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与”宰相“有什么区别?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卷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在的意思是相同的,但“丞”和“宰”的原意是不同的。
以下摘自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就如现俗称嫔相,这是新郎新
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嫔相代理来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义
,丞相就是一个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该就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实际上不能管
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来代理,皇帝可以不负责任。为什么又叫宰相呢?在封建时代
,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是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
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
“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于是他家里的家
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作副官称相,
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如此,所以秦汉
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这在周官书里的天官冢宰
的职权,便是如此的。但现在的宰相,他既要掌管国家政府的一切事情,他再没有工
夫管皇帝的家事,于是在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之下,设有一个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
大夫的副,这个人就住在皇宫里。那时凡具中字的官,都是指是住在皇宫的。皇室的
一切事,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如实
则皇室一切事仍得由宰相管。从另一方面讲,宰相的来历,本只是皇帝的私臣,是皇
帝的管家,自该管皇宫里的事。那是封建旧制遗蜕未尽。但从另一方面看,只好说,
皇帝也不过市政府下面的一部分。所以宫廷事,也归宰相来统治。那时,皇帝有什么
事,交待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
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这是当时皇帝与政府关系之大概。

宰相
一:宰相制度的变迁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二 <<宋代的宰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丞相是官职的名字,宰相只是统称。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时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



一分钟看懂,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



宰相是一种泛指,包括权力、地位相当于丞相,但称谓不同的其他官员,而丞相是正式的官称。

比如,秦朝汉朝的宰相叫丞相。如丞相李斯等;

唐宋的宰相则称参知政事;

明代废除丞相职务,但后来殿阁大学士则为实际上的宰相;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宰相指的是一种制度,
丞相是真正的官名。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区别: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扩展资料: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宰相的制度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消失了,变成了内阁制度。
而宰相也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在历史上,第一个宰相就是管仲,作为第一位非常杰出的宰相,管仲在历史上的地位,自然不用说,延续他之后,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宰相。
到了秦朝的时候,出现了左右丞相,后来还出现了所谓的中丞相,左右丞相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汉朝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曹操,就是一个丞相。
宋朝的时候,宰相成为了官民,明朝的时候,丞相的称呼消失了,皇帝亲政,但是却设立了大学士,被称为辅臣,清朝的时候,出现了内阁,军机大臣等等,其实从权利上来看,这人就是所谓的宰相了,只是称呼发生了改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宰相
百度百科-丞相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1、制度的差异:宰相沿袭的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才是真正的官名,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宰相的制度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消失了,变成了内阁制度。
2、现在朝代上的差异:而宰相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在历史上,第一个宰相就是管仲,作为第一位非常杰出的宰相,管仲在历史上的地位,自然不用说,延续他之后,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宰相。
到了秦朝的时候,出现了左右丞相,后来还出现了所谓的中丞相,左右丞相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汉朝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曹操,就是一个丞相。
3、权力的差异:丞相是官职和敬称,宰相仅是敬称,没有实权。


扩展资料: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游,后来秦国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秦朝才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
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300多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
三国和晋南北朝370年间,除蜀和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丞相、百度百科—宰相

宰相与丞相有何区别?
答:丞相和宰相的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地位不同、特点不同,具体如下:一、性质不同 1、丞相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2、宰相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二、地位不同 1、丞相 一人之下(皇帝),万人之上。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宰相和丞相的区别为:指代不同、引证用法不同、侧重点不同。一、指代不同 1、宰相:(名)我国封建时代辅助君主掌管国政的最高官员。2、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二、引证用法不同 1、宰相: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

丞相与宰相有何区别
答:丞相与宰相的区别如下:1、制度的差异:宰相沿袭的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才是真正的官名。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宰相的制度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消失了,变成了内阁制度。2、朝代上的差异:宰相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在历史上,第一个宰相就是管仲,作为第一位非常杰出的宰相,...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答:丞相与宰相的区别 总体来说,宰相是个制度,丞相是个实质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完结于明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内阁”(文渊阁处在宫内,故名内阁)制度,清承明制,无名义上的宰相制度。历代宰相制度介绍: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答:丞相和宰相区别是:丞相 是官职的名字, 宰相 只是统称 “宰相”是“宰”和“相”的合称,宰为主持之意,相为辅佐(君主)之意。“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辅佐君主、统领百官的宰相,萌芽于春秋时期齐景公设立的左、右相。战国时期最早...

宰相与丞相的区别
答:1、制度的差异:宰相沿袭的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才是真正的官名,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宰相的制度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消失了,变成了内阁制度。2、宰相不是具体的官名,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地位有什么差别?
答:从此中国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丞相。2 宰相 宰,就是主宰的意思。宰相这个称呼,它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官职,而是一种可以主宰朝政和天下的大官的泛称。在秦朝的时候,由于权力被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或者宦官(赵高)手中,并没有哪个大臣被人称为“宰相”。汉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

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有何区别呢?
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丞相丞的意思也是辅助,而丞相就是相的辅助。丞相作为官职出现,战国时期便有,但是此时的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长,而是作为相国的副手存在,设置与秦武王时期。《史记·吕不韦传》中庄襄王继位任...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呢?
答:总理。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丞相和宰相的区别非常大,中丞相就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宰相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最高官职的统称,一个是指代宰相制度这个制度体系。简单来说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和丞相不同,只要当时最高官职都能叫宰相,宰相只是个统称,丞相才是个具体官职。

古代“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呢?
答: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吕不韦就曾担任秦国的相国。吕不韦被免职后,嬴政认为相国权力过大,于是暂时废除了相国职务。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丞相、相国”的区别是什么?一 首先,相对于丞相和相国,宰相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