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区的建制沿革 上海的建制沿革

作者&投稿:尹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南市境内设县,归属南直隶松江府下辖。后为抵御倭寇,修筑城墙。(如今大镜阁古刹仍然保留着一段明代城墙遗址,而环绕老城的中华路、民国路(1949年后改为人民路)则为护城河遗迹。1842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开埠后,英国在新开河北岸至苏州河南岸设立租界,而新开河南岸则为上海老城区。上海人将英租界称为北市(今黄浦区、静安区),而老城华界称为南市,南市区由此得名。
咸淳年间(1267年前后),上海建镇,镇上以市舶司署(即后来的县署,位于今光启路北段)为基点,市容逐渐繁华起来。上海镇上的主要街道有"新衙巷",即今新弄"新路巷",即今望云路"薛巷",即今薛弄底街"康街巷",即今巡道街"梅家巷",即今梅家街和今光启路共五条主要街道。它们都集中在今上海市区中华路以西、以北,河南南路以东和方浜路以南的范围内,因此可以说是南市区的渊源。
至元二十七年(1292年),因商务日益发展,经元政府批准,上海镇升格为上海县,面积已达2018平方公里,但中心区域仍在南市一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勾结地方海盗大举入侵,,直闯上海镇市中心,大肆掳掠杀伐,连县衙门也遭焚烧洗劫,变成一片废墟。为了防止倭寇劫掠,,松江府知府方廉下令兴筑上海城池,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抢筑,上海城墙全部建成。
新筑成的县城城墙共长九里,有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朝阳门(小南门)、晏海门(老北门)等8座城门,城内有肇家浜、方浜、薛家浜等东西向直通黄浦江的河流,自南向北,另有一条中心河,沟通了上述三河,河上桥梁纵横,清代嘉庆年间,有桥梁五十座,桥梁的附近店肆商铺林立,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县城开始吸引更多的人口入境定居,明代中叶开始,上海县城出现了一批私家园林,其中以"豫园"、"露香园”"日涉园"等颇为著名,街巷也从建城之初的10余条,增到嘉庆年间的63条,知名的有花衣街、彩衣街等。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英国殖民者首先在1845年划定南起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至北京路,西至河南路,东至黄浦滩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则划定县城以北、英租界以南的区域为法租界。上海县被一分为三,中国政府已无法管辖县城之外的那两块外侨居住区域。1861年,法国侵略者又以帮助清军镇压小刀会起义以及不久的太平军进攻上海有功为名,要挟清政府扩充法租界的面积,由此法租界的东南方延伸到十六铺,于是小东门外的十六铺桥成为租、华两界的分界线,上海出现"南、北市"之称,十六铺以南地方即成为南市,随着商业渐形繁华,其范围一直向南延伸到了高昌庙(今江南造船厂附近)。 清末民初,城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浜筑路工程,肇嘉浜等河流被填没后相继建成了肇嘉路(今复兴东路),方浜路(今为方浜中路),守署街(今为尚文路)河南路、小桃园路等路段。上海县城的城墙因阻碍交通,1909年地方官加开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福佑门(新东门)等四个新城门,1912年民国成立后,城墙被拆,城壕上面相继筑成法华民国路(今人民路)、中华路。
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接收上海县和宝山县属部分市乡,成立17个区,其中沪南区包括原南市地区,还包括了正在开发的新西区,即高昌庙以西至龙华、徐家汇一带。从此南市地区不再归上海县管辖而成为上海市区的一部分。抗战爆发后,1943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上海市区调整为8个区域,第七区定名南市区,从此上海有了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南市区。1945年抗战胜利,翌年,上海市连同旧租界共划分为32个区,南市区改为邑庙区和蓬莱区。
200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市区,将南市区黄浦江西岸地区并入黄浦区,而原南市区黄浦江东岸地区早在浦东新区建区后不久的1993年3月已经并入浦东新区。自此南市区从上海市行政区划中消失。



南市区的建制沿革~

南市区始建于1953年,系原一区和四区合并而成。1955年定名南市区。1959年与北市区合并为路东区。1960年路东区、路西区合并为市区。1961年市区划分为新市区、永华区、裕华区、兴华区四个区。1962年9月,兴华区和裕华区南部合并成立南市区。1987年11月,撤销郊区建置,杨庄、南大园、焦庄三乡划属南市区。1998年12月,保定市部分地区调整行政区划,清苑县部分地区划归南市区,南市区部分地区划归北市区。此后,保定市南市区政区、建制沿袭至2015年4月。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同意撤销保定市北市区和南市区,设立莲池区。

宋熙宁十年(1077年),有上海务之设。元代上海立县,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到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缩存6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浦东新区大部、闵行区大部。县城为今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区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带划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县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带为法租界。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称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此后,租界多次扩大。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伪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历时百年的上海租界结束。(上海都市图集的图册资料来源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外国的船只从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国殖民者首先在上海县境域划定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要求划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区划分为不同的管辖区,苏州河以北老闸(宋代建)和新闸(清代建)一带因大量贫苦农民的流入,逐渐兴起,形成北市。1810年清政府颁发《城乡自治章程》,上海县合城南境、老闸、新闸、江境庙区域为上海城;另设蒲松镇、东泾镇及12乡。1926年孙传芳督江苏省,成立淞沪商埠,分全境为上海、闸北、浦东、沪西以及吴淞5区。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的大上海计划, 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扩大市区范围包括上海、宝山县的一部分,设立17个区,而上海地区各县则仍属江苏省,从此上海市与上海县分离。城市范围东达浦东,西至静安寺、徐家汇,南趋龙华,北达宝山路底。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同时,上海的郊县划入苏南、苏北行署,后由江苏省管辖。1956年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江苏所属上海地区的郊县划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杨浦、榆林等14个区,浦东、嘉定、宝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个县,总面积达6340.5平方公里,比建国初大十倍以上。1960年,撤消邑庙、蓬莱设立南市区;1964年,撤消闵行区与吴淞区,此后上海保持了10个区和10个县不变达10余年之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1981两年,再置吴淞区与闵行区。1988年,撤消吴淞区和宝山县改为宝山区。1992年,撤消嘉定县,设立嘉定区。为进一步改革开放,1993年撤消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和闵行的三林乡合并设立浦东新区。同年,撤消上海县和闵行区,组建新的闵行区。20世纪末,松江县、青浦县和金山县也改为区。2000年南市区划入黄浦区。2001年1月奉贤县、南汇县撤县建区。2009年为了更好的开发浦东地区,合理配置地区经济与社会资源,综合优化总体布局,促进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撤南汇区、浦东新区,组建新的浦东新区。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黄浦区和卢湾区建制,组建新的黄浦区。截至2011年底,上海上海市共辖16个区、1个县,共108个镇,2个乡,99个街道办事处,3742个居民委员会和1702个村民委员会。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政府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宣布,静安区与闸北区正式合并,组成新的静安区。

南市区的建制沿革
答:南市区始建于1953年,系原一区和四区合并而成。1955年定名南市区。1959年与北市区合并为路东区。1960年路东区、路西区合并为市区。1961年市区划分为新市区、永华区、裕华区、兴华区四个区。1962年9月,兴华区和裕华区南部合并成立南市区。1987年11月,撤销郊区建置,杨庄、南大园、焦庄三乡划属南市...

上海的建制沿革
答:宋熙宁十年(1077年),有上海务之设。元代上海立县,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到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缩存6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浦东新区大部、闵行区大部。县城为今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区域。...

北市区的建制沿革
答:北市区建于1953年。 1959年,北市区被撤销,与南市区合并为路东区,并与1960年再次于路西区合并为市区。1961年市区被划分为新市区、永华区、裕华区、新华区四个区。1962年,永华区和裕华区北半部再次合并为北市区。1987年底,韩庄、东金庄两个乡共18个行政村划归北市区管辖,由此,北市区的辖区增加...

西市区的建制沿革
答:西市区营口城市发展的起源地,早先以龙王庙为集市,后建天后宫既妈祖庙(现称西大庙)。随着没沟营口岸的对外开埠,营口城市得名。营口成为了一个繁华的码头。1900年俄国强占营口,设立了民政厅统治营口。俄国修建了大石桥-营口的铁路,在市区东部码头处修建了牛家屯火车站,拉大了营口城市的建设规模。19...

南市区的建制沿革
答:1842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开埠后,英国在新开河北岸至苏州河南岸设立租界,而新开河南岸则为上海老城区。上海人将英租界称为北市(今黄浦区、静安区),而老城华界称为南市,南市区由此得名。咸淳年间(1267年前后),上海建镇,镇上以市舶司署(即后来的县署,位于今光启路北段)为基点,市容逐渐...

普宁市区的历史沿革
答:1949年7月,中共普宁县县委、县政府在流沙成立。1961年,设立流沙公社。1983年,改名流沙区。1986年,建立流沙镇。1993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正式批复,撤销普宁县建制,设立普宁市(县级),原流沙镇作为普宁市市区。2000年12月撤销流沙镇,整合周边设流沙东、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四个街道...

历下区的建制沿革
答:第一区与第二区合并。1956年7月,济南市泺源区撤销。1959年12月,济南市市中区撤销。1960年5月, 历下区成立城市人民公社,所辖街道办事处改称分社。1961年5月,济南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市东区,旭日1分社和东郊分社划入历下区。1962年12月,撤销城市人民公社,市区分社恢复街道办事处名称,...

市南区的建制沿革
答:市南区建置始自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但所辖区域却历史悠久。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即墨县东海边筑城设防建鳌山卫,下辖浮山所(全称:浮山备御千户所)、雄崖所。部分内地(据传多是云南、贵州、山西)人迁移到胶州湾东畔定居。从明朝永乐年间之后,市南区范围就陆续建立上青岛村、下青岛村、会前村...

海城区的建制沿革
答:县级市)。1958年11月改属合浦县北海人民公社。1959年6月北海改属湛江专区县级镇,归北海镇城镇、涠洲、郊区3个公社分辖。1964年10月北海复为县级市,分属城镇公社和涠洲、高德、地角、西塘公社。1965年北海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县级市,建制延旧。1983年10月恢复地级市。

城东区的建置沿革
答:1949年9月,西宁解放,为青海省省会。下设第一、二、三、四、五、六区人民公署(科级)。管辖范围东至杨沟湾,西至小桥,南至红庄,北至下朝阳。1950年,第六区并入第五区。各区人民公署改为区公所。1952年4月,将第四区和第五区的7个乡划出,设立郊区。195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第一区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