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比较感觉兴趣,现在在看中医基础理论,请问对入门者自学理论知识,必要的有哪些需要看的书? 对中医很感兴趣,如何自学中医。现在已买了《中医思考》《中医入...

作者&投稿:圣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你好,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四小经典 《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四部书被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它们都是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总结。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难经》,全书共有81章。分别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及用针的补泻手法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解释和发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学术理论,为后世有关中医诊断、病理、经络和针灸等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其阐述了《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
*《神农本草经》:本书共分3卷,收载药物365种,除去重复的实际是中药347种(其中植物药239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本书汇集了古时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分别用四气(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剂的有关配伍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虽其中也有某些错误的地方,但有关经验的总结却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创立了许多宝贵的诊治方法,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由于前人创造性的劳动,故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医疗实践,至东汉时已确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这些都为以后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医涉及面很广,按摩、针灸、气功、脉学、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用药理论。
中医的两个层面:养生和治疗。养生是治未病、后者则是治已病。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分别是这两者的代表。学习中医理论需要掌握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病理二是药理。先学习病理,诊病不清谈不上用药,现在的好多医生犯得一个错误就是诊病不清胡乱用药。反之如果病诊有度,药不用多、药不必贵就能治大病。
黄帝内经就是一部专门阐述病理的书籍,所涉及方剂寥寥,由此可以看出著书对病机的重视程度大于用药。而本草纲目则比较注重用药的阐述。学中医者必须对这两方面都加以重视和掌握。
祖国医学发展至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派也很多包括滋阴派、温补派、攻邪派等等。中医经典很多,入门很难看懂,再加上各种专著基本上都是对某方面的理论进行深入探究。所以建议初学者学习中医理论可以先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记药名了解药性 可买一本中药用书
2背医歌了解基本的药理 比如十八反十九畏、孕妇禁忌用药、性味归经的歌曲。
3综合的了解阴阳、五行、燥湿、寒热、虚湿、邪正等概念,初学者不建议直接啃内经,可以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书籍比如罗达伦的著书来对中医名词、理论等进行逐渐掌握和消化以及对祖国医学有个概括的认识。
4记方歌
5不建议背药性赋、药性歌等。
6我觉得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应该细读,一些名医对医术理论用药的评价和校正的书籍也应该多读读。

伤寒杂病论 黄帝八十一难经 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合称四大经典。不过入门根本看不懂,还是先看看医古文

中医四大经典

药性啊,还有就是,望闻问切,,

本人对中医感兴趣,想了解点中医的知识,不知该从何入手?~

如果你是业余人士
那么最好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
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读古籍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黄元御的书现在没有单卖的,书店里都是黄元御全书。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
在下来读《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读到这里一般的病你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往下就要继续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作为一个提高。这两本书在黄元御全书中有。
这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了,很多东西一看,你就会明白。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
到此,你的中医水平肯定比外面很多中医师都高。因为我就是在这样学,很有感觉。

你好,你做的很好,要称赞。如果你买的书是《思考中医》刘力红先生著 《中医入门》秦伯未先生著,那你就买对书了,这确实是两本可以入门的好书。同时可以看彭子益先生写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三本书比较适合入门。
如果你去看楼上几位朋友推荐你看的书,那你马上倒胃口,中医的根本就是这样被搞乱的,不是太现代化脱离根本,就是太难懂,初学者没法入手,以后就彻底不想学了。
所以这三本书你可以先看着。另外如果要看些专业而经典的书,可以去我们的团队古中医扶阳正脉的贴吧里去看,里面介绍的都是经典的中医学书籍,深入浅出的。

我对中医比较感觉兴趣,现在在看中医基础理论,请问对入门者自学理论知识...
答:《难经》,全书共有81章。分别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及用针的补泻手法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解释和发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学术理论,为后世有关中医诊断、病理、经络和针灸等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其阐述了《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神...

我今年14岁,对中医很感兴趣,想学习中医,需要做什么准备吗?
答:当前应该还在念初中吧。在你这个年龄,对中医感兴趣,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提前打好基础,是很好的事情。在学习中医之前,必须保证你能考上最好的中医药大学,所以你现在的课程不能落下。中医的内容涵盖很广泛,包括了中医基础、中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等,可能你现在说的中医只是中医临床吧。给你的建议...

你对中医养生感兴趣吗?说说你对中医的看法?
答:我对中医肯定有兴趣,我认为中医比西医好。因为中医治好过以后不会留下任何的后遗症,中医是流传几千年的中医理论而来的文化必须要得到我国科学的认证。[祈祷]学习中医已经二十年有余了,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一知半解,对于中医个人感觉是越学习越深奥,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即使是读同一...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看中医?
答:通过中医来调理身体的,中医有个好处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就是说在你没有出现的问题的时候通过中医调理让你的问题不出现,如果已经已经发生疾病的时候,通过中医调理可以防止疾病向别的方向发展。通过中医调理会根据你滴症状和体征,或者给你开具中药汤剂以达到机体的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或者通过针灸...

我最近对学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怎么才能学中医呢,谁能详细告诉我,谢...
答: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我是一名西医学生,但是对中医非常的感兴趣。想自学中医,求高人指点
答:首先要明确中医和现代医学的思维是不同的,如果你从兴趣出发,推荐《名老中医之路》,非常非常好的书,如果在读学生可以去图书馆看看,网络上也有下载。如果真的想学,现在就准备中国文化基础常识,还有要过文字关,最好能读繁体字。因为中医的经典著作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写成的,那些人不可能站在现代科技...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热衷于中医养生?
答:2.改善心理状态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年轻人普遍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传统养生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舒缓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八段锦、太极等传统养生方式的练习,可以调节呼吸,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压力,提高情绪稳定性。3.强调文化底蕴八段锦、太极等传统养生方式不仅具有健身功效,还蕴含着...

我对中医很感兴趣 想从事中医 请问该怎么才能读上中医学院
答:一,努力读书,参加成人高考,进入学校学习,获得学历。二,黄帝内经一定要正确理解,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现在的中医很多都是庸医,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药性一知半解。不能把课本上的当做绝对的,有些可能和实际《内经》讲的背道而驰。中医最重要最根本的理论著作就是《内经》,所以闲着就看看,药性...

我是一名初中教师,但对中医特别感兴趣,一直想离岗去中医药大学学习,请 ...
答:我支持你,你可以利用寒暑假托关系到医院进修,什么证都不用要,也不要放弃你教师的职业,多了解一些理论的东西,正确的东西,回来将这些中医知识带到课堂上,让孩子们了解中医喜欢中医,虽然中医都是靠一些有名望的老大夫支撑,但是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可能你做不了医生了,但是通过你的努力,也许...

你好,我十分佩服你在中医方面的知识.本人对中医非常感兴趣,请问能介绍...
答:你好,很高兴为你提供参考,这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书籍,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希望对你有用:1.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2.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3.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