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秧歌? 什么是扭秧歌?

作者&投稿:雕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是逢年过节为增添喜庆欢乐气氛进行表演,舞姿自由、即兴,动作也无严格固定的规范。一般是舞者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而舞,参加表演的人数众多,以锣鼓、唢呐伴奏。有些地方的秧歌队中还穿插着狮子舞、龙灯、旱船等表演项目。因流行地区广泛,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按地区分则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西秧歌、河北秧歌等。秧歌形式简易活泼,富有表现力,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1943年新年和春节,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师生组成了秧歌队到街头广场演出,利用民间的秧歌形式,表现拥军、生产、学文化等与当时广大工农兵和革命干部息息相关的新鲜内容。因为这些节目,经过对旧秧歌的提高创造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出现,被人们称为新秧歌。不久后,新秧歌很快就普及到陕甘宁边区和邻近的晋绥边区,形成一个生气勃勃、热闹红火的群众文化运动。

新秧歌深入到广大农村和部队,人们取材于大家关心的生活和事件,编演了一批内容新鲜、形式活泼的剧目,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惯匪周子山》等,这些载歌载舞的戏剧就是秧歌剧。秧歌剧保留了传统秧歌生动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广泛吸取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的因素,使其成为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和兴高采烈的心情。这一艺术形式不仅使古老的传统秧歌焕发出艺术青春,同时也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什么是秧歌?~


秧歌,原是南方农民插秧时进行的一种群众性歌唱活动,它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二中说:“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秧歌分为两种:一种是徒手表演的秧歌,叫“地秧歌”或“地蹦子”,另一种就是高跷秧歌。这两种秧歌的相同之处是角色和曲调都基本一致。秧歌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所以被称为“扭秧歌”,以后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节目。
扭秧歌现在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可分为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不同类型。王锡龄在《陕南巡视目录》中记叙了陕西南部西乡县沙河镇的秧歌:“田间农民有系彩,扮戏装者歌唱舞蹈。金鼓喧闹,盖为秧歌助兴,俗名大秧歌本此。”这种秧歌同现在陕北、山西等地新年社火中的大秧歌相似,成为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柳边纪略》中也记载了当时黑龙江边缘地区的元宵节,人们组织起秧歌队,伴以锣鼓,“舞毕乃歌,歌毕乃舞”,通宵达旦。
扭秧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踩着锣鼓点,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起舞。表演形式十分活泼,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流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
二是走场,一般开始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出“龙摆尾”、“双过街”、“九连环”等各种图案的舞蹈。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如“刘海戏金蟾”、“车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妇”等。
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类型有文武公子、少妇、丑婆、货郎、渔翁和小孩等。
四是唱,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多则八九十人。既可以统一表演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分别表演各自准备的小节目。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是这支秧歌队的总指挥。他手持一把伞边舞边唱,象征着风调雨顺。“伞头”唱的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也有当地民间小调。他后面跟着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类的各种人物,走出各种队形。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扭边舞。那些动作诙谐有趣、朴实可爱,具有广泛的娱乐性和群众性。
扭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既不需要多大的体力,还可以通过这种娱乐活动舒松筋骨,很适合不同年龄的人参与,现已成为节日游行的必演节目。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幸福和吉祥。

秧歌是什么意思?
答:秧歌源于古老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是农村社会的文艺娱乐形式。秧歌多是在春秋之际表演,以感谢神明赐予好收成,同时也表达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被称为“赛当户”。秧歌在不同的区域和民族中有着各自的表演形式和节奏,具有地域特色。例如,...

什么是秧歌,他有什么艺术特点,举例说明?
答:秧歌儿就是东北大秧歌典型的特点。就是非常欢快。

陕北秧歌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会叫“秧歌”?
答:秧歌,如今通常被理解为“民间舞”之一种。但小心,“秧歌”是当今的通称——将相近的民间舞归入该类。因此,并非仅有主要表现“田里栽秧”的才叫“秧歌”。但是,“秧歌”,一定与农耕相关。专家学者们觉得,秧歌的造成极为悠久。其应与一万年前中国地面上逐渐的“农业革命”相伴而生。实际上,古代人...

秧歌的由来是什么?
答:1.在关东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歌舞就是东北大秧歌。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

秧歌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答:传承价值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

汉族秧歌是什么意思?
答:汉族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舞蹈之一,它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是一种农村集体舞蹈。秧歌表演者通常分为男女两类,他们佩戴着各自的服饰和器具,并以响板、锣鼓等乐器为伴奏。秧歌的动作节奏快速、明快,以“扭、打、踩、跳、摔”为主要表现手段,蕴含着禾苗生长、收割等农务活动中所具有的欢快和劳动精神。

古代时候的秧歌是什么意思?
答: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

陕北秧歌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会叫“秧歌”?
答:1. 秧歌,通常被视为一种民间舞蹈。然而,这种分类并不严谨,因为并非所有被称为“秧歌”的舞蹈都与农田里的秧苗种植有关。2. 尽管如此,“秧歌”一词确实与农业劳动紧密相连。学者们普遍认为,秧歌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能与一万年前中国的农业革命同时期出现。3. 古时候的人们也相信秧歌与农耕有...

秧歌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答:一、秧歌的起源:1、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2、“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

秧歌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答:1. 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元素。2. 这种艺术形式的起源与插秧耕作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并且与古代祭祀农神的颂歌有关。3. 随着时间的推移,秧歌吸收了农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歌舞。4. 到清代,秧歌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