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人起源 秧歌的来历 或者是关于他的资料

作者&投稿:德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秧歌起源很早,东北秧歌,明清时期兴起。《柳边纪略》对秧歌有详细记载。当时秧歌领头者手持旱伞,旦、丑二人“一副架”。“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旁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且乃已”。清末,大批河北、山东难民"跑关东",秧歌更加盛行。那时一到年末,各屯都争办秧歌,有些半职业的二人转 (蹦蹦)小班,多被屯子全员包了去,再加上一些当地的人,凑在一起,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走屯串户,敲锣打鼓,大唱秧歌。也有些民间艺人,在新春正月,白天扭秧歌,晚上唱 "蹦蹦¨。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群众文化群众办,秧歌成了节日和欢庆胜利时的大型群众文娱活动。
秧歌有官办、民办两种。从前,官办秧歌多由屯中大户出头,由民间热心人筹款兴办。解放后,则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活动。民办秧歌主要是由秧歌手们自己组织,所得报酬,按事先商定的办法分配。
旧时秧歌队的总指挥兼领舞是“沙公子”(或称“煞公子”、“洒公子”、“傻公子”),他头戴小生巾,身披斗篷式蓝衫,手拉敞怀衣衫,故也称“拉衫的”。该扭该唱全由他指挥。秧歌队左边一队由沙公子率领。全是男扮女妆“包头的”,打头的叫“大腊花”。,依次是二腊花、三腊花。“包头的”一律身着彩色衣裙,头戴花冠珠口。右边一队由傻柱子率领。打头的叫“大丑子”。,依次是二丑子、三丑子。
关东秧歌由于最初有二人转艺人参加,所以秧歌常带小戏。打场时有人点戏,就唱小戏。因而直到现今,秧歌队还有些人扮戏妆,如扮《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大头和尚逗柳翠》中的和尚、柳翠;《三娘打灶》中的三娘、灶王;《小老妈开磅》中的小老妈、阔大爷、傻柱子;《铁弓缘》中手拿棒槌的老婆婆,这些人物成了关东秧歌一大特点,扮戏的要有一定功夫。扮《宝钗扑蝶》的宝钗,踩着一尺多高的高跷,随着一起一落的“蝴蝶”,耍能起伏自如地扑蝶。两伙秧歌对阵,常靠这些特技取胜。
秧歌串街,双行纵队,边舞进行。遇有鸣鞭炮迎接,则停下打场。秧歌进屯拜年,都要事先联络,大体分两种方式。一种是耍大场,进入屯子中心广场,慢走阵,舞圆场,旗鼓居中;唱二人转或小戏,向全屯拜年。另一种是到大户名家拜年,或从头挨家拜年。秧歌队“燕别翅”进院,扭到上门口再往回返,到大门口归队,上圆场。锣鼓一住,“沙公子”开唱,拜年,然后就往下派:
一把小扇八根柴。
秧歌不唱我要往下排。
排给谁谁就替我唱。
大腊花领着大丑子来。
主人给了赏,“沙公子”又唱
家什一打响连天,
秧歌到院多添麻烦。
你赏钱来我们谢赏,
大锣一响就要开船。
唱完了,秧歌队就出“蛇蜕皮”或“龙摆尾”方式出院。新中国建立后的现代秧歌。虽然仍沿袭传统,由沙公子打头,但“包头的”再不由男子扮演。除了地秧歌,“包头的”都由妇女扮演,姑娘、媳妇一样绑上高跷腿子扭秧歌 (有的踩不了一二尺的,就踩七八寸的矮腿子,称为“踩寸子”),被誉为新风,从此,青年女子参加了秧歌队,扭秧歌成了喜庆节日不可少的活动。“文化大革命”中,秧歌单调了,只有“红花秧歌”“工农秧歌”等。“文化大革命”以后,又恢复了人们喜爱的传统秧歌。
龙灯、旱船 龙灯、狮舞、旱船等杂耍,大多归统于秧歌,其中有些大型的,也常单独活动。解放后,成为喜庆节日广场文化中群众甚闻乐见的项目,节日杂耍大体有三类:
一类是舞蹈,有龙舞、狮舞、蚌舞、大头娃娃舞等。狮舞、蚌舞、大头娃娃舞多与秧歌队在一起,成为秧歌队的一部分,龙舞常单独活动。日间舞龙,晚间耍龙灯。龙灯一般为9节、11节、13节。旧时,吉林、扶余的龙灯多达23节。
再一类是带有一定戏剧情节的杂耍。有《跑旱船》、《跑竹马》、《(老汉推车》、《老汉背少妻》等等。这些杂耍既可随在秧歌队尾表演,也可打大场时在当中逗趣。推车、跑驴、划船都有较细腻的舞蹈和颇为幽默识谐的情趣。有的秧歌队还有两个或4个“旱船”对舞。解放后,老夫少妻的社会现象较少,故多改为《猪八戒背媳妇》,《老汉推车》也有的改为《小两口回门》。还有一类是杂技活动。如攒杆、转阁等。“撅杆”为汉族民间娱乐形式,其姊妹艺术多种,统称 “五杆”,包括撅杆、举杆 (也称 “举哥”、“擎哥”)、抬杆 (也称“坐花杆”)、转杆(也称 “转阁”、“抬阁”)、背杆。这五杆之间互有影响,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三载:“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 “台阁”。清末、民国流传到吉林各地。“文化大革命”后,撅杆在松嫩平原大安、前郭县各地有发展,表演了《哪吒闹海》 《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科技兴农》等节目。《哪吒闹海》 在车上架一杠杆,杠杆一端有一条龙,哪吒表演者骑在龙身上,杠杆一压,巨龙腾空而起,哪吒 做各种表演,颇为壮观。《转阁》, 在车上架一旋转舞台,台下饰有彩绸,车子边前进,舞台边旋转,小演员们在台上扮演各种戏剧人物。

跳秧歌起源于什么时候?~

秧歌的起源于唐代。
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即至于今,姎哥偎郎,犹称甚盛。”“姎哥偎郎”原本是是流行与西域的一种舞蹈,唐代的《说文》对"姎"的解释为女性自指。“姎哥”在西域通常用来指姑娘和少妇,至今新疆还流传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央哥子(或羊高子)一枝花。”民谣。
唐朝的西域歌舞戏一部分演变成宫廷舞蹈,另一部分则流入民间,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结合后,形成各地不同形式的“秧歌”。但是,在不同的“秧歌”里,有一些特征是共同的。例如扭秧歌的人有时徒手,有时手里拿一个小道具。这与西域舞蹈很相似。再如,以前的舞蹈大都有丝管钟磬伴奏,而秧歌几乎没有丝竹伴奏,甚至不需要音乐,只需要锣鼓即可,这个特征与西域舞蹈也有相似之处。

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中国广泛流传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主要在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广场表演。这个舞蹈与农业劳动密切相关。由劳动的步法,作为舞蹈步法的基础,在艺术上加工,并且使群众的队舞整齐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其后逐渐成为祝贺性、娱乐性的新年社火队舞,表演内容多为中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国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型式。
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寥若晨星,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进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秧歌

戏曲起源于哪个时期戏曲起源于巫术吗
答:早在一百年前,王国维已经理清了中国戏剧从起源到形成、成熟的演进过程:巫觋、歌舞(起源)———俳优———以歌舞演故事的雏形戏剧(形成)———宋元戏曲(成熟)。经过几辈学人的探索,学术界在中国戏剧起源于巫和巫术这一问题上已经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戏剧史已经和正在被改写。然而,近十年,质疑...

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答: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

歌剧起源于哪个国家歌剧起源于哪个国家的
答:他们相信古希腊的戏剧中的“合颂”部分实际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古希腊的戏剧实际上就和歌剧一样,全部剧情皆以歌曲交代。因此当现知历史上第一部歌剧,由雅各布·佩里作曲,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达芙尼于1597年首演时,风评一片赞好,皆认为“成功复活了古希腊的戏剧精神”。但达芙尼最终不幸失传...

英国歌剧的起源
答:英国歌剧追根溯源是外来影响和本土艺术的混血儿。本土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时戏剧末尾时的配乐舞蹈,而外来影响又根据历史不同时期,泾渭分明地呈现几个支流。最早宫廷娱乐受法国人影响,盛行假面舞会,其中有大量的歌曲、舞蹈元素,这些无疑是英国歌剧的源头之一。意大利的歌唱传统此时也在英格兰扎下了...

想知道歌剧起源于哪里?
答:歌剧起源于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16世纪末传入意大利佛罗伦萨。音乐家从古希腊戏剧中选取某个片段,然后再配上音乐与歌词进行伴奏。歌剧是西方国家的舞台艺术,主要是以歌唱和音乐来表达剧情的发展。世界上第一部歌剧是达芙妮。即《Dafne》,由Jacopo Peri作曲,于1598年在佛罗伦萨的贵族高尔西的宫中上演,...

歌剧起源的介绍
答: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仍带有文艺复兴后期牧歌剧的人文主义气息,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

有哪位可以指点我一下 关于音乐理论方面的 论文可以写哪些方面? 非常...
答:小夜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中外著名歌曲”中登载的舒柏特、托西尼作曲的小夜曲,都...

戏曲文化的历史起源
答:中国戏剧的奠基人——关汉卿 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的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

陕北秧歌的来源说法
答:很多人都回答过这个问题。几百年来,它至少有十种写法儿:秧歌、阳歌、姎哥、央哥、扬高、羊高、迎阁、英歌、莺歌、因歌。有说秧歌原是南方稻区插秧之歌;有说它源于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有说这种歌舞起于凤阳,叫“阳歌”;有说“阳歌”是源于上古人类的太阳崇拜;有说秧歌为苏东坡所创,出自宋代;甚至有说是...

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
答:2、秧歌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3、傩舞说: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表演特点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