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作者&投稿:由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去二三里出自宋朝邵康节的《山村咏怀》。
一望二三里出自元朝徐再思的《无题》。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一路走去有二三里远,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鲜艳绽放。
《无题》
(元)
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一眼望去有二三里远,烟雾笼罩着四五户农家。
附近楼台有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周边盛开。
扩展资料:
《山村咏怀》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无题》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
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
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两者的区别:
去乃动词,望乃形容词。
一去二三里,表明动作已经开始,行动过后。
一望二三里,表明未有行动开始,只是视野所过。

~

“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答:一去二三里出自宋朝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一望二三里出自元朝徐再思的《无题》。《山村咏怀》(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翻译:一路走去有二三里远,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鲜艳绽放。《无题》(元)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和“一望二三里”是两首不同的诗句的开头吗?
答:是的。"一去二三里"是《山村咏怀》中的诗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邵雍,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乡村中漫步的情景,其中“一去二三里”是指他离开村子二三里。而"一望二三里"是另一首诗《望夫山》中的诗句,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其中“一望二三里”是指她站...

“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答:北宋理学家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答:“一望二三里”出自:邵雍[北宋哲学家]《山村咏怀》。原文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释义: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一去二三里”出自:徐再思《无题》。原文是: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

古诗《一去二三里》和《一望二三里》的区别?
答:去乃动词,望乃形容词 一去二三里,表明动作已经开始,行动过后 一望二三里,表明未有行动开始,只是视野所过

“一望二三里”出自哪首诗?原文是什么?
答:“一望二三里”出自宋朝诗人邵康的《山村咏怀》,原文如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和人家,亭台以及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

古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的意思
答:直译:一眼望去,二三里外有一座小村庄,小村庄里坐落着四五户人家,袅袅炊烟正从烟囱里飘出。慢慢走进,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六七棵树,树枝上都已经开满鲜花了。实际上,这首诗里的数字只是泛指,并非具体数字。因此也可以翻译为:远远望去,二三里外有座小村庄,小村庄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

古诗《一望二三里》
答:一望二三里有两个版本:元代徐再思的《无题》和宋代邵康节所作的《山村咏怀》。一、一个版本 一望二三里是元代徐再思的五言绝句《无题》全文 无题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徐再思,元散曲家。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属浙江)人。其小令多写江南风物和闺情,风格清新...

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哪个是原诗
答:一去二三里。古诗选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出自于邵雍的五言绝句《山村咏怀》。是一首流芳千古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古诗一望二三里作者是谁
答:作者是:北宋哲学家邵雍,原名叫做《山村咏怀》。作品原文:《山村咏怀》 北宋---邵雍 正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白话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