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的开示:什么是谤法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投稿:褚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世尊: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

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无意中读到一部很短的佛经,这部经叫做《佛说谤佛经》,短短的一部佛经,世尊开示出了许多人极容易犯的口业重罪,看后不能不令人感到心惊胆颤,同时对一些现在学佛人的现状不能不感到极其的悲哀。希望人人都认真阅读,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造下过极重的地狱恶业。为了增加可读性,我先大略的用白话讲讲这部佛经的内容,后面我附有佛经原文,方便大家可以详细的阅读、学习。
这部经典中,一开始就讲述了一个缘起,世尊过去还在世的时候,曾经有十位大菩萨,他们用七年的时间精进勤苦的修习一切智门的陀罗尼总持法门,但是最终不得成功,最后内心升起了疲倦,乃至最后舍弃持戒、舍弃出家还成俗人、远离佛法、做着与大菩萨不相称的鄙劣行业。当时有一位叫不畏行的大菩萨,对这十位大菩萨状况很疑惑,既然都是已经成就了菩萨摩诃萨的果位,怎么可能还这样呢?想必肯定是因为恶业业障的因缘吧,为了能够以此利益到有缘的众生,能够让有缘众生更多的明白善恶因缘果报的道理,因此不畏行菩萨就请教世尊。
世尊慈悲的告诉不畏行说,这是因为这十位菩萨过去从未听闻过谤佛法门,而且这十位菩萨过去曾经谤过佛,因此他们就不能很快的对陀罗尼总持法门通达明了。
不畏行菩萨继续追问世尊说,那么他们是如何谤佛的呢?世尊说,这十位菩萨在过去第三十劫的时候,有一位佛陀出世,这位佛的名号叫做:观世自在如来,当时这十位菩萨在观世自在如来涅槃之后,他们是很有名望的大姓大富长者,他们还造了五百座寺院,每一个寺中安置有一千位比丘,那时有一位比丘法师,名叫辩积,已得到了陀罗尼总持法门,坐在法座上为大众们说法,辩积法师德高望重,有五千尊佛来加持赐予他无碍的辩才,有八万亿的诸天尊神守护着他、供养他,辩积法师第一次说法,就有七万众生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一万众生得到须陀洹果位。那个时候,还有一位国王,也非常的恭敬尊重供养辩积法师。但是这十位大姓大富长者却说辩积法师是个破了戒的出家人,就因为这十个人这么一说,就感召得到九十千年堕大地狱、于五百世中虽得生为人但是却受黄门身或者生在野蛮落后的人家或者投生在邪见的家中,在六百世中要么是瞎子要么是哑巴,在七百世中虽然出家求陀罗尼总持法门但是皆不能得。为什么会得到如此悲惨的果报呢?这都是因为他们曾经说过一位比丘法师是破戒僧人这样的一个恶业业障的缘故。
世尊接着告诉不畏行菩萨,您一定要深刻真实的明白我所讲得这些开示之言,如果见到法师确实是破戒了,一定不能生嗔恨心,而且一定不能到处去宣扬诉说,何况仅仅自己也是听别人说并非亲自见闻,就如此去武断的宣传呢。如果把一切众生的眼睛都挖掉,这个罪业是非常重的,但是如果一个人以嗔恨的心去看待一位法师,那么这个人的罪过远大过挖掉一切众生的眼睛的罪过。更进一步说,如果把一切众生都杀掉,这个罪业聚集起来是非常的重,但是一个人即使看了一眼法师而升起这么短暂的一念邪恶之心,那么感召的罪过是杀掉一切众生的罪过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乃至于百千分之一、阿僧祇分之一都抵不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谤法师就是谤佛。
世尊接着说:如果一个人希望能够供养佛,那么这个人应该要供养法师,如果希望供养佛某个东西,那么这个人也应该供养法师这个东西,如果希望礼拜佛,那么这个人也应该礼拜法师。为什么我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法师就是行菩萨道,一切的智慧一切的诸佛极果都是来自于法师的说法而得以成就。一个人即使常常把自己所有的财宝都供养给佛,但是这个人的供养却不能报答佛的恩德,但如果从今往后,常供养法师,而且不谤法师、不宣传法师过失,谨慎自己的口业,那么这样就是报答佛的恩德。
世尊宣讲完殊胜的因果义理之后,不畏行菩萨请教世尊,有没有方便的法门能够让这十位菩萨清除掉谤法师的业障呢,世尊接着宣说了一个咒语,开示说如果出家之后专心的受持这个咒,就能够清净这样的业障。这十位菩萨也因为这个殊胜的闻法受持因缘,重新出家得以完全净除罪障,最终得到了一切智门的陀罗尼总持之法。
这部《佛说谤佛经》就是一个法门,这个法门以谨慎口业为核心,这是一个极其殊胜至福的法门,也可见在学佛修行中能够守好口业守好意业对大德法师不谤不论是非是多么的重要,同时感召的福报也是多么的殊胜,正如世尊开示所说:“若以七宝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于日日中布施三宝,如是乃至恒河沙劫;若复得闻如是法门,其福为胜!若复能行五波罗蜜经一千劫,惟除般若波罗蜜门;若人得闻如是法门,其福为胜!善男子,若复有人于一千佛,晨起日中日暮供养,尊重赞叹如意供给;若有得闻如是法门,其福为胜!”
以上就是这部佛经的大概内容,这十位大菩萨的过去生曾经为大富贵的长者,可见其也是具有很大的福报,更何况他们还造立了五百座寺院,这个福德更大,虽然积累了如此的福德,但是仅仅是言说一位法师破戒,就足以令如此具有福德之人承受无量的地狱恶道之惨烈痛苦,可见口业之因果,如此不可思议,想想我们现在这些末法时期的众生,本来福报就是极其的浅薄,但是造过的口业呢可以说无量无边,这样的结局大家都是可想而知的。《佛说谤佛经》很短,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聆听世尊慈悲的教诲,真正落实对一切大德法师、善知识永远的恭敬、尊重,宁可断舌,也不谤不说是非。与大家共勉!

佛说谤佛经(共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八十千。
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离忧悲,在大会坐。师子游戏菩萨摩诃萨、智光明菩萨摩诃萨、梵雷音响云声菩萨摩诃萨、善作功德宝华光明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云雷音声菩萨摩诃萨、光明威德名闻菩萨摩诃萨、无边智聚思惟庄严菩萨摩诃萨、无边宝华名称菩萨摩诃萨、智慧光明辩才说意菩萨摩诃萨,此十菩萨摩诃萨集在会坐,已于七年为陀罗尼精勤修习而不能得,满七年已则生忧愁,心尚不定,况陀罗尼?所求不得心生疲倦,既于七年离痴覆盖,恒常经行求陀罗尼而不能得,舍戒还家远离佛法作鄙劣行,于佛法中心生疑惑有如是过。
阿阇世王在大会坐。尔时,世尊于先已为阿阇世王断除疑悔。阿阇世王既除疑悔,一切忧恼皆得解脱,于七日中舍财大施。如是大施满七日已,为听法故七亿众生俱到佛所。彼十菩萨诸善男子,于佛法中已得罪过,亦在会坐。
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不畏行,得陀罗尼,阿僧祇劫法忍成就,得无生忍种种辩才,能知一切智智之门,能说法门,能知众生深心信解而为说法。
尔时,不畏行菩萨摩诃萨,从坐而起,整服一厢,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大德,此众会中十善男子,已于七年为陀罗尼精勤修行,所愿不成舍离佛法而作俗人。善哉!世尊,如方便说,此善男子令速解知。”
尔时,世尊告不畏行菩萨言:“善男子,当知如是十善男子,未曾得闻谤佛法门。此善男子曾谤佛来,是故不能速疾得通。”
尔时,不畏行菩萨摩诃萨,即以偈颂问如来曰:
“我今问仁曰, 光明之法-王,
若行菩萨行, 恶业云何净?
无量胜智名, 十力无障智,
解脱无戏论, 说菩萨净行。
我问无量智, 我问断恶意,
我问无比尊, 云何菩萨行?
已脱一切缚, 离烦恼破魔,
知众生心意, 愿说菩萨行!
如华开笑面, 有智行欲断,
说法断有意, 愿说菩萨行!
能与无量乐, 善功德善行,
于一切世间, 作利益安乐。
已于无量世, 为舍所爱物,
象马宝百头, 无量妻子舍。
以忍自调伏, 乐戒功德行,
决定勤精进, 意常不忧恼。
百种苦已尽, 所求事究竟,
愿如应说法, 除断众生苦!
愿说离三垢, 云何离不善?
愿说菩萨行, 调御益众生!”
尔时,世尊告不畏行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此十菩萨本曾谤佛。”
不畏行菩萨言:“世尊,云何谤佛?”
佛言:“不畏行,此十菩萨乃往过去第三十劫,有佛号曰观世自在如来应正遍知,出焰世界。不畏行,今此会中十善男子,于彼观世自在如来入涅槃后,皆作大姓大富长者,造五百寺,于一一寺置千比丘。时有法师,名曰辩积,得陀罗尼,坐法座上为众说法,五千诸佛皆与辩才,八万亿天守护供养。辩积法师一说法时,七万众生悉皆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万众生得须陀洹果。
“善男子,彼时有王,名曰月得,自共五百婇女相随,俱往供养辩积法师。敬重法故歌声作乐,种种宝花散彼比丘,栴檀等香用涂其身,以五百领好衣覆之,于七日中一切乐具尽心供养,如法师法而供养之。当于尔时彼长者子,说彼比丘毁破净戒。彼恶业报九十千年堕大地狱,于五百世虽生人中受黄门身,生夷人中生邪见家,于六百世生盲无舌,七百世中虽复出家求陀罗尼而不能得。何以故?以彼往世恶业障故。
“善男子,汝应善知如是法门。我今已说,既得闻已,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众生眼目罪聚,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所有恶业过彼罪聚。若断一切诸众生命所有罪聚,若有于法师生于恶心经回面顷所得罪聚,彼前罪聚于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于千分中亦不等一,于百千分阿僧祇分、若歌罗分、若数分中不等其一,于譬喻分乃至忧波尼沙陀分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善男子,若有悕望供养佛者,彼人则应供养法师。若有悕望供给佛者,彼人则应供给法师。若有悕望礼拜佛者,彼人则应礼拜法师。何以故?以从菩萨生一切智,以从菩萨生诸佛故。善男子,菩萨何曰发菩提心?既发心已不住欲乐烦恼不染,不住一切非梵行事,应如是知。如是菩萨入无色定不生无色。何以故?菩萨不随三昧力生,以愿力生,如是菩萨解脱一切毛道凡夫愚痴人行。若有能见虚空色者,彼人能见菩萨烦恼。
“善男子,譬如阿那婆达多龙王龙众数摄,与一切龙体相无异,龙三种过悉皆远离。何等为三?一者、热沙不堕其头,二者、不以蛇身行欲,三者、无有伽楼罗畏。如是,善男子,此三龙过所不能污。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戏乐皆悉具有,于三有中欲烦恼苦不能覆蔽,应如是知。又善男子,譬如取鱼众生之类于水中行,水中见物,入水不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于生死住凡夫行,常求智行修集正法,心不迷乱,凡夫之事所不能污,三有之苦所不能污。是故,菩萨摩诃萨常应自护,勿谤法师。”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欲供养佛, 若欲礼如来,
但供养佛子, 第一供养佛。
我说以衣钵, 坐卧经行处,
如是等应施, 发菩提心者。
如是供养佛, 如是供养法,
佛为世间上, 皆从法中生。
是人孤独智, 与暗眼者明,
示迷者正道, 将向不死处。
若一切财宝, 常施一切佛,
虽如是奉施, 不能报佛恩。
若从今已去, 常供养法师,
不谤不说者, 则报诸佛恩。”
尔时,不畏行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有方便门令此菩萨净恶业不?”
佛言:“有!不畏行,有陀罗尼,此善男子,若能出家专心诵此陀罗尼句,恶业则净。
“多轶他(台逻切长音不言长者尽是短音句)阿制(句)阿车婆坻(句)阿那(长音)毗丽(句)阿施黎杀(诗债切句)阿讫吏帝(句)阿那由系(句)阿系(句)阿毗何(长音)离(句)阿婆(重音不言重者悉是轻音)婆(句)头楼唐鹅磨(句)由多若多(长音)纳波啰颇闭(句)尼伽地(持债切句)忧伽啰系(句)侯侯迷(无诣切句)遮波丽(句)娑迟摩细(句)三摩提(句)余(长音)知(句)那耶波离舒(长音)池(重音)帝(句)
“善男子,此十善男子,若能诵此陀罗尼句,于七日中一切放舍,不食杂食心不散乱,不著诸色心不分别,舍憍慢意常诵不止,更无所作不与人杂,行平等心常行利益,心常修习五阴无常而不舍离,常修念佛,若如是行,于十方中现见千佛。”
尔时,彼会十善男子,闻佛说已即尔出家,专心诵此陀罗尼句,七日精进随顺摄取,亦常修习念佛三昧见一千佛,彼恶业障忏悔尽灭。尔时即得一切智门集陀罗尼,灭三十劫生死之业,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畏行,当知尔时供养法师月得王者,今无量寿如来应供正遍知是。阿閦如来应正遍知则是尔时辩积法师。尔时谤说辩积法师十长者儿大姓童子,即是此会十善男子。彼十长者大姓童子,尔时谤说辩积法师毁犯净戒。
“如是,善男子,随诸菩萨于何等寺若善恶住,乃至失命身死因缘不见其过。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具有四种净法。何者四种?一者、修空,二者、常于一切众生不破坏心,三者、于诸菩萨常与利益,四者、说法不求资生。善男子,此是四法菩萨摩诃萨清净菩提法。”
尔时,世尊为明此义,以偈说曰:
“若能信解空, 佛说第一法,
如是清净行, 行常不放逸。
不破坏众生, 不说破坏语,
彼人得成佛, 光明照世间。
此第二净道, 闻已作利益,
于众生行忍, 莫作破坏行。
有法善无垢, 施发心菩萨,
若不求恩报, 第三菩提道。
决定生悲心, 说法不求利,
如深心怜愍, 第四道智净。
“复次,善男子,修陀罗尼菩萨摩诃萨,阿兰若行,亲近闻法,著鲜净衣,独住闲居,四威仪中常思惟行,以种种物布施法师,生正信心不随他语,不生疲倦,常精进行心不谕谄,不离念佛心无所得,善修无相如说而行,以信解心请佛忏悔,随喜回向恒常正行,不越威仪不畏教诫,依止尊住一切名行,于此法中不疲倦修。”
说此法时,三万众生本未曾发菩提之心,闻此法已发菩提心。五千众生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三万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
“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闻此法门得福甚多!若以七宝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于日日中布施三宝,如是乃至恒河沙劫;若复得闻如是法门,其福为胜!若复能行五波罗蜜经一千劫,惟除般若波罗蜜门;若人得闻如是法门,其福为胜!善男子,若复有人于一千佛,晨起日中日暮供养,尊重赞叹如意供给;若有得闻如是法门,其福为胜!如是,善男子,应当护念如是法门。我今付汝,为令拥护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为令书写,乃至失命身死因缘,应当护念随顺修行。”
如来说已,不畏行菩萨摩诃萨及余菩萨,彼诸比丘一切众会,并诸天、人及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谤法:用言语攻击佛法的正确性,叫做谤法。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此外,或以宗为无言之教,以教为有言之宗;或以宗为宗门,教为教门。

扩展资料: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二)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调整舆论风潮等积极之价值。
(三)与‘科学’之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宗教

宗教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分类
集团社会之宗教,若由宗教发达史分类,可概分为原始宗教、国民宗教、世界宗教等。
(一)原始宗教,又称部族宗教,太古时代之宗教及未开化社会之宗教,如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巫觋教等。
(二)国民宗教,又称民族宗教,指行于部族、民族、国家等一定地域内之宗教,如日本之神社神道、印度之印度教、以色列之犹太教、中国之道教、儒教等。多与所处地域之社会风俗、习惯、制度等有密切之关系,而未必有宗教开祖或依据之经典,如日本神道,并无特定之教,而系以原始宗教为基础,根据国家组织而发展。又如我国之道教,有其特定之教祖,亦有其特殊之教格而适合国民之传统,故难以传入他国。
(三)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此类型宗教多随个人之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顺从组织内之信条、仪礼、戒律等。通常多由特定之开祖所创倡,并以开祖之行迹及教说为中心,形成该教之教理与经典。
教团之成立,多站在超越民族、国家等立场而创立,故其教法系以人类全体为中心,具有世界性与普遍性之性格。惟世界性之宗教虽以全体人类为中心,然实际上常以救济个人为基础,故具有探索心灵内面与侧重个人实践修行之特性。
依信仰对象之不同,可将宗教概分为三类:
(一)多神教(polytheism),即崇拜多种神灵,多系自然形成之信仰,存在于原始未开化之时代。随同人智之发达,渐对自然神赋予意义、理想,次第成为高级神,而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在进化之社会中亦并行不悖。
或有由一神教发展为多神教者,即对具有种种最高神性格之一神,将其性格分别独立,成为最高神之权化分身,而个别崇拜之,如佛教之教祖佛陀,于其智慧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文殊菩萨、势至菩萨,于慈悲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观世音菩萨,于实践愿行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普贤菩萨。
又观世音菩萨为随机度众乃有三十三身之化现,如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不空罥索观音、柳叶观音、水月观音等。
(二)一神教(monotheism),由崇拜自然之多神教,演进为崇拜具有诸神之德的一神。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典型的一神教信仰。另如印度教中,虽有多神信仰之性格,然于众神之中,独尊一优于其他诸神者为最高神,乃诸神之代表,具有绝对之权威,此称单一神教(hemotheism),如湿婆派以湿婆为最高唯一之神,毗湿奴派以毗湿奴为唯一神。
一神教亦可称交替神教(kathenotheism),如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位神祇,在不同宗派中有不同之地位,以湿婆为例,在湿婆派中为最高神,梵天与毗湿奴居次要而从属于湿婆。
(三)泛神论(pantheism),又称万有神教。上记之多神教、一神教等,以实际信奉而属实践性之宗教,泛神论与之相较,其性质偏重于阐释哲学理论之理论宗教,以为宇宙现象之内部,有支配现象界之原理法则,而将此原理法则神格化,认为此‘道理神’遍满于宇宙现象。
印度奥义书中之梵(梵Brahman)即属道理神,梵存在于‘个人我’(梵a^tman)中,此乃最高理想‘梵我一如’之基础。此外,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 Benedict, 1632~1677)之哲学所说之神亦属道理神。
自法律观点言宗教:文明国家多经过立法确认信仰之自由,合法之宗教不受压迫、排斥,亦有少数国家以特定之宗教为国教,又国家所认可之宗教团体得称宗教,未得认可者通常称为邪教。

扩展资料
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宗教是什么"的问题。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日趋多样化。
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对于"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
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
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宗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为何末法修行,唯有念佛而已,此外求法俱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答:(修佛法的是为了什么?那不就是要修得正果,要证悟自己的果位吗?“不能修行证果”,这是佛经中这么明确的话。佛祖说话绝不“妄语”的。“妄语”是佛教的根本大戒。)3、据《占察善恶业报经》,“佛教末法时期”“已经度不了人”——人们“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

为什么会有谤法,谤佛,污蔑佛菩萨的念头
答:平时我们心里也有这种类似的骂别人的念头,以前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您坚持修法,已经能觉察到这种现象了。这其实是境界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另外,也有人说这是恶业显现。不管是哪种说法,咱只要坚持修法,出现了这个念头,及时化掉,就可以了——所谓善念,令之增长,恶念令之消灭。坚持下去,道业渐进...

禅宗与净土之争,有人知道吗?
答: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相传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人)创立,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

皈依问答:诽谤佛法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答:文:堪布益西彭措 皈依问答:诽谤佛法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以前在《怀业时语讲记——法王的甚深教言》中,曾经从六个角度介绍了谤法的过患。分别是:(1)毁谤密法之过患;(2)毁谤大乘之过患;(3)毁谤声闻缘觉乘法之过患;(4)若无极大密意,亦不应毁谤外道;(5)谤法罪超过五无间罪...

佛教释疑,如来说实无法可说,既无法,云何谤法
答:什么道理呢?须菩提和释迦牟尼佛,这互相问答,这是讲真正的般若。谈到真正的般若,既然不立文字,离开语言,那么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切法空相,是无言说的。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临到圆寂的时候,入涅槃的时候,他说,没说一字,一个字也没讲。说,要有人说,说佛说法,这就是谤佛。这就是谤佛...

请了解佛教,懂法的师兄给我解答一下,我在脑子里一直有一句不尊敬佛祖的...
答:其实修佛修的是心,法本无生,法亦无灭,亦无取舍,亦无增减,更无垢净。法在心中,法在世间,因为心与世间,本是一如。心,法,世间,不二不别。所以,说谤法,其实对自我真心的否定。或迷或慢,或娇或纵,或嗔或痴,总在颠倒,总在妄想。地狱本空,心是地狱。梵天亦空,心是梵天。六道是空...

谤法会堕地狱吗?通忏悔吗?真的很害怕…
答:会的!为什么呢?佛法僧乃三宝,佛陀至真至圣的觉者,佛法是佛陀宣说的,僧是传承佛法的。打个比方,你朝一个坚硬的物体上打了一拳,物体没受你伤害,反而自己手会疼。同样的道理,谤佛、谤法,佛陀不会惩罚你,但正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实是你自己的一拳之力反弹给你自己了,就好像你打坚硬的...

求佛教师父解答 犯了五逆罪才会进无间地狱,其中有一条是出佛身血,那...
答:诽谤正法罪业尤为严重 ——选自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若毁谤佛法,其罪业极重。《三摩地王经》云:“若人毁坏南赡部洲一切佛塔,另有人毁谤佛经,此二罪业相比,谤法之罪尤为严重;若人杀尽恒河沙数阿罗汉,另有人毁谤佛经,后者罪业尤为严重。”《般若八千颂》亦云:“何人若造五无间,...

谤佛、谤法、谤僧的人还有机会悔改吗?还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吗?_百度...
答:2020-09-18 · 分享佛教大德法师开示 美景良辰 采纳数:3299 获赞数:21324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谤佛、谤法、谤僧的人还有机会悔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关键是你忏悔得深刻不深刻,忏悔到哪个地步。首先要诚心忏悔,另外要永不再犯。忏悔能消无始劫的业障,就是五逆十恶的人,如果你忏悔,罪业都会...

佛的大弟子中,哪个弟子吃饭象牛一样?
答:轻毁诽谤僧宝有什么后果呢?谤僧即是谤三宝。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示现为五浊恶世的第一员僧,并亲自建立僧团弘法,且将佛法流传至今。佛即是僧,僧团的起点是佛,僧团久住也代表佛的正法久住,谤僧即是直接谤佛,法来自于佛,因此谤僧也即是谤法。无量劫来,三宝为众生勤苦修习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