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文言文重点字词

作者&投稿:刁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为学》的译文及重点字词

【原文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由“天下事”推论“人之为学”,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道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

都用一问一答,句子对称整齐。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二期课改 试用本 第二八课 《为学》(清·彭端淑) 【原文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编辑本段]【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不容易学会的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学的东西也变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普陀山,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带着什么去呀?” (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

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普陀山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脸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普陀山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

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 昏:头脑迷糊。

逮:到,及。 材:才能。

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

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

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

道:思想,言论。 卒:终于,最终。

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

岂:难道。 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和尚盛食物用的一种器具。 买:花钱雇用。

下: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神色。 去:距离 顾:还,反而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编辑本段]【作者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

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

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说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前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带一瓶一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几年来我想雇船去,还未能实现呢,你凭什么去得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这个故事,生动扼要地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特别强调它们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彭端淑正是从立志苦行的僧人那里,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

从而工苦力学。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淑在为官期间,虽力求进取,决心兴利除弊,上报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终此一生。

但是,当时的清王朝已进。人极为兴盛的乾隆时代,经济文化也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兴旺景象,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复杂了起来。

彭端淑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看到了清王朝表面繁荣下面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官场中的明争暗斗,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因而内心逐渐滋生了一种愤懑和惆怅之情,消极避世的隐追思想也逐渐地发展了起来。他在一次监督运送大十去粤西的归途中,失足落水,虽幸免于死,但却认为这是大难即将临头的预兆。

他仰天长叹:“人于宦途不满意,辄以咎人,此谁挤之者!今不葬鱼腹,天于我厚矣,复何望焉。”即由广东辞官归蜀。

归蜀后,彭端淑便在成都锦江书院“以实学课土”担任主教,开始了他一生中作育人。

2. 为学重点字词有哪些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1。

之:它,指天下事。 亦:也。

矣:了。 则:那么 者:。

的事情;。的人 庸:平庸 2.之:无实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3.之:它,指代学问。 4.之:的。

鄙:边远的地方。 语:读“欲”音,告诉,对。

说。 于:对。

欲:想要,要。 5.之:到。

去,往。 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何:什么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足:足够 买:雇用。 买舟:雇船 下:南下,沿着长江往下游走,顺流而下。

还:回来 越明年:到了/过了第二年 自:从 惭色:惭愧的神色。 去:距离。

能:能够 顾:反而。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恃:凭借,依靠,倚仗。

买舟:雇船。 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犹:还,仍然。 至:到达。

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理解: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手法: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

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3. 为学重点词翻译

1.为学:做学问。

4.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5.亦:也。

6.矣:了。 7.则:就。

8.者:…的事情;…的人。 资:天资 9.庸:平庸。

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

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

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

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

4. 文言文《为学》的有关单个字解释

以:把,即把他去南海的事告诉富者 为学:做学问,求学 1.之:它,指天下事. 亦:也. 矣:了. 则:那么 者:…的事情;…的人 庸:平庸 2.之:无实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3.之:它,指代学问. 4.之:的. 鄙:边远的地方. 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于:对. 欲:想要,要. 5.之:到…去,往. 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何:什么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足:足够 买:雇用. 买舟:雇船 下:南下,沿着长江往下游走,顺流而下. 还:回来 越明年:到了/过了第二年 自:从 惭色:惭愧的神色. 能:能够 顾:难道.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恃:凭借,依靠,倚仗. 买舟:雇船. 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犹:还,仍然. 至:到达. 去:距离.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手法: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描写富和尚没去成南海,而穷和尚却成功前往,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5. 为学重点字词有哪些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1。

之:它,指天下事。 亦:也。

矣:了。 则:那么 者:。

的事情;。 。

的人 庸:平庸 2。

之:无实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之:它,指代学问。 4。

之:的。 鄙:边远的地方。

语:读“欲”音,告诉,对。 。

说。

于:对。 欲:想要,要。

5。之:到。

去,往。 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何:什么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足:足够 买:雇用。 买舟:雇船 下:南下,沿着长江往下游走,顺流而下。

还:回来 越明年:到了/过了第二年 自:从 惭色:惭愧的神色。 去:距离。

能:能够 顾:反而。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恃:凭借,依靠,倚仗。

买舟:雇船。 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犹:还,仍然。 至:到达。

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 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理解: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手法: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

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6. 论语的重点字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



~

小学文言文重点字词
答:第3课 丑小鸭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讪shàn笑 吐绶shòu鸡 沼zhǎo泽 木屐jī2.用恰当词语填空。(1)那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丑陋,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 (2)水正在结冰,人们可以听到冰块的碎裂声。小鸭只好用他的一双腿不停地游动,免得水完全被冰封住。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

文言文实词义项
答:赤壁赋(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

初一上册语文古文知识点归纳
答:(6) 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 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 (8)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凋谢。 . 3.请写出三个出自本课的 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文言文中有哪些字词是“学习”的意思
答:“学习”,在文言文中和其意思相近的词有“学”、“读”、“习”。因为“学”的意思是:“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读”的意思是“学习理解;“习”的意思是“学习”——如:“始习于大豆。——《吕氏春秋·造父》”。

初中文言文重考点
答: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

初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您只用把字告诉我就行了。谢谢!真的有急用...
答:文言文(一词多义)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

文言文核心词
答:6. 求初中阶段,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翻译,主要表达情感 内容太多了 先给你部分初中文言文理解集锦《论语八则》一、作者、作品: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二、阅读理解:⒈谈学习方法乐趣和学习态度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
答:137.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38.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 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 艳: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 夷:1、...

如何有效地学习文言文中的文言字词? 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意、通假字...
答:个人认为可以将文言文中出现的闻言实词用法进行归类。

为学文言文重点字词
答:1. 《为学》的译文及重点字词 【原文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由“天下事”推论“人之为学”,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道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 都用一问一答,句子对称整齐。 吾资之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