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因仁慈,偷偷改了君王诏书中的什么字,结果救了一千多条人命? 身为太监却被人尊为真爷们,篡改圣旨中1个字,救下千人性命,他...

作者&投稿:长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个太监就是张居翰,当时他将君王的“王衍一行,并宜杀戮。”中的“王衍一行“改成了“王衍一家”最后也是成功的救了王衍还有他的手下上千人。

当时唐朝灭亡了,张居翰就到李克用的手下效力。虽然他只是个太监,但是在打仗的时候也是非常的出众,潞州保卫战之中也是能够看出来的。

这时的张居翰身为潞州守将李嗣昭的监军,在后梁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下,拒绝了朱温的好几次劝降,而且每次出战他都是冲在了最前。也是在张居翰和李嗣昭两个人的努力之下,潞州保卫战最后才能够获得胜利。而他也因此被李存勖的欣赏,称他称帝之后,将张居翰任命为枢密使。

后来的时候李存瑁就让太子李继岌、枢密使郭崇韬前往后蜀,蜀主王衍也是知道自己打不过,就干脆上表乞降。李存瑁也是对他的投降表示接受,同时也是承诺了会保住他的一家老小的性命的。

可是在王衍还有一行大臣到达秦川驿站的时候,庄宗因为受到了伶人景进的挑拨,然后就亲自下诏书说:“王衍一行,并宜杀戮。”然后让向延嗣负责这件事。

而张居翰在看到诏书的时候,觉得王衍既然已经投降,但是现在却又要将他杀了,怎么说也是不合理的吧,而他也出于仁慈。所以就顶着杀头的危险把‘行’换成了‘家’字,这样“王衍一行也就成了“王衍一家”。最后的结果就是救下了王衍还有一众人上千条性命。



这位太监就叫张居翰,他当时将诏书中的一个行字改为了家字。从而救下了数千条人命,他的这一做法也被后人广为传颂,可见他心中还是有正义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太监都是坏的,的确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太监都是坏人,比如赵高、张让、鱼朝恩、魏忠贤等等,没有一个好人,那么,历史上有仁慈、仁义,比较好的太监吗?有。比如下面这位。此人就是因为不忍心,而偷偷改了皇帝诏书中的一个字,结果救了一千条人命。他就是张居翰。

张居翰,出身不详细,总之,不可能是大富大贵之家,大富大贵家的孩子不可能进宫当太监。张居翰可能是为了生存,一狠心入宫当了太监。

张居翰当太监那会,已经是唐朝末期了,当时的唐朝,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已经千疮百孔,藩镇割据、宦官干政、朝党之争愈演愈烈。

而张居翰进宫后,追随唐懿宗时期大太监张从玫,成为其养子,这就是寻找靠山了,有了靠山后,就好办,而且张居翰这个人办事认真、为人严谨。所以,被唐僖宗看上,20多岁就被任命为南护军判官。后来被皇帝信任有加,而被外派担任幽州节度使刘仁恭的监军。

太监监军是唐玄宗的发明。可以说这个发明非常坏,监军却是名副其实的“搅屎棍”,作战时瞎指挥,获胜时抢功劳,失利时甩黑锅。所以,太监监军,弊大于利。好歹,张居翰为人不错。

张居翰不仅对皇帝忠心耿耿,报效皇帝的恩情,而且来到幽州之后,张居翰丝毫不敢懈怠,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与节度使刘仁恭相处的相当融洽。

后来张居翰任期已满,不得不奉旨返回京城,重情重义的刘仁恭舍不得他走,连夜写了一封奏折,请求皇帝让张居翰继续留在幽州,得到了允许。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也可以得见张居翰的为人。

后来手握重军的朱温得势,要挟唐朝皇帝下令诛杀所有宦官,而张居翰就是因为刘仁恭力保,而幸免于难。据说当时散处各地的监军被杀的比例高达九成以上,只有两人幸免,一个就是张居翰,另外一位便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监军张承业。

后来唐朝灭亡后,张居翰投奔到李克用的帐下。别看他是个太监,打起仗来一点都不含糊,其最出彩的功绩在于著名的潞州保卫战。

当时张居翰作为潞州守将李嗣昭的监军,面对后梁大军的重重包围,多次拒绝朱温的引诱劝降,而且每次出征张居翰都是身先士卒,恨不得亲手杀掉朱温。得益于张居翰和李嗣昭二人的努力,潞州保卫战才得以成功。

之后张居翰得到李存勖的赏识,后来李存勖称帝灭梁后,任命张居翰为枢密使。

后来李存瑁命太子李继岌、枢密使郭崇韬出征后蜀,蜀主王衍自知抵挡不住,于是上表乞降。李存瑁接受投降,并郑重承诺保证前蜀皇帝王衍一家大小的性命安全,并令其随远征军一起回朝。

不过等到王衍群臣一行人众到达秦川驿站时,庄宗却听从伶人景进的挑拨,于是下诏书说:“王衍一行,并宜杀戮。”由宦官向延嗣负责执行。

张居翰在复查诏书时,认为王衍既己投降,现在又出尔反尔,把他斩首,实在不合天理人情,而张居翰本来就心存不忍之心,仁义、仁慈。因此,他冒着杀头的危险将‘行’字涂掉,改为‘家’字,于是“王衍一行。便成了“王衍一家”。结果挽救了王衍手下1000多士兵及随从的性命。

此事在《新五代史·宦者传》中有详细记载:居翰发视之,诏书言“诛衍一行”,居翰以谓杀降不祥,乃以诏傅柱,揩去“行”字,改为“家”。时蜀降人与衍俱东者千馀人,皆获免。

如果张居翰没有悲天悯人、大慈大悲的情怀,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可谓功莫大焉!

那么,问题是,没人发现吗?

所幸的是,向延嗣根本没有想到张居翰居然有勇气偷改诏书,因而接到诏书时并未怀疑。而且不久之后,庄宗李存勖就被干哥李嗣源夺了位子。之后张居翰便主动请求养老。

公元928年,张居翰病逝于长安,享年71岁。

张居翰不恃势招事揽权,冒死更改诏书以救无事,在宦官中不失为正人君子,以致后来大文豪欧阳修对他也是称赞不已。

偷偷改了皇帝诏书中的一个字,结果救了一千条人命。他就是张居翰。居翰以谓杀降不祥,乃以诏傅柱,揩去“行”字,改为“家”。时蜀降人与衍俱东者千馀人,皆获免。

把行改成了家,最后就杀了王衍一家,而不是王衍手里的所有将士们,都说宦官不好,这个宦官不就很仁慈吗?还能考虑到别人的死活。

历史上最善良的太监,偷偷改了君王诏书中的一字,如何救下千余条人?~

这个太监就是张居翰,张居翰很小的时候就去选择进宫当了太监,而且并被当时的大太监收为了养子。而当初张居翰所担任的一个官职就是军中的监军,在他所处的那个朝代,监军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太监去担任的,而当初这条命令可以说是跟一个叫王衍的有关系,当初前蜀皇帝王衍由于自己的失败被当时的皇帝下令要诛杀王衍一行人,而与王衍有关的人可以说是非常众多的一个数目。于是张居翰在看到这样的命令以后,心中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忍,于是就把这个行字改成了家字。

就变成了去杀掉王衍的一家人。虽然说这样做依旧没有去免掉王衍被杀的命运,但是依旧是因此救了很多其他因为王衍自己的过失而造成不幸的人。而且当时由于情况紧急,执行这道命令的人并没有去怀疑这个诏书的真实性,最后就真的按照当时的诏书所写的那样去杀掉了王衍的一家人,因此这这一个字的替换最终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

从个人性格上张居翰这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并不像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那些太监一样,为人做事非常的阴险狡诈,处处想着去陷害他人,甚至不像于历史上其他的太监那样,尤其那些比较卑鄙的大太监为害一方。

可以说历史上像张居翰这样的太监在历史上是少之又少。尤其是相对于来说,像后期的明朝时期的王振等这样的危害一个国家的太监来讲,张居翰这个人虽然说作为一个自己在自己自身上并不健全的人,但是他所做出来的事情却是很多健全的人都很难达到的。毕竟如果被发现的话,将要面对的是掉脑袋的罪名。

这个太监就是张居翰。当时圣旨中写着:“王衍一行,并宜杀戮”。而张居翰觉得王衍已经归降了,再下旨将一千多人赶尽杀绝实在过于残忍。于是他擅自做主将圣旨改为''王衍一家,并宜杀戮''。改了一字但却因此救下了千人的性命。


自古听闻大多数的太监都是坏心眼的比较多,如赵高魏忠贤等人,而张居翰却是为数不多有良心的太监。当时正处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王室内外局势动荡人心不安。但张居翰依旧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并没有像别的宦官去专政干涉政治。后来张居翰被李克用重用,成了他的心腹,随后又继续辅助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

李存勖虽然算得上骁勇善战,但是他是个只懂享乐奢侈铺张的人,而且缺乏智慧宠信伶人又纵容后宫干涉朝政。那时候李存勖下令太子和枢密使去征讨后蜀,王宗弼很快就投诚,王衍也不得不举白旗。李存勖很高兴下令让王衍到洛阳去。谁知道路上发生变故。李存勖便一道圣旨快马加鞭要求王衍一行一千多人全部斩立决。

张居翰看到这样的圣旨,觉得不符合天理缺乏人情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是一千多条活生生的人命。他决定偷偷篡改圣旨,将诏书的“行”改成“家”贴在柱子上昭告天下。就这样改了一个字让后蜀的一千多人官员奴仆都免于处决。原本篡改诏书是大罪,张居翰也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但随后李存勖在兴教门之乱被人杀害,李嗣源继位后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张居翰也因此能够安享晚年。

文言文翻译
答:朝廷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查道派兵剿灭,查道说:“他们是愚民,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苟延残喘。那些喽啰们难道没有(因一时糊涂而)误入歧途的吗?”于是,查道乔装打扮,单人独骑,不带一尺兵器,只带几个仆人,辗转穿越于山林沟壑中,行走100多里,径直来到强盗盘踞的地方。强盗...

薛道衡传 译文
答:天性宽厚仁慈,圣君心怀恻隐,恩德施於禽兽,兽胎乌卵由此得以保全,仁爱遍及草木,牛羊因此不得任意践踏。至於国家的宪章大典,刑律大法,申扬法令抑止私情,片刻...又虽高尚而不自显高尚,有至德而不自显至德,於是改为竭诚拜祭泰山,悔过谢罪。至此才知六十四卦之中,谦抑为最高道义,七十二位君王,祭告成功是次要之事...

朱祐樘老婆,朱祐樘身为一代天子,为何一生只娶了一位老婆,至死不
答: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言路大开,...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君王都拥有无数的后宫,甚至有的可以称为有后宫佳丽三千。而明朝...很快明宪宗颁发的诏书将朱祐樘立为王储向全世界宣布。而就在这这时抚养朱祐樘长大的宫女以及太监张敏因害怕...

晋书文言文阅读
答:荀氏所生女毋丘芝为颍川太守刘子元妻,也株连判死刑,因怀孕囚于监中。荀氏去信向何曾求情说:“毋丘芝囚在廷尉狱中,命运可知,死亡计日可待。 我请求去...买充称颂武帝宽厚仁慈,而且又是长子,有做君王的德行,应该继承王位。等到文帝病卧在床上,武帝询问后事。 文帝说:“了解你的是贾公闾啊。”武帝继承王位,拜...

正值壮年的明仁宗朱高炽,只是做了八个月君王,为何突然驾崩?
答: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任皇帝,明永乐皇帝的儿子。据说朱高炽从小就比较仁慈,宅心仁厚,被其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夸奖为有君王之识。但是,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将帝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并且在其去世前,替朱允炆除掉了一个个执政路上的拦路虎,并精心挑选了辅政大臣和得力的死忠军事...

《清平乐》中梁元生为宋夏和谈立下大功,他为何不想当官要向狄青辞行...
答:自从赵元昊反叛,大宋对其用兵后,赵元昊犯边无果,官家仁爱也不想消耗民生国力去打仗觉得可以和赵元昊议和。但元昊坚决不肯去帝号,双方和谈陷入僵局。在边境的梁元生奉狄青之命进入西夏将大宋对夏的政策散布开来,此时夏国境内也是饿孵遍野,夏国平民听说大宋官家如此仁慈,纷纷揭竿而起,元昊眼看形势不...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中描写唐俭的
答:屈突通说:“人命至关重大,死了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就...孙子名从心,神龙年间,因他的儿子唐晙娶太平公主的女儿为妻,多次提升做到殿中监。唐睃任太常少卿,因...唐次身处边远之地,长期受压抑不能申理,认为古代的忠臣贤士遭受谗言毁谤被放逐,有的甚至被杀,君王还...

朱元璋临终前的最后一道诏书,到底说了什么?
答:人殉这种君王陪葬制度自汉朝起因太过残酷便已被废除多年,很难想象在史书中评价是清正廉洁、体恤百姓的一位贤明圣君会重新开启如此残忍的殉葬仪式;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想把生前得到荣华富贵带到死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他最后的诏书中找到答案。了却身后事 从遗诏中我们可以判断洪武...

中国历史上仁慈的君王有哪些
答:康熙,刘备,周世宗,宋仁宗等等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仁宗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当仁宗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

《什么的春节》揭秘为什么明惠帝朱允_只当了四年皇帝?
答:和我一样”,准备废了惠帝,结果却被杀了。朱元璋也认为历代君王都已分封,黄帝的二、三、四子分别是秦、晋、金。这三个人的地盘是边城,手里有大量的军队。一旦因为储存问题发生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不得不让朱标的次子朱允_做他的曾孙。吴鸿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