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沙子江-张天堂铀矿床

作者&投稿:爱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志高 郑可志 庞善荣 彭和锋 黄少政 潘忆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广西 灵川 541213)

[摘要]广西沙子江-张天堂铀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桂北隆起越城岭断裂褶皱带苗儿山岩体中段西侧的豆乍山花岗岩体西部,面积约8.8km2。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始于1965年,1975年提交《3101矿区储量报告》,矿床达到中型规模,矿床类型为花岗岩型。2006~2012年在沙子江铀矿床的沙子江外围地段、张天堂地段再次开展普查工作,矿床得到进一步扩大。矿床矿体形态较为复杂,主要呈透镜状和脉状;矿区地史上热液活动频繁,成矿条件良好,铀源丰富;经过多年勘查,大矿体在深部仍有继续向下延伸的趋势。矿山开发实践证明,矿床开发利用在技术、经济上可行。随着经济发展、开采技术的提高以及铀资源需求不断增大,矿床开发具有很好的经济意义。

[关键词]沙子江-张天堂;花岗岩型;铀矿床

1 发现及勘探过程

三一〇核地质大队从1965年开始在广西资源县豆乍山地区开展铀矿勘查工作,在1:25000地面伽马测量和顺便地质填图过程中,发现大量伽马异常点、带,圈定了沙子江异常区,之后主要在沙子江矿床约3.0km2 的范围内对F800、F801、F802、F803、F805等断裂带进行了地表及浅部钻、硐探揭露,圈定(C +D)级储量达中型规模,1975年提交了《3101矿区储量报告》。期间,对矿床外围F704、F900、F1000等含矿带进行了揭露,发现了大坪里矿点(F1000)、张天堂矿点(F704)、沙子岗矿化点(F900)。

2006~2012年,在沙子江矿床深部及外围至张天堂地段再次开展普查工作,对F800带组和F700带组进行钻探揭露,并投入少量工作量对F600带组进行揭露探索,共完成钻探工作量58654m,矿床有了较大扩展。

矿床矿体形态较为复杂,主要呈透镜状和脉状,沙子江地段主要矿体按50m×50m的工程间距控制,对分散的矿体的控制程度大部分达到了100 m×100 m;张天堂地段,大部分矿体为单工程控制。矿体的最高控制标高为1650m(F800),最低控制标高为720m(F709)。矿床规模为中型,矿床类型为花岗岩型,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显示矿床开发利用在技术、经济上可行。

2 矿床基本特征

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桂北隆起越城岭断裂褶皱带苗儿山岩体中段西侧的豆乍山花岗岩体西部(图1)。

图1 豆乍山地区区域地质略图

1—白垩系;2—石炭系;3—泥盆系;4—奥陶系;5—寒武系;6—震旦系;7—南华系;8—丹州群;9—燕山期早期花岗岩;10—印支期花岗岩;11—加里东期花岗岩;12—正断层;13—大型铀矿床;14—中型铀矿床、小型铀矿床

矿床位于以加里东期花岗岩为主体的苗儿山复式岩体中段、印支期香草坪花岗岩体与燕山早期第二阶段豆乍山花岗岩体(西南侧)的接触部位附近。在构造位置上则位于区域一级新(宁)-资(源)断裂带上盘,区域二级天金断裂带、香草坪断裂带的西侧,直接受控于区域三级断裂构造F800、F700、F600断裂带组。

区内含铀地层分布广,含铀量高,花岗岩体面积大、期次多,有利铀成矿的构造发育、铀矿床、矿点、矿化点多,成矿条件非常好。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环境地质条件较复杂,矿山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第三类。

矿石为易浸出型矿石,便于工业利用,矿石中有益组分仅为铀,目前未发现共(伴)生有益组分,有害组分含量极低。

矿床浅部已经由核工业金原铀业有限公司桂林分公司开发,开发利用在经济技术上是可行的。

2.1 地层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有丹州群、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其中震旦系的陡山沱组、寒武系的清溪组、泥盆系的信都组、东村组和石炭系的寺门组均属区域性含铀层位。矿区内除有部分第四系冲积物堆积外,无其他地层出露。

2.2 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活动频繁,以酸性侵入岩为主,主体为苗儿山岩体,侵入于下古生代地层,呈大岩基产出,为陆壳改造型成因,属多期多阶段侵入的复式花岗岩体,主体为加里东期,出露面积1633km2,伴随有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的花岗岩补体侵入。

矿床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是印支期香草坪岩体

、燕山早期第二阶段豆乍山岩体

,局部见燕山早期第三阶段

细粒花岗岩,偶尔见晚期的小岩脉。

印支期香草坪岩体

分布在矿区西、南部,岩性为灰白色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燕山早期第二阶段豆乍山岩体

分布在矿区中北部,岩性为灰白色中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致密坚硬,与印支期香草坪岩体

呈侵入接触,局部地段为断层接触关系。燕山早期第三阶段

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仅见于矿床中东部,与

呈侵入接触。

2.3 构造

区域上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以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最为显著。加里东运动形成以北北东向为主的紧密线状褶皱构造(越城岭复背斜)和初期的同生断裂;印支运动是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并伴随基底断裂构造的复活;燕山运动以块断拉伸运动为特征,造成基底断裂再次复活,同时产生了以北北东向为主导的断裂构造,另有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与之配套。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按展布方向分为北北东向、北东向、南北向、北西西向4组,其中直接含矿的构造主要为北北东向的 F800、F700、F600等构造带组。

2.3.1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带组

2.3.1.1 F800断裂带组

F800断裂带位于矿床中部,为F800断裂带组的主带,走向15°~35°,倾向南东,倾角为65°~80°,全长>5000m,主带宽0.1~1.0m,上、下盘蚀变带一般宽3~10m,最宽达30m。破碎带内岩石破碎程度高,上、下盘次级带密集发育。核心为构造角砾岩、白色石英脉、强硅化碎斑花岗岩、赤铁矿(黄铁矿)化硅化碎斑花岗岩,两侧基本对称分布有蚀变碎裂花岗岩、蚀变轻碎花岗岩,往深部延伸稳定。岩石蚀变主要有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水云母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上、下盘蚀变范围近于对称发育,发育有明显的挤压片理及大量的水平擦痕,力学性质属压扭性质。

F800上盘平行分布有 F801、F802、F803、F804断裂带,下盘平行分布有 F805,其基本特征与F800大致相同,有着相似的成矿环境,断裂带的规模及构造岩的破碎程度次于F800带,上、下盘次级带发育,其成矿期脉体活动及热液蚀变强度和矿化均不及F800。单条带连续性较差,长度>1000m,倾向南东,倾角65°~84°,破碎带一般宽3~7m,最宽达15m,核心部位岩性一般为碎斑花岗岩、构造角砾岩、硅质脉(一般宽0.05~0.30m),F805核心部位为5~30cm厚的红色构造泥;两侧岩性由内向外依次为赤铁矿化钾长石化碎裂花岗岩、肉红色—紫红色高岭土化钾长石化碎裂花岗岩、蚀变轻碎花岗岩,蚀变以硅化、赤铁矿化、水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高岭土化等为主。其上、下盘还发育有更次一级的破碎带。

2.3.1.2 F700断裂带组

F700断裂带位于矿区中东部,从南至北沿北东向延伸后转为近南北向延伸出图,破碎带长数千米,一般宽0.5~15m,走向30°±,倾向南东,倾角72°±,分支复合、膨胀收缩明显。破碎带中心为烟灰色硅质脉岩、硅化碎斑花岗岩,赤铁矿化、黄铁矿化碎斑花岗岩,局部有构造角砾岩;两侧为蚀变的碎裂花岗岩。蚀变以赤铁矿化、高岭土化、钾长石化为主,上、下盘次级带发育。

F700上盘次级带有 F702、F703、F705、F707断裂带,下盘次级带有 F704、F709、F710断裂带,与F700近于平行分布,走向延伸长度大于1000m,宽0.5~10m,倾向南东,倾角62°~78°,破碎带中心为硅化碎斑花岗岩、赤铁矿化碎斑花岗岩,局部有角砾岩,两侧为蚀变的碎裂花岗岩,蚀变以赤铁矿化、高岭土化、钾长石化为主,上、下盘次级带发育,尖灭再现、分支复合、膨胀收缩明显。

2.3.1.3 F600断裂带组

F600带组位于矿区的东部,是 F700断裂带组上盘的平行带,主要有 F601、F600、F602、F604F608等断裂构造,总体走向北北东,延伸长500~3000m,倾向南东,倾角72°±,构造岩为角砾岩、硅化碎斑花岗岩、赤铁矿化钾长石化碎裂花岗岩、蚀变轻碎花岗岩等,蚀变以赤铁矿化、硅化、钾长石化、高岭土化、水云母化、绿泥石化为主,其上、下盘次级带也比较发育。

2.3.2 北西向裂隙群带

北西向裂隙群带是北北东向主含矿断裂的配套构造,走向280°~300°,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陡,一般为78°~85°,由多条密集发育的细小裂隙组成,以雁列式或尖灭再现形式产出。在矿区及外围,依据物化探晕圈大致推测有5组北西向裂隙群带近等间距分布(图2),矿床各矿化段沿走向呈200~400m韵律分布可能与该组裂隙群带有关。它不直接含矿,但与北北东向构造相交所形成的多个构造“结”,往往是矿体群平行分布的有利场所。如西部的大坪里,东部的张天堂,都在一条北西向裂隙群带上。

2.3.3  北东向构造带

该组构造见于矿床中部和矿床40~66线,中部者充填细晶岩,40~66线者充填物则与北北东向构造的充填物类似,平均走向约38°~50°,倾向南东,倾角与F800基本一至,走向长500~1000余米,倾向延伸与F800若即若离,特别相交部位与构造融为一体。其作用是与北北东向构造一起构成N 字形交汇部位,使构造空间增大,矿液运移通畅,有利于铀富集沉淀。

图2 豆乍山地区北西向裂隙带组分布示意图

1—第四系;2—丹州群;3—燕山早期花岗岩;4—印支期花岗岩;5—加里东期花岗岩;6—花岗斑岩脉;7—细粒花岗岩脉;8—硅化断裂构造带及编号;9—矿床、矿点;10—伽马异常点;11—钋异常点;12—伽马总量相对等值场;13—210 Po相对等值场;14—北西裂隙带组

2.3.4 南北向构造带

该组构造规模小,但分布普遍,一般都具明显的赤铁矿化,易于发现,充填物多为赤铁矿化轻碎花岗岩,对矿化及其他方向构造的影响较小。

2.4 放射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4.1 地球物理特征

各地质单元伽马总量背景值由老到新(

除外)呈下降趋势,

均方差为10.20×10-6,大于本区其他岩体。伽马总量测量数据呈单峰正态分布,除γ3外,都呈不同程度正偏,尤以

较明显。离散度也以

最大(大于20%)。伽马能谱测量铀背景值以

最高,Th/U值为3.40,低于本区其他岩体,说明豆乍山岩体为富铀岩体。

其放射性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晕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异常场直接反映地表铀矿化,高场、偏高场多与含矿构造断裂带有关。如F600带组,虽然地表铀异常点、带少,但是,地表地质物探综合剖面测量结果显示,氧浓度偏高场及异常点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隐伏构造及其蚀变带的分布位置,在各构造带及其上、下盘普遍存在氡浓度偏高场、高场,氡浓度偏高场、高场等的特征与已知矿区特征比较吻合,显示其深部可能存在较好的铀矿化。

2.4.2 地球化学特征

各地质单元地球化学参数背景值由老到新,除210 Po在

出现低值外,总的呈下降趋势。210 Po测量数据分布曲线均呈明显的单峰正态分布类型,除y3岩体外,都呈不同程度的正偏。岩石微量铀以

最高,

最低,变化范围在(7~10)×10-6之间。

豆乍山岩体

是含铀、富铀岩体。香草坪岩体

铀活性大,铀迁出率高,是铀源体,在有利的地质构造部位能富集成矿。γ3岩体铀背景值最高,但活化铀比例小,对铀的富集成矿不利,是本区的古铀源区。

出露面积小,铀含量相对较低,岩体内构造不发育。

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期花岗岩地下水中,铀含量以对数正态分布,

铀平均含量为(7.3~7.4)×10-8,相差较小,但高于γ3。水中铀含量与岩石中的铀丰度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岩石铀的浸出率有关,花岗岩地下水中氧浓度值反映构造发育,岩石松散破碎,射气性能较好。

2.4.3 物理参数特征

本区铀镭平衡系数(Kp)在不同品位矿石中差异较大,随着矿石品位变高,铀镭平衡系数变低。铀镭平衡系数(Kp)在深度体现为地表浅部偏镭,氧化带铀大量流失;标高1360~1460m略偏镭,氧化还原带部分铀流失,标高1360m以下略偏铀,还原带有铀的迁入。

钍含量在正常岩石中为0.0033%,随着矿石品位变高,钍含量相对变低。钾含量稳定,在不同品位矿石中变化不大。正常岩石Th/U 为3.80,低品位矿石Th/U 在0.05~0.20之间,高品位矿石Th/U在0.01~0.05之间。

2.5 脉体活动及围岩蚀变

由于多期多阶段岩浆-构造活动,导致区内热液脉体和热液蚀变广泛发育。热液脉体的种类主要有块状石英、细晶石英、杂色微晶石英、玉髓、紫黑色萤石、方解石、辉沸石等,根据热液蚀变作用与铀矿化的时间关系,分为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3期热液脉体活动,各期均伴随有相应的脉体充填。

与铀矿化有关的脉体主要有烟灰(杂)色微晶石英-黄铁矿-沥青铀矿脉、灰黑色玉髓-赤铁矿-沥青铀矿脉、紫黑色萤石-沥青铀矿脉。

近矿围岩蚀变的种类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钾长石化、水云母化、绿泥石化、紫黑色萤石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蒙脱石化等。与铀矿化关系较为密切的是中度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紫黑色萤石化、绿泥石化等。

2.6 矿体地质

矿床含矿构造带主要是北北东向 F800、F700、F600带组,F800带组工作程度相对较高,F700、F600带组及F805工作程度较低。

2.6.1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

沙子江矿床沙子江地段有矿体115个,张天堂地段有矿体33个,现矿床共有矿体148个。所有矿体均分布在南起37线、北至84线长4400m、东西宽约2000m、面积约为8.8km2 的范围内,它们分别赋存于F800、F700、F600等含矿构造带组中。

矿体赋存的最高标高为1595m(PT0-32),最低标高为710m(Kt79-2),矿化垂幅达885m,有一个矿体出露地表,其余均为隐伏矿体。一般埋深18~212m,最大埋深达710~800m(Kt79-2)。

矿床中部F800带组是矿床内主要含矿构造,矿体主要赋存于F800主带及其次级带F801、F802、F803、F804中,并集中在构造带组的南段产出,其南段有大小矿体达76个,占矿床矿体总个数的51.4%。矿体呈近平行、似等标高沿北北东向分布,其倾向长度远大于走向长度。含矿岩性主要为赤铁矿化钾长石化碎裂花岗岩,发育有钾长石化、赤铁矿化、绢云母化等。

矿床东部即张天堂地段,对应于F800含矿带组南段,走向长度约1.0km,主要的含矿构造有 F700主带及其次级带 F702、F703、F702、F707、F709, F600构造带的次级带 F602、F604、F608发现矿体33个。含矿岩性主要为赤铁矿化、硅化碎裂花岗岩、构造角砾岩,发育有钾长石化、赤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

矿床西部F805对应于F800含矿带组中段,走向长度约1.6km,主要含矿构造为F805及上盘次级带,发现矿体有13个。矿体产于F805含矿带及其上盘次级带中,含矿岩性主要为黄铁矿化赤铁矿化钾长石化碎裂花岗岩,发育有钾长石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蚀变。

2.6.2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

矿床有10个矿体达中型规模,其余均为小型;较大矿体呈脉状,小矿体呈扁豆状、透镜状;产状与赋存构造带产状基本一致。矿体沿北北东向与含矿带走向基本平行,平均走向15°~35°,平均倾角71.3°。

2.6.3 矿体变化特征

矿床上已知矿体的空间分布组合具有如下特征:矿体沿走向分段成群出现,形成矿段韵律。含矿段与非含矿段长度相当(80~300m间),分段界线明显,近垂直,矿段倾向深度大于走向长度。

单矿带中矿体沿倾向并不连续,具有尖灭再现和尖灭向下盘侧现的特点。在一系列的平行矿带中,矿体往往在相近的高程,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含矿带上,并略向下盘带侧伏。

矿床矿体的最大厚度变化系数是PT2-2(133.2%),最小值是PT0-51(26.3%),一般都在118%~37%之间,平均为74.2%。最大品位变化系数是PT3-2(244.9%),最小值为PT0-51(18.4%),一般都在40%~120%之间,平均为87.4%,属较均匀型铀矿床。

2.6.4 矿石质量

2.6.4.1 矿石岩性特征

含矿石岩性主要为赤铁矿化硅化构造角砾岩矿石、强硅化碎斑花岗岩矿石、硅化碎斑花岗岩矿石、含黄铁矿微晶石英脉矿石、黄铁矿化赤铁矿化钾长石化碎裂花岗岩矿石等。矿石中见沥青铀矿、铀黑、脂铅铀矿、硅钙铀矿、铜铀云母等,还见少量后生方解石呈小细脉状存在。

尽管钻孔见矿化异常的最大深度达980m(标高445m),但在氧化分带上仍处于构造氧化带或混合带(氧化-还原带)部位。矿石氧化特征明显,以红色、紫红色赤铁矿为主,普遍见次生铀矿物充填在裂隙或孔洞中(孔洞中充填的多为铀次生矿晶簇),黄铁矿仅见于抗风化能力强的微晶石英脉或硅化碎斑花岗岩中。

2.6.4.2 矿石物质成分

矿石中金属矿物有赤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少量白铁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高岭土、方解石、萤石、红(黑)色玉髓等。矿石矿物以铀的次生矿物为主(钙铀云母、铜铀云母、硅钙铀矿、脂铅铀矿……),少量沥青铀矿、铀黑。

不同品级矿石间及其与无矿构造岩常量元素化学成分相比,仅表现在含矿蚀变岩石中SiO2含量明显增高,Na20+K20含量降低,其他无明显差别。

2.6.4.3 矿石类型和品级

矿石的自然类型以赤铁矿化硅化碎斑花岗岩矿石为主,其次为赤铁矿化硅化角砾岩和微晶石英脉矿石,目前见者多为氧化矿石。

矿石的工业类型为特征性矿物含量低的含铀高硅酸盐铀矿石。

品位大于0.300%的矿量约占矿床储量的38%,为经济效益高的富矿石品级。其余矿石品级以中等品位(普通)矿石为主,在中薄或大矿体边部有部分低品位(贫)矿石。

2.6.5 矿体围岩和夹石特征

近矿体围岩和矿体中的夹石主要为构造岩,岩性以弱硅化、水云母化、赤铁矿化碎斑花岗岩、碎裂花岗岩为主,向外渐变为轻碎花岗岩、正常花岗岩。

2.6.6 矿床共(伴)生元素综合评价

沙子江矿床为单铀型矿床,开发利用过程中未发现其他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元素,也未发现对矿床开采利用的有害元素。

豆乍山地区已探明的铀矿有沙子江、双滑江、白毛冲、孟公界等4个铀矿床,还有一大批矿点、矿化点等待升级。其他矿产有双滑江大型萤石矿床、孟公界钨矿点、鸭头水钨矿、苦李水钨矿、田洞里高岭土矿点、横水头钒矿、沙洲头钒钼矿等。

2.7 成矿远景分析

矿床内铀矿体主要产于豆乍山岩体

与香草坪岩体

接触部位附近,并赋存于北北东向断裂带中,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等均严格受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在构造变异地段更有利于铀的富集成矿。矿化与赤铁矿化、钾长石化关系密切,赤铁矿化、钾长石化强及岩石破碎程度高容易发育富矿化。此外,铀矿化还与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有较密切的关系。

本区有富铀岩体——豆乍山岩体

出露,有多组不同方向不同级别的断裂构造交汇分布,尤其是北北东向断裂带,其主带上、下盘次级带密布且基本都有铀矿化产出,同时,北西向裂隙群带组对铀成矿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岩石受构造作用破碎,热液脉动强烈、围岩蚀变发育,特别是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赤铁矿化、钾长石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等。总体上,这一地区具有良好的铀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条件对铀成矿极为有利。经新一轮的铀矿地质勘查,矿床外围地区新发现了数个矿床,显示这一地区有着较好的发展远景;矿床的深部及其周边附近新增了较多的资源量,同时,也还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就铀矿找矿而言,沙子江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远景。

3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 主要成果

1)2006~2012年的勘查工作,矿床得到进一步扩大。

2)进一步查明矿床、矿体多产于与香草坪岩体接触部位附近的豆乍山岩体

内,新一轮勘查成果表明远离接触带的香草坪岩体

内只要有北西向断裂群带与北北东向构造复合就会有工业铀矿体赋存。

3)勘查过程中,钻探揭露在矿床内地表埋深700m以下仍发现有富大矿体,大大拓展了这一地区的找矿空间。

4)对矿床内基本近等间距分布的北西西向(290°±)裂隙带组控(含)矿性有了初步的新的认识。

3.2 新的地质认识

1)地表物化探晕圈与主要的裂隙带组对应关系明显,北西西向裂隙带组与北北东向主含矿带的复合部位正是北北东向主含矿带内矿体群的赋矿地段;北北东向含矿断裂带与北西向裂隙群带的交接处成为成矿有利部位。

2)已知矿体在北北东向主含矿带内沿走向成韵律性分段成群分布,间距200~250m,矿体的空间定位与北西西向的裂隙带组的分布密切相关。与已知矿体平行的北北东向断裂带在相近高程上见矿的几率高,矿床内有较多的矿体位于相同高程而产于不同带内的所谓“串”矿,起“串”矿作用的应是北西向裂隙群带。

3)矿体沿含矿带倾向并不连续,具尖灭再现或尖灭侧现的特点,后者在平行带间也常见。矿体及矿体集中段的走向长度均小于倾向长度,矿体的长度与北西向裂隙郡带的发育宽度有关,而倾向长度可能与北西向裂隙带组发育的深度有关。

4 开发利用状况

沙子江矿床自1975年提交《3101矿区储量报告》后,中核集团金原铀业公司已于2001年6月申办了《711矿(广西资源)沙子江矿》开采证并投产开采,在矿区建立了小型开采堆浸矿山,至今已连续十多年达标生产。矿山开发利用过程中验证了以往铀矿勘查工作,并形成了系统的采选冶技术经济参数,同时也推动了其周边矿床的开发利用。目前,沙子江矿床的东面与之相距几千米的双滑江矿床的开发利用工作正在建设之中。

5 结束语

沙子江矿床的铀矿地质勘查工作自1965年开始,至1975年提交矿区储量报告期间进行了近十年的勘查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6万余米;2006年南方新一轮铀矿地质勘查启动至今,在矿床及其外围地区又开展了8年的铀矿地质勘查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10万余米。通过上述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对于矿床及其外围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成矿地质环境、铀矿化成矿规律及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断裂构造的控矿作用问题。区域上及矿床范围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向、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几组,但控矿及含矿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矿床及其外围地区其他方向构造,特别是北西及近东西向构造或裂隙组对铀矿化的控制作用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2)深部矿化的分布规律问题。经钻探揭露显示,矿床内在埋深700m以下仍发现有厚20m以上的富大矿体,但矿体在走向及倾向上的连续性较差,矿石中除有原生铀矿产出外,还有大量的次生铀矿产出,ZK5-15孔揭露发现次生铀矿产出最大深度达980m(标高445m),矿床深部铀矿化的分布规律及矿床氧化带深度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3)豆乍山

与香草坪

两岩体接触带成矿问题。在矿床东南面外围上述两岩体接触界面附近深部有富厚矿体产出,但因投入的工作量有限,其及成矿作用、矿化分布等特征尚未完全查明,两种不同岩性接触界面的成矿作用还待深入探索。

矿床经前后十几年的勘查,控制并提交了一定的铀矿资源量。特别是经过新一轮的铀矿地质勘查工作,矿床的深部及外围的资源量得到了扩大。矿山建成运行十几年来,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可行的工艺技术支撑,同时也有较为充足的资源保障。因此,沙子江矿床及其周边地区的铀矿勘查开发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略)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唐志高,男,1964年生,高级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同年8月分配至原核工业中南地勘局三一〇大队工作,历任分队技术负责、分队长、地质科长等职。2009年起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副大队长,2011~2013年兼任总工程师。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年负责“桂北越城岭东侧铀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广西苗儿山铀矿田铀矿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方法研究”等项目。



~

内蒙古塔木素特大型铀矿床
答:[摘要]塔木素铀矿床的落实经过了编图预测研究、调查评价、区域评价、预查和普查等勘查阶段,历经10年发展成为特大型铀矿床,取得了巴音戈壁盆地铀矿找矿的重大突破。矿床赋矿层位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受扇三角洲前缘与层间氧化带的控制,矿体具有规模大、局部较富集的特点,属“同生沉积-层间氧化-热液叠加改造”...

内蒙古大营特大型铀矿床
答:[摘要]大营铀矿床是鄂尔多斯盆地继皂火壕和纳岭沟铀矿床发现之后落实的又一个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该矿床的发现经历了放射性矿产调查评价阶段和普查阶段。矿床赋矿层位仍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与皂火壕和纳岭沟两个铀矿床不同的是大营矿床主含矿层位为直罗组下段的上亚段,其次为下亚段。矿体均受古层间氧化带控...

宁夏惠安堡铀矿床
答:几年来,我们以“构造活动区寻找相对和缓构造部位”为指导,不断丰富砂岩铀矿成矿理论,落实了地浸砂岩型中型规模铀矿床,探索证明断褶带后生铀成矿既有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一些特点,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惠安堡地区沉积和构造发展演化显示,该区虽处于西缘褶断带构造活动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和改造,形成复...

江西居隆庵铀矿床
答:居隆庵铀矿床受其中的近南北向断裂F7控制。 F7断裂出露地表,全长2500 m,是居隆庵铀矿床的主干断裂,沿走、倾向均具尖灭再现或尖灭侧现特点,呈侧列式展布,走向345°~355°,倾向北东,倾角较陡为75°~85°,表现为张扭性质,具多期次继承性活动,并以构造破碎带产出为特点,一般不切穿鹅湖岭组上段碎斑熔岩。

法国热液铀矿床
答:另外,在法国黑森林地区利木札铀矿床同样成矿也和煌斑岩墙有紧密的时间、空间、成因联系,见图2-45。图2-45 黑森林花岗岩杂岩岩体剖面示意图 至此本章共列出了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苏联(俄国、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德国、捷克、法国各热液铀矿床与玄武岩事件基性岩墙之间紧密的空间、时间、成因...

新疆蒙其古尔特大型铀矿床
答:[摘要]蒙其古尔铀矿床是“十一五”期间伊犁盆地南缘铀矿找矿勘查的重要成果,矿床的发现和勘查经历了预测评价、钻探查证、成矿规律深化和再认识、矿体控制和资源量扩大等阶段,是成矿理论完善和找矿勘查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深化的典型范例。一系列的勘查和科研工作仍在进行中,控制和预测资源量有望达到超大型规模。该矿...

广东棉花坑矿床深部扩大
答:棉花坑铀矿床位于广东省仁化县长江镇境内。1957年,原南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油洞—棉花坑一带发现了13个异常点,随后,原二机部中南309大队第三分队、广东省地质局技术人员检查异常点并进行异常处理,提出了该区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意见。1959~1960年,原地矿部742地质队在棉花坑北部开展地表、浅部揭露和深部评价工作,...

模型四十七 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找矿模型
答: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是指产于碳酸盐质、硅质、泥质的细碎屑岩或它们的过渡性岩石中的铀矿床的总称,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工业铀矿床类型之一。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的内涵是突出铀矿床的赋存层位与岩性,可以与其他 3 类铀矿床类型 ( 花岗岩型铀矿床、火山岩型铀矿床、砂岩型铀矿床) 的定义相类比。“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中国有关热液铀矿床
答:1.连山关铀矿床是我国也是全球最古老的一个热液铀矿床之一,它有三期矿化:1)Ma,产于古元古界辽河群浪子山组(Ptll)黑色炭质石英岩地层中,矿体呈层状、凸镜状,矿化规模小,形成于区域变质;造矿矿物为晶质铀矿。2)Ma,是主成矿期,是热液绢英岩化矿化,造矿矿物为晶质铀矿。矿体品位特别丰富...

广东铀矿床
答:构造岩浆多旋回多次活动,尤其是富含铀的岩浆多次喷溢,并随之由基性→中性→酸性→基性演化分异,对铀矿化富集十分有利,也是279矿床形成的根本因素。 (二)矿体形态产状 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等。火山熔岩成岩、成矿的矿体为似层状和透镜状,其产状与火山熔岩的产状基本一致;热液形成的矿体以脉状为主,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