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德指点,什么经书有介绍佛教起源和发展的!!! 拜托!

作者&投稿:陈没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千大千世界——关于佛教宇宙论的对话》不分卷 王海林著。今日中国出版社《宗教文化丛书》1992.8一版

《佛教密宗百问》不分卷 李冀诚、丁明夷著。中国建设出版社《宗教文化丛书》1989.6一版

《礼敬佛陀》不分卷 福建广化寺辑。福建广化寺1990年左右刊本

《释氏要览》(又名佛学备要)三卷 宋•释道诚著。福建莆田广化寺影印本(是书搜罗佛教故实,以释赞宁之《大宋僧史略》为基础而加以补充,为一般僧尼了悉佛教知识而编。上卷为姓氏、三宝、称谓、住处、出家、师资、剃发、法衣、戒法、礼数、道具、制听。下卷为恩孝、界趣、中食、志学、听说、择友、畏惧、勤懈、躁静、忍诤、入众、杂记、瞻病、送终。是书最早有宋刻十卷本,见于《郡斋读书志》,今不传,明宣德八年(1433),有释宝成刻本,据宝成序云《要览》旧板湮没,其自幼得此集,随身四十年,后率同志顾道珍缮写并捐资,洎信官姜晋成等命工刊板,印造流通,以传列祖心灯不绝。台湾“中央图书馆”仅有日本宽永十年(1633) 丰雪斋刻本,为三卷。日本内阁文库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 刻本,为二卷。缪荃孙《艺风藏书续记》卷二着录之本,为日本刻本,三卷。又杨守敬《日本访书记》卷十六、《留真谱》初编第十一册着录者亦为日本刻本,三卷)

《佛教仪式须知》(又名缁素必备佛教仪式须知、居士应用佛教仪式须知)不分卷 民国•释慧舟等编。上海佛学书局

释迦牟尼佛广传
http://www.fodian.net/zangchuan/sjmnfgz.chm

讲述佛教起源与发展历程~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②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③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④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 “不可触者”(untouchable)。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广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到了近代,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也进行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罗门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妇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会的内容,对繁琐的宗教仪式进行简化等。使得印度教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数人信奉此教,但是旧宗教中的种姓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陋习在一些地区仍然有存在。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随着阿拉伯波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得到传播的,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基础。特别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佛教虽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成为了国教,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但是到了9世纪以后,印度教经过改革后逐渐兴盛,而佛教僧团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到12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又出现了复兴。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恢复了一些佛教胜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 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以后又有几百万“贱民”陆续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特别是下层民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②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③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④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 “不可触者”(untouchable)。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广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到了近代,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也进行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罗门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妇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会的内容,对繁琐的宗教仪式进行简化等。使得印度教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数人信奉此教,但是旧宗教中的种姓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陋习在一些地区仍然有存在。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随着阿拉伯波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得到传播的,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基础。特别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佛教虽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成为了国教,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但是到了9世纪以后,印度教经过改革后逐渐兴盛,而佛教僧团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到12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又出现了复兴。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恢复了一些佛教胜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 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以后又有几百万“贱民”陆续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特别是下层民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基本经书是什么
答:推荐你看《唯说念佛》,《念佛感应录》,《阿弥陀经》略讲,讲的非常非常详细,很容易看懂,很容易对佛教相信,(特别是六道轮回,我以前就很难相信),对佛教有一个真实,总体的认识,知道怎样修行才可以达到释佛,很诸佛的心愿,今生决定生“极乐世界”成菩萨。我看完很对往生就很有把握了,以前虽然...

佛教有哪些经典书籍?
答:「藏」有容纳收藏的意义。佛教三藏的分类,起源很早。相传佛灭不久,他的弟子们为了永久保存佛所说的教法,开始进行了遗教的结集,即通过会议的方式,把佛说的话加以统一固定下来。佛教的经藏是经过几次结集(编纂)会议才形成的。在佛教传世二千五百年间,经典的流传大体上经过了背诵、书写、印刷三个...

居士,禅宗有哪些经书
答:由于《楞严经》内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是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

想学佛教,不知道哪里有授教之地?
答: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

佛教的基本经书是什么?
答:10.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是一切大乘经的通称。11. 未曾有,记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如神力、吉祥、瑞相。12. 论议,记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的经文,是一切论书的通称。这些经典不仅大小乘共通,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教义和修行指导。在佛教中,经典还被分为了义经和不了义...

本人想读佛经,请方家推荐入门经典!
答:“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佛教初信者应该听什么经
答:大乘是起高楼大厦,建高楼必须有地基,地基扎实,高楼才稳固,地基是小乘佛法。没有小乘基础,高楼是用几支竹竿撑起来的,或者开始挺好看,但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纵观历史,中国小乘佛法式微,是不是佛说的不对呢?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其实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以儒家、道家为基础,代替了小乘佛法,...

佛教有哪些经典的经文?
答: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陀所说的佛法叫做三藏:《律藏》、《经藏》、《论藏》。《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ñaka,是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的规则。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缅甸的传统就分为五大册。第一册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罗夷。第二册叫做《巴吉帝亚》,波逸提。第...

目前的佛经有那些?能介绍一些吗?
答:一、三藏 佛陀的教法,经过弟子们几次的结集整理后,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称为三藏典籍,是印度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经藏: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涵盖所有上契诸佛义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律藏:音译毘奈耶藏、毘尼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的教团...

看佛家经书的顺序?哪位前辈指点下?
答:佛说阿弥陀经》都属于这一法门。- 修习念佛法门时,建议从《妙华莲华经》开始,它包含了多位菩萨的成道因缘,能够激发深厚的信心。- 接下来,应当学习《大佛顶滑侍首楞严经》,它详细介绍了修行方法。地藏王菩萨就是通过修习首楞严三昧而成道的。通过以上顺序,可以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