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小学”是指什么?具体包括哪些书? 章太炎所说的小学是指什么书? 章先生说要想读懂国学必须要“通...

作者&投稿:秋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略说

小学二字,说解歧异。汉儒指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也。”而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段玉裁深通音训,幼时读朱子《小学》,其文集中尝言:“小学宜兴全体,文字仅其一端。洒扫、应对、进退,未尝不可谓之小学。”案《大戴礼·保傅篇》:“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艺即《诗》、《书》、《礼》、《乐》,大节乃大学之道也。由是言之,小学固宜该小艺、小节而称之。

保氏所教六书,即文字之学。九数则《汉书·律历志》所云:“数者,一十百千万是也。”学习书数,宜于髫龀;至于射御,非体力稍强不能习。故《内则》言:“十岁学书计,成童学射御。”《汉书·食货志》言:“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内则》亦言六岁教之数与方名,郑注以东西释方名,盖即地理学与文字学矣。而苏林之注《汉书》,谓方名者四方之名,此殊不足为训。童蒙稚呆,岂有不教本国文字,而反先学外国文字哉?故师古以臣瓒之说为是也。

汉人所谓六艺,与《周礼·保氏》不同。汉儒以六经为六艺,《保氏》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六经者,大艺也;礼、乐、射、御、书、数者,小艺也。语似分歧,实无二致。古人先识文字,后究大学之道。后代则垂髫而讽六经;篆籀古文,反以当时罕习,致白首而不能通。盖字体递变,后人于真楷中认点画,自不暇再修旧文也。

是正文字之小学,括形声义三者而其义始全。古代撰次文字之书,于周为《史籀篇》,秦汉为《仓颉篇》,后复有《急就章》出。童蒙所课,弗外乎此。周兴嗣之《千字文》,《隋书·经籍志》入小学类。古人对于文字,形声义三者,同一重视。宋人读音尚正,义亦不敢妄谈。明以后则不然。清初讲小学者,止知形而不知声义,偏而不全,不过为篆刻用耳。迨乾嘉诸儒,始究心音读训诂,但又误以《说文》、《尔雅》为一类。段氏玉裁诋《汉志》入《尔雅》于《孝经》类,入《仓颉篇》于小学类,谓分类不当。殊不知字书有字必录,周秦之《史》、《仓》,后来之《说文》,无一不然。至《尔雅》乃运用文字之学。《尔雅》功用在解释经典,经典所无之字,《尔雅》自亦不具。是故字书为体,《尔雅》为用。譬之算术,凡可计数,无一不包。测天步历,特运用之一途耳。清人混称天算,其误与混《尔雅》字书为一者相同。《尔雅》之后,有《方言》,有《广雅》,皆为训诂之书,文字亦多不具。故求文字之义,乃当参《尔雅》、《方言》;论音读,更须参韵书,如此,文字之学乃备。

乾嘉以后,人人知习小学,识字胜于明人。或谓讲《说文》即讲篆文,此实谬误。王壬秋主讲四川尊经书院,学生持《说文》指字叩音,王谓尔曹喻义已足,何必读音?王氏不明反语,故为是言。依是言之,《说文》一书,止可以教聋哑学生耳。

今人喜据钟鼎驳《说文》。此风起于同、光间,至今约六七十年。夫《说文》所录,古文三百余。古文原不止此,今洛阳出土之三体石经,古文多出《说文》之外。于是诡谲者流,以为求古文于《说文》,不知求之钟鼎。然钟鼎刻文,究为何体,始终不能确知。《积古斋钟鼎款识》释文,探究来历,不知所出,于是诿之曰昔人。自清递推而上,至宋之欧阳修《集古录》。欧得铜器,不识其文,询之杨南仲、章友直(杨工篆书,嘉佑石经为杨之手笔;章则当时书学博士也)。杨、章止识《说文》之古文,其他固不识也,欧强之使识,乃不得不妄称以应之。《集古录》成,宋人踵起者多,要皆以意测度,难官逭妄断之讥。须知文学之学,口耳相受,不可间断。设数百年来,字无人识,后人断无能识之理。譬如“天地玄黄”,非经先生中授,如此数千年,口耳相受,故能认识。或有难识之字,字书具在。但明反切,即知其音。若未注反切,如何能识之哉?今之学外国文者,必先认识字母,再求拼音,断无不教而识之理。宋人妄指某形为某字者,不几如不识字母而诵外国文乎?

学者有志治经,不可不明故训,则《尔雅》尚已。《尔雅》一书,《汉志》入《孝经》类,今入小学类。张晏曰:“尔,近也;雅,正也。”《论语》:“子所雅言。”孔安国亦训雅言为正言。《尔雅》者,厘正故训,纲维群籍之书也,昔人谓为周公所作,魏张揖上《广雅》表言: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朱文公不信《尔雅》,以为后人掇拾诸家传注而成。但《尔雅》之名见于《大戴礼·小辩篇》:“鲁哀欲学小辩,孔子曰:小辩破言,小言破义,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夫弈固十棋之变,由不可既也,而况天下之言乎?”(哀公所欲学之小辩,恐即后来坚白同异之类。哀公与墨子相接,《墨子》经、说,即坚白同异之滥觞。《庄子·骈拇篇》:“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是杨朱亦持小辩。杨墨去鲁哀不及百年,则春秋之末已有存雄无术之风,殆与晋人之好清谈无异。)张揖又言:叔孙通撰置礼记,言不违古。则叔孙通自深于雅训。赵邠卿《孟子题辞》言:“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可见《尔雅》一书,在汉初早已传布。朱文公谓为掇拾传注而成,则试问鲁哀公时已有传注否乎?伏生在文帝时始作《尚书大传》,《大传》亦非训诂之书,《诗》齐鲁韩三家,初只鲁《诗》有申公训故。申公与楚元王同受《诗》于浮丘伯,是与叔孙通同时之人。张揖既称叔孙通补益《尔雅》,则掇拾之说何由成立哉!

谓《尔雅》成书之后代有增益,其义尚允。《尔雅》中诠诂《诗经》者,容有后人增补。即如“郁陶,喜也”,乃释《孟子》。“卷施拔心不死”,则见于《离骚》。又如《释地》、《释山》、《释丘》、《释水》诸篇,多杂后人之文。《释地》中九州与《禹贡》所记不同。其“从《释地》以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二语,或为周公故训耳。

以《尔雅》释经,最是《诗》、《书》。毛《传》用《尔雅》者十得七八。《汉志》言:《尚书》古文,读应《尔雅》,则解诂《尚书》亦非用《尔雅》不可。然毛《传》有与《尔雅》立异处,如《履帝武敏。”武,迹也。敏,拇也。三家《诗》多从《尔雅》,毛则训敏为疾,意谓敏训拇,则必改为“履帝敏武”,于义方顺。又如,“�篨戚施”,《尔雅》以�篨为口柔,戚施为面柔,夸毗为体柔;毛《传》则谓�篨不能府者,戚施不能仰者。此据《晋语》�篨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为训。义本不同,未可强合,而郑《笺》则曰:”�篨口柔,常观人颜色而为之辞,故不能俯也;戚施面柔,下人以色,故不能仰也。”强为傅合,遂致两伤。《经义述闻》云:岂有卫宣一人而兼此二疾者乎?然王氏父子亦未多见病人,固有鸡胸龟背之人,既不能俯、亦不能抑者。谓为身兼二疾,亦无不可。毛《传》又有改《尔雅》而义反弗如者,如《尔雅》:“式微式微,微乎微者也。”毛训式为用,用微于义难通。又《尔雅》:“岂弟,发也。”《载驱》:“齐子岂弟”,毛训乐易,则与前章“齐子发夕”不相应矣。

古文《尚书》,读应《尔雅》。自史迁、马、郑以及伪孔,俱依《尔雅》作训。或以为依《尔雅》释《尚书》,当可謋然理解,而至今仍有不可解者,何也?此以《尔雅》一字数训,解者拘泥一训,遂致扦格难通也。如康有五训:安也、虚也、苛也、蛊也,又五达谓之康。《诗·宾之初筵》:“酌彼康爵。”郑《笺》云:“康,虚也。”《书·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伪孔训为安人之功。不知此康安当取五达之训。康功田功即路功田功也。《西伯戡黎》:“故天弃我,不与康食。”伪孔训为不有安食于天下。义虽可通,而一人不能安食,亦不至为天所弃。如解为糟糠之糠,则于义较长。故依《尔雅》解《尚书》当可十得七八,要在引用得当耳。然世之依《尔雅》作训者,多取《释诂》、《释言》、《释训》三篇,其余十六篇不甚置意,遂至五达之康一训,熟视无睹,迂回难通,职是故耳。

是知《尔雅》所释者广,故书雅训悉具于是,学者欲明训诂,不能不能《尔雅》为宗。《尔雅》所不具者,有《方言》、《广雅》诸书足以补阙。《方言》成于西汉,故训尚多。《广雅》三国时人所作,多后起之训,不足以释经。《诗·商颂》“受小球大球”、“受小共大共”。毛《传》以球为玉,与共殊义,应依《广雅》作训,拱、球,法也。改字解经,尊信《广雅》太过矣。要知训诂之道,须谨守家法,亦应兼顾事实。按《吕氏春秋》:夏之将亡,太史终古抱其图法奔商,汤之所受小共大共,即夏太史终古所抱之图法也。《书序》“汤伐三朡,俘厥宝玉,谊伯、仲伯作典宝。”即汤所受之大球小球也。古人视玉最重,玉者,所以班瑞于群后。《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帮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一如后世之玺印,所以别天子、诸侯之等级也。汤受法受玉,而后可以发施政令,为下国缀旒。依《广雅》作训,于义未安。

宋人释经,不信《尔雅》,岂知古书训诂不可逞臆妄造。此如(辶多)译西土文字,必依据原文,不差累黍,遇有未莹,则必勤检辞书,求其详审。若凿空悬解,望文生训,鲜不为通人所笑。《尔雅》:“绳绳,戎也。”《诗·螽斯》:“宜尔子孙绳绳兮。”毛《传》:“绳绳,戎慎也。”朱文公以为绳有继续之义,即解为不绝貌。《尔雅》:“缉熙,光也。”毛《传》:“缉熙,光明也。”(“缉熙”《诗经》凡四见)朱以缉纑之缉,因解为继续也。按:《敬之篇》“学有缉熙于光明”者,即言光明更光明。于与乎通,与微乎微之语意相同。是故,吾人释经,应有一定规则,解诂字义,先求《尔雅》、《方言》有无此训。一如引律断狱,不能于刑律之外强科人罪。故说经而不守雅训,凿空悬解,谓之门外汉。

古人训诂之书,自《尔雅》而下,《方言》、《说文》、《广雅》以及毛《传》,汉儒训诂,可称完备。而今之讲汉学者,时复不满旧注,争欲补苴罅漏,则以一字数训,昔人运用尚有遗憾之故。此如士卒精良,而运筹者或千虑一失,后起之人,苟能调遣得法,即可制胜。又如用药,药性温凉,全载《本草》,用药者不能越《本草》之外,其成功与否,悉视运用如何而已。

训诂之学,善用之如李光弼入郭子仪军,壁垒一新;不善用之,如逢蒙学射,尽羿之道,于是杀羿。总之诠释旧文,不宜离已有之训诂,而臆造新解。至运用之方,全在于我。清儒之能昌明汉学、卓越前代者,不外乎此。

小学主要指的是文字学,并不是指哪一本书,有人说是隶属于经学。“经学”指儒家的经典,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朱熹在<大学集注>言,学有大学、小学之分:‘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以现代中国看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与百家众技之流’等现代大学之专业,皆宜归入古之小学,而政府党校则类于古之大学。
国学是周代时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大学则设在国都的南郊。大学以诗,书,礼,乐为终点;小学则以文字学(字形)、音韵学(子音)、训诂(释义)的基本知识为重点。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传统国学是《四库全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939.htm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南怀瑾先生说的国学里的《小学》具体指的是什么~

古人入小学,一般指私塾,教以洒扫应对和为人的礼节。学习大学则需要看资质了,毕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小学可以讲是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大学则是追求完美的人格,学为圣贤了

国学中的“小学”是指什么?具体包括哪些书?
答:小学主要指的是文字学,并不是指哪一本书,有人说是隶属于经学。“经学”指儒家的经典,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朱熹在<大学集注>言,学有大学、小学之分:‘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

关于古典目录学中的“小学”
答:“中国传统语言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门学问古代称为“小学”。“小学”开始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类学校要教授学童识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

小学是什么意思?
答:小学是指从学龄前到小学毕业所接受的基础教育阶段,通常为6到12岁。这个阶段的教育以基本学科知识为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等。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中学以及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在学生心理、社交以及道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是指什么 中小学是指什么时候
答:中小学是指小学和中学合称,小学包括初小和高小,中学又包括初中和高中。小学教育指小学一年级至6年级,而中学教育包括初中3年和高中三年,因此中小学是包括高中的。中小学的重要考试:1、小学学业水平考试,是对小学所学知识进行测验,是小学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2、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中小学是什么意思包括高中吗
答:一、中小学的意思是:中小学(school)是指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这是一种合称。二、中小学包括高中 小学教育指小学一年级至6年级,而中学教育包括初中3年和高中三年。因此中小学是包括高中的。

传统中国学术中的“小学”是指什么?是为什么
答:“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自学.读书必先认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

中小学指的是什么?
答:中小学包括高中的。中小学是小学和中学合称,小学包括初小和高小,中学又包括初中和高中。高中(Senior high school),是高级中学的简称,我国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普遍简称初中和高中),两者同属中等教育的范畴。高级中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上承初中,下启大学,一般为...

小学是什么
答:通常意义上,小学是初等教育的一个教育阶段,在现阶段的中国,指义务教育的前面六年。“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

古代所说的大学小学指的是什么?
答:小学: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

中小学指的是什么阶段
答:中小学指的是中学和小学阶段,其中,中学又包括初中和高中两部分。中小学的意思是: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这是一种合称。小学教育指小学1年级至6年级,而中学教育包括初中3年和高中3年,因此中小学是包括高中的。小学生,指正在小学上学的学生,亦指某类成年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与同龄人相差甚远,甚至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