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的思想中“坐忘和“心斋”是什么意思” 心斋坐忘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宋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坐忘“是指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

”心斋“是指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心斋,这是孔子在《人间世》里借颜回问孔子的一段话来表达的。颜回问孔子:“什么叫心斋?”孔子回答说:“若夫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心,心止于符。气也者,虚以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段话就是专门谈心斋的内涵。就是说通过听觉所代表的视觉、嗅觉、触觉等等感官功能,不要被外界的声音、颜色、形状、味道所迷惑,而应该让之于心官,心官就是理性认识了,即是说我们的知识不要一味地向外求,而应该向内求,向外求只能得知识,向内求才能得真理,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因为生命和心灵都是气的聚散,如果我们只相信自己的理性知识,而不知道这个理性知识也来源于气,气就是大道的体现,道生天地万物,道生古今变化,道因所生而又复归于道。你认识了道,就认识了古今中外,就认识了天地万物,这就是庄子在《人间世》中以心斋修炼的途径和方法所得到的最后的真理,最后的自由快乐,最后的逍遥。
坐忘,庄子在《大宗师》中,通过孔子问颜回,由颜回来回答的一段修心的方法,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弃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什么意思呢?堕,就是放下、消除,把你的四肢五官、九窍百骸、五腑六脏,什么结构、法则、内容、成份统统地放下,消除。放下了,你这个小我就跟大我相通了,你这个小小的生命就跟万事万物同游了,你这个小小的心灵就跟宇宙大大的道体合二为一了,这就是“堕肢体”。把肢体放下消除后,你还剩下一个功能就是认知,你是通过认知来“堕肢体”的,通过认知来放下你的四肢百骸的,那么现在连你这个认知都还要放下,这个认知就是你的智慧,你的境界,你的聪明才智,你各种各样的见解,把这些都放逐、开除、抛弃,一本天然,率真而又朴实,这就叫“黜聪明”。你把前两条都做到了,身体放下了,智慧也抛弃了,这就叫“离形弃知”。离形弃知,与天地万物息息相通,一同变化,你这时哪里还找得到我呢?你找不到我了,那么天地万物都是你了,古今中外全都是你了,你就是天地万物,你就是古今中外,这就叫“同于大通”。你到了这一步还不是最高的自由吗?你到了这一步还不是逍遥游吗?所以坐忘也就是逍遥游的体现。你到了这一步还有什么作为呢?这天地间还有什么事要让你去操劳呢?你还有什么需要去执着呢?所以庄子通过他的这一套独特的方法,得到了生命最完美的自由。
第四部分《庄子》一书的写作特征。
《庄子》三十三篇十多万字,里面含了两百多个寓言故事。庄子这么高深的智慧哲理,他恰恰不是用分析论述的方法来写,而是用描写,用形象,用物象,用意象来写。我们人类到现在为止一般所使用的逻辑都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但庄子所使用的却是第三种逻辑:意象逻辑。这种意象逻辑通过“三言”来表达深邃的智慧和玄妙的哲理。哪“三言”?第一寓言,第二重言,第三卮言。寓言,就是假借天地间的一些存在或不存在的形象来寄托自己心中另外的东西。现代的寓言很普遍,而多数古代寓言都源于《庄子》。重言,就是把古今各种圣贤、帝王、官宰、名士的事情,或语言,或形象,根据自己的需要,拿来进行一番重复。卮言,就是率性而谈,随意拈来,不着痕迹,我想说啥就说啥,我想怎么捏个象就怎么捏个象,就像那个泥人张一样。寓言、重言、卮言给我们创造了千奇百怪的自然万象、人间百态以及生命的重重体会,所以读《庄子》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美不胜收。
《庄子》的写作特征,可以用魏晋风流中的一个大师王弼所谈的逻辑来表达。这个逻辑就是“以言立象,以象达意”。所以“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这在《庄子》中体现得非常完美。我们现在的读书人,绝大多数都是把语言把文字当成最高的存在,庄子在这里提醒我们,语言在天地间是没有的,这是人为的产物,人用语言的唯一目的,是把它当成一个方便的工具,以认识宇宙自然万象。如果已经真实地认识了宇宙自然万象,就应该忘掉语言。而宇宙自然万象又是一个表象,叫宇宙现象,其背后是宇宙本体。通过现象你能够进入本体、真理的层面,于是你就可以忘掉万象,这就叫“得意而忘象”。用“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这样一个逻辑就可以解读《庄子》的整个写作特征。

“坐忘”的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是让精神脱离肉体的束缚,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
“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很明显,庄子更喜欢后者,有人说这是艺术境界,也有说这是宗教境界。

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中国战国时期庄子的哲学用语。《庄子·人间世》有寓言说: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而是精神上的斋戒。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的心斋,坐忘,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心斋和坐忘是精神进入道境的两种方法,是庄子对道的参悟主张。在庄子的观念中,他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生命之所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本元素,也是根本元素升华的精气神。心斋和坐忘理论的提出,令人费解,也容易让读者误解,因此有必要做出一些解释。
一、心斋是精神的专一心斋开辟的是内在的精神领域,心斋的要求在于,逐渐把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的功能转移给心,而心的功能由气息来引导。分为三个层面,从感官的功能到心的管辖,再到把心的运转归结到气,循序渐进层层提升,旨在说明世间万物的运行都离不开气,世人可以通过心灵的修养达到空明的境界,这都验证了庄子以神统形的主张。

二、坐忘由个体通往宇宙坐忘是由个体的小我,人的精神通往宇宙大我,无限广大的生命境界的过程。达到这个境界需要三个过程。第一就是心境超越外在的规范不受束缚,第二是心境超越内在的规范不受束缚,第三是破除身心内外的束缚。最终达到安然处世,自由无碍的心境。坐忘是一种用身心追求正道的状态,忘却了世间万物 ,把世界万物都与自身血脉融于一体。

三、心斋是心境之虚,坐忘是心境之通心斋是专心一意,用心去领悟,用气息去感悟周围万物,拓宽的是心灵的领域。而坐忘则是达到了一种忘我的程度,否认万事万物之间的区别,忘却一切,又把一切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庄子认为,高官厚禄,功名利禄都是人生的枷锁,是奴役人心灵的物质,想要实现不被外物奴役,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就要摒弃这些外在事物的羁绊,走上无欲无求的逍遥境界。

“心斋”是指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坐忘“是指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

扩展资料:
一、心斋的故事
心斋,代表你的心像吃素一样,不要想荤的事情。如何才是心斋?庄子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工匠很会雕刻,他刻的人与真人完全一样。君王看了吓一跳,问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呢?
工匠回答说: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要先守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会想“庆赏爵禄”,就是说不去想会得到什么赏赐,或者别人会不会给我一个官做?守斋五天之后就不敢想“非誉巧拙”,就是想别人会不会称赞我,说我技巧很高呢?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
二、思维方式
这种状态蕴涵了一种神秘体验,在老子中有提及,但是,但是老子后来又回到了现实伦理层面,这与庄子是不同的。后世道家以及各派学人论述很多,静坐修道的境界很深。
实际上,“心斋”也是融汇在“坐忘”里的,或说,心斋是开始的一个方法,而坐忘则是修养有成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坐忘状态与柏格森所说的绵延有关,即当进入坐忘状态时,心理时间可能已经消失。
如何获得直觉能力,古旻升在《博格森的“直觉主义”之研究》中说:“直觉是艰苦的劳动,它需要意志的努力。
只有使人的心灵从理性思维的习惯方向扭转过来,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抛弃一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甚至不用任何语言符号,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切固定、僵滞的认识的可能性。由于形而上学必须使用直觉的方法才能达到绝对实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坐忘

哪位先秦思想家通过"心斋","坐忘","齐物"的功夫,达到无待,与道同体...
答:庄子最早提出的的坐忘,战国中期

心斋与坐忘
答:对于“坐忘”和“心斋”的心理学,就象前面一个朋友所说的那样,估计现代心理学还不能给出任何的解释。“心斋”我研究不多,就只说说“坐忘”吧。对这个感触最深的是有一次看中国哲学史,上面给出的解释让我觉得云山雾罩。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就觉得如果是一个练过冥想或者打坐的人,一看庄子的文字...

庄子哲学思想概括
答:二、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主张以“无为”来积极地寻求真正的生命出路,也就是以精神上的超越把人从生命困境中释放出来,认为人只有超越现实,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观念和习俗,通过“心斋”,“坐忘”,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来达到精神自由境界。三、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

撄宁 心斋 坐忘 哪个境界最高
答:楼主 安好~这三个境界,是纪录他人的描述之境界,是否为庄子本人亲证的境界就不可而知了。首先,心斋与坐忘都还是世间境界,还未离开生死束缚、还未解脱,甚至,应该连男女欲之欲界境界都尚未超过。而撄宁是否真的是入无余涅盘,还有待考证。坐忘,是颜回描述自身经历,原文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

庄子的<逍遥游>解释啊!速度 555
答:当然,仅仅排除人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以至人的生死都是不彻底的,庄子 还排除否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即"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正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就是《人间世》篇所称的"虚而待物"的"心斋"和《大宗师》篇所称的"坐忘"。人们要从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从对...

坐忘出自哪?
答:他的超越方法在《庄子》一书中有所透露,除了让世人明白世界以及人间的本质之外,还提供了具体的超越方法即“心斋”与“坐忘”。在《人世间》中,又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阐释自己的理论。“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

庄子逍遥游全文赏析
答:“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

逍遥是一种什么境界?
答: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思想 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在庄子的思想中,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庄子理想人格所趋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对这种人生困境的超脱,即摆脱...

庄子中关于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观点
答: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提出了一系列以“和”为主旨的社会和谐思想和人身修养策略,对于我们当前深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庄子关于“和”的思想概要 庄子关于“和”的思想非常丰富,今本《庄子》32篇中明确提及“和”字的有57处。庄子认为,“...

庄子的《逍遥游》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答:虚静逍遥,遨游于时间,空间,物质。时而犹如大鹏飞往南溟 时而如细菌遨游于蜗牛两角间。《逍遥游》是以"心斋""坐忘"为理想的自然状态,可以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真正进入一种"游"的境界。"游"既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关于"游"的美学特质,后文将专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