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与文言文

作者&投稿:邲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和古文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2. 古文和文言文一样吗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后来,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

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

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也就是说古文先是作为文字的一种称呼,之后成为文体的一种代称。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则是对于书面语的称呼。

3. 文言文与古文有什么区别

我也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怎么会问这个问题。

文言文是较为正规的书面语,是古文的一部分,古代诗歌,散文,口语都属于古文范畴,文言文相当于现在的书面语。古文包括很多种类,有散文,诗歌,词,也有文言文,还有古人说的口语也是一种。

而文言文是书面语,跟古人表达的口语还是有区别的。文言文比较严谨 1. 古文分为广义古文和狭义古文。

a. 广义古文:即我们现在称为文言,它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前的所有的古汉语,以它写的文章即文言文。b. 狭义古文:指先秦古汉语,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汉语。

2. 总结一下:从范围上讲,文言文(广义古文)包括了先秦古文、秦到五四的古文,之后推广白话文。

4. 文言文与古文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5. 文言文的六大文言现象都有什么

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一、古今异义[1]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古时叫“牖”,现在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如“购”“沐”“ 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虚词 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二、辨明词义.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 三、通晓古今词义变化. 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 盖”等. 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成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现在表示结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如“我,子瑜友也.” 3、……者,…….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 “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二、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亮躬耕(于)陇亩.”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人马烧死者甚众.” 四、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

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
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目标来看,我们必须改变重言轻文的现状.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虽然有短期之效,从长期看却会扼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丧失对于文章之美的鉴赏能力,进而丧失人文素养的积累.2、“文”和“言”是一对矛盾,更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 ...

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答:这不仅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学生的基础,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解字和虚词等需要学生灵活掌握的知识,虽没有像词类活用那样可以概括一些规律来,但也可以通过实际的运用和积累得以巩固和夯实.三、深入分析,注重“文”“言”结合.深入分析课文,是鉴赏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步骤.如...

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
答:文”,但是处理两者关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僵化思维,简单地“言”加“文”,表现为先“言”后“文”,但是这个“文”是强加到“言”上去的,而不是从“言”内在地体现出来的。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呢?要想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应该弄清楚何谓“言”,什么叫“...

言文言是什么意思
答: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谓、诵、誓。2.与言语有关的品德,...

言文言是什么意思
答: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谓、诵、誓。2.与言语有关的品德,...

言于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说话或言辞;第二个词是 "于",在文言文中通常表示在某一方面或在某种情况下。所以 "言于" 的具体含义会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变化。例如,"言于礼" 可以解释为 "关于礼仪的言论";"言于道" 可以解释为 "关于道理的言论"。不过,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解释,具体的含义可能因文而异。

言和语的区别比如语文和文言文
答:从语言学上讲,他们有从属关系。语通常指语言系统,比如:英语、汉语、拉丁语;言通常指同一语种内部的差别,如:北方方言、上海方言。方言也叫“话”,如:东北话、河南话、广东话、普通话。“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统称,“文言”是汉语语体的一种形式,与“白话”同属于汉语语种内部的子系统,都属于“...

文言文的温和言 [文言文教学要“文”“言”兼顾]
答: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适当提出“言”方面的要求,也适度提出“文”方面的要求。这个要求明确指引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做到“文言”兼顾。从某种意义上讲,“言”就是文言文中的工具因素,“文”就是文言文中的人文因素,“文言”兼顾也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达成...

言的文言文用法
答:2. 古文言中“之”用法 有关”之“这个词的古文言文用法详解如下: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 --《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

文言文处理
答:1.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发布者:林文新 发布日期:2011-04-26◆ 文言文教学中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意义重大.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