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信者应该听什么经 佛教的经文是什么

作者&投稿:仲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

《大集经》: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地藏经》: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其实,分别不在法门,而在我们自己的根性适合学什么法门,上面这句《大集经》的意思,是说现代众生,一般比较普遍的情况,都是比较适合修学念佛法门,所以如果您如果对这句经文信得过,可以了解一下净宗。

首先,可以先看看《释迦牟尼佛传》(链接网络搜寻可得)了解佛的一生,然后开始系统学佛。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问:初学要如何修学?

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观无量寿经》)为基础。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

+++++++++++++++++++++++++++++++++++++++++++++++++++++++++++++++++

学习大乘之前,先要打好基础,不然肯定会花了时间精力,然后觉得功夫不得力,到时候怀疑佛,毁谤佛,就不好了。

其实佛对我们说得很清楚了。《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百喻经》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愚人,看到他人富家三层楼很漂亮,于是叫来木匠,要造第三层楼,木匠说,不建第一层,不建第二层,哪儿能建第三层?愚人说,我不用建第一层第二层,我只要第三层。众人听了,都笑那个愚人。

我们四众弟子也是一样,若不依三乘次第,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修学,和那个愚人就没有分别。

大乘是起高楼大厦,建高楼必须有地基,地基扎实,高楼才稳固,地基是小乘佛法。

没有小乘基础,高楼是用几支竹竿撑起来的,或者开始挺好看,但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纵观历史,中国小乘佛法式微,是不是佛说的不对呢?

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其实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以儒家、道家为基础,代替了小乘佛法,所以修行有非常辉煌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

而学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规》是其中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当然,这里是说代替,代替并不完全是说等于,我们要用来打基础,继而修大乘,用代替的教材就行,也比较合适,我们比较好吸收。

如果是单单要修小乘,还用小乘的经本比较适合。

--------------------------------------------------------------------------------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诵地藏经吧 从那里能明白很多道理 地藏经就象小学课程 是必修课 看看三世因果文 我一开始就是先看这两本的

初接触佛法,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先学《认识佛教》吧,基本理念明确了,方向正确了,以后学哪一部经典都能有正确的见解,才能做一个正信的佛弟子。佛法学习,就是学觉正净,其中“正”字是关键,觉和净也都要正,才是佛法。
阿弥陀佛,祝仁者在佛法甘露的滋润下,早得法喜。

学佛基础先从尽孝,行善积德,修忍辱,助人为乐做起,书籍的话可以先看十善业道经,了凡四训看起。

初信佛教的人是否会看到一个影子师傅这个影子师傅形象多变~

佛教不以神通示人、度人。
建议您还是多念念“南无阿(a)弥陀佛”吧。佛说:‘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发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就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这个人,行、住、坐、卧,无论是昼夜,一切时一切处,这二十五位菩萨护持他,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故得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

以下来自百度知道:
@诸佛菩萨有大神通,决不以神通作佛事,哪一个佛菩萨都是以正法教人。神通做佛事会发生误会,为什么?佛魔不分。魔都喜欢用神通作佛事,佛跟魔决定不一样,佛是决定以正法来教学。一个是正法,一个是搞神通,这是佛跟魔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楞严经》后面一卷半的经文讲五十种阴魔,统统是以神通来表演,来摄受一切众生。佛不如是,佛是教你修三皈依,教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教你老实念佛,修到一心不乱,教你守本分,规规矩矩,这是佛法。

@有一些同修告诉我,他初学佛的时候有好多瑞相,现在统统没有了,是不是退步?不是退步。初学的时候为什么会常有?初学人,一定要帮助你建立信心。已经入了门,已经生了信心,还常常示现,你必定会走到神通的路上去,走到神通就走到邪道,这一点诸位要记住。佛决定不以神通作佛事,凡是用神通作佛事的都不是正法。

@佛菩萨的确都有神通,神通广大,为什么不用神通作佛事?因为魔有神通,佛要是用神通作佛事,他们也都用神通,我们就无法辨别佛与魔。佛以正法来教化众生,魔不行。魔如果也以正法来教化众生,那他就是佛,他不叫魔了。所以佛必定是以正法教导众生。凡是用神通手段来接引众生的,你要小心,这不是正法。

@尤其现在学密,多半用神通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来做号召,有没有?他放光,离地三尺,给诸位说真有,不是没有,确实是有。这些东西你仔细想想,他放光,我不放光;他离地三尺,我也不能离地三尺,有什么好处!这个是要知道的。何况这些小小神通,妖魔鬼怪都有,不足为奇,有什麽好奇怪的!往往我们就受他的骗了。所以大家要晓得,佛教里最容易被这些妖魔鬼怪利用。

@「或现神足」。神足是以神通的方式,来帮助众生启信。但是诸位要晓得,佛不常用神通这个方法来接引众生,原因在什么地方?因为妖魔鬼怪都有神通。要以神通来接引大众,换句话说,佛魔就辨别不清了。因此佛对于神通是决定禁止,不以这个东西;而以讲经说法,魔不会讲经说法,他会现神通。这样一来,魔跟佛就有一个很清楚的界限能够分辨出来。

佛教的经文是佛祖和部分古代祖师大德的话语记录,这些话都是佛祖以及祖师大德对弟子们阐述些生活、社会、思想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
从文体上说,有的是就事论事,有的是叙述和发挥感想,有的是比喻和寓言,这一类则有时会有小说一般的故事情节。

从经的整理和搜集来看,则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佛教经典汗牛充栋,都是在佛祖圆寂以后由弟子们结集而成,既然是人的结集,就有不同人在不同地听受不同法语的情况,所以在经典集结的过程中自然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补充和完善的表现。
这样的情况可以从很多不同的经典中有彼此相近和类似的语句或比喻故事等内容来证明。
第二,佛教的传播经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历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其中的不同语言的翻译,同语言的多次翻译,也造成经典的类似和异名,以及数量的不断增加。
第三,作为一种深入民间的信仰,加上经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流传,佛经会逐渐增加很多流传地区所使用的语言、意识、见解分析;还包括很多对原来某个经典的重新演绎、引申和发挥,然后造出新的经和论,这些同样造成了佛典的增加甚至修改。
比如,很多梵文经典已经散失不全,但保留在汉语、藏语中,但是借助这些翻译过来的经典重新审查原本的梵语佛典残篇,则会发现出现很多不同的语义或错误的翻译,而后人则有可能因错就错又引申出新的见解。
第四,在佛法的不断流行中,不排除有借助佛经题材和经典模式来宣传自己主张和见解的情况,这又分两种,一是出于善意,因为某理论在当时或当地不足以说服旧论,所以借佛祖或菩萨名传播;二是为了宣传似是而非的思想而混入的外道理论,这就属于有些恶意了。
所以,对于经文,不要神秘化,也不能简单化,需要有思考有分析,重要的是文字后面的意义,而不是文字记载的故事本身。
地藏经讲的是地藏菩萨如何修行如何发愿,讲的是地狱中的苦痛烦恼,讲的是怎样化解前世业行障碍等内容,具体的有很多解说书籍。

至于念经,是一种修心的手段,可以达到精神思维静止的状态,从而使意念不再产生妄觉妄动,从现代方法来看,类似于使用低频声波等形式进行的催眠。从物理形式上分析是心律的稳定、精神思维的稳定;从意识上来说,是提高一定的主动行为使精神更加集中,从而减少联想和放大等心理作用。
但如果执著于形式、于自我的感受,自我的妄想追求,而不是针对佛法的理解认知和实行,则也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负担,重者使他们心中更容易产生妄想症状,轻者也会产生情绪急噪、易怒、自负等反应。

怎样让初信者有信心?
答:想听真话吗?让初信者有信心是非常难的。因为初信者的信是建立在道听途说上的,可以说是迷信。但此迷信却是走向正信的必不可少的台阶。任何一个宗教徒都要走这一步,所以不要以为迷信是不好的名词。但让初信者增加信心是有办法的。就是令他有切身体验,只有感受到不一样后,他才会升起真正的...

《奇异恩典》的意义是什么?
答:创作背景 约翰·牛顿本是一名黑奴船长,无恶不作,后来反而沦落非洲。在一次暴风雨的海上,他蒙上帝的拯救,于是决心痛改前非,奉献一生,宣扬上帝的福音,成为19世纪的传道人(英国圣公会)。去世之前,他为自己写了墓志铭:“约翰牛顿牧师,从前是个犯罪作恶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隶之主。但借着...

弟兄你好,我是一个初信者,现在因为上坟烧纸的事情而感到困扰,能不能帮...
答:他们活着的时候不能孝敬他们不能使他们听到福音,这是最大的亏欠,他们死后再对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虚无没有意义的,他们的命运都在神手中,我们甚至不能为他们祷告了。所以,你当温柔地慢慢地告诉家里的亲人或亲戚,给他们讲清楚真理,既然要上坟烧纸就是同意那死去人需要,就是相信有神有鬼,那就要...

鬼神真的存在吗?
答:我相信,所谓科学必定不是迷信,我也相信科学并不会把未发现的某些现象列入迷信。我相信世界上确实有我们所谓的鬼神,但是值得思考的是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也就是他们本身就是种生命跟我们一样。因为有很多事例说明这一点,例如,波尔代热斯现象…等等 ...

醍醐之味是什么意思
答: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犹如醍醐。’依《四教仪》所说,以五味配属五时有二意:(1)约教相生,谓如乳等五味相生,次第不乱,华严等五时教也顺次相生。(2...

有关遗失的《六根聚经》的零碎记载:
答:得入初信满佛位者言入佛位。恐谓已成佛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劝信序讫。 既唱而得简于林泉中。即其地构堂安之。今桐华寺签堂北有小井是也。本朝睿王尝取迎圣简。致内瞻敬。忽失九者一简。以牙代之。送还本寺。今则渐变。同一色难卞新古。其质乃非牙非玉。按占察经上卷。叙一百八十九简之...

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其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表法?
答:第九信菩萨,第十信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出十法界,因位。十法界里面这一尊佛,他要是把妄想断掉,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他就证得初住,超越十法界,这才是真正的果。他住在哪里?住在实报土,实报土的是哪些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

现代人应如何来理解佛法
答:人的一生苦短,学佛法也有主次轻重,循序而进,先脱烦恼,次了生死,再学万般法门,习一切智,普度众生,最后成为佛陀。这不是一生的事业,如释迦也是经百劫精进而成正果的,因此学佛是非常长久的事业,是逐渐引导人向着善,向着光明的路子。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所以,全教会聚在一处的时候,若都说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
答:方言虽然可以给不信者带来理性上的冲击和感动,但由于会众根本无法理解其意思,因此很难因听方言而接受基督或立志过新的生活。不仅如此,在公众崇拜时信徒如果过分使用方言,会引起非信徒或初信者的不良反应,可能对教会留下不好的印象,视圣徒为不正常的人,因此应节制使用方言。出自 圣经精读本。

宗教或者说信仰能安抚心灵吗?
答:多数的心仰都不主张你去和外在进行比较,那才是你痛苦的来源,其核心就是告诉你要照它的指引去做,以换取心的宁静。如果你有办法做到这点,没有信仰也没什么。如果对过去感到悔恨,严重影响到了生活,这种情况有两种做法:1,做个公认的“好人”,例如修桥补路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如捐助穷苦,捐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