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审美叫“佗寂”

作者&投稿:归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种审美叫“侘(chà)寂” ,“侘寂”的日文发音很有趣:“Wabi-sabi”,注意不是骂街哦,“侘寂”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境的词汇,“佗”即简朴,“寂”是冷寂,它包含残缺、寂、贫、素、孤寒、简朴、凋零等种种美学意向,更准确的解释是“性冷淡”、“无意识”、“极简”、“禅意”。

“佗寂”之美和日本传统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民族历来欣赏洁净、简朴,早于欧洲几个世纪。 简单设计延伸到色彩上,就是对简朴颜色的膜拜。黑、白、灰和木色是在日本设计中最多采用的色彩。日本人的衣着多是黑白灰,素朴、整洁、干净,女孩子们妆容朴素自然,只有老年人才画着精致的浓妆。到处是清寂、静默,朴实无华。由于日本地域狭小,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日本现代设计中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崇尚使用更天然的材料。 我们在日本看到和使用的马桶,很多都采用手盆与水箱相连的结构,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了极致,更典型的是设计师们青睐的无印良品再生纸笔记本,是最好的合理再利用资源的设计之一。

“未见一粒灰尘扬起,却见巍峨山脉耸立。未见一滴流水溅下。却见奔流瀑布悬挂。”这是日本禅僧梦窗疏石写的一首诗。没有一滴水,却能营造出瀑布奔流的感觉。如此抽象写意的园林,就是日本最具“侘寂” 之美的“枯山水”了。

“枯山水”的始作俑者,正是梦窗疏石本人。梦窗有“七朝帝师”之称,也是当时最伟大的造园家。佛教讲,一花一世界。在枯山水中,一沙就是一世界。

日本是一个地震、海啸频发的岛屿国家,生命早逝的悲哀萦绕不去。比起满月和鲜花的绽放,日本人更喜爱樱花的飘零。易逝的悲哀,又激起对永恒的渴望。而任何事物只要活着,就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无生命的事物才会一成不变,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枯山水就是这种理念之下营造出的园林。

而当中国的禅与茶传到日本后,又催生出另一种日本园林——茶庭,简洁、纯粹而意味深远,茶庭从院门至茶室之间设有园路,点缀着各种景观——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森林茂盛,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的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象征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这一切,营造出日本茶道追求的“和、寂、清、静”。茶庭的一套装饰也十分简朴。有时石灯、洗手钵因为年深日久,布满青苔或地衣,甚至有了小小的裂痕,人们不但不会去修补,反倒格外的珍惜。因为它们忍受了恶劣、动荡的现实环境,呈现出震撼人心之美。

无论是枯山水还是茶庭,都被日本的这种“佗寂”之美所笼罩。不过比起枯山水的极端写意,茶庭至少还有植被、洗手钵、石灯笼等具体的器物,显得可亲一些。

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禅茶之美、极简之美源自中国,但中国人的禅宗到了日本,催生出如此简约、抽象、自然的永恒之美,不得不说,大和民族的思维模式也在从中起作用。

“侘寂”之美是让自己的心渐渐进入一个空寂的世界,一个禅的世界,以这种心境去面对人生的繁杂与人心的慌乱,不失为一种境界。从这一角度上讲,“佗寂”并不是一种欣赏式的美,更多的是一种感悟式的美。

~

有种审美叫“佗寂”
答:有种审美叫“侘(chà)寂” ,“侘寂”的日文发音很有趣:“Wabi-sabi”,注意不是骂街哦,“侘寂”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境的词汇,“佗”即简朴,“寂”是冷寂,它包含残缺、寂、贫、素、孤寒、简朴、凋零等种种美学意向,更准确的解释是“性冷淡”、“无意识”、“极简”、“禅意”。“佗寂”...

佗寂怎么解释?
答:佗寂美的意涵,得先理解日本的几种基础美学开始,精研日本文化二十余年的陈庆彰说,首先是都美,也就是受中国唐代影响的宫廷之美,标榜灿烂绚丽与金碧辉煌,其次是日本传统的清美,这是一种受大自然启发的清新之美,特色是清爽、自然,还有一种传统的简约美,强调简单俐落的造型。而佗寂之美,就是日本人在外来的都美与本土...

中西合璧,浑然天成__李震新作三叶草青瓷香插鉴赏
答:他还与我交流了对青瓷艺术的简约大美之境的理解,以及对日本佗寂之美的研习心得,阅读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书籍之后的体会。我鼓励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精彩世界,让不同的文化与艺术品来滋养和充实心灵。之后他游历了艺术之都法国巴黎,文艺复兴之地意大利佛罗伦萨,还有代表当代国际淘瓷发展最高水平的德...

茶之两面:物质、精神
答:只是,草庵茶的“佗寂”,最终难免在四叠半榻榻米的方寸之间被繁复的仪式绑架。应了千利休“茶道普及之日,亦是茶道之心泯亡之时”的预言。想见,过度的仪式感也并非茶之精神所在。如今的日本,人爱咖啡多过爱茶,大名道具纷纷流向中国的爱茶抑或爱茶席、爱茶道具之人。然而,如若一个时代缺失大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