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说的大学小学指的是什么? 古代小学与大学的分别

作者&投稿:枞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扩展资料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到了商朝,称为"序",到周成为"庠"。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时就有小学,在此前称为下庠、西序、左序。此后名称也不一。官学比如有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有书馆、乡塾等。

现代人先读小学,而后是中学,然后是大学。古代人也是先读小学,然后就进入大(太)学,那时还没有中学这一概念,也没有这一级学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



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见,小学是古代学生的基础教育,对小学的掌握程度,将影响着一个人后来学问的发展。
我们在解读《大学》这本经典时,已于前文说到了《学记》中的一些古代教育的情况,这里不妨再来看看我国古代的大学与小学是怎样一回事。
现代人先读小学,而后是中学,然后是大学。古代人也是先读小学,然后就进入大(太)学,那时还没有中学这一概念,也没有这一级学校。
有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出现了正式的学校。《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这虽仅短短67个字,内容却非常丰富,此为之解读:
1.历史起源与沿革。学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代。其沿革,则是夏、商、周三代在兴办学校这方面延续不断。
2.名称与含义。虽然这三代都设学校,但是名称不一。夏以“校”为名,是“教”的意思。殷以“序”为名,是“射”的意思。周以“庠”为名,是“养”的意思。虽然称名不一,但是实质都是教导、教育、教化的意思。王念孙《广雅疏证》:“庠训为养,序训为射,皆是教导之名。”
3.学校的级别。“庠”、“序”、“校”都用作乡里学校的名称,也就是都是地方性学校。“学则三代共之”,此“学”就是指“大学”,意思是至于大学,三代都一样称为“学”。
4.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三代是一以贯之的,就是通过学习教养来“明人伦”,使人伦彰显明白。什么叫“人伦”?就是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古人以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关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不可变革的,而处理这五种关系又必须依循一定的准则,所以就称为“人伦”、“伦常”。比如《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之所以是人,是有其为人之道的,如果吃饱了,穿暖了,住安逸了,却没有受教育,那么就近于禽兽。当初圣人就忧虑到这一点,便由契来作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此句话出自《孟子》)
5.明人伦的作用与价值。其一,如果社会的上层,比如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人伦,那么下层的民众就会和谐团结。这就构成一个和谐社会。其二,如果有圣王兴起的话,就必定会前来学习效法,这便成为了圣王的老师了。虽然后面这句话是针对滕文公说的,但是同样彰显出“明人伦”的重要的普遍的价值。如朱熹《孟子集注》:“滕国褊小,虽行仁政,未必能兴王业;然则为王者师,则虽不有天下,而其泽亦足以及天下矣。”
我们再说说古代小学,这是指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西周时就有小学,在此前称为下庠、西序、左序。此后名称也不一。官学比如有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有书馆、乡塾等。
“小学”也有故事。因为儿童于小学阶段先要学识字写字等,所以汉代就把文字学称为“小学”。比如《汉书·艺文志》就曾收录字书《苍颉》、《凡将》等“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后来“小学”作为语言学的名词,其内涵也在扩大。比如魏晋之后,随着韵书的出现,音韵学也归入了“小学”。唐代以后,训诂学也归入了“小学”。“小学”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国学大师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称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小学”是一门艰深的传统学问,要精通它绝非易事。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就说到当初在日本时,国学大师章太炎就给他教授过语言文字学,“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
再稍微具体地看一下古代小学、大学的一些情况也很有意趣。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又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白虎通》:“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
《尚书大传》:“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限也。”《尚书大传》又云:“十五年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
综合这些文献里面的历史信息,有几点可说:
1.入小学的年龄大体在8岁,而一些特殊人物至13岁才入小学,甚至一些天性比较晚成的人,也就是智力开发比较晚的,15岁才进小学。
2.入大学的年龄大体在15岁,而一些特殊的人物至20岁才进大学。
3.小学学习的内容,如朱熹《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此有译文,可参见后文《朱熹〈大学章句〉译介》。
4.大学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了,从学“见小节而履小义”至于“见大节而践大义”了。如朱熹所说:“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小学是“见小节而履小义”。大学就是教育成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就是“大节”、“大义”,而且不仅要“见”,还要“践”。《大学》就是这样的经典。
我们再来看看地下出土的甲骨文给我们提供的信息。
甲骨文有“学”字,其中有一个字的字形的结构含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有算筹交错的形式,表明了学的内容;二是还有一部分结构,表明了教与学的活动;三是另有一部分结构表示房屋,说明教学要有一定的场所。毛锐礼说:“我国古代学之名,自商开始”,据对甲骨卜辞考证,“所见商代的‘学’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校教育成型的标志”,“商朝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古籍对此多有记载,如《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等等。重要的是近年来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发现了‘大学’和‘庠’(小学范围的学校名称),进一步证明商代学校已分为两级施教。”(毛锐礼《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这些古代的文献以及地下出土的材料,双重地告诉后人我国古代教育的悠久历史以及多元的信息。
关于“大学”与“小学”,朱熹有很多自己的认识与理念。
朱熹的《大学章句》,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定,还有《大学或问》作于此年。读他的《大学章句》,特别是序言,可以了解他关于大学的一些理念,而关于小学,朱熹也极端重视。
朱熹曾编纂有以道德教育为主的儿童教本。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编成《小学》六卷,教育儿童以“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其中《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搜辑经史子集32家386条相关内容。又作有《小学题辞》,载于《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
朱熹说:“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于大学,则无以察夫义理,惜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惯。俟(sS,等待)其既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不可哉?”
这是说,小学与大学,固然有所不同,然而从为学之道来说,则是一致的。因此当其幼小的时候,不学习小学,那么就不能收拢他的放纵之心,培养他的德性,而作为大学的根基根本。等到他长大了,如果不进于大学,那么就不能考察义理,施行到各事业中去,而收取小学的成功。对于幼学之士,必定先尽量地让他学会洒水、扫地、待人、接物等事情,做好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教育内容的基础训练。等到长大以后,而再进一步接受“明德”、“新民”以及“止于至善”等教育。这是教育次第之理所当然,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在《朱子语类》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是朱熹回答他人关于小学与大学关系的问题的。
问:“小学大学如何?”
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忠、信、孝、弟之类,须于小学中出;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大抵大学一节一节恢廓展布将去,然必到于此而后进;既到而一进,固不可;未到而求进,亦不可。”(《朱子语类》卷十四)
朱熹还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朱子语类》卷七)“恁(nIn)地”,这么、那么的意思。朱熹的话说得很精炼,小学是直理会那事,而大学是穷究那事情后面的、深里的道理,因为什么而会这样的、那样的。
朱熹的《小学》、《小学题辞》古代是没有图来说明的。古代朝鲜学者李(1502—1571),即李退溪,被称誉为“朝鲜之朱子”、“东方百世之师”。他曾按照朱熹的理念创作了一幅《小学图》,也在此作一介绍。
李说:“右小学,古无图。臣谨依本书目录为此图,以对大学之图。又引朱子《大学或问》通论大小之说,以见二者用功之梗概。盖小学、大学相待而成,所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或问得以通论,而于此两图,可以兼收相备云。”(《退溪全书·小学题解》)
从图中看到,小学之教育,有“立教”、“明伦”、“敬身”为“纲要”。
一、“立教”。此有细目“四立之教”:(1)立胎育保养之教。(2)立小大始终之教。(3)立三物四术之教。(4)立师弟授受之教。
二、“明伦”。此有细目“五明”:(1)明父子之亲。(2)明君臣之义。(3)明夫妇之别。(4)明长幼之序。(5)明朋友之交。
三、“敬身”。此有细目“四明”:(1)明心术之要。(2)明威仪之则。(3)明衣服之制。(4)明饮食之节。
关于此“三纲”,又延伸至于“稽古”。于此“三纲”,在“明伦”下又有“嘉言”、“善行”两条目。“嘉言”又有“三广”之细目:(1)广立教。(2)广明伦。(3)广敬身。“善行”又有“三实”之细目:(1)实立教。(2)实明伦。(3)实敬身。
如果我们细细体味一下,古代小学的道德教育是这样的,也许可以作为反思今日教育的借鉴,这也并非没有补益的。这里还说明古代小学、大学在道德教育等方面是衔接的。
另外,此处文内所说的“两图”,一是指李所绘的《小学图》,一是指朝鲜学者权近所绘的《大学图》,可以将这两幅图或联缀,或对比着看,有益于对《大学》的理解。

大学可能指曾子的<大学> 小学指朱熹的<小学> 古代人学习都是由浅入深,初学者都是先学习朱熹的<小学>,读完了<小学>就开始读<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四书

古代并没有所谓的大学小学,只有所谓的私塾。

商朝已经有了小学,大学,只不过和现在我们的不一样,名称是一样的,教授内容不一样,五帝时期已经有了学校,叫成均,禹舜时期叫庠

古人所谓的“大学”,“中学”,“小学”各指什么?~

  大学,即太学。古书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假,故“大学”即为“太学”,是古时天子和诸侯设立的教育场所。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小学”最初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保傅篇》:“及太子少长知(女已)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西周时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人分等级,当时能够接受教育的只是贵族。这类学校要教授学童识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关于小艺,《周礼·保氏》上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又“乃教之六仪:一曰祀祭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可见在周代教育中,小学本指学习六艺(小艺)和六仪(小节),后来小学含义逐渐缩小,仅指六艺之一的“书”了,即专指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

  中学,清末指中国传统的学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古代的“小学”和“大学”分别指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其中“小学”主要指基础性的教育阶段,而“大学”则指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
“小学”在古代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阶段,主要针对7-12岁的儿童。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即通过学习文字、语言和语法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一词在隋唐以后,逐渐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这也反映了“小学”在古代教育中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
“大学”在古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相对于“小学”而言,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能力。这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以诗书礼乐为主,通过学习历史、哲学、文学、政治、经济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大戴札·保傅篇》中提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表明了“大学”与“小学”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的区别。
总的来说,“小学”和“大学”在古代都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和责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古代所说的大学小学指的是什么
答: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见,小学是古代学生的基础教育,对小学的掌握程度,将影响着一个人后来学问的发展。

古人所谓的“大学”,“中学”,“小学”各指什么?
答:“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古人所谓的“大学”,“中学”,“小学”各指什么?
答:“小学”最初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保傅篇》:“及太子少长知(女已)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西周时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人分等级,当时能够接受教育的只是贵族。这类学校要教授学童识字,许慎《说文...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别指的是什么教育?
答:1、小学、初中,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阶段,高中(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技工学校、职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属于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3、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大...

大学和小学是不是一回事啊?
答:大学指“大人之学”,经学“繁荣”之前应该就有了。“小学”一般都理解为传统语言文字学,其实,我觉得就应该指“吾十有五而学(即大学)”15岁前学的基本功,把“小学”理解为传统语言文字学恐怕就是为了说明其基础作用。 小学:古之小学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言,以此即当时小学的科目。

什么是大学生?什么是小学生?
答:“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生则应学习“大学”之道,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备一定“治国安邦”才能的人。大学生指大学在读或毕业的学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大学毕业生是两种学习形式,都是国家认可的正规学历,至于含金量和社会...

古代小学与大学的分别
答: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小学是古代学生的基础教育,对小学的掌握程度,将影响着一个人后来学问的发展。我们在解读《大学》这本经典时,已于前文说到了《学记》中的一些古代教育的情况,这里不妨再来看看我国古代的大学...

小学、中学、大学是什么意思?
答:大学的释义有三:一、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包括综合性大学、学院、高职高专等。二、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三、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什么是小学中学大学?
答:小学是培养学习热情、形成自我意识,中学主要是建立基础的学科体系,大学是培养独自、创新、研究的能力,社会是学以致用,自我实现的过程!

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小学?
答:在大学校园里读的是大学,在小学部学的是小学,在中学里学的是中学;小学和大学的区别是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小学使用初级的学习方法,大学必须学会高级的学习方式。而考试成绩是用来考验人的学习能力的某种工具。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只有您学会了怎样学习,才可以大学毕业。至于专科、研究生、博士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