撄宁 心斋 坐忘 哪个境界最高 心斋坐忘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守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楼主 安好~

这三个境界,是纪录他人的描述之境界,是否为庄子本人亲证的境界就不可而知了。

首先,心斋与坐忘都还是世间境界,还未离开生死束缚、还未解脱,甚至,应该连男女欲之欲界境界都尚未超过。而撄宁是否真的是入无余涅盘,还有待考证。

坐忘,
是颜回描述自身经历,原文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

从这个描述来看,这应是超过欲界定的未到地定,盖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不觉自身存在,此时意识心也暂时不去攀缘、了知触尘乃至色声香味,所以不觉自身,然而这只是 佛在楞严经中所呵责的"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之定境,与解脱无关,而这未到地定也还未出离欲界层次。

至於心斋,
原文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其实这只是教导学生要修身养性、观察入微,让心地工夫更细腻而已,这只需培养动中定力之功夫,就可以办到,而且此证境如果还未离欲,也只能说欲界中世间圣人的心地层次。

那最后的撄宁,
是描述女偊自身听闻学道与证道的次第。至於最后的入不生不死,女偊并没有简略说明其内涵,其中证道的次第,有外物、外生、一直到无天下、入不生不死,依据字面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真的断我执,而能够入无余涅盘,第二种,就是空却我所的攀缘、让心悠闲、不去执著、挂怀世间一切而进入一种意识空灵忘我之境,然而这只是意识境界,非真解脱也。

但是,从女偊所描述的这个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极大,因为他毕竟没有提到断除对自我的执著、也没有否定自我的虚假,特别是意识觉知心的虚妄,文中大多数还是在外我所的描述,应该只是屏除外我所的执著而已。

因此,这三种境界都还是意识境界(撄宁是否出世,毕竟后学对於外物、外生、见独这些名词还是挺陌生的,但是无天下,显然只是空却我所,因此暂时先判定只是空却我所执著,而心住轻安之境而已),坐忘是比心斋还高的,撄宁只是轻安之境,所谓潇洒物外而已,因此,

坐忘已经到了未到地定,超越了欲界定,而撄宁最多只是欲界定,至於心斋,只是世间圣人的一种操守。

所以,依意识境界而分,坐忘 > 撄宁 略大於 心斋

心斋、撄宁、坐忘三者的解释与联系~

庄子提倡以“坐忘”、“心斋”、“撄宁”等心态面对生命。所谓“坐忘”就是否定知识是有分别的,把它们都忘了吧,这样就能达到心灵上的宁静。 “心斋”是说要专心一意,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领会,用气去感应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达到空明的心境。《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说自己解牛的时候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神、用心感应,“不以目视而以神遇”。所谓“撄宁”就是在纷扰中保持安定,平心静气,安然无欲。

“心斋”是指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坐忘“是指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

扩展资料:
一、心斋的故事
心斋,代表你的心像吃素一样,不要想荤的事情。如何才是心斋?庄子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工匠很会雕刻,他刻的人与真人完全一样。君王看了吓一跳,问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呢?
工匠回答说: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要先守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会想“庆赏爵禄”,就是说不去想会得到什么赏赐,或者别人会不会给我一个官做?守斋五天之后就不敢想“非誉巧拙”,就是想别人会不会称赞我,说我技巧很高呢?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
二、思维方式
这种状态蕴涵了一种神秘体验,在老子中有提及,但是,但是老子后来又回到了现实伦理层面,这与庄子是不同的。后世道家以及各派学人论述很多,静坐修道的境界很深。
实际上,“心斋”也是融汇在“坐忘”里的,或说,心斋是开始的一个方法,而坐忘则是修养有成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坐忘状态与柏格森所说的绵延有关,即当进入坐忘状态时,心理时间可能已经消失。
如何获得直觉能力,古旻升在《博格森的“直觉主义”之研究》中说:“直觉是艰苦的劳动,它需要意志的努力。
只有使人的心灵从理性思维的习惯方向扭转过来,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抛弃一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甚至不用任何语言符号,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切固定、僵滞的认识的可能性。由于形而上学必须使用直觉的方法才能达到绝对实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坐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