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有何特征?2.简述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关于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运用

作者&投稿:烛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重要性水平的含义

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

二、重要性水平的特征:

1、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2、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等;

3、重要性的判断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的企业或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判断重要性的标准可能不完全相同;

4、重要性的判断不能忽视其本身的性质。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1、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2、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3、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说,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扩展资料

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十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1、税前净利润的5%—10%;

2、资产总额的0.5%—1%;

3、净资产的1%;

4、营业收入的0.5%—1%;

5、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百分比。

前四种方法统称为固定比率法,后一种方法又称为变动比率法。

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时应把握如下三个原则:

1、选择的判断基础要合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为0,则不能选择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本年利润变动较大,则不能选择本年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则不能选择资产总额或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

2、选择的判断比率要合理。大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

3、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据谨慎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

例如,A企业是一间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上市公司,2004年其净利润为100元,营业收入为20000元,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净资产为50万元。

根据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原则,我们可以选择营业收入作为确定利润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比率为8%,选择资产总额作为确定资产负债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比率为0.5%,于是判断利润表的重要性水平=1600元(20000*8%)、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5000元(100万元*0.5%)。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要性水平

百度百科-重要性原则

百度百科-内部控制制度



1、重要水平是指报表使用者所能接受的最大误差范围;重要性水平有如下特征:
(1) 重要性水平是一个临界点;
(2) 确定重要性水平必须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
(3) 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
(4) 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一个数量基础;
(5) 考虑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报错、漏报的性质。

2、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1) 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
(2)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3)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运用是什么样的?~

 1、一般要求: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理解: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②重要性原则的两个目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③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两个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个方面的考虑: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例如: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②账户和交易层次。确定方法: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对于易出错的项目,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项目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1、一般要求: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理解: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②重要性原则的两个目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③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两个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个方面的考虑: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例如: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②账户和交易层次。确定方法: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对于易出错的项目,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项目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1.什么是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有何特征?2.简述内部控制制度的...
答: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二、重要性水平的特征:1、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2、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角...

什么是重要性水平?它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重要性水平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只有在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才需要确定重要性水平。2.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审计风险...

何谓重要性水平?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重要性水平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 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从两个方面考量:定量和定性,这个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职业判断,定量就是金额的大小,定性就是因素的性质以及可能的影响状况 ...

何谓重要性水平?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重要性水平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从两个方面考量:定量和定性,定量就是金额的大小,定性就是因素的性质以及可能的影响状况。以下是重要性水平的相关介绍:重要性水平是财务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基...

什么是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有何特征
答:重要性水平是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 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从两个方面考量:定量和定性,这个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职业判断,定量就是金额的大小,定性就是因素的性质以及可能的影响状况 ...

重要性水平是什么意思
答:重要性水平是指审计过程中对审计事项进行判断和评价时,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的重要性标准。它是一个用于评估审计证据质量和数量的关键概念。相关知识如下:1、在审计理论中,重要性水平的应用可以确保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关注和识别那些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或违规行为。它为审计师提供了一个...

什么是重要性水平
答:重要性水平是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如果该错报错弊没有被揭露,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只有在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才需要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收集的...

请问审计中的TE PM SAD 分别是什么含义?
答:重要性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错误的上限,不可以容忍错误的下限。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确认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并作出相应的报告,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应透彻地了解有关重要性运用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重要性水平概念,在哪些阶段运用,有什么区别
答: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临界点,在审计中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重要性水平来自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即审计人员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判断会计报表使用者能够容忍的会计报表中最大差错额,这一差错额在特定环境下不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依据会计报表进行判断或决策,但超过这一差错额就可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