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亭记曾巩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旗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曾巩的《醒心亭记》翻译

以下是全文翻译: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简要简析 第1段 简单叙述欧阳修修建“醒心亭”的原因及嘱托自己为它作记。先介绍醒心亭的地理位置,“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然后说明修建的时间,是欧阳修被贬官,在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即1046年,先修建了“丰乐”亭,继而又在“丰乐”亭的东边几百步的地方修建了“醒心”亭。 第2段 介绍欧阳修来醒心亭游览的情景以及醒心亭命名的缘由。欧阳修和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来游览,便一定要去丰乐亭饮酒。而后一定要登上醒心亭醒酒。作者以洗冻的语言,叙写到醒心亭醒酒,登高远眺“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令人耳目皆新。 第3段 赞扬欧阳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着力称扬的是欧阳公的儒家的关注社会民生的精神。“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公所以寄意于酿心亭者,乃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在曾巩看来,这才是欧阳修的真乐所在,“醒心”所在。而这样的伟大人格,在曾巩看来,除韩愈能与之比肩,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醒心亭寄寓的是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加上欧阳修对曾巩有知遇之恩(正因为有他的举荐,才使曾巩的才能得到彰显,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曾巩借此热情昭示欧阳之贤德,以醒世人,并为自己能因受命作醒心事记而“托名于公文之次”,而感到“喜且幸”之甚。

2. 醒心亭记 曾巩 翻译

涯:旁边。

滋生:滋生蔓延。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3. 《醒心亭记》翻译

《醒心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篇散文。

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

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

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像欧阳公这样的贤人,韩愈死后几百年才产生一个。今天和他同游的宾客还不知道欧阳公那样的贤人是很难遇到的。

千百年后,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瞻仰他的遗迹,而想要见他的人,就会因没有与他同时代而感叹。到那时,才知道遇到欧阳公真难。

如此说来,凡是现在与欧阳公同游的人,能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而我曾巩又能够用这篇文章托名在欧阳公文章的后面,又能不欢喜和庆幸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4. 醒心亭记 翻译翻译啊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科其所睹,耳新科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气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去。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公东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5. 《醒心亭记》译文

第1段:写秋夜泛舟的快乐。

作者先交代了泛舟的时间、地点,接着就描绘了由清风、白露、月色和水光交织成的江上美景。作者置身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饮酒诵诗,听凭一叶扁舟在辽阔的江面上漂浮,感到自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羽化飞升,遗世独立,完全解脱了。

第2段:写饮酒唱歌,由欢乐转为悲哀。“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可以说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美人”在哪里?在天的一方,是那么遥远,不可把捉,怅然失意之情寓于文中。

“客”“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哀凄凉的箫声,是作者此时此刻心境的写照。第3段:借主客问答,写人生无常的怅惘。

“客”从赤壁的月夜,想到曹操的诗,想到赤壁鏖战。所有这些,都成往事,随着时光的流逝,英雄业绩也早已烟消云散了!“一世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侣鱼虾而友鏖鹿”的平常人呢。

我们这些人还不是如同天地之间的蜉蝣、沧海这中的一粟吗?江水滔滔,无穷无尽,人生短促,须臾便逝;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那不过是幻想!这真是人生没法消解的莫大悲哀!到这里,第1段所表现的欢乐情绪,已被沉重的哀愁吞噬了。第4段:写作者用旷达乐观的言辞消释了“主”与“客”的哀愁。

作者以眼前的水和月为例,说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可水流逝而不竭,月盈虚而常在,又是未尝变。倘若从不变的一面来看,物与我都有永恒不灭之境,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哀痛人生的短促呢?再说,人们的悲哀愁苦,往往来自欲念的不能满足,如果克制欲念,扩大胸怀,那么江山风声,山间月色,陶醉大自然的怀抱,会有说不尽有受用。

作者面对美妙理想与可悲现实的矛盾,用超然的态度安慰自我,以大自然之乐来解脱精神上的苦闷。第5段:写“主”“客”转悲为乐,重新开怀畅饮,及至醉卧舟中,不觉天色已亮。

这篇赋曲折完美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作者是有理想、有热情、有才干的人,但他遭到压抑和排挤,想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不可得,不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委屈和哀愁。

月夜泛舟,自然景色吸引住了他,使他暂时忘却了冷酷的现实,产生了“羽化登仙”的幻觉。但当他酒酣耳热,扣舷而歌时,思绪又回到现实,产生一种怅望天涯、托身无地的茫然之感。

这种茫然之感从他的歌辞里隐隐透露出来。等到同游客人受到他歌声的感染吹奏出凄凉哀怨的箫声时,他就真的愀然生悲。

客人的一番吐诉,正是作者的真实思想感情。光阴很快消逝,生命这样短促,要建功立业不可能,要羽化成仙是幻想。

作者就是这样触景生情,而且深深陷在矛盾和痛苦中了。但作者接着用对于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把自己从矛盾痛苦中拯救出来。

那一番话,表现他胸怀的博大,眼光的高远,态度的超越;表现他对个性自由解放的追求,对功名利禄的蔑视;表现他洁身自好、不愿苟合的志趣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精神。就是这种态度、志趣和精神,使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没有摔倒,即使在政治上最为失意的时候也未流于消极颓废。

6. 【醒心亭记(节选)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之二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泉水的旁边.涯:水边,边上.②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故:所以.③空旷的原野无穷无尽.穷:尽.④一座山的角落.隅:角落.(2)本题考查句子节奏的停顿.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句子翻译为“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句子停顿为: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洒然:吃惊的样子;久:久留.句子翻译为: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忽然)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4)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醉心亭记》以“醒”贯穿全文,与《醉翁亭记》一样,都表现了“山水之乐”“与民同乐”的思想.欧阳修遭贬,但仍然修建“醒心亭”来告诫自己,盛世不忘忧,显示了“洒然而醒”的政治家风范.答案:(1)①水边,边上②所以 ③尽 ④角落(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3)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忽然)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4)醒 山水之乐 洒然而醒。

7. 急求《醒心亭记》翻译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

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

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

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8. 有关醒心亭记(曾巩)的作者背景与译文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青年时,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并将安石推荐给欧阳修。

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后,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 翌年,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元丰三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

(《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看法不同。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

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 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

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

《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

《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迫,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 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

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

《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炼,结构十分严谨。

《战国策目录序》论辩入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扫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 曾巩也擅长写诗,有四百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

五古《追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

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曾巩的诗作,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为人们所注意。

后人有曾巩能文不能诗之说,其实不是不公正的。 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

《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

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 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两万多册;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 金石录》。

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故能“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

(曾肇《亡兄行状》,见《元丰类稿》卷末) 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宋元学案》云:“陈无己(师道)好学苦志,以文谒曾子固,子固为点去百十字,文约而义意加备,无己大服”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

9. 曾巩《醉心亭记》的译文

滁州的西南,泉水的边上,欧阳先生(欧阳修)担任太守的第二年,建造亭子叫做“丰乐亭”,并亲自写了记文,来宣扬它的名字和意义。后来又在丰乐亭的东边,几百步远,在山的顶上,建造了亭子叫做“醒心亭”,让我来写文章记下来。

凡是欧阳先生和本地的宾客者出游,必然到丰乐亭饮酒。有时喝醉而且感到疲劳,必然到醒心亭眺望,来观赏群山相环,云烟相连,旷野无边,草木众多而且泉石美观,所看到的使眼睛明亮,所听到的使耳朵灵敏,因此他的醉意就会突然醒过来,更加打算长时间停留而忘记了回去,所以用亭子的用处来命名它们,抄写了韩退之(韩愈)《北湖》的诗句回去。啊!这真能算得上善于从山泉之间找到乐趣了。

虽说如此,欧阳先生的寻找乐趣,我能写出来,我们的长官在上面悠闲游玩无为而治,我们的百姓在下面自给自足而没有缺憾。天下的学者,都有才能而且品德好;少数民族、鸟兽、草木的生存,都各自得到了自己的方便。欧阳先生向东出游,一座山的角落,一眼泉水的旁边,难道这是先生的乐趣所在吗?其实是先生在这里表达胸臆罢了。

像欧阳先生这样的贤能,韩愈死后几百年才出现。如今一同出游的宾客,后不知道遇到先生非常难得啊。往后上百年、上千年,有倾慕先生的为人的,看到先生出游的足迹,想要见到他,就会产生遥不可及的感叹,然后才知道遇到先生是多么难得呀。所以一同出游到这里的人,怎么能不高兴并感到庆幸呢!而我,又能够用文章把我的名字放在先生文章的后面,怎么能不高兴并感到庆幸呢!



~

求清心亭记全文翻译,急急急急急急!!!
答:《清心亭记》翻译如下:作者:宋代诗人曾巩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文言文翻译:而巩也,有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_百度知...
答: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曾巩《醉心亭记》的译文
答:建造亭子叫做“丰乐亭”,并亲自写了记文,来宣扬它的名字和意义。后来又在丰乐亭的东边,几百步远,在山的顶上,建造了亭子叫做“醒心亭”,让我来写文章记下来。

醒心亭记曾巩翻译和原文
答:醒心亭记曾巩翻译和原文如下:翻译: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

翻译: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答:译文: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

醒心亭记 曾巩 翻译
答:滋生:滋生蔓延。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

醒心亭记原文翻译和注释
答:译文: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

醒心亭记翻译
答: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这个是曾巩醒心亭记里的句子吧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有时候,游人喝醉了,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去远望山水风景。

翻译曾巩《醒心亭记》全文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
答: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丰乐亭”作记,并且让曾巩为“醒心亭”作记。B.“醒心”这个亭名是韩退之根据那里的风景可使游人“其心洒然而醒”来命名的。C.曾巩认为欧阳修的快乐不在于一山一...

醒心亭记 翻译翻译啊
答:醒心亭记 曾巩 ---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