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道衡传 译文 形容时机的成语

作者&投稿:包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薛道衡字玄卿,是河东汾阴人。祖父薛聪,魏时任齐州刺史。父亲薛孝通,任常山太守。道衡六岁失父,专诚好学。十三岁时,研习《左氏传》,看到子产辅佐郑国的功绩,撰写《国侨赞》,很有文辞才情,见到的人讶异不已。其后才学之名更加显著,北齐司州牧、彭城王高澈任用为兵曹从事。尚书左仆射、弘农人杨遵彦,是当世高人,见到他后叹赏有加。后授任奉朝请。吏部尚书、陇西人辛术与他交谈,感叹道:“郑公的遗业不会衰减了。”河东人裴谳品评他说:“自从国家重器迁来河北,我以为像关西孔子杨震这样的人很难遇到,现在终於遇见薛君了。”武成帝高湛任丞相时,徵召他任记室,武成帝即位后,薛道衡屡经升迁为太尉府主簿。一年多后,兼任散骑常侍,迎接应对北周、陈国二处使者。武平初年,诏命他同诸儒修撰审定《五礼》,授任尚书左外兵郎。陈国使者傅绰出使到北齐,朝廷命道衡兼任主客郎接待应对他。傅绰以诗作五十韵相赠,道衡和了一首,南陈、北齐都相称赞。魏收说:“傅绰可谓是抛砖引玉。”薛道衡任文林馆待诏,同范阳人卢思道、安平人李德林齐名且交谊很深。又以原职当值於中书省,随即拜任中书侍郎,又参任太子侍读。齐后主时,渐渐受到亲信重用,当时对他很有逢迎附和的讥刺。后来同侍中斛律孝卿参预朝政,道衡呈奏防备北周的方策,孝卿未能采用。北齐灭亡后,周武帝任用他为御史二命二士。后回家乡居,又由州主簿召入朝廷任司禄上士。
高祖杨坚任丞相时,道衡随元帅梁睿攻打王谦,代任陆州刺史。左定年间,授封为仪同,代任卭州刺史。高祖接受禅位称帝后,因事获罪被削职。河间王杨弘北征突厥时,徵召他掌理军中文书,回师后授任内史舍人。当年,兼任散骑常侍,出使陈国的正使。道衡於是上奏道:“江东陈国偏处小小一角,僭称帝号已久,实由东晋永嘉以来,华夏分裂。刘渊、石勒、苻坚、姚苌、慕容氏、赫连勃勃之流,妄称国号,又随即灭亡。北魏由北迁南,无暇远征。北周、北齐对立,力图吞并对方,因此江南得逃讨伐,年代积久。陛下圣德广布天资卓异,荣登帝位,连续三代兴盛,统一平定九州,怎能容许区区陈国久在天纲之外?下臣现在奉命出使,请求责成其称臣。”高祖道:“朕姑且隐忍休养生息,置之度外,不求在言辞上折服它,要领会朕的心意。”江东素来喜欢文章,陈后主尤其爱好骈辞俪句。道衡每有文章作出,江南人无不吟诵。开皇八年攻伐陈国,道衡被授任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兼掌文书。朝廷军队逼临长江,高熲夜晚坐在营中,对他说:“此次行动,能不能平定江东?你试着说一说。”道衡答道:“凡探讨大事的成败,先须用至理来判断。《禹贡》所记载的九州,原本都是王者的疆域。后汉末年,群雄并起,孙权兄弟於是据有吴、楚地域。晋武帝受天命登基,随即将其吞并,东晋永嘉南渡之后,重又将此地分割。从那以来,战争接连不止。否极泰来,是天道常理。郭璞曾说:‘江东独自称王三百年,仍与中原统一。’现在年数将满了。从运数而言,此其必被平定之一。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自古以来的国家兴败,都是此理。皇上亲行恭谨节俭,忧心勤劳政务,陈叔宝追求高楼大厦、画栋雕梁,酒色荒淫。上下离心离德,人神共愤,此其必被平灭之二。治国的大要,在於任贤使能,他的公卿大臣,只是充数而已。提拔小人施文庆将政事委托於他,尚书令江总专意於吟诗饮酒,本来就不是经国济世的干才,其大将萧摩诃、任蛮奴,只有匹夫之勇。此其必被平灭之三。我方有德而又势大,对方无道而又国小,估算其士兵,也不过十万。西起巫峡,东到沧海,分兵则远隔而势力减弱,聚集就守此失彼。此其必被平减之四。我军席卷东南之势,毫无疑问。”高颖高兴地说:“你谈论成败。事理分明,我现在豁然明白。原本只属意於你的才学,不想筹划方略竞能如此。”回师后授任吏部侍郎。后来因提拔官员,有人说他与苏威结党,任命人员有偏私,获罪被削职,流配防守岭南。晋王杨广当时在扬州,暗中派人示意道衡,取道扬州,将要上奏皇上留下他。道衡不喜欢晋王府,依汉王杨谅的计策,於是取道江陵前往岭南。随后有诏命召回朝廷,当值於内史省。晋王从此恨他,然而爱惜其才学,还是很礼敬他。几年后,授任内史诗郎,加授上仪同三司。
道衡每当构思文章时,都要静居空房中,紧靠墙壁躺下,听到门外有人就牛气,其沉思即是如此。高祖常说:“薛道衡拟的文书合我心意。”然而告诫他不要迂曲怪诞。其后高祖对他胜任职事满意,对杨素、牛弘说:“道衡年岁已老,奔走勤劳,应该使他加官进爵。”於是升官位为上开府,赏赐布帛一百段。道衡推辞说无功,高祖说:“你长期辛劳於殿廷之下,国家大事,都由你宣布施行,难道不是你的功劳吗?”道衡久任机要职位,才名更加显著,太子及王子们争相结交他,高熲、杨素一惯推崇他,声名鼎盛,当世无双。
仁寿年间,杨素主持朝政,道衡既然与他交好,皇上不想道衡长久掌管机密,於是将他调出检校襄州总管职事。道衡久受任用,一旦离开,不胜感伤留恋,言语哽咽。高祖也黯然变色说道:“你年事已高,侍奉确实辛苦。朕想让你将息调养,兼以抚恤百姓。现在你离去,朕犹如断一臂膀。”於是赐赠布帛三百段,九环金带,及应时衣服一套,马十匹,抚慰勉励而遣发他。在任上清明简肃,官吏百姓都受其恩惠。
炀帝继位后,改任番州刺史。一年多后,呈进表章请求退休。炀帝对内史侍郎虞世基说:“道衡要回朝了,我想让他任秘书监。”道衡回到京城,呈进《高祖文皇帝颂》,其文道:
太始太素,宇宙初始洪荒渺茫,天皇、地皇,幽远不见於记载。其道统不传,其事迹邃远,人们言谈所不及,也不能目见耳闻。到了巢居穴处的年代,人们随遇而居饮食无常,与鸟类无异,和兽类相同,无以显现万物之灵的高贵,也无须运用心智。羲和、轩辕以下,至於唐尧、虞舜,效法天象而施行法度,体察人情而教化天下,然后帝王的权位显得尊重,圣哲明君的大道受到敬奉。夏后、殷、周等朝代,夏禹、商汤、文王、武王等君主,有拯救万民的功德,美名在《雅》《颂》中传扬,然而三皇五帝相继衰落,美德泯没於战争。秦朝处於战国之末,以刑法为政治根本,汉朝笃信图谶,并行霸道而兴大业。魏氏兴盛而三方对峙。司马氏末年天下大乱。九州大地,枭雄豪俊并起,中华百姓,惨遭兵马践踏。虽经水德而王的北齐平定嵩山、洛阳之地,木德而王的北周统辖崤山、函谷之地,然而未能规正沧海横流,难以熄止弥天兵火!身应千载难逢、万年一遇的机运的,可能就是大隋吧?
高祖文皇帝,圣灵诞生时红光满照居室,韬光养晦时也紫气冲天。面相有天庭隆起如日,肌肤有星辰般珠点,此异相记载於图录,显现於高祖身上。而帝王世系广远绵长,神福基业深厚,有如公刘、文侯的功德深远,不同於汉高祖刘邦的暴发兴起。屈尊历任官职,居宰相总领朝政,位列六卿之长,德望高於百官之上,犹如虞舜任太尉,文命任司空。木德北周运数将尽,天下鼎沸,流星生异象於天空,刀兵耀臼於原野,奸雄造作祸乱,占据河朔结连海岱,巨猾暴施恶行,阻断白马塞绝成皋,庸地、蜀地背叛王命,凭恃铜梁的险隘,郧县、黄州叛乱,勾连金陵贼寇,中原震动,朝廷重器不保。高祖龙腾凤飞,赴国难以相拯救,身应火德为王的符谶,接受黄帝玄狐录命,任命百战百胜的大将,调遣天下各地的兵马,平定共工,歼灭蚩尤,剪除凶横之党,诛杀害民之贼。不须如光武帝用众多战将,不用长年屡次征伐,一时之间,妖乱叛逆尽除,扫灭妖氛廓清天宇,拯救百姓於涂炭。天柱将倾而又被扶正,地维将断而再被系连,边远异域俯首称臣,可知牛马都归附内地,乐师俯伏於地,害怕乐器奏出变音。万民因此乐於拥戴,天意人心於是改择贤君,禅让的坛场已备好,还要表明反复推让的心志,亿万百姓的期待难以违背,才顺应天下的请求。荣登宝位,在京郊礼敬祭祀天地,献六代之舞感降天神,陈列四圭以飨祭天帝,天地交泰,万事万物亨通。斟酌前代明君的美好典章,改换徽号,顺应百姓的自发心愿,迁建都城。宫阙上应天文的四灵,下据地理的龙脉,辨正方位,以日光来揆度衡量,内宫外廷,取法於星辰之象。在魏阙悬布政令教化,在明堂朝会诸侯,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国界之地,疆土之外,匈奴猖獗,其来已久,率兵十万,横行匈奴,樊啥於此为失言,领步军不满五千,李陵因此而陷没被俘。北周、北齐相对势盛,竞相结纳胡人,迎娶狄后於漠北,不能停息其侵扰,赠尽珍宝於山东,不能阻止其贪婪凶暴。火德开启国运,圣皇御临天下,运天策於帷幔之下,扬神威於沙漠塞北,胡地异族的君长,都成为臣仆,瀚海、蹛林等地,尽变作王化乐土。三吴、百越,九江五湖,地域分为南北,天区隔为内外,传言有黄紫帝王之气,凭恃有虎踞龙蟠之险,常有僭越伪立的君主,妄自窃取帝王名号。历时五个朝代,经过三百年,於是大人之心下察,常思天下为公之道,怜悯其百姓,独成化外顽民。当今皇上封土建侯於唐,擢任贤才於代,处帝王尊位,天降神武,祭祖受命出军,一举平定。於是八方绝域尽属一国,九州穷边全归一统,四海成一家,万里为一宅。於是马放南山,偃武修文。
自从华夏战乱离析,年代久远,人人制造相攻杀的器械,人家相传浇薄奸伪的风俗,圣人的遗教不复存在,前代明王的旧制全都丧失。於是命令礼官,刊修制定《五礼》,传命乐官,修改正定六乐。牺牲玉帛等祭祀之礼,制定礼仪使行之有度之后才完备,金石等八音音乐奏起,雅俗才得以分别。又专心於治政之道,凝神於听奏陈读奏章,早朝迟散,废寝忘食,忧心於百姓未获安定,生怕一事处置失宜。奉行前代明王的大道,通宵达旦,革除历朝君主的弊政,只争朝夕,见到一件善事,欣喜奖励诏书表彰,听到一桩罪过,深深感叹教化不行过错在我。减赋税轻徭役,务农本重粮食,仓库有霉变腐烂的多余粮谷,百姓无艰难饥寒的担忧。天性宽厚仁慈,圣君心怀恻隐,恩德施於禽兽,兽胎乌卵由此得以保全,仁爱遍及草木,牛羊因此不得任意践踏。至於国家的宪章大典,刑律大法,申扬法令抑止私情,片刻作出决断,因此能纲常有序,上下整肃。近臣断绝谄谀门路,公卿没有权倾天下之家,小心翼翼,恭敬事奉天地,终日惶恐戒惧,谨慎避免自满招败。以恩德教化熏陶百姓,使官风民俗归於太平康乐,公卿官长,远近州府首脑,都认为天地安泰,千年嘉期,登山封禅,是历代帝王想往的盛典。理应以金玉封函,展示盛典於高山,使名实俱优,常被津津乐道。天子有作为而不自恃,有成就而不自居,谦虚恬淡,坚辞不许。又虽高尚而不自显高尚,有至德而不自显至德,於是改为竭诚拜祭泰山,悔过谢罪。至此才知六十四卦之中,谦抑为最高道义,七十二位君王,祭告成功是次要之事。崇高恢弘,难用言辞称颂。而深厚至诚的大德,感化至於边远之地,祥和芬芳的恩风,充满了宇宙。天地降下福德,神灵献纳吉祥,日月星辰、风云草树的吉兆,山川玉石、鱼鳖鸟兽的祥瑞,午年月月出现,不可胜记。以至出现亘古所未有的,图录典籍所未载的,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祥瑞景象。古语说圣人兴起,万物呈现,神灵产生,百宝为我所用,此时即是其验证。
后来属意於仙道,弃位之心已坚,思慕仿效黄帝,得道升天远去。天下百姓,都是帝君的臣民,哀思如丧考妣,伤心不能攀附升天,后日涂山幽远高峻,不再有牺牲玉帛的供祭,陵庙寂寞,只见士人游览。至於施精神如风雷,扬名於帝王图录,开启国运掌握灵图,创伟业传帝统,这是他的圣德;拨乱反正,救国安民,宇宙六合,书同文车同轨,这是他的神奇功绩;清酒陶器,管弦琴瑟,祭祀天帝,尊敬皇室宗祖配享於天,这是他的大孝;息兵休战,正定礼乐,使民得长寿,世得太平,这是最高的德政。推行礼义廉耻而统御天下,比得上三皇五帝,岂止轻视周、汉。小看魏、晋而已。虽然五行乐舞常时供献於宗庙,九德颂歌不断於乐府,而功烈无边无际不局限於有形事物,德业山高水长难尽於颂扬。
臣下丅贱命有幸,生逢国运兴隆,趋走奉事於皇宫,奔走效力於朝廷,一旦离开京城,与先帝天人永隔,空有攀附飞升之心,只怀追随地下之想。试图一逞文墨,岂敢希望被视为赞述!昔日精卫填海不能增加大地的广博,士人泣泪於江河之中不能增加洪流,只求一尽素日之心,而不论其力有所不及,由於此理,不觉心神狂放而成章。於是作颂道:
远古悠悠,至於末世绵邈,四海九州,帝王千万。自夏、商、周三代之后,帝王之道逾越废弛,及至於金德称王的东晋,坏乱不堪。外族侵扰华夏,群凶纵虐作恶,滥窃妄称名号,有十多国。仗淫威逞凶暴,背礼义乱道德,山河大地尘烟四起,日月星辰云霾雾塞。水德北魏开国,发迹於北方,吞并强梁伪立之国,独逞雄霸豪强。国运延续二百年,可以相比前代帝王。而山河尚有阻碍,天下未能平定。句吴、闽越,黄河之北渭水之滨,九州瓜分,三方鼎立。诡诈不止,战争四起,北齐之地虽获平定,而战乱流离害苦百姓。顺应五行流转之机,开启千年兴王的基业,伟大的高祖,入神共助。德卓异,神机独运,惩恶扬善,除凶平乱。宗伯制定礼仪,太史选定吉日,奏乐以孤竹管弦,云和琴瑟。献礼於上天,祭祀天帝,群臣持珪璧而朝君,山川依次第奠祭。占卜考察日月星辰,迁移改建京都,下立於赭红十壤,上应紫微星垣。在四通明堂发布政令,在魏阙悬示法典,皇宫天府,基础强固。威仪崇高。匈河、瀚海,龙荒狼望等地,部落猖獗,不时侵犯边塞。天威远震,恩德远布,匈奴俯首归心,臣服於中原。吴、越属朝廷疆土,星分为斗、牛之区,多年以来,自称君主。大鸟未射,巨鲸漏网,将斧钺授与伟人,清剿扫荡净尽。披星戴月,平定宁宙蛮荒,礼乐教化广布,文字制度统一。再现大禹业绩,成就虞舜功勋,以礼教安定士风,以乐歌改善民俗。忧心操劳万事,怜悯抚育百姓,去除三面罗网以行仁政,多方赦罪深责自身。引导百姓入法度规范,感化民俗为仁爱多寿。王道兴盛太平,生灵和乐丰足口自己虔心恭敬,事奉天地,祥和瑞气充盈,吉庆徵兆连续而来。泰山封禅的祭坛道场企望临幸,云亭二山虚位以待,高祖推辞而不以功德自居,圣德更为高洁。业绩等同於周文王,使武王登基继位,道行类似於汉光武,传大命给庄帝。洞悉过去未来,明察通玄,帝王大统长远,洪大基业兴隆鼎盛,访仙道於崆峒,见神人於姑射汾水之阳,驾御六气而远逝,乘祥云上升为仙。举国哀伤,悲痛感动上天,恩泽流传万代,政教袭用百年。仍然怀想睿智谋划,长久思忆圣君遣教,道德遍及於人神,仁慈普施於草木禽兽。爻象不再呈现,乾坤将归宁静,小臣作此颂辞,用以表达绵绵无极的思念。
炀帝读了不高兴,回头对苏威说:“道衡极力颂扬先帝之朝,这是像《鱼藻》一样讽刺君王的意思。”於是任他为司隶大夫,将要搜求他的罪责。道衡未察觉。司隶刺史房彦谦素来与他交好,知道他一定会遭祸灾,劝他断绝交结来往,低声下气,而道衡未能采用。遇上拟议新法令,很久不能定夺,道衡对朝士说:“假如高熲不死,法令当早已定夺施行了。”有人将此奏告,炀帝怒道:“你怀念高颓吗?”将他交给法吏勘问。道衡自以为不是大罪,催促御史早作了断。及至上奏之日,希望炀帝会赦免他,吩咐家中人准备饮食,以应付前来问候的宾客。及至上奏,炀帝命他自尽。道衡大出所料,不能自杀。御史再次上奏,用丝绦将他勒死,妻儿被迁往且末。时年七十岁。天下人以为冤枉。有文集七十卷,流行於当世。
有儿子五人,薛收最出名,过继给了族叔父薛孺。

建议把需要翻译的文章贴出来。

休什么相关 成语~

休戚相关、休休有容、休声美誉、休戚与共、休牛散马等。
1、休戚相关
【解释】: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出自】: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译文】:国家有忧患,没有不忧愁,有庆,没有不愉快。……为晋休戚,不忘本啊。
2、休休有容
【解释】:形容君子宽容而有气量。
【出自】:先秦·伏生《书·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译文】:他的心休息休息,他如有容。
3、休声美誉
【解释】:休:美好。美好的声誉。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译文】:陈留王刘协,圣德伟大,规矩严肃;居丧哀伤,说不来呢;美好的名声美誉,天下闻名;应当继承大业,为万世统。
4、休戚与共
【解释】: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译文】:我与元规休戚与共,悠悠的谈话,应断绝智慧人的口。
5、休牛散马
【解释】: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
【出自】:唐·魏徵寿《隋书·薛道衡传》:“于是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乃休牛散马,偃武修文。”
【译文】:在这个荒无外,大同九服,四海为一家,万里为住宅。于是让牛散马,偃武修文。

当机立断、斩钉截铁、时不可失、当机立决、乘热打铁
一、当机立断 [ dāng jī lì duàn ]

【解释】: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出自】:汉·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译文】:秉青萍干将的器具,拂拭钟没有声音,能够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二、斩钉截铁 [ zhǎn dīng jié tiě ]

【解释】: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师谓众曰:‘学佛法底人如斩钉截铁始得时。’”
【译文】:六祖对大众说:‘学佛法底人如斩金截铁开始得时候。’
三、时不可失 [ shí bù kě shī ]

【解释】: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秦策四》:“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
【译文】:我听说敌人不可改变,时机不可错过
四、当机立决 [ dāng jī lì jué ]

【解释】:抓住时机,立刻判决。
【出自】: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国家设官分职,秩有大小,权亦有等差:斩绞者奏请定夺,军流决于臬司,徒决于府,枷仗决于县,法至良也。所患者,不能当机立决,必待报而后施行。”
【译文】:朝廷设官分职,级有大小,代理也有差别:把绞的奏请决定,军流取决于臬台大人,只是取决于府,枷杖取决于县,法律最优秀的。令人担忧的,不能在机立即决定,一定要回复然后施行。
五、乘热打铁 [ chéng rè dǎ tiě ]

【解释】: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十九:“他觉得老大实在有可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乘热打铁,把话都说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