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啊?

作者&投稿:陀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即心即佛”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自心即是佛。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每个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不必向外求,只要时刻关照好自己的内心,努力去修行就好了。


扩展资料: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佛还是悉达多太子的时候也是经历了多年的修行,才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所以,众生佛性本就是平等的,学会关照好自己的内心,自信自立,自己就是佛。

如果心不作佛,那么心就不是佛。心作六道。心就好像一张白纸一样,心中是什么样子,就会显现出什么样子,就好像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一样。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意思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

“即心即佛”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

“即心即佛”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扩展资料

马祖道禅法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

1、“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

2、“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

3、“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惠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

“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即心即佛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佛宗用语,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

《三藏法数》云:“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遣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从反面作否定的陈述,以排除事物本身不具有的属性和意义。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

僧人问马祖为什么说此心就是佛,马祖回答那是为了让婴儿停止啼哭。僧人又问啼哭止住了又怎么样呢?马祖回答说不是心也不是佛。这里“非心非佛”就是用了遮诠的手法。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

心和佛的观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着,强调不能执着此心即是佛的观念。非心非佛是超脱即心即佛的观念,也即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的解脱境界。

扩展资料: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

一、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

二、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

三、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

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惠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惠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再次,人们一旦觉悟,回归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生,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即如惠能所说“内外明澈,不异西方”。

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悟之法不同。正因为“即心即佛”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所以它成为中国禅宗南禅的著名命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
编辑:管理员 录入:管理员208 上传时间:2006-10-10 16:44:00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颠倒不要外求,“著衣吃饭,长养圣胎”,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

  马祖的这种观点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直接继承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初祖达磨大师在《二入四行论》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意义。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想。到六祖慧能,更加直接,明确众生心就是佛心。《坛经》中说:“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当然,道一更直接地继承了怀让禅师的思想衣钵。在马祖问道时,怀让在运用了“磨砖”、“打车”等比喻后,总结出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一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净自性即佛性,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的清净本性,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从佛性或心性上讲,人与一切事物没有根本的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当然,祖师们为了应机说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的人物、事情,用不同的概念、词语来表达,就出现了不同解释。但大致是指众生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活动(心识)、大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本源和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等)、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不过,马祖所讲的首先立足于佛性本源上,然后讲众生的心识功能。前者重在“理”,强调本性的认同和平等;后者重在“事”,强调事相的转化和意义。对修行者来讲,只有从根本上体会了凡圣的无差别性和可转化性,才可能坚定信念、培育精神。如果用《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等概念,那么,马祖的一心是可以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形容的。马祖的《语录》里不断地阐释“即事即理”、“理事无碍”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华严经》思想。《华严经》用“一真法界”来概括法界圆融的思想,它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它清净平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华严宗祖师法藏根据《华严经�6�1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把一真法界视为“真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是成佛的根源,也是形成万物的原因。之后,澄观、宗密等人也强调一心是万物的本原,是众生原本具有的觉悟之心,具备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宗密在《原人论》里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法界缘起的一切现象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共同作用下,互为因果,相资相生,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参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256~269页。】。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慧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慧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再次,人们一旦觉悟,回归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生,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即如慧能所说“内外明澈,不异西方”。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悟之法不同。正因为“即心即佛”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所以它成为中国禅宗南禅的著名命题。

佛就是你自性如来(心)。但为引导众生离开执著而得本心,不得不假藉一个名,称之为佛,其实这东西找是永远找不到的,因为找也是执着,因无所住而成其心,意思是当你把一切的一切都放下之后,这颗自性如来(心)自己会显现出来的,称之为佛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佛宗用语,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据记载是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据载:道一"每谓众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另外,也记:道一常说:佛不远人,即心而证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颠倒不要外求,“著衣吃饭,长养圣胎”,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 马祖的这种观点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直接继承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初祖达磨大师在《二入四行论》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意义。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想。到六祖慧能,更加直接,明确众生心就是佛心。《坛经》中说:“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当然,道一更直接地继承了怀让禅师的思想衣钵。在马祖问道时,怀让在运用了“磨砖”、“打车”等比喻后,总结出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一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净自性即佛性,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的清净本性,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从佛性或心性上讲,人与一切事物没有根本的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当然,祖师们为了应机说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的人物、事情,用不同的概念、词语来表达,就出现了不同解释。但大致是指众生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活动(心识)、大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本源和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等)、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不过,马祖所讲的首先立足于佛性本源上,然后讲众生的心识功能。前者重在“理”,强调本性的认同和平等;后者重在“事”,强调事相的转化和意义。对修行者来讲,只有从根本上体会了凡圣的无差别性和可转化性,才可能坚定信念、培育精神。如果用《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等概念,那么,马祖的一心是可以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形容的。马祖的《语录》里不断地阐释“即事即理”、“理事无碍”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华严经》思想。《华严经》用“一真法界”来概括法界圆融的思想,它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它清净平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华严宗祖师法藏根据《华严经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把一真法界视为“真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是成佛的根源,也是形成万物的原因。之后,澄观、宗密等人也强调一心是万物的本原,是众生原本具有的觉悟之心,具备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宗密在《原人论》里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法界缘起的一切现象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共同作用下,互为因果,相资相生,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参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256~269页。】。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慧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慧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再次,人们一旦觉悟,回归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生,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即如慧能所说“内外明澈,不异西方”。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悟之法不同。正因为“即心即佛”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所以它成为中国禅宗南禅的著名命题。

意思: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
亦作“即心是佛”。佛教禅宗谓本心即佛,明心见性即是成佛。
见《达摩血脉论》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祖堂集。马祖传》 道一每谓众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
《道一禅师塔鸣并序》道一常说:“佛不远人,即心而证。”

扩展资料:
“即心即佛”说: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
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
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惠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惠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即心即佛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答:“即心即佛”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自心即是佛。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每个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不必向外求,只要时刻关照好自己的内心,努力去修行就好了。

即心是佛是什么意思
答:即心是佛的意思是,通过觉悟和修行,个体的内心本质与佛性相通,从而达到超越苦难和追求内心平静的境地。1.佛性的本质 佛性是指一切众生天生具备的无尽潜能和智慧本质。佛教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清净、智慧和善良的佛...

佛语有云:“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是什么意思。其禅意是什么?
答: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个(心)既是觉性名佛,解释;觉性即是佛。(非)字当离开,离开觉性便无佛可谈。禅宗修行离开语言文字、虽然要有明师引导但是悟道靠自己。验道是师以禅语示,弟子随答,便明了悟与非悟。

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答:即心即佛的意思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唐慧能《坛经·机缘品》:“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景德传灯录·明州大梅山法常...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答:释义:亦作“ 即心是佛 ”。佛教禅宗谓本心即佛,明心见性即是成佛。注音:jí xīn jí fó 造句:自修自持莫道此间非彼岸,即心即佛须知东土是西天。“祝圣庵,怀翁老和尚坊表……即心即佛,弥出弥嘉;广增福地,选...

"即心是佛"是什么意思?
答:心就是佛。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念心,世界、时空、生命、万物万法的实质、本来就是一个(绝对待)的灵性,就是一个念、一个真心。万法唯心所现,一切都是真心变现,无一法不是真心,你的身心以及身外的一切和你的思维...

“即心即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中的“即”都如何解?“非心非...
答:即:就是的意思!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心中,即不是全心!但还是心!菩提是心,是全心!是全面角度!我们凡夫之所以看不懂佛经!就是因为:佛经是佛站在全面角度上说的!而我们凡夫确站在片面角度上去读,去理解!当然不得...

即心即佛什么意思?
答: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答: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天天额地方569 2023-03-31 · TA获得超过15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5.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即心即佛.于念无念,念念不住.什么意思
答:释义:一切法相皆是众生妄心产生的无明业相的显现,不执着诸业相,即是离妄,离一切颠倒妄想即是清净心,清净心即是佛心。前念不生后年不灭,念念不起心,念念不著相,即是如来清净本性。出处:出自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