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跟丞相的区别是什么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谁的权利更大?

作者&投稿:况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丞相是正式官职,而宰相是口头用语;丞相与宰相,大家往往误认为二者是相同的概念。其实不然,在我国历史上,丞相是一个明确的官位职称,而宰相则是对那些辅佐皇帝处理事物者的口头称呼,并非官方定下的用语。“丞相”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置相国的职位,用以辅佐国政,然而相国和丞相不是一个职位。 丞相是相国的副手,后来随着历史发展,丞相渐渐侵蚀相国的权利,在战国后期,丞相正式取代相国成为辅政大臣。当然丞相也不是历朝历代都有的,比如西汉哀帝就将丞相改叫“司徒”,除曹操和蜀汉短暂设置过丞相以外,直到当代设置左右丞相,丞相这一职位才再次出现在历史中。 而宰相与丞相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早在春秋战国的《庄子》一书中,就已经有了宰相的记录。“宰”意为管理,“相”意为辅佐,宰相一词,就用于指代那些辅佐天子的大臣,包括但不限于宰相,还有其他,尚书,中书之类均在此列。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历史学家祝总斌曾经对宰相的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只要一个官职集以下两种权利于一身,就可以称为“宰相”:一是有能与皇帝讨论政务的“议政权”;二是能监察百官执行政务的“执行权”。两者缺一不可。 按照这个标准来说,丞相作为三公之首,商量国事,检查百官,能够称为宰相理所当然。但是,中国历史上除了丞相拥有这两项权利,还有其他官职也可被称为宰相。他们就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尚书令;唐代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宋代的同平章事等。

1.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丞相是中国古代最高官职,丞相制度存在时间长达1600年。

2.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有辅佐之意。

3.只有辽代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不同,且名目繁多。

参考资料:百度经验

求采纳

丞相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而宰相不过是一种代称,也就是权力的象征。宰相就像今天的公务员,只不过是种身份的代表,但是没有确切的官职。

丞相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而宰相不过是一种代称,也就是权力的象征。宰相就像今天的公务员,只不过是种身份的代表,但是没有确切的官职。宰相宰相,宰为治政,相为辅佐。综合来看中国的宰相制,在政治方面,宰相起到辅佐君王,统领百官的作用。宰相的作用就是为了防止君王专权,而对于君王来说,都想着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君权和相权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道理。

宰相是一个制度,丞相是个实质的官名。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丞相和相国的区别~

宰相、丞相和相国有什么区别?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哪个权力更大?

丞相,宰相,首相有什么区别?
答:★诸侯国设置的叫“相”,相国和相是两回事,相国在名誉上面应该比丞相更高一点。相国、丞相本秦官,西汉因之。丞相金印紫绶,相国绿绶。相国高于丞相。东汉以后,相国、丞相皆权臣所为,服衮冕,皆绿绶,二者没有区别,只是名字不同。 ★“宰”,在先秦血缘氏族社会中,最初是指掌管家务的总管,《韩非子·说难》云:“...

商朝时的相和秦朝时的丞相的区别
答:商朝没有丞相,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丞相是从秦朝开始演变来的,分左右丞相,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
答:首相的职位和首相不完全一样。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在先秦时期,这个职位的名称叫“相帮”。后来,许多国家开始设立这一官职,如孔子被奉为鲁国宰相;苏秦有六国印章;张颐曾先后担任秦魏两朝,等等。后来,秦始皇认为宰相的权力太大,几乎占据了军事和政治事务的全部权力,于是干脆取消了宰相...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宰相和丞相的区别为:指代不同、引证用法不同、侧重点不同。一、指代不同 1、宰相:(名)我国封建时代辅助君主掌管国政的最高官员。2、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二、引证用法不同 1、宰相: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答:宰相和丞相的区别为:一、指代不同 1、宰相:别称中堂。中国古代以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为宰相。2、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官职名。二、侧重点不同 1、宰相: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秦汉之丞相、相国、三公,唐 宋 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之大...

国相,相国,丞相有什么不同?
答: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 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西汉武帝时,为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帝裁决庶 政,尚书台...

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有何区别呢?
答:丞相丞的意思也是辅助,而丞相就是相的辅助。丞相作为官职出现,战国时期便有,但是此时的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长,而是作为相国的副手存在,设置与秦武王时期。《史记·吕不韦传》中庄襄王继位任吕不韦为丞相,秦始皇继位后,尊吕不韦为“尚父”,任相国。可见相国的地位名义上明确是高于丞相...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地位有什么差别?
答:那么丞相和宰相具体指什么呢?1 丞相 丞相比较正式出现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当中,“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三公九卿”当中的“九卿”都归属为丞相的下属机构。我们如果做...

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
答:首先,相对于丞相和相国,宰相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义就是:辅助皇帝、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由此,不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