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是针对五言诗而言。。想问。。。 古诗中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各指什么

作者&投稿:澹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当时流行诗体以五言为主,故而都以五言来说。

《文镜秘府论》所述,八病,是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

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这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

扩展资料

“八病”利弊

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对仗诗律术语。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

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诗律术语。

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病



  八病之说,是针对齐粱体的五言诗中要避免的声律缺陷而言的。

  四声八病,是齐粱时期沈约、谢朓等提出的。四声,指平上去入
  四种声调。八病,是指诗歌创作中声韵搭配不当带来的八种弊病。八
  病之说,本着“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原则,
  是针对齐粱体的五言诗中要避免的声律缺陷而言的。唐代近体诗是在
  齐粱体诗歌的基础上产生的,探讨八病与唐代近体诗的关系,对于诗
  律理论来说,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唐代格律诗成熟之后,再看齐粱时
  代的八病说,对它就会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八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
  种说法。八病之说,始见于唐.李延寿《南史.陆厥传》、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等书。但对八病作具体解说的,还是日本和尚空海的
  《文镜秘府论》。据此书解释,八病中的前四病涉及四声,后四病与
  韵母、声母相关。下面分别叙之。

  平头。《文境秘府论》说:“平头诗者,五言第一字不得与第六
  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平头诗句如:“芳时淑气清,
  提壶台上倾。”“芳时”与“提壶”相对,同用平声,故为病句。近
  体诗中,若五言一联的第二字与第七字同一声调,就违背了平仄对立
  的原则,同样是诗病。但第一字与第六字都是可平可仄之处,此二字
  同声,却是律句允许的,不算作诗病。

  上尾。《文境秘府论》说:“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
  第十字同声。”上尾诗句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
  与“齐”相对,同用平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除首句入韵式外,
  其余各联,奇句的句脚均为仄声,偶句的句脚均为平声,根本没有同
  声的可能性。但在首句入韵式的首联中,出句必须与对句的尾字同声。
  这后一种情况《文境秘府论》也不认为是病,所谓“唯连韵者,非病
  也”。可见,在非押韵的诗句中,近体诗也是讲上尾的。

  蜂腰。《文境秘府论》说:“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
  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蜂腰诗句如:
  “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同声,“独”与“饰”
  同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此种诗病,不会出现在五言的「平平平
  仄仄」和「仄仄仄平平」句式中,却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
  平」句式中出现,这都是两种常见的平仄句型。可见蜂腰之说,并没
  有被唐代格律诗所接受。

  鹤膝。《文境秘府论》说:“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
  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似鹤膝也。”鹤膝诗句如:“拨棹
  金陵渚,遵流背城阙。浪蹙飞船影,山挂垂轮月。”“渚”与“影”
  同声,故为病句。近体诗奇句句尾,只要求用仄声字,没有上去入的
  区分,并不认为鹤膝是一种病。尽管如此,不少诗人还是在每首诗的
  奇句句尾上采取四声递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人对齐粱诗律鹤膝病
  的尊重和沿承。

  大韵。《文境秘府论》说:“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
  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律’、‘邻’、‘身’、‘陈’等字。
  既同其类,名犯大韵。”“除非故作叠韵,此即不论。”这是说一联
  十个字中,除了叠韵字外,都不能用与句尾韵字相同韵部的字。大韵
  诗句如:“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鹂”与“枝”同为支韵,
  故犯病。这条规则的设立,是为了突出句尾韵字的音响效果。从声韵
  变化的角度上看,用意是好的,但如果每一首诗都要这样做,就未免
  太束缚思想了,所以不为唐代诗律取用。不过,唐代诗人还是在诗句
  中尽力避免或少犯大韵病,以求诗句音响的和谐动听。

  小韵。《文境秘府论》说:“小韵诗者,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
  者,名为犯小韵病也。”小韵诗句如:“搴帘出户望,霜花朝漾日”
  “望”与“漾”同为漾韵,故犯小韵病。这条诗病与大韵近同,不过
  要求更为严格,要在一联之中做到每个字都不同韵。这对于作诗来说,
  同样难以做到,因而不为近体诗取用。

  旁纽。《文境秘府论》写作傍纽,说:“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
  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字。此
  即双声,双声即犯傍纽。”病句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
  “鱼”与“月”同为双声字,故犯旁纽病。旁纽病,是在一联或一句
  之中不得用同韵母字的要求之外,进一步提出的一句之中不能用同声
  母字的规定。在诗作实践中,这一条同样也难以做到,故为近体诗律
  所不取。

  正纽。《文境秘府论》说:“正纽诗者,五言诗‘壬’、‘衽’
  ‘任’、‘人’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如已有‘壬’字,更不得安
  ‘衽’、‘任’、‘人’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也。”“
  除非故作双声,下句复双声对,方得免正纽之病也。”正纽之病,是
  说一联十字之中,用了声调不同而声母相同的字。病句如:“我本汉
  家子,来嫁单于庭。”“家”与“嫁”声韵全同,尽管它们有平声与
  去声的不同,还是犯了正纽病。正纽的规则,可以视作对旁纽的补充,
  即使两字声调上有差异,也不能弥补它们所犯的双声病。这同样也不
  近情理,故为近体诗格律所不取。

首先更正一下,蜂腰体不是毛病.在古代名家作品中是存在的.
蜂腰体是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例:
与贾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另外王伟,元稹 杜甫等大家均有此类作品.
补充一点,绝句格律诗还要避免'合掌'
所谓合掌就是相邻两句的对仗结构完全一致.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高昌和崇敬都是地名,短李合迂辛都是人名,均属名词.且后三字的结构也完全一样.这就是合掌
稍加修改: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就避免合掌之病了.

如果你要学习写绝句律诗,建议先不要考虑这么多的条条框框,这样对你的创作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束手缚脚.
等你写熟练了,平仄韵律变格孤平拗救,广互救等等烂熟于胸再开始雕琢这些为时不晚.
想一开始就写出既合乎格律,又文辞优美,且意境深远的诗词,恐非易事.
凡事都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不可好高骛远一蹴而就.

是南朝的一个不会作诗的政治文人刷存在感下的结论。

古诗中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各指什么~

1、八病各指如下:
平头: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
上尾: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
蜂腰: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
鹤膝: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
大韵: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
小韵:五言诗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
旁纽:也叫做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
正纽:也叫做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
2、当时流行诗体以五言为主,故而都以五言来说。
3、《文镜秘府论》所述,八病,是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这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

诗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1、平头: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 。
2、上尾: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 。
3、蜂腰: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 。
4、鹤膝: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 。
5、大韵:与韵相犯,一联中有与韵同音者 。
6、小韵:除韵外,一联中有相犯同音者 。
7、旁纽:一联中有同韵母而同声调者,如田延连 。
8、正纽:一联中有同韵母而不同声调者,如壬荏衽 。

【永明体简介】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介绍】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特征】
1,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2,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3,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4,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俗易懂的诗风。
5,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

古诗中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各指什么
答:1、八病各指如下:平头: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

古人说文章有四声八病,指的具体是什么?
答:南朝梁沈约提出的关于诗歌声律方面的学说理论.“四声”指以“平、上、去、入、”四字标示代表的各类的调名.“八病”指作诗应当避忌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

古诗中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各指什么
答:诗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1、平头: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 。2、上尾: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 。3、蜂腰: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 。4、鹤膝: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 。5、大韵:与韵相犯,一联中有与韵同音者 。6、小韵:除韵外,一...

诗词 八病是指
答:1、八病所指:八病,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其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

八病都是什么
答: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

古诗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是针 ...
答:《文镜秘府论》所述,八病,是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这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

休文四声八病之说
答:声病是格律诗中声韵的失律而造成的病犯。一般讲律诗声病有三种:???(一)八病。南朝永明体盛行之时没有正面的格律规定,而是从消极方面指出八种声病,要求作者不得犯病。这八病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正纽”。关于八病,在日僧遍照...

四声八病
答:四声八病在文章中的应用 四声指的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用来区分字的平仄。八病则是指在运用四声时容易犯的毛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钮等。这些病症主要是指在五言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但也可以灵活运用到七言诗中。四声八病的应用可以帮助诗人在创作古诗...

休文四声八病之说
答: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诗歌的声律、病犯说是南朝齐时沈约等人最早开始研究的。《南史·陆厥传》云:“时盛为...

【读书笔记】八病说
答:八病说具体分为:关乎声调:平头病,上尾病,蜂腰病,鹤膝病。关乎韵母:大韵病,小韵病。关乎声母:旁纽病,正纽病。第一病“平头”:两句之中,每一句的前两个字,其声调不能相同,否则犯“平头”病。第二病“上尾”:两句中,若每一句的尾字声调相同,就犯了“上尾”病,但两句连续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