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的历史渊源? 杨氏起源

作者&投稿:堵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1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寻根溯源 杨姓来源有五: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名人精粹

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

杨坚: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杨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

杨业:北宋大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后随刘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二十余年,因操劳过度,五十七岁时死于军前。

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为宋朝四大家之一。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

杨慎: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

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杨锐: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统一抗日。

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一九五七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2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氏家训

这里所说的杨氏家训,就是对杨氏族人言行的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忠,孝,勤,俭"。具体的说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为运,勤劳立身。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开销如常,吃着相似。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3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继业《杨氏族谱》在克什克腾旗发现,为杨业47代传人

1992年1月20日 北宋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即戏曲中的杨继业《杨氏族谱》在克什克腾旗发现,为杨业47代传人,克旗热水塘镇杨名舜保存。《杨氏族谱》是自北汉(公元951年)写起,迄今已达47代1039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三修,现存为道光刻本。是族人代州杨茂林领衔撰修的。凡6本12卷近10万字,除《杨氏族谱》外,还有《杨氏族谱图》1份,俗称韵。图为长宽2.75×2.55米,白丝绸独幅布彩绘而成。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4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家城浮出水面

被尘封土埋了500多年的杨家将祖籍“杨家城”,最近浮出了水面。中国长城考察队不久前对“杨家城”进行了考察。

杨家城位于陕北窟野河左岸的一个山坡上,距离神木县城20多公里。城郭为长方型,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300米左右,原来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居中,有南北二门。外城周长约4公里,城墙无定形,皆依山势踞险而筑,蜿蜓跌宕,巍峨险峻,有东、南、北三门,西为绝壁,高陡无门,下临滚滚西南流向的窟野河水。远远看去,万里长城从西南方向逶迤而来,穿过古城遗址,又向东北而去。一座座高耸的烽火墩台远近错落,如同一个个威武的哨兵矗立在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如今,整个城池已变成了断坦残壁,但古城轮廓犹存。记者看到城内城外都长着庄稼,但秋旱严重,庄稼大都一片枯黄。城内没有住人,城外有一个自然村,从房舍和他们养的猎、牛、羊来看,日子倒还可以。

据陪同我们考察的神木县副县长李锦银介绍,杨家城即古麟州,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北宋时赫赫有名的杨家将的祖籍就在麟州。五代时期,后晋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麟州靠近契丹地盘,为了对抗契丹贵族,杨家将的先祖杨宏信就自立为麟州刺史。从杨宏信开始,长子杨重勋,长孙杨光三代都是麟州的地方最高长官。杨继业是杨宏信的次子,杨延昭是杨继业的儿子,“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杨家三代镇守麟州,尤其是杨继业父子三世坚持抗辽,都是北宋名将,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后来,人们就把麟州称为“杨家城”。金、元、明历代改徙,杨家城时兴时废。明正统八年今治神木县兴建后,遂废弃再未沿用。

近年来,随着神木大煤田的建设开采,当地政府及文物旅游部门正在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决定把杨家城变成一个旅游观光城。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5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姓是荣耀而古老的姓氏

杨在中国也是一个荣耀而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共同采认的事实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孙,当然更是黄帝的后裔。

《姓纂》上面说:“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候;子国,以国为姓。”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众多儿子中,最为神气的一房。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被当时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吞并。

不过,《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却跟《姓纂》有点出入。该书虽然也认为杨姓是出自姬姓,但却指出最初以杨为姓的,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而不是来自晋国的伯侨。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为杨候,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侨。

杨姓汉人于1000多年以前在长江以北繁衍。当时,杨氏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显赫家族,出了不少在历史上知名的人物,象战国时以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而跟主张兼爱的墨子大唱对台的杨朱;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杨姓是当今中国第六大姓,人口众多 ,分布广泛。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6篇/章·发布人: 鵙远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沉 香 亭(杨遗迹之一篇)

建于先天元年,为明皇李隆基的府邸之一。原亭早巳毁圯。现在的沉香亭为后人依照原式样重修的,位于古都西安兴庆公园内。重檐四角攒尖顶,红檐碧瓦,古朴雅致又华贵富丽,明显有盛唐风格。衬着周遭艳如锦绣的五色牡丹,沉香亭值得观赏留连。

沉香亭建在一座人工堆筑的土山顶上,全部用沉香木构造。沉香亭的出名,跟一个风流超绝的传说故事有关。开元年间,明皇正花天酒地享乐,把号称“诗仙”的大诗人李白也传召进宫内。一次皇上逸兴勃发,传诏要翰林学士李白作曲词《清平调》。李白摆起谱儿来,喝得酩酊大醉,居然皇上亲自给他送汤醒酒;李白趁势侮弄大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李白吟罢,挥笔而成新诗三章。于是乐师李龟年歌咏,梨园弟子伴奏;连杨贵妃也命人拿来七宝杯,斟满西域葡萄酒,敬给李白。玄宗也忍不住吹起笛子来。李白的诗句立刻在兴庆宫,在沉香亭四周阵阵飞扬: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名花倾国两相间,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因为列入大诗人眼中笔底,名物与名作齐飞,沉香亭的名气自然高扬远播了。写完《清平调》不久,不可一世的李白遭到宫中权贵的诬陷,终于在天宝三年(744)被赶出京城,美其名曰“赐金还山”了。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7篇/章·发布人: 游客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家族名人
杨戬 (二郎神)
杨坚,杨广
杨玉环 (杨贵妃)
杨行密 (852~905)
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业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 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 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秀清 (?~1856)
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震宁 (1922~?)
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尚昆
前中国国家主席。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8篇/章·发布人: 游客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入川杨氏的迁徙

杨姓从周,始发山西。今仁寿县钢铁镇杨氏先祖於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大邱迁楚(湖南)零陵县蒿芝坝冷水滩。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鸣凤公携春福、春茂二子入蜀,落户仁寿县甘坝子附近的坛神坡(今双流县大林镇玉皇乡部分)。春福公后裔迁居杨家山(今钢铁镇快乐大队),春茂公有三子:登龙、登麟(墓址在今杨家坝老房子屋后竹林内)、登榜,登龙、登榜二子携家眷迁居仁寿县富加场、禾加场,今禾家场附近有杨家祠堂。登麟公之子伯仕公时从张姓人家买得杨家坝遂迁居杨家坝,杨氏兴旺繁衍起来。伯仕公有三子:三才、三福、三台。俗称“老三房”。三才公后裔迁往籍田西巷子,三台公后裔迁往扎营山(今钢铁镇老君七、八组)。三福公之子国权公有五子:朝鉴、朝钦、朝铭、朝锦、朝镇。俗称“五大房”。后来,朝鉴部分后裔迁往河心坝(今视高乡河心三组),朝镇部分后裔迁往高家坝(今钢铁镇寨子四组),部分迁往寨子山下(今钢铁镇寨子八组)。

杨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今散布在钢铁、视高、籍田、清水等处和仁寿下面的富加、禾加等地以及资中、眉山、成都等地,乃至全省各地和全国各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强哉,杨氏!威哉,杨氏!

注:如是陵州(今仁寿县)杨氏后裔,想看《杨氏族谱》全书,请与站长杨选洲联系。(E-mail:y621991@tom.com)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9篇/章·发布人: 游客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杨氏宗族论

中华杨氏,众所皆知的是杨氏源于华山。但通过史学家研究杨氏先出于巴蜀地,大家看看中国史,在远古时期确实是巴蜀尽出杨氏名人。
如今杨氏分属多民族。在汉族中是大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大姓。在当今杨氏分布情况来看,也是江南居多。通过民族学家研究,杨氏的迁移情况和古代巴蜀人迁移情况相似,周武王时巴人“虎”。也伐纣,其有罗、李(十六国时李雄建成国)、朴、巴等七姓定居于中原。汉高祖刘邦时又有50万巴人移居中原,后来历代皇帝为了控制巴人,屡次移巴人居北方。少数民族乱华时,巴人也南移,巴人——当今之土家族之主源也,土家族为巴人、楚人、蜀人、土人和汉人的共同体。土家族正有大多的支系原于江西和安徽等地,
杨氏土家族主要有一支。其字辈为“再正通光昌胜秀”。仅据族谱载:是因为杨文广南征而赐其后的,凤凰杨氏土家族在神龛上标了宗族源流:“四知遗训自关西,七字流芳由宋北”。但是今天这支杨氏十分庞大,人口有150万,据民族学者研究这支杨氏源于安徽。是隋文帝杨坚的嫡系子孙,如今这支杨氏主要是土家族、侗族。瑶族始祖为这支杨氏的杨再兴。
在今天这支杨氏的后代已经清醒!都在强烈要求恢复本来的民族面貌——土家族!如凤凰杨氏于1999年成功的回到了土家族中。其他还是汉族的这支杨氏都在要求回来。
从历史来看我们杨氏得确是巴楚蜀人之后,是正宗的少数民族。是正宗的土家人,即土家族。杨文广也说我们是土生土长的人。我们为什么以后会有客家呢?因为客家是移民,我们土家也移过民啊!所以说土家可等于客家土家是汉人但不是汉族!这点要分清!请问有哪个有不同观点和共同观点?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10篇/章·发布人: 游客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九龙山杨氏

杨氏公堂会

杨氏公堂会是杨姓社会团体组织,包括杨氏宗亲会和杨氏学术研究会等。其宗旨是弘扬祖德,敦睦族谊,团结互助,共谋福利。其活动包括建祠,祭祀,修谱,奖学,以及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公共福利等。

民国时,杨森将军在万县组织杨姓人士,成立川东杨氏公堂会,我九龙山杨氏深受影响。

“公堂会”现已演变成“宗亲会”。“宗亲会”在台湾较为普遍,现有十多家杨氏宗亲会。海外有二十多家杨氏宗亲会。

这里只介绍会址设在台湾的“全球董杨宗亲总会”。

1971年10月18日,在台湾成立了“董杨宗亲总会”,建有董杨总宗祠。宗旨是:秉承董杨远古同姓,唐宋联宗之精神,正谊明道,廉垂四知之祖训,以敦睦宗谊,团结互助,共谋福利,并发扬中华文化。任务有六个方面。他以会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如不能举行会员大会时,得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宗亲会设理事31人,后补理事11人,监事9人,候补监事3人,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任期四年,连选连任。理事会选9人为常务理事。在常务理事中选1人为理事长,4人为副理事长。监事会选3人为常务监事。理事长代表宗亲总会对内总领会务。第一,第二届理事长为杨森将军。第三,第四届理事长为杨宝琳女士。第五,第六届理事长为杨清钦先生。

杨清钦先生凭借自身坚定信念和财力,一方面全力倡修古迹遗址,弘扬历史伟人业绩风范;另一方面兴学育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并多次来大陆祭祖捐资。

如今,董杨宗亲总会已改为全球董杨童宗亲总会。

现在研究杨氏历史文化和杨氏名人学术思想的学会、研究会(所)及有关网站也不断涌现。如开封杨氏族史研究会,常德师院隋杨帝研究所,福建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等。常见的杨氏网站有:中华杨氏网,全球杨氏宗亲网 。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杨姓源流·杨氏历史

--------------------------------------------------------------------------------
本届总编:鵙远 律师:WGE CEO:YHJ WD 第11篇/章·发布人: 游客 〔百度查询〕〔返回栏目〕

--------------------------------------------------------------------------------

佛潭与金门官澳杨氏手足情深

漳浦县赵家堡是宋朝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即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美的第十世孙于公元1279年流亡避难隐居的地方。在赵家堡的荷花池中也有这样的一座桥。桥以一条平板石梁桥与一券顶拱桥两部分组成。桥共建六个长方形桥墩,三条石桥梁,拱桥则做石柱护栏,建造者还惟恐世人不理解其苦心,于桥梁上刻了"汴派桥"三个大字。(图片来源:东南在线)

在闽南漳浦县佛潭镇,有一座杨氏祖庙,在金门县官澳村,也有一座杨氏祖庙。两座祖庙形似神似,祖龛的牌位,一世祖均是亮节,二世祖均是世昌(佛细)、世耀(佛成)、世隆(佛潭)。七百多年来一脉相承,两地杨氏同宗同祖,常来常往,手足情深。

佛潭杨氏祖庙顾问杨振芳先生编撰了佛潭杨氏历史渊源考,官澳杨氏祖庙总干事杨延文先生策划出版了达山堂专辑,两本书叙述了相同的历史事实:南宋杨亮节,杨太后之弟,官封处置使。元兵入侵,亮节奉益王、广王南奔。公元1276年5月,亮节的外甥即帝位(称为端宗)于福州。11月,元兵攻陷福州。亮节随驾至泉州,因军务别往,及归,少帝一行已至潮州。遂携三个儿子世昌、世耀、世隆追到漳州。因第三子途劳染疾,寄养于漳浦佛潭农家。亮节与长子、次子来到厦门,想觅船前往广东崖山与少帝会合。此时传来崖山兵败、少帝投海的不幸消息,亮节悲愤不已。遂与两子渡海到浯州(今金门),隐居于官澳珠宝石下,誓诫子孙莫为元臣,郁郁以终。

初秋,笔者赴金门旅游。行前,年已八旬的退休干部杨振芳先生特地送来有关资料,开列名单,要我为他“探亲”。他说,金门杨氏与佛潭杨氏关系密切。先祖世隆定居佛潭,因而号佛潭,其长兄、二哥也随之号佛细、佛成。杨佛潭“乃择地于佛潭之左”定居,娶妻陈氏,生四子,分为四大房。他70多岁时作自述一文以示子孙,记载其父及两位兄长定居浯州官澳的情况,说明当时双方有互通音讯。古建筑佛潭杨氏祖庙于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时有台澎金马及东南亚的宗亲前来祭拜。官澳的杨氏祖庙也常有大陆宗亲前往谒祖,清末修建,当时资金仅够建后堂,佛潭宗亲知道后发动募捐,续建了前堂。2001年底佛潭宗亲曾组织30多人前往金门拜祖。

在金门旅游期间,承导游郑女士的热心联系安排,笔者采访了杨氏家庙和达山堂总干事杨延文先生,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官澳杨氏祖庙大门的对联是:“翊主南迁矢志冒危惟报宋,思君北向甘心就隐不臣元”,概括叙述了那一段辛酸的历史。杨延文先生感慨地说,先祖是皇亲国戚,宋亡后来到?br>参考资料:http://www.pudie.com/show.asp?ids=9298

杨姓,自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始祖杼,受封于杨,宠赐杨
侯,子孙遂以所封的国名为姓,世居于山西洪洞县。周敬王六年(公元
前514年),始迁陕西华阴,因华阴在汉时,隶属于弘农郡,故曰“弘
农”。及至隋唐,华阴各宗派先后分徙入闽。又有迁徙河南光州固始,
由固始迁移入闽。考杨氏之入闽,有迁移于闽北之浦城、将乐者,有徙
居于闽南之泉州、漳州者,有移居于福州及莆田、仙游者,其支派若是
之多,难于查考,据古谱考,将杨氏入闽诸始祖,简历列之于下,可俾
阅谱者,得有参考之价值。
杨濯缨,陕西华阴县,汉太尉杨震第九代孙。隋文帝封为南平侯,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由陕西华阴迁徙入闽,居福州南台,唐时分
支永泰县嵩口,而今子孙繁衍,族大丁多。
杨秀,初封越王,寻徙封为蜀王,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
,兼右领军大将军。后见杨广暴伤骨肉,避入闽。遂居浦城,而今子孙
分布闽北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及闽南南安等县。
杨君胄,原籍河南光州固始,世居江苏润州(今镇江)丁卯桥。其
祖父杨伯岳,随唐代开国元勋陈续起义兵于并州(今山西太原县),应
唐高祖李渊讨平天下,因功补为府兵校尉。其父杨元理袭父职,从陈续
之子玉钤将军陈政率师入闽。进屯于梁山外云霄镇(今云霄县)乌石山
。遂因官而寓居于此。君胄袭父职,从鹰杨大将军陈元光平定潮州和漳
州有功,深受元光器重。天表奇伟。子孙分居长泰、龙溪、南靖、平和
、漳浦等地域。
杨细秀,河南固始。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广寇陈谦连结诸
蛮攻潮州,上命玉钤卫左郎陈元光征之,率其下统领者七十余家。细秀
以府兵校尉,为前军左翼统领,领军八十队,随陈元光由光州戍闽。广
寇平,元光开屯于漳水,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奏置漳州。细秀与同
戍者,俱留屯所,杂处漳潮之间,开田属地,以耕以息。子孙遂分徙龙
溪、漳浦、海澄、云霄、漳州、泉州各县繁衍。
杨衡,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于福
州福唐巷(今杨桥路),其子孙散居莆田、仙游等处。
杨宣仁,世居陕西华阴,他以德行授榕城学录,秩满。因豫州寇作
,偕三弟宣智,宣义、宣信卜宣于闽。闽亦为敌据,后宣智徙居漳州,
宣信徙居建瓯,宣义徙居莆田。宣仁由涵江而入仙游,卜居梁山之麓,
今为度尾剑山村开基始祖,其后又分支长泰县。
杨盈,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同父杨华辞职,由光州固始从
王朝入闽。初居福州,后迁入莆田,卜居壶公山之东,名其地为杨山。
后子孙远支分布于莆田、仙游、福清、福州、漳州、南平、将乐、连江
、安溪、漳浦以及外省各地。
杨思恭,于唐末徙居邵武,子孙徙居广东高州、广州和江西信丰等
地。
杨安信,系是江西庐陵县,鲁虞部侍郎杨辂之孙。兄弟五人均徙居
汀州、上杭、漳州等地。安义、安信分别是上杭、漳州的开基之始祖。
杨荣系杨云岫曾孙,登进士及第,官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秩
满,官居于将乐县城北廊。次子杨胜达徙居连城县光都漠等处。
杨亮节,浙江会稽,南宋末年,由杭州随宋幼主帝入闽,而至漳州
,后遂居海澄、南安溪尾、仙游郊尾杨寨等处。
总而言之,所有杨姓后裔,均始祖于杼受封于杨,以国名为姓,遍
布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和南洋群岛等。各祖所祖,各系所系,故有弘农、
四知、关西、清白、龟山、立雪、道南等不同门第之称。

杨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 。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

二 ; 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四 ; 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家族名人

杨戬 (二郎神) 杨坚,杨广,杨玉环 (杨贵妃)

杨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业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 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扞卫疆土,杨家将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秀清 (?~1856)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震宁 (1922~?)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尚昆 前中国国家主席。

地望分布:河南弘农郡,甘肃天水郡,河南河内郡。

杨姓起源参考之二

杨姓是当今中国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杨姓出自姬姓,出自西周。周宣王姬静之子尚父,被周幽王封在一个名叫杨的地方,建立了杨国。到春秋时期,杨国被晋国所灭,杨国的后人就以国为姓,从此姓杨。而晋国灭杨以后,将杨分给了晋武公的孙子突,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叔向,生了个儿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 发展和演变:杨石于晋国六卿之乱时被杀,他的后裔逃到弘农、华阴,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杨姓的最主要的一个支派。此外,杨姓也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的姓或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的。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其他名人尚有:杨振宁。

杨氏来源你可知?



杨姓的家族渊源历史?~

杨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寻根溯源 杨姓来源有五: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名人精粹

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

杨坚: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杨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

杨业:北宋大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后随刘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二十余年,因操劳过度,五十七岁时死于军前。

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为宋朝四大家之一。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

杨慎: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

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杨锐: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统一抗日。

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一九五七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16。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广泛分布。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 而非“木易”。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2、郡望
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杨氏历史名人

1杨荣 2杨炳 3杨炯 4杨简 5杨士奇 6杨文会 7杨延昭 8杨守谦 9杨安辨 10杨秀清 11杨敬之 12杨乃武 13杨子荣 14杨开慧 15杨守仁 16杨虎城 17杨尚昆 18杨朔 19杨万里 20杨涟 21杨雄 22杨深秀 23杨贵妃 24杨振宁 25其他



人物简介:

1杨荣:(1371-1440)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之,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即位,入文渊阁,令更名荣。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后佐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卒谥文敏。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

2杨炳:荣泉州晋江人,字若晦。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累官左司谏,尝论治赃吏当自大吏始。太学生砀宏中等六人因指责朝政受罚,炳上书辨其冤,被诬结党为奸,出知泉州。以宝谟阁直学士奉祠。卒年八十一。人《易说》、《礼记解》、《西掖稿》、《谏垣存稿》等。

3杨炯:(650-693?) 唐弘农华阴人。幼聪明博学,善属文。十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迁盈川令,卒于任。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炯尝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时议然之。有《盈川集》。

4杨简:(1141-1226) 宋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挺显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富阳主簿。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等。宁宗嘉定初出知温州,首倡废除妓籍,以廉俭为民所爱戴。官终宝谟阁学士。卒谥文元。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

5杨士奇:(1365-1444)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早年家贫力学,授徒自给。建文初以荐入翰林与修《太祖实录》。寻试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编修,入内阁,参机要。先后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内阁为辅臣达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廉能为天下称。又善知人,于谦、周忱、况钟之属皆为所荐。卒谥文贞。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6杨文会:(1837-1911) 清末池州府石埭县人,字仁山。自幼读书,不喜科举。博学能文,兼通老庄。二十七岁于病中读《大乘起信论》,遂属意佛学。处移居南京,创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曾至伦敦、巴黎。协助日本编辑《续藏经》, 并供给密教典籍。与英人李提摩太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宣统二年又创办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担任主讲。编写《大藏辑要目录》。

7杨延昭:(958-1014) 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杨业第六子。父死,坚守边关,屡败契丹。在边二十余年,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身先士卒,为将士爱戴,契丹惮服之,呼为杨六郎。

8杨守谦:(?-1550) 明徐州府人,字允亨,号次村。杨志学子。嘉庆八年进士。累官保定巡抚。后被严嵩诬陷,下狱。守谦胸怀坦荡,居官清廉,驭下多恩,及死,将士无不流涕。隆庆时追谥恪愍。

9杨安辨:清洒河南祥符人,字为山,一字巽行。乾隆时贡生。父杨圣化知秦州,以西北用兵,地方不胜供应,赔累罢官,留秦州不能归。安辨不父事所累至十数年,六十岁时方好。从此闭门著书。有《瓢斟集》、《陇西杂记》、《清华志》等。

10杨秀清:(约1820-1856)清广西桂平县人,原名嗣龙。以种山烧炭为业。后参加拜上帝会。道光二十八年,太平军人心不安时,假托天父下凡附体,从此取得会中特殊地位。永安封王时,封东王、九千岁,节制诸王。三十二年在湖南道州与西王萧朝贵发布《奉天讨胡檄》。其军令严明,为将士所服。对外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后居功自傲,传有逼封万岁之事。韦昌辉以天王密诏为名,发兵围东王府,秀清与家属部众悉遭杀害。

11杨敬之:唐虢州弘农人,字茂孝。杨凌子。宪宗元和二年进士,平判入等。历迁屯田、户部二郎中。后任检校工部尚书,卒。尝作,《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播,李德裕尤咨赏。性爱士类,雅善项斯为诗,所至称之,斯由是擢上第。

12杨乃武:(1841-1914) 浙江余杭人。字书勋、子钊。同治举人。1873年被诬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谋杀毕氏之夫,屈打成招。其姐上京两告御状,得夏同善等相助后洗冤。释后以植桑养蚕度过馀生。

13杨子荣:(1917-1947) 山东牟平人。名宗贵。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林口杏树村只身深入匪穴,说服四百多名土匪全部投降,荣立特等功,并评为战斗英雄。1947年初,率五人扮成土匪再次深入匪穴,活捉匪首座山雕。同年2月23日在海林梨树沟战斗中牺牲。后被东北军区授予特级侦察英雄称号。有关战斗事迹被写在小说《林海雪原》及京剧《智取威虎山》中。

14杨开慧:(1901-1930) 女。湖南长沙人。原名杨霞,字云锦,幼名霞仔。杨昌济之女,毛泽东夫人,革命烈士。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创办农民讲习所。大革命失败后,在长沙板仓一带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长沙壮烈牺牲。今板仓有其塑像。

15杨守仁:(1872,一作1871=1911) 湖南长沙人。原名毓麟,字笃生。光绪二十四年进士,任湖南时务学堂教席。1902年留学日本,先后与黄兴、陈天华等发刊《游学译编》;参加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组织暗杀团,加入华兴地、同盟会。1907年与于右任等创办《神州日报》,任总撰述。1908或1909年留学英国。1911年6月13日,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忧同志牺牲,愤愤清廷腐败,赴利物浦投海自沉。兄德邻。

16杨虎城:(1893-1949) 陕西蒲城人。原名忠祥。国民党爱国将领。曾参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6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逼将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解决后,被蒋迫令离军出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为蒋长期监禁。重庆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夫人谢葆真先予被害。

17杨尚昆:(1907- ) 四川潼南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在川、沪等地从事学生运动。1927年至1930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任中央宣传部长等职。1933年后,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华》、《斗争》编辑,党校副校长,第一方面军政治部、总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长征。之后,任中央北方局书记,军委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职至中央军委常、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届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四哥暗公。

18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作家。早年在哈尔滨谋生,并攻读英文及中国古黄文学,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初到上海,创办北雁出版社。1939年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随时八路军转战于各地,从事文艺工作。1942年回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解放后,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协。参加过抗美援朝。1955年转入中国作协。历任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第三届政协委员。“文革”中不幸逝世。著有《潼关之夜》、《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杨朔散文选》、《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月黑夜》、《北线》、《锦绣山河》、《三千里江山》、《杨朔短篇小说选》等。

19杨万里:南宋诗人,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20杨涟:明朝人,上疏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迫害致死。

21杨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太玄》、《法语》,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22杨深秀:清末人,光绪进士,戊戌政变发生后,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3杨贵妃:名太真,小字玉环。深得唐玄宗宠爱,以容貌美丽闻名于世,通晓音律。

24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

25杨姓称帝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唐代杨氏任宰相者11人。

吕姓和姜姓历史上有何渊源,吕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呢?
答:10、吕振宇 中国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红色教授,历史学家 11、吕方 香港歌手 著作《朋友别哭》。第二方面 姜氏的前世今生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史姓的渊源有哪些?
答:作文思路:首先介绍了史姓的历史渊源,接着叙述史姓人口历代的迁徙情况,最后详细介绍了当今史姓在全国人口的分布情况。史姓出自周代太史佚之后,亦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初年有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太子言行和重要史事、管理中典籍的史官)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

许的来历
答:"许"姓氏的由来 许 姓的历史渊源 许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与许国,称为许文叔。旧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前533年迁都叶,前524年迁都白羽 ( 今河南西峡县 ),...

关于孙氏的历史和现状
答: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第五个渊源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孙氏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孙氏行列之中。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家族兴旺,是为南方孙氏的...

刘氏最早起源
答: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

山东王姓源于何处呀?王姓家族历史渊源谁知道?谢谢
答:其他类似问题 2018-05-25 王姓的来源 2013-09-17 王姓家族发展史 2013-06-16 王姓的历史来源 2013-04-11 王氏家族起源 2009-09-06 望高人解答青岛王姓族谱历史渊源 2013-10-09 王姓历史的起源 2007-08-13 谁知道山东省新泰市菜园村的王姓起源啊! 更多类似问题 > ...

王氏起源在哪里啊
答:如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思族。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王。家乘谱牒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王谢世家三十卷、王氏族谱不分卷、王氏宗谱、王氏通谱。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河北: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王氏谱图一幅、王氏族谱十...

姓氏的由来
答: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

祖姓的起源 百家姓中祖姓的由来是什么?
答:按此记载,祖氏家族的得姓历史至少在三千三百年以上。 在祖己(祖伊)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祖氏,世代相传至今,祖氏最初是发祥于涿郡,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各根义召日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姓氏群体,就是世代的“守陵者”。 蒙语“各各召”是...

完姓的历史渊源
答:1、最早记录为宋代,罗泌《路史》,完氏是桓魁的后人。分布于陇西等地区。与女真的完颜没有关系。镇江重庆堂完氏,回族人。排行共30字:永大盛国士,长守恩定利。谨慎遵祖善,福聚志克立。顺保金壁体,嘉祥遂汝业。重庆堂完氏和汉姓完无关。2、回族和女真完颜的关系,据《万姓宗谱》,金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