,会二郡,往西可以通达巴,蜀二郡;这是个可以用兵的地方,但是负责人(刘表)却不能好好据守住它.这大概是老天用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部分节选翻译。
答:丞相亲率各路大军攻打祁山,蜀汉军队整齐,赏罚严格,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魏国相应丞相,震动了关中地区,魏明帝亲自西行,镇守长安,命大将张郃抗击诸葛亮,丞相派马谡为前锋,在街亭与张郃交战。马谡擅自违背了丞相的作战部署,在行动中犯了错误,被张郃大败。丞相迁西县一千多户居民,退守...

诸葛亮6次北伐中原的过程与结果
答:根据《三国志》正史的记载,诸葛亮一共五次出击:第一次:“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结果是:“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却有两大收获吗?
答:另一方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虽然最终败北,却在撤退之前获得不少曹魏人才的归降。公元228年,诸葛亮大军出征,因为曹魏事前没有防备,所以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其中,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历史上诸葛亮到底是5出祁山还是6出祁山,为什么?
答:还原历史真相,诸葛亮五出祁山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孔明第一次率军十万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仓促之中魏国名将张郃只统兵五万迎战,孔明因为不用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引起众怒,孔明于是赌气不用魏延等老将而令马谡为前部出战,并不是马谡真的违命没有听从孔明的部署,而是马谡实力不济在街亭...

诸葛亮北出祁山的故事!!!
答:第一次: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

为什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之后就直接撤退回去了呢?
答:因为曹魏之前的主要精力在东线和东吴争战,加上西线较长时间内无战事,所以曹魏对西线重视不够,兵力也不足,诸葛亮准备充足,一时之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都投降了蜀汉。不过曹魏反应很快,《三国志-明帝纪》记载:“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