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扬州的诗词韵事. 隋炀帝三下扬州有何风流韵事

作者&投稿:徐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有的版本叫“穿空”),惊涛裂(有的版本叫“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大浪淘沙,通古今而观之,多少才志之士,无论当日何等辉煌,现在俱往矣,都已成过眼云烟。我个人被贬一地又一地,算得了什么,终究还是要过去的,古人中那么多风流人物,但所有的风流人物终将成为过去。在残余的战壁西边,当地有人传,说那就是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了,你看看那里,那大江多么汹涌,乱石都能“崩云”,惊险的涛水能“裂岸”,将岸拍裂,卷起的波涛像千堆雪那么壮观、宏伟、有力。这么美好的江山,像画一般,当时有多少英雄豪杰,周瑜当年23岁,风华正茂啊,还有诸葛亮,那个时候才28岁。还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当年54岁,曹操口气多大啊,要孙权的儿子送来当人质,否则打。出了个周瑜,诸葛亮,不怕你曹操了。

  想想周公瑾当年,20 多岁,小乔初嫁了,娶了天下有名的美女小乔。一股英雄气概。看他那儒将的风流,手里拿着一把羽毛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间,火少战船,把号称几十万大军的曹操打得“灰飞烟灭”。

  周公瑾有能耐吧,建立这么大功业,现在在哪里呢?还不是被“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

  如果我死我去的妻子王弗的魂魄神游回到我们的家乡,她一定会笑我苏东坡,如今头发都白了,却一事无成,还差点死在监狱里,至今穷困无定居、在外面漂泊。人家小乔初嫁的时候,周公瑾才二三十岁,这么年轻,就建功立业,我如今快50岁了,还在为生计发愁。

  我当然比不了周公瑾了,但是,那么风流的人物不是也成为历史了吗?人生就像一场梦,我拿了一杯酒,洒在江里,给江心之中那轮寂寞的明月喝一杯吧。我可以把感情寄托给明月兄。

  苏东坡这首词,豪放,够味,气象开阔,豪迈超拔,很多人爱读。中学教材里面也喜欢选这一首。一些企业家讲课的时候,也喜欢举这个例子,说苏东坡这首词有力量,有气魄,格局大。格外大,才能成大事,有胆量才能有产量嘛。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沟渠”,我觉得,这是误读了苏东坡。这词写得不是什么魄力,“格局大”那也只是表象,写的是悲哀,是他理想落空的悲哀。但他没有沉在悲哀中不能自拔,没有。他看得很开,很放达,很超脱,很高远,他把自己的心溶化到江水和明月中去了。

  台湾郑骞先生认为,“故国”指的是苏东坡的故乡。“多情”指的是苏东坡的夫人。苏东坡一生共娶了两妻,陪伴他的还有一妾。“多情”指的是苏东坡的哪个夫人呢?是死去的夫人王弗。
  王弗是原配,是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四川青神乡人,和苏东坡的老家眉山滨江距离也就是10多里路。至和元年田午(1054),16岁的王弗嫁给比她大三岁的苏东坡。后来伴随苏东坡到惠州和海南岛的长子苏过是苏东坡和他的第二任夫人所生。元佑八年(1093年)27岁的王弗去世,伴随苏苏东坡十一年。在这十一年里,王弗和苏东坡的生活非常幸福,是苏东坡一生中比较得意的日子。

  就在1093年的秋天,还有一个女人,他生命重要的女人去世,那就是太后——宋神宗的母亲。王弗和太后,对苏东坡的一生的影响非常玄妙,她们两个人的去世,直接影响了苏东坡的命运,两个守护神走了,苏东坡从此开始倒霉,颠沛流离,历经忧患,饱偿了生者人世的辛酸,仕途就没有顺利过。林语堂先生说,王弗死的时候,苏东坡的福禄达到最高峰,她死得恰是时候,不必陪他度过一生最悲惨的年华。苏东坡由扬州回京,先当了两个月的兵部尚书,十个月的礼部尚书,他弟弟官拜门下侍郎。苏夫人王弗曾陪皇后祭拜皇陵,享受贵妇的一切荣幸。孩子都已娶亲,留在她身边。苏迈34岁,苏迨23岁,苏过21岁。次子娶了欧阳修的孙女。苏夫人的葬礼非常隆重。她的棺材放在京城西郊的一座佛寺中,十年后才把他们夫妻合葬在一起。(见《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海南出版社)
  用今天的话来说,王弗是个有帮夫运的女人。在她和苏东坡相处的十一年里,王弗见东坡为人太直,说话容易得罪人,总是劝导东坡:“待人处事要秉公执正,谨慎行事。”而每当苏东坡读书时,她便在旁边“红袖添香”,陪伴在侧,终日不去。王弗特别聪明,记忆力好。有时候,苏东坡读过的书有所忘,她总能记起来,问她其他的书,她大概都能记得。苏东坡说她“敏而静”,聪明又不张狂,不轻易显露才华,沉稳而安静。据《侯鲭录》记载:作者妻王弗,知书懂诗。随作者官颍州时,在一个正月夜里,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谓作者曰:“春月胜于秋月色,秋月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东坡喜日:“此真诗家语也。”

  王弗是苏东坡的贤内助,这一点名副其实。连老学究苏洵也对这个儿媳妇异常满意,王弗去世后,苏洵悲伤不已,嘱咐儿子:“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 东坡听从老父亲的话,始终没有忘记结发之妻。是年后,还写词悼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古代诗人为什么经常提到扬州~

我来扬州的时间虽然并非烟花三月,但在我的眼中,扬州却仍然不失为一座浪漫的城市,且不说无数美丽的传说让她充满了香艳的气息,即使今天街市上到处散落的古代遗迹,历史的点点滴滴似乎就消融在这些寻常的风景里,你不仅能在其中寻觅到一丝往古岁月的蛛丝马迹,你甚至能够透过尘封的岁月,直接感受到历史深处的浪漫情调与微妙韵致。《中国国家地理》在卷首语中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问题:江北的扬州为什么算江南?文中介绍:“把扬州看作是江南更重要的原因是扬州与江南的神似,甚至可以说扬州曾经比江南更江南。大运河畔、长江边上、东海之滨的扬州,她的繁华、她的富庶、她的舞榭歌台、她的诗词歌赋、她的琴棋书画都和江南的苏杭相通、相似、相媲美。因此杜牧把扬州当江南来吟咏就可以理解了。” 一、扬州之月:明月何皎皎?古人何灼灼?相对于太阳的刚、烈、火、热,月亮却是柔、婉、清、凉、总是那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一颗云笺上的泪珠。而扬州的月则更有诗情画意,因为扬州的天气多晴好,无大山高峰,多小桥流水,所以朗月当空,碧水映月,大自然的偏袒造就了扬州月的多情。让我们于唐诗中领略扬州月的风采。徐凝《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思恋的心绪,本与明月无关,奈它曾照离人泪眼,似是有情,而今宵偏照愁人又似无动于衷,却又可憎。于深夜抬头望月时,本欲解脱此一段愁思,却想不到月光又来缠人,故曰“明月无赖”。“无赖”二字,本有褒贬两义,这里因明月恼人,有抱怨意。但后世因惊赏这对扬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离开了作者原意,把它截下来只作为描写扬州夜月的传神警句来欣赏,这时的无赖二字又成为爱极的昵称了。这也是形象有时会大于作者构思的一例。本来月光普照,遍及人寰,并不偏宠扬州。而扬州的魅力,也非仅在月色。诗为传神,有时似乎违反常理,却能深入事理骨髓。徐凝此诗而论,后世读者读此诗后,对扬州的向往如醉如痴,致使“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忆扬州》是一首怀人诗,但标题却不明题怀人,而偏曰怀地。这是因为诗人把扬州明月写到了入神的地步,并用“无赖”之“明月”,把扬州装点出无限风姿,与《忆扬州》的标题吻合无间,因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向往扬州的美好。明月何皎皎?古人何灼灼?站在月华依依、清辉四溢的扬州城中,轻踏着月色静静地走着,袅袅轻风中,那沐浴过张若虚、徐凝那朗然如璧的月光轻笼于自己的裙裾上,人已不知不觉飘然若仙,与夜空、明月、古城融为一体,何忧不忘?何愁不销?二、扬州美女:许我一个未来吧!说扬州出美女,也是实情,历代的诗文中,常有提及扬州美女的,以至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一直把扬州看作是出美女的地方。直到现代,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还说到此事:“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扬州美女州女子为什么貌美呢?从正常的角度来分析,其因由有二。一是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水网地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的滋润哺育出了扬州女子的天生丽质和灵秀之气,这是自然造化之功。其二则要归于扬州女子的梳妆打扮了。从古至今,扬州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梳妆台、妆奁盒和穿衣镜,每日清晨,女子都要在梳妆台前修饰打扮一番。就是朴素的劳动妇女,如《广陵古竹枝词》所说:“不着绫罗不戴花,些些脂粉不曾搽。”若是讲究美容的妇女,那就是言忠贞《芜城春游曲》和韩日华《扬州画舫词》所云的:“艳妆人比画图工”,“更将梳理斗春容”了。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来这里医治因官场倾轧所带来的心灵创伤,醇酒美人、十年一梦,最终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的声誉,甚至比朝廷的嘉奖更能让杜牧感到欣喜。唐诗中呤咏扬州女子的诗很多,杜牧的三首七绝可算是当时的代表作。他这三首著名的七绝,都是写扬州,而且都是写扬州的美女。1.《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2.《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悻名。”3.《赠别二首》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遥想二十四桥边,波光流动,冷月无声,玉人中立,箫声轻吟,夜晚的扬州风月无边,只一座桥便不知引出多少风流往事出来。虽然当年的烟花柳巷歌舞升平早已淡去,但那种余韵是依然点滴可见的。只叹那数不尽的风流韵事,只知道风月之地的扬州让诗人词人们魂消神荡,他们笔不耕辍地描写扬州青楼女子那袅娜身影温柔情怀。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时的欢娱让女人守着词人们冠冕堂皇却永不能兑现的誓言,注定要欠下扬州女子一笔又一笔的相思债。从此,珠帘梦中惊醒的女子,眉间心头又频添几许惆怅哀伤。可怜她们入诗词、入歌画,唯独入不了自己的命运。红袖添香,扬州就是卷上珠帘的一场青楼梦,是薄醉微熏时暂忘忧愁的快乐,轻飘却真实。“扬州头,苏州脚,洛阳女儿好胳膊”真想做一个扬州的梦,梦里要让我做一回扬州的女子,于诗人们为我赋的诗歌词中纵情地醉着、舞着、笑傲着青春。但!且慢!在我欢颜着如花似玉的美眷,舞着绢帛般细而柔软的腰身时,谁又能许我一个未来呢?三、扬州瘦西湖: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水怡养人文,人文驻颜山水,一地一风流,一人一个性。有次看电视散文,把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西湖做比较。这三个西湖除了风景秀丽,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文人骚客曾吟下诗词歌赋并在此停留。比如苏轼、比如白居易。对于扬州的瘦西湖,最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千古送别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将情思摆在辽阔的时空下,为后人留下壮美起程的想象,扬州则成了渺小的点,在遥远的那一端。而当李白亲自到了扬州后,却没能留下任何与扬州和瘦西湖有关的诗句。大概是视野开阔、侠骨仙风者在此难以舒展,干脆经了商,游戏一番。然瘦水藏龙,而且还很拥挤,有欧阳修、杜牧等大家云集。瘦西湖正是相对于杭州西湖而言,如果说杭州西湖像个雍容华贵的少妇,那瘦西湖就如恬静纤细的小家碧玉,一带细水两岸花柳,曲线玲珑,瘦而不弱。瘦西湖的水离岸很近,几乎在一个平面上,像镶嵌有边的玉,特别是在岸边的风中杨柳与水相应的和谐,别有风姿。且装一瓶三月瘦西湖上的风存着,或折几枝杨柳寄给某人,别是一番诗情画意。漫步于瘦西湖边,耳机里放着吴涤清的烟花三月: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歌词虽简短,但听着却委实让鼻子酸了一酸,让心情沉了一沉。瘦西湖实在瘦,带着赏玩的态度无法领略到她的美,只会觉得她是个发育不良的羸弱的小女子,但带着寻找的态度你会发现她瘦得有精华,瘦得能见风骨。在这个越来越丰满的时代,丰腴的是别处,肥者越肥,瘦者越瘦,曾经内外辉煌互为依存产生的平衡之美,现在只剩下千年瘦的风骨了。四、扬州之花:多可喜,亦多可悲!1.琼花:多可喜!宋代诗人韩琦《琼花诗》:“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年年后土祠,独此琼瑶贵。”若你在绿肥红瘦时节,到扬州一游,自然想看看誉满天下的琼花。“不赏琼花开,枉来扬州城”。大明寺是观琼花的佳处,走进平远楼前宽敞的庭院,只见十余株高达丈余的琼花树干,高高地倚墙而立,蓊蓊郁郁。树上花蕾盈枝,繁芭密缀,流光溢彩,如美玉之璀璨,似瑞雪之晶莹。既素雅,又丰满;既飘洒,又俏丽。仙姿绰约,磊落端庄,独具殊韵,令人赏心悦目。正因为琼花美丽,所以历代诗人、文士吟诵它的诗词很多。唐代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在城中后土祠那株名闻天下的琼花旁专门建了一座“无双亭”,并吟诗咏怀:“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后来秦观在“无双亭”上也吟得《琼花》一首:“无双亭上传觞处,最惜人归月上时。相见异乡心欲绝,可怜花与月应知。”在这一片褒扬声中,扬州琼花赢得人人青睐的盛名。站在琼花树下,遥想当年如锦繁花,心中满怀无限向往之情。据史书记载:扬州琼花已有2000多年历史。物稀而贵,又天资国色,所以常有人想据为己有,也许是气候、土壤条件限制,琼花自古及今只对扬州情有独钟。当地的导游介绍说,琼花不能移植,一移开便会枯死。她曾移植到开封洛阳临安等都城,但均枯萎,这就使得琼花成了扬州的骄傲,这是可喜的原因。2芍药:多可悲!姜夔(宋)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时间转到公元1176年,白石道人路过扬州,这里旧日“竹西佳处”经过金兵的蹂躏已满目疮痍了,桥上无玉人吹萧,只有波心月影,小杜那十年一觉的扬州梦醒了、落了、散了,寂寞古都里唯有芍药一抹红,春来冬去,倔强绽开,刺眼又刺心!姜夔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悲壮沉郁,引人深思的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破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怀。宋词中虽有不少作品是反映扬州盛衰变化的,但却都不如姜夔这首词写得深沉悲怆,情韵绵进,令人百读不厌。此词一出,不知让多少人的扬州梦里多了些惆怅的红药呢?从“四相簪花”到“桥边红药”,当念桥边的芍药,寂寞无主地在风中摇曳的时候,她的身上,隐隐约约地折射出一个王朝兴衰的背影。五、尾声:唯愿相思常在,魂绕扬州。以南宋中期著名词人史达祖的《 临江仙》来结尾:“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罗带鸳鸯尘暗淡,更虚整整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缘此瘦,羞亦为郎羞。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拥碎玉成裘。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桥边摇曳红袖的芍药,魂牵着二十四桥的影;孤帆远影的尽头,小城故事依旧传唱;错过烟花三月,却梦着千年不醒的梦。小城里是否还有唐宋的繁华?繁华里,是否浸润了烟雨的朦胧?朦胧里,是否还有醉人的胭脂红?沉醉千年,驾一叶轻舟,诗词和着天下的二分明月下酒,听,是哪位玉人的萧声划过这静寂的长夜,弹破了一曲红尘梦?唯愿相思常在,魂绕扬州!

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
史书记载,隋炀帝有个妹妹叫杨琼,十分美丽。无耻的隋炀帝居然打起了妹妹的歪主意,但杨琼坚决不从,羞愤自尽。
隋炀帝为掩盖真相,把妹妹的尸体运送到扬州安葬。杨琼埋葬的地方,长出了一株奇异的花卉,开出了几十朵盘子大的花朵,颜色洁白如玉,花团锦簇,花香袭人。
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花,便称之为“琼花”。隋炀帝闻讯来看,花迅即凋落。隋炀帝大怒,用剑砍树。奇怪的是,隋炀帝死后第二年,琼花老根上又长出了新枝。

扩展资料:
隋炀帝的政治成绩
1、开凿运河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是名垂千古的伟大工业。自运河开通之后,中国大地可是真的紧密连在一起了,通长江,跨淮河,过黄河。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为一体,不但沟通了南北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统一疆土的贡献,中国现在没有成为以长江为界或以黄河为界的几个国家,运河可谓功不可没。
2、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
隋炀帝对林邑的用兵,是隋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的战略策略的具体体现,其直接的结果是使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了许多,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以日南郡南端构成的疆域界限。
3、开拓流求(台湾)
隋代对流求的开拓,是继孙吴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的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了流求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
4、征服吐谷浑
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并设置“新四郡”(区别于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广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答:意思是: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原文为: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赏析及翻译
答:二句以“江南草木凋”反衬地处江北的扬州的豪华热闹,是由人及景的抒情手法。在事实上江南若“草木凋”,江北就更应零落不堪。作者想象扬州就将是另一番大好景象了。这叫情至深时连天时气候都可为之改变。谢枋得认为这...

古诗诵读《寄扬州韩卓判官》 诗意是神马? 等下给分~!~!
答:“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

烟花三月下扬州(四)
答:还花巨资畜养戏班子,在数十里的运河两岸搭台演戏,使扬州一时急剧繁华,同时,乾隆爷也留下了不少风流韵事,至今还在民间津津乐道。如今的古运河,和当年隋炀帝下扬州时基本契合,这条古老的运河,承载着扬州上千年的繁华与...

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在哪里 诗句原文
答:“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

隋炀帝三下扬州有何风流韵事
答: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 史书记载,隋炀帝有个妹妹叫杨琼,十分美丽。无耻的隋炀帝居然打起了妹妹的歪主意,但杨琼坚决不从,羞愤自尽。隋炀帝为掩盖真相,把妹妹的尸体运送到扬州安葬。杨琼埋葬的地方,长出了一株奇异的花卉...

易君左的闲话扬州
答:《闲话扬州》上将这桩风流韵事写出来了,并引用了扬州报纸上的一副对联:“潇洒徐娘,竟成居士;风流和尚,何可名端?”在扬州人的心目中,可端的名声并不好。他虽对易君左恨之入骨,却又不好出面闹事。于是,他只好依赖郭坚忍了。郭...

古代诗人为什么经常提到扬州
答:对于扬州的瘦西湖,最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千古送别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将情思摆在辽阔的时空下,为后人留下壮美起程的想象,扬州则成了渺小的点,在遥远的那一端。而当李白亲自到了扬州后,却没能留下任何与扬州和瘦西湖有关的诗句。

李清照诗词鉴赏
答: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

中铁十四局苏杭大运河
答:邵伯湖盛产菱角、龙虾等水产,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邵伯时,品尝过邵伯菱,曾吟有“涉江采菱发阳阿”的诗句。 孔尚任当年过邵伯访友蒋淑瞻,写下一首尝樱笋的诗,说尝了这样的时鲜,“匆匆一饱乡心乱”。 邵伯湖的南端是扬州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