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以”有什么意思? “而”字在古汉语中都有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尾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汉语“以”的用法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动词“以”意义有二: 1、意为“用”、“依据”。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 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
(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慎大览》)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例如: 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例如: ①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记·滑稽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汉语中的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用复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在揭示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用单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却只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用单句形式表达因果关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介词“以”来引进原因。例如: 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三)“以”的连词用法 “以”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虚化而来的。“以”的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不能用来表示转折关系。作为连词,“以”所连接的多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可译为“而”、“又”、“而且”等,也可略去不译。例如: ①主严以.明,将知以.武。(《战国策·楚策一》)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后面的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一般可译为“而”,或者略去不译。例如: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结果关系 “以”后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前面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一般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②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例①、②“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目的,例③“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 “以”表示因果关系,常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前。一般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僖公三十年》)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公子列传》)
5、表示修饰关系“以”表示修饰关系,一般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6、连接方位短语,一般不译。例如: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史记·陈涉世家》)

以:1、认为,以为。《战国策 齐策一》:“皆~美于徐公
2、用。屈原《九章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3、原因。《列子 周穆王》:“宋人执而同其~”
4.介词。因为。《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此名显天下”
5、介词。用。《韩非子 难一》:“~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6、介词。凭借。。。的身份,按照。《汉书 张骞传》:“骞~郎应募使月使
7、介词,在。。。的时候。《史记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8、连词。用法相当于“而”《国语 晋语四》:“狐偃,其舅也。而惠~有谋”
9、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如“~上”、"~东"。
10、通“已”。已经。《史记 陈涉世家》:“固~怪之矣”。

凭借、用。

为了,来、用等

1,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急乎?
11,及,连及:富~其邻。

古汉语中 "所以"是什么意思?~


古代汉语中的“所以”,主要有以下两层意思:
[ 所以 ] 助词.一、表原因.例:“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二、表所用之物.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本义,名词:胡须。
而,颊毛也。——《说文》
2、代词: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 • 大雅 • 桑柔》
3、连词:表示并列、因果、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而且,而今,而立之年,然而
4、动词
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5、衬足音节,即“而”的几种复合词
‘而已’罢了。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
白话版《说文解字》:而,脸颊上的络腮胡子。字形像毛发之形。《周礼》上有句子说,“振作起它的麟和脸颊上的毛” 。所有与而相关的字,都采用“而”作边旁。
详细释义:
〈动〉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通“能”
1、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2、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而

古文中的“以”字,最好请专业语文老师替我回答
答:(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

古汉语中的“以”有什么意思?
答:5、表示修饰关系“以”表示修饰关系,一般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6、连接方位短语,一般不译。例如: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以"在古汉语词典中有哪些解释???
答:1、认为,以为 2、用 3、原因 4、(介词) 因为 5、(介词) 用 6、(介词) 凭借...身份,按照 7、(介词) 在...时候 8、(连词) 用法相当于“而”9、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10、通“已”,已经 ...

文言文中“以”的一词多义
答:以人废言: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rén fèi yán,意思是指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以升量石: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shēng liáng dàn,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深奥的道理。以手加额: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shǒu jiā é,意思是把手放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以...

古汉语中以字怎样翻译
答:古汉语中“以”的意思: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

在古文中以的意思有什么?
答:以yǐ 基本字义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 ...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
答: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作动词:认为。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以拼音:yǐ 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2、依然,顺...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的用法
答:(《陈涉世家》)"以"通"已",意即"已经"。"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四、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例如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

以,古汉语都有什么意思
答:以在古汉语只能作介词;表示拿,用,凭着。出处:宋·苏轼《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白话释义: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以拼音:yǐ 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3、因为。4、在,于(指时日)...

以的古义是什么?
答:2、作“因为、因”之意:春秋时期孔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译文:君子,不因好其言而举其人,不因人恶其人而废其言。3、作“而”之意:西汉礼学家戴圣《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译文: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乐中充满安适与欢乐。注:安以乐=以安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