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的“孰与”用法是什么? 文言文里孰与的用法,急!

作者&投稿:虫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孰与的用法主要有三:

1、与谁。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

译文:你离开我而归去,我与谁呆在这里?我也跟随你而归去。

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

《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译文: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

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

《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 

孰与笔画

文言文常用字词意思解析

一、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二、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以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孰与的用法主要有三:
1. 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庄王 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 无 秦 ,则天下集 齐 , 亲弗 必走,则 齐王 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 韩翃 ,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 德宗 曰:‘与诗人 韩翃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2. 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 西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 齐 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
3. 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马子 谓 子墨子 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 徐公 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 商君 、 吴起 、大夫 种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 渭 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你所举的例子是第三种用法,谈不上句式,习惯用法。

“孰与”两词连用,是一个固定格式,表比较,而不是倒装句。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里孰与的用法,急!~

“孰与”两词连用,是一个固定格式,表比较,而不是倒装句。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两词连用,是一个固定格式,表比较,而不是倒装句。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的句尾
答: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

文言文翻译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妇人曰...
答: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妇人曰:“公诚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那妇人说:“您的确丢了一件黑衣服,但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做的。”以襌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拿单衣当...

文言文重点词汇的意义与用法
答: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
答:(1)、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2)、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2、私我也。释义: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释义: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名词作状语,当面。4、闻寡人之耳者。释义:传到我耳朵里的人。闻:使动用法,使……听到。5、吾妻...

文言文有哪些复句
答:]二、文言文中的紧缩复句很多,主要关联词语是“而”“则”,这两个虚词用法灵活,必须根据前后文意适当翻译。如:(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用斧锯加工,就会变直;金属制的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变锋利。]这是表条件关系的紧缩复句。 (2)任重而道远。(《论...

文言文所字用法
答: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2. “所”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

文言文云断句
答: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

与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答: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介〉 1.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

高中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答: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

文言文与用法
答:——《论语·先进》与 yù〈动〉1.参与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礼运·大同》与 yú1、同“欤”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2.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和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