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为什么要叫秧歌呢? 秧歌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实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是有一定来源的具体看下面的转载
扭秧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清初,北京正月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闹春阳”,围观的人摩肩接踵,妇女们连头上的金钗都被挤掉了,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湖州的灯节,每夕各坊市都必须伴唱秧歌。《柳边纪略》中记载了当时黑龙江边缘地区的元宵节,人们组织起秧歌队,伴以锣鼓,“舞毕乃歌,歌毕乃舞”,通宵达旦。然而,嘉陵区地处浅丘,农民插秧时节的农活十分繁重,人们不可能在栽秧现场扭秧歌。所以,这种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只有在逢年过凶等喜庆的日子里,由组织起的秧歌队来进行。

秧歌队的表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二是走场,一般开始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出“龙摆尾”、“双过街”、“九连环”等各种图案的舞蹈。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如“刘海英戏金蟾”、“车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妇”等。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类型有文武公子、少妇、丑婆、货郎、渔翁和小孩等。四是唱,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多则八、九十人。既可以统一表演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分别表演各自准备的小节目。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是这支秧歌队的总指挥。他手持一把伞边舞边唱,象征着风调雨顺。他唱的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也有当地民间小调。他后面跟着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类的各种人物,走出各种队形。走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扭边舞。那些动作诙谐有趣、朴实可爱,具有广泛的娱乐性和群众性,很受人民大众的欢迎。

扭秧歌的类型可划分为“地秧歌”。踩着高跷表演的叫“高跷秧歌”。由于受川北地域条件影响,嘉陵区大都以表演“地秧歌”为主。“地秧歌”的难度不大,动作简单,诙谐有趣,既不需要多大的体力,还可以通过这种娱乐活动舒松筋骨。所以,扭秧歌很适应于山区不同年龄的人参与。过去嘉陵区人民大多数都可以在闲时扭几步。逢年过节,只要一听秧歌队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跟着扭起来。

现在,扭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已成为节日游行的必演节目。它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吉祥。

秧歌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

什么是秧歌?~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秧歌、龙灯、旱船、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全国各地的秧歌名称各异,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东北大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它们都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有的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秧歌是指流行于中国北方各省汉族农村的一种载歌载舞艺术形式;狭义的秧歌是指此种艺术形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即作为舞蹈歌曲的“秧歌调”。秧歌调的体裁,多数是小调,少部分是具有说唱特点的地方曲艺和地方小戏唱腔。如东北地区秧歌调,在营口、抚顺一带流传的,俗称“秧歌柳子”,多在秧歌表演的开场时歌唱,有《闹五更》、《放风筝》、《茉莉花》等数十首常用小调和《王婆骂鸡》、《锯大缸》、《瞎子观灯》、《张生戏莺莺》等十多首说唱性小曲,音乐风格高亢、泼辣、热情。河北地区秧歌调,在冀东地区流传的,俗称“秧歌绺子”,曲目数十种,大部分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歌曲,冀中地区流传的,曲目亦有50余种,代表曲目有《借女孝》、《崔光瑞打柴》等,具有说唱音乐唱腔特色;冀西张家口一带流传的,曲调构成比较复杂,当地有“九腔十八调”之说,音乐风格朴实、抒情。山东地区秧歌调以流传北部平原的“鼓子秧歌”和流传胶东半岛的“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为代表。鼓子秧歌调为说唱性歌曲形式,曲目有《大观灯》、《大实话》、《鸳鸯戏老雕》等,情趣诙谐、幽默;胶州秧歌调则较多吸收当地戏曲唱腔,常用[南锣]、[东坡]、[扣腔]、[打帛调]等曲牌,多演唱有故事情节的题材,如《梁祝》、《闹学》、《寻亲》等,具有戏曲音乐特色;海阳秧歌调以当地流传的民间小调为主,如《小货郎》、《卖油郎》、《小罗匠》、《小二姐作梦》等,音乐风格活泼、明快。山西地区秧歌调以晋中秧歌和晋东南秧歌为代表,晋中秧歌调多为当地流传的小调歌曲,曲目上百种,常唱的有《卖烧土》、《走西口》、《十二月》、《绣花鞋》、《小赶会》等,音乐风格粗犷、豪放;晋东南秧歌调则接近于戏曲唱腔,曲调已分“快板”、“慢板”、“哭腔”等,具有戏曲音乐的板腔体特色。陕西地区秧歌调大部分来自“郡鄂腔”,如《岗调》、《银纽丝》、《对花》、《戏秋千》、《小放牛》等,用板胡托腔伴奏,音乐风格近似地方小戏唱腔。

秧歌是什么意思?
答:近年来,秧歌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秧歌文化节”、“秧歌大赛”等活动屡见不鲜,秧歌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采用现代化的表演手法,如音乐、灯光、舞蹈形式等,使秧歌这一民间文艺形式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总之,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涵,其...

什么是秧歌?
答:秧歌剧保留了传统秧歌生动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广泛吸取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的因素,使其成为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和兴高采烈的心情。这一艺术形式不仅使古老的传统秧歌焕发出艺术青春,同时也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开辟...

什么是秧歌?
答:秧歌剧保留了传统秧歌生动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广泛吸取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的因素,使其成为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和兴高采烈的心情。这一艺术形式不仅使古老的传统秧歌焕发出艺术青春,同时也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开辟...

秧歌的解释
答:秧歌的解释[ yangge ,popular rural folk dance] 一种与小歌剧相似的民间舞蹈,用锣鼓伴奏,有的地区也表演故事。 中国 北方农村广为流行。跳这种舞叫扭秧歌或闹秧歌 详细解释 (1).插秧时在田间唱的 劳动 歌曲。 清 袁枚 《 随园 诗话补遗》 卷三:“月下秧歌四起,方知 桃源 风景,尚在 人间 ...

秧歌的意思
答:1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秧歌是指流行于中国北方各省汉族农村的一种载歌载舞艺术形式;狭义的秧歌是指此种艺术形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即作为舞蹈歌曲的“秧歌调”。秧歌调的体裁,多数是小调,少部分是具有说唱特点的地方曲艺和...

扭秧歌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答:1. 秧歌是一种在我国北方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尤其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常在广场上进行表演。一些地区的人们也会在春节期间扭秧歌,以此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2. 历史记载表明,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当时,为了庆祝二世祖赵通承袭爵位,人们创立了秧歌这一舞蹈形式,并在庭院中进行...

扭秧歌的起源
答:但是,在不同的“秧歌”里,有一些特征是共同的,例如扭秧歌的人有时徒手,有时手里拿一个小道具。这与西域舞蹈很相似。再如,唐宋时期的舞蹈大都有丝管钟磬伴奏,但是,秧歌几乎没有丝竹伴奏,甚至不需要音乐,经常只需要锣鼓即可,这个特征与西域舞蹈也很相似。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既有整齐划一,...

“秧歌”是哪个民族的﹖
答:“秧歌”是汉族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它又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流行我国北方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汉族地区,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于农历重大节日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

秧歌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答: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历史沿革: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

秧歌是怎样产生的呢?
答:扭秧歌专用曲是:抬花轿开门红,月牙五更,拥军秧歌,好运来、好日子等。四季调歌词,女正月里来呀是新春,男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女猪啊羊呀送到哪里去,男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抬花轿是一种传统民间音乐,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而编配的音乐,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