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意识中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的诗句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作者&投稿:米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此句不仅表达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在这首诗当中,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的诗句诗最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节日来表达孤独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什么?~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要点】: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这战场旁开放了。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是什么
答:《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意思
答:翻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原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赏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翻译
答:《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翻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全诗赏析
答: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选自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赏析:此句一个“遥”字,写出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思乡之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2、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翻译
答: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这战场旁开放了。古诗简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作者是
答:这首诗描述了行军九天后的士兵们思念着遥远的长安城。他们在寒冷的月下旅途中,追逐着野鸭来填饥肚,与同乡一起经历了跋涉康乾山的艰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长安城的渴望和向往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作背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出现在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翻译
答:《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二、翻译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什么写
答:《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出自:唐代诗人岑参 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释义: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