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老师能说一下"相"与"象"的区别 日语使役型和命令型有什么区别,哪位老师能具体说一下么,谢谢!

作者&投稿:浦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两个字的不同使用状态可以看出,在对于形象方面的阐述时,“相”主要适用于显性状态的外表描述,而“象”则适用于隐性状态的内涵描述。如果 你是问周易上的“相”与“象”的区别,我可以给你推荐一篇由宋荣培老师的文章《老庄哲学之道相与象的研究》,文章内容如下:
老庄哲学之道相与象的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4-05 16:51:00 ] 作者:宋荣培 编辑:studa9ngns

一、序
唐君毅先生在中国哲学原论第十一、十二两章里面说,现存老子书中道之意义可以分为六种。第一义是虚理之道。第二义是所谓形而上之道体。第三义是道相(我以为此为道之存有论)。第四义是同德之道。第五义是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第六义是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他把这六种道之意义连贯起来解释。现在,我要特别以(一)道体与(二)道相两义之道为依据研究老庄哲学里面的存有论(Ontologie)。
二、道体与道相
我首先以老子与庄子为依据,略说道体与道相之意义,并以此为根据展开道与相(即存有论)本身之研究。
甲、道体
道体是一切万物存在的根本与原理,故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又“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韩非子解老篇)。在老子与庄子里面,有许多地方提出这类句子。虽然道体是根本存有及存在原理,但其本身是不断变动的,因此它不可能被感觉、思考或言语所确定。
a、老子的道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书首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同书十四章)
以上所引用之章句皆说明老子的道体。“有物”混成而可以为天下母。“有物”即道体。“可以为天下母”表示道体为万物存在之根本及原理。但它“寂兮寥兮”,“绳绳不可名”。故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此,道体为不可知的。若“道可道”,则它变为“非常道”。道体超脱感觉(德文称为Wahrnehmung视、听、搏等),故“不可致诘”。不过“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而已。
故老子的道体,虽是“有物”,但“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b、庄子的道体
庄子承接老子思想而更发展道体之意义。庄子以万物为“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庄子大宗师篇)。庄子的道体是“异物”或者“同体”。万物假依道体而与它混同为一。这句话也表示道体是一种万物之根本存有及原理。故“无道则无物”。反过来说“有物则必有道”。庄子知北游篇的“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那一段话,即在说明这一点。无论■稗屎溺,任何事物都有道。
像这样庄子的道体也是感觉、思考、或任何认识作用所无法确定的。
“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同书知北游篇)
道体既然是“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它就不是感觉上的东西。我们所谓的道,不过“谓之冥冥”而已。故说“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同书齐物论篇)
因此,古之圣人以“未始有物”之道体为“至矣尽矣”而知道“不可以加矣”。“故知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可之道”(同书同篇)。又说“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同书知北游篇)。
乙、道相与象
如上所看,老庄都承认道体是用任何认识作用所无法确定的。那么,这是否表示道体完全脱离我们而存在?我们难道永远无法系统地了解它吗?除了老子、庄子以外,从古以来,有许多人提过道体,并且予以解释。
“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篇)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老子二十章)。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三十五章)。
虽是看不见生象,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这即是道相的意义。“今道虽不可得闻见”,但“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而说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样,道相解释道体。这就是我要讲的道相的定义。因此,可以说道相是老庄哲学的存有论。
那么,老庄的这种存有论用什么论理手段展开?那就是“象”。韩非子解老篇以象为“诸人之所以意想者”。虽然看不见道,但得“诸人之所意想者”即象,而按察体道。“道”之为物,虽然“惟恍惟惚”,但还是“其中有象”。故说“执大象而天下往”。
因此,道相,即老庄的存有论,是自道得象而再对道加以反省。那么老庄得到的“象”之内容,又是怎样的?
三、象
甲、庄子之象
庄子以为宇宙万物乃在不断的变化中。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秋水篇)。
“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又化则无常”(同书大宗师篇)。
万物之变,“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姑不论这种变化到底有否原因,我们只知道万物“夫固将自化”。“化”将为“不化”,“不化”将为“化”,则这种变化中,“恶知不化哉?恶知已化哉”。化则无常。
如此,庄子以宇宙本身为“化”。而又知道无法知道宇宙本身之化(即道)为何物。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由)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暇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同书知北游篇)
知、无为谓、狂屈,三词以人格化的姿态出现。黄帝虽然用“无”概念来答知所提出的三个问题,但“终不近也”。道本不容知,所谓“彼至则不论”,故无为谓之不答,正合于道。“中欲言而忘其所言”,故狂屈似之。至于知与黄帝,则既知且论,所谓“论则不至”了。【1】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象罔,象罔得之。”(同书天地篇)。
知即知识,离朱即感觉的意思,吃诟即言辩。象罔则无象。玄珠比喻道。知识、感觉、言辩,都不可能得道。只有“无象”为得道。
因此,庄子的象是无象。
乙、老子的象
庄子以道为“化”,故它是“不可知”,而且无象。但老子对道相方面更注意。老子的道,如上所言,是一种不可把捉,不可设想的东西。但为了了解它,可以勉强名之。故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
因此老子里面相当于“象”的解释很多:“有”、“无”、“常”、“反”、“逝”、“远”、“一”、“虚”、“冲”、“玄”等都是象。
按照庄子天下篇的一段话:“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看来,其中特别重要的象是“常”、“无”、“有”、“太一”。黄建中在老子道术诠论里对老子之象与周易之“简易”、“不易”、“变易”三原理作比较的结果,认为“一”、“常”、“反”为最重要的象。
下面我要根据我觉得重要的六个象:“无”、“有”、“常”、“一”、“反”、“玄”来考察老子的道相。
(1)无(暂译作Nichtsein) 此象表示道的隐蔽性(Verbogenheit leteia)。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同书首章)。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同书二十五章)。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同书四十一章)。
道虽是物的存在原理,但道本身不是物。物可道,可名,道却不可道,不可名。物有名,道则无名。故道虽是“万物之始”、“可以为天下母”,而却“吾不知其名”,虽“字之曰道”,而却“大象无形,隐而无名”。
因此,道是“无”或“无名”。
(2)有(暂译作Sein) 此象表示道的开显性(Unverborgenheit,aleteia)
“有名万物之母”(同书首章)。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书四十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同书二十五章)。
道虽然是“无”,但却是存在原理,即是“万物之母”,“可以为天下母”。因此,道不是纯粹的空无。因此我们又可说道是“有”。
按照王弼老子四十章注:“天下之物,皆以‘有’主,‘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来看“无”与“有”的关系,我们知道“有”是主,“无”是本,两者是彼此相关的。“有”表示万物的存在原理,故为主,万物为客。“无”表示“万物的根本存有”,故为本。本则非物,无名者;物为末,为有名者。
(3)常(暂译作Wirklichkeit) 此象表示道的不变性及现实性。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窃疑‘非’字可省)在于常,是以不可道也”(韩非子解老篇)。
这是“常”的定义,包含“不变”与“现实”的意义。所谓“常”者,不但“无攸易”,而且“无定理”。有定理,则不能常。故:这个“常”象表示道原理是一种不变而不可道的现实性(Wirklichkeit)。故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一(暂译作Einheit) 此象表示道是一种万物的统一原理。庄子天下篇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常”、“无”、“有”,已经在上面讲过了。“太一”表示统一万事万物之根本原理。“一”跟“太一”大概有相同的意思。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老子三十九章)。
无论天、地、神等,任何事物,都要得“一”才能保持正常的状态。无“一”则便恐怕会坏灭。以“一”表示道是统一万物的作用。
(5)反 反之象表示道的运动。庄子以道之运动为“化”,而老子却以之为“反”。故说“反者,道之动也”(同书四十章)。
“反”的意义很广,含有“复归”、“反复”之义,不但表示(一)道及万物之变化,(二)及人事上价值之变化,(三)甚至还提示处世上圣人之生活原理。我要讲的象之意义限于表示道体者。因此这里只谈第一个意义之反,即道与万物的变化。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同书十四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同书十六章)。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逝曰远,远曰反”(同书二十五章)。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书四十章)。王弼注云:“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以上所引老子的章句,都表示万物之变化,复归于道,而道之动是“反”。
(6)玄 此象表示道的样态。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书首章)。
这里把“有”与“无”两象合起来而名之为玄(魏晋时“玄”的意义,特别被玄学派所重视)【2】。
老子以后,有系统地发展“象”观念的作品是周易系辞传。系辞传言:“易者,象也”,因此,我们可以说六十四卦以至三百八十四爻都是象。到了魏晋时,玄学家太重视道相的意义,而有把道相意义与道体意义之道视为相同的毛病【3】。
四、象概念与柏拉图存有论之“存有”与“空无”的理型概念
如此,我们考察了应用“象”以构成的老庄之道底“相”。若用西方存有论的用语,道体可以译为实体(Realitat)。道相则为探究这实体的理论,因此道相可以说是老庄哲学里面的存有论,它的论理手段是象。
为了更清楚地现实老庄之道相的特性,现在必须谈到“象”的本质。象的本质是什么?它的论理手段的根据究竟在那里?在解决这些问题以前,先得以比较“象”概念与柏拉图后期存有论之论理手段,即“存有”与“空无”之观念(Ideenbegriff),以便现实象的本质。
柏拉图的“诡辩者”篇里面对存有论之构造有三种假设:
(一)诸实体是不能互相连结,而且不连续的各个单位(Une multiplicite discontinue d'unites mutuellement inalliables)。
(二)整个实体是彼此无分别地连结的全体。
(三)一些实体是彼此互相连结的,但另一些实体是不能够连结的。
柏拉图顺次批判三种假定的存有论而后决定真正的存有论。他讲的实体是理型(Ideen)。
(1)若第一前提的存有论为真的话,则一切原理与关于它的主张都不可能成立。因为无论任何主张、任何思考,都必须连结“存有”与“非存有”(“非存有”即与“存有”相“异”的实体概念)的实体概念。但只按照这前提来看,诸“存有”实体是不可能互相连结的。因此,这前提的存有论是错误的。
(2)按照第二前提,一切实体无分别地变为同一。依此“运动”将变为与“静止”同一的东西。这前提也将成为矛盾而产生混淆。
(3)第三前提的存有论是真正的。按照这存有论,实体之间成立一种固定的交织构造(Verflechtung)。这种交织构造正好像许多字母或者异音,彼此按照固定语法或者音乐规则连结而产生文章或者音乐似的。造成这些实体之间的交织构造是Dialetik,就是说柏拉图的存有论。
柏拉图在“诡辩者”篇用了五个表现实体的理型(Ideen als Realitat):存有(on, Sein),运动(Kinesis,Bewegung),静止(Stasis, Beharrung),同一(tauton, Identitat),相异(heteron, Verschiedenheit)来建构其存有论。
他用“相异”的理型来建构存有间的关系。这五个实体是与其本身“同一的”(Identitat),而却彼此具有“相异”(Verschiedenheit)的关系。因此,这五个实体透过“相异”,就彼此可以连结。
1、“存有”只能同时跟“同一”与“相异”两者互相连结,而不能只与二者中之一连结起来。若“存有”只能与“同一”连结,又从每个实体都是“存有”的观点来看,则一切实体变为“同一”。“运动”与“静止”也将变为同一。这就是第二前提的矛盾。其次,若“存有”只能与“相异”连结,则一切实体都将互相断绝无关,而成为各别独立的实体。由此导出第一前提的存有论之错误。
2、“相异”要求对它自己“相异”,那么,“相异”已经不是“相异”而离开它本身。因此,“相异”只与自己以外的实体有关系。故“相异”实体恒具有与它相关的实体(Korrelat),即与它不同的东西。因此,“相异”不仅只能当分离原理看(das Prinzip der Trennung),而且它的根本在于关系(Beziehung)上【4】。这种关系的重点并不在于分离,而在于彼此间的关系。因此,在“相异”的理型上成立两个关系:即实体的分离与连结的关系。
3、仔细看去,这种“相异”可以变为“非存有”(nichtsein)或“空无”。比如说“运动”对其本身而言,是一种“同一”的东西,但却并不是“同一”本身,而仍然与它“相异”。然而,那“运动”也不是“相异”本身。“相异”不但表示它自己本身是跟别的实体“相异”,而且表示有些实体不是别的实体。就是说“运动”是“存有”而同时又不是“存有”本身。因为“运动”虽是属于“存有”,而它却是跟“存有”本身有所区别的。只有在“运动”具有与“存有”相异之关系上,我们才可以说“运动”本身“存有”。换句话说,“运动”不是“存有”,故“运动”是“空无”。只有在于一切实体本身彼此具有“相异”之关系下,一切实体才是同时“存有”而“空无”。在一切实体中,有的实体是永远与其他实体不同,就是说跟“存有”不同,故是“空无”【5】。
4、如上所看,“空无”是实体间的分离原理,由是而有所谓概念的相异性;然后“空无”依据概念的相异性使观念(即实体)造成一种非存有者(Das Nichtseinde)。从这一点看来,“空无”是跟“存有”对立的。可是,若从积极方面说,“空无”也表示某些事,即一种存有。比如说“不大者”(le non grand)不但表示“小”,而且积极地表示“一切不大的东西”。又如“同一的”也包括在“一切不大的东西”里面。因此,否定分词不但表示对立,同时也表示一切跟呢否定分词合在一起的概念(例如表示一起“不大”的概念,“不”是否定分词,“不大”是跟否定分词合起来的概念)。
因此,“空无”不但指示“存有”的否定,而且表示一起非存有者,即跟存有“相异”者。“空无”由此得道其存有价值(Seinswert)。
如上所言,柏拉图的存有论是一种实体连结论。他利用“存有”与“空无”之概念形成了实体的连结与分离,作为实体的每个理型具有“存有”与“非存有”(即空无)两面,彼此保持分离或者连结的交织结构。故“存有与空无之共存(Gemeinschaft des Seins und Nichtseins)贯通一切理型概念”【6】。
因此,我们可以说柏拉图存有论的论理方法是“存有”与“空无”。至于这种论理方法有什么本质呢?其答案可由存有论的本质来确定。
柏拉图存有论的本质有下面三个特性:
(一)实体的体系里面永远不变地连结或者分离的理型构造(die Struktur der Ideen)。
(二)这实体理型在人的思考、推力及判断中也是实在的(mental existent)。
(三)由名词与动词所构成的言语,即用声音所表达的思考与判断,也含有这实在的理型。
柏拉图的(一)实体(即观念),不但可视为(二)灵魂内部之对话(即思考),这种静静的灵魂内部的对话可表现于外,即为(三)声音之表现,亦即所谓言述。故他的存有论叫做Dialogue(对话)。实体应该由思考与言述规定。在思考与言述上的观念无疑的是真正的实体。因此,“存有”与“空无”也受思考与言述所规定,而且其本身有实体之意义。
到现在为止,我们大略看了柏拉图在Sophisten篇所展开的存有论,并且知道它的论理方法也具有实体的意义。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道相与柏拉图存有论之间的根本相违点:由道相一面看来,道体(即等于柏拉图的实体)绝不可能出现而规定于思考与言述,因此“象”没有实体之意义,故“象”跟“存有”与“空无”不同。但象虽然不是实体,却提示道体。
具有这样本质的象从那里得到这种能力呢?韩非子解老篇说象是“诸人之所以意想者”,而察道的。象虽出现于思考与言述,却并不是规定于思考与言述的,就是说象不是从思考与言述上得到实体之意义的。到底象之根源何由而来?
五、结论
依上文所云,只好说象是从“道体”出来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之“其中有象”表示象的根据是道体。因此,我们所说的“象”并不是得自所谓思考与言述上的作用。我们只能说象是从直观道体而得到的。因此,老子里面除了讲道体与道相以外,也讲所谓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并且包括所谓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即透过修养功夫而体验或直观到的道。老子所谓“涤齐玄览”、“致虚守静”、“专气致柔”、“为道日损”及“为学日益”等修德之方,明白地显明直观道的境界。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道,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仆,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老子十五章)。
因此,“象”也许是这种人所直观得到的“所以意想者”吧。
此外,Tilmer S.C.Northrop说到从直观得到的四个概念如下【7】:
(一)由感性分出来的连合体概念=未经抽象化的直接认知之全体(The concept of the Differentiated Aesthetic Continuum = The Totality of the immediately apprehended with nothing abstracted away)
(二)不确定或无别异的连合体概念=没区分的直观连合体(The concept of the Indefinite or Undifferntiated Continuum = The intuited Continum apart from all defferentiations)
(三)分异概念视察所得之概念=视察所得之原子概念=离开连合体而各别视察所得之特殊属性或分异( The Concept of the Differentiations = Concepts by Inspection = Atomic Concepts by Inspection = the Specific Inspected Qualities or Differentiations considered apart from the Continuum)
(四)视察所得之“场”概念=任何将第三与第二概念视为不可分者(The Field Concept by Inspection = any instance of 3 considered as inseperable from 2 )
我觉得庄子讲的“无”象之意义跟Northrop所言之第二个直观概念大概是相似的,而老子讲的“象”之意义跟第四个直观概念也是相似的。
注释:
1、张默生:庄子新释上,8-9页,绿洲出版公司,台北,1969年。
2、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一),4页,中华文化事业委员会,台北,民国44年。
3、冯友兰:新原道,135页,中国哲学研究会,香港,1961年。
4、Nicolai Hartmann : Platos Logik des Seins, P.128, Tropelmann Verlag, 1909.
5、Auguste Dies: Oeuvres completes, tome 8(3) Platon, P.279 "En toute la serie des genres , l'un quelonque est toujours autre que tout le reste, donc autre que l'etre , donc non-etre." Societed'edition, Paris,1955.
6、N. Hartmann: op. cit, p.131.
7、Filmer S. C. Northrop: the complementary Emphases of Eastern Intuitive and Western Scientific Philosophy, in: Philosopher-East & West, Chap8, P.188, Princeton Univ-Press, New Jersey, 1946.
参考文献:
1、老子王弼注
2、庄子郭象注
3、韩非子高诱注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研究会,香港,1961年。
5、冯友兰:新原道,同上。
6、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一),中华文化事业委员会,台北,民国44年。
7、张默生:庄子新释上,绿洲出版公司,台北,1969年。
8、黄建中著:中国哲学史论集(二),中华文化出版事业社,台北,民国47年。
9、Nicolai Hartmann : Platos Logik des Seins, Tropelmann Verlag, 1909.
10、Auguste Dies: Oeuvres completes, tome 8(3)(Sophiste) Societed'edition, Paris,1955.
11、F.M. Cornford: Platos Theory of Know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1938.
12、G.E. Moore: Philosophy--East & West, Princeton Univ. Press, New Jersey, 1946.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相:面相、长相。指单一的一个人或物的外貌。其他相关性词汇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延生出来的。所以相是指容颜相貌。
象:现象,抽象。指事件所展现出来的形象。通常是用来形容一个事件或场景所展现出来的样子,并不具体指某物。比如:这幅画好抽象哦。这里的抽象所表达的是“画的很抽象”这件事。
像:画像,影像。也是指容颜相貌,但是与相不同的是,像是指具体的、实在的、真实的相貌,而相则是指大概的、模糊的、感觉上的相貌。

你是问在下象棋时的区别吗

哪位老师解释一下,催眠术和意象对话的区别是什么呢?~

催眠,意象和冥想基本上就是大同小异的几个名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比如三者都强调呼吸的调整和放松;
甚至三者的一些引导语或技术性方法都很类似;
都可或深或浅进入潜意识层面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增强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身心健康;
都可用于提升自我保健修养或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冥想又叫做深刻或连续的思考,有时还与瑜伽或宗教联系在一起比如瑜伽里的心性锻鍊法,在佛教中则称为禅定或禅那,冥想有很多名字和变化方式,除了瑜伽、禅坐、催眠等传统名字,还有积极思想、凝神、正心、引导影像法、心像等现代名字。
意象或意向对话则更是直接从精分动力学理论派生出来一个新的分支和心理治疗的一个流派,吸取了梦的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它更加强调有各种意义的画面感,意象对话归根结底是一个在引导(或自我引导)下的清醒的梦......
而催眠则更多的是催眠师用各种暗示引导语或指令,充分利用放松和关注这对矛盾和基本要素让被催眠者在清醒的恍惚中在自己的潜意识的空间中自由的徜徉,或进入很多不同的画面(意象)或进入深刻地"冥想",亦或什么画面都没有,也什么都不想让大脑一片空白就像在天空中随意的翱翔......
有朋友问:有时我自己在做放松训练时,会出现一个类似于梦境的情景,当我意识到这不是现实会发生的事情,我就醒了。有的时候,放松后,心里会有一个类似画面的情景,比如会感觉自己身处一片田野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丛中还有蝴蝶;我很清楚这只是一个影像,也许是我很平静时心态的一种写照。意象中通常是放松后引导你进入一个情景,那这个情景到底是我感觉到的一个画面或者情景,还是类似于梦境一样,我身的意识处其中?我做放松训练和呼吸训练是为了能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因为我心中常常会有一些杂念出现,有时一件事情会反复想很久,所以我很难进入意象,我希望自己通过训练可以使心中杂念尽可能少,能够进入意象中。对于放松训练中出现的情况有些不解,所以想了解一下。出现以上的情况,我会担心目前仍然很难进入意象。
我这样回复:其实你说的情况就是一种自我催眠(严格说所有的催眠本质上都是自我催眠),只要你调整好呼吸在放松和入静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就OK了,只要你想只要你愿意催眠可以带你回到过去的某个真实或虚拟的场景,梦境,甚至穿越.....
当然你要觉得这是冥想是意向也没关系,叫什么并不重要况且他们本身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你不一定分得清楚,分那么清楚也没有意义,关键是结果,你放松了入静了注意力提高了觉得身心更健康了才最重要!
问:我感觉当我放松后,如果我很想让自己能够进入状态,很想能够出现类似梦境的情景时,我反而进入不了。偶尔的,当我只专注于放松,感觉眼皮很沉重时,我反而能出现那样的情景。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出现一种画面,或者进入冥想或梦境,是自我催眠的不同阶段,有很浅的催眠,有深一层的催眠。而想要进入冥想/催眠,所要做的就是跟着引导语,不带任何杂念,不刻意追求进入某种情景,只专注于放松,进入程度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心的放松程度。
回复:你理解非常正确,催眠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咨询治疗目的进入催眠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想要进入催眠,所要做的就是跟着引导语,不带任何杂念,只专注于放松......,如果带着杂念,刻意追求进入某种情景就是意识在主导了,只需要放松跟随潜意识的指引就好了......
催眠治疗可能更多地用于助人,而冥想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修炼和保健,而催眠或冥想中可能都会主动或被动的出现画面感也就是意向,互相之间有时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
问:不过我很郁闷,进入放松后,一旦意识到那只是心中出现的,不是现实,我就会回到意识状态,看来我的意识不是一般的强啊!或者也可以说我的强迫性有点强,或者我不愿意接近什么,我在害怕着什么吧?
回复:这个问题你“不愿意接近什么,我在害怕着什么"?可以下次请个催眠老师为你做催眠时直接向你的潜意识寻求答案......
问:之前做放松时,出现过一个情景:在一间办公室里,一位同事穿着一条蓝色的吊带连衣裙,穿着一件白色的小坎肩,我对她说:你把那件小坎肩脱了,其实也很好看。然后她把那件小坎肩脱掉了,的确很好看,其他的同事也觉得很好看,她自己也觉得很好看,但是她仍然觉得有些羞涩,最后还是把那件小坎肩穿上了。我感觉,那个穿蓝色裙子的女孩就是我自己,那件小坎肩就好像是我身上的一些旧有的模式,穿着它对我目前的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脱掉它我也会很美丽,然而,目前,我似乎更愿意穿着它,也许我的心在说: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模式,我知道要去改变,我也想试着去改变,但是改变有难度。我就好像面对着一条河,我想要过河,一踏入水中,我感觉到好冷,我又退了回来,身边的人在鼓励我,对岸的人在召唤我,我自己也有过河的愿望;于是我又踏入河中,慢慢适应了河水的温度,我慢慢摸索着过河;当河水越来越深时,我又害怕了,我又退缩了......我就在这样的前进—害怕—退缩—前进—害怕—退缩—前进......中不断地前行。
一开始我觉得这样的情景只是一些生活事件的衍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出现这些画面;而当我意识到意象可以探究我的潜意识,可以跟我的潜意识对话时,我发觉这些情景就是我内心的写照,它影射了我的内心,它用一种故事/情景/画面的形式把我的内心表现出来,只是我一时之间无法将它与我的内在相联系。

命令形一定是祈使句,而使役态是陈述句。
祈使句,表示要对方做或不做某事、带有祈使语气的句子。也是用于表达命令、请求、劝告、警告、禁止等的句子。祈使句最常用于表达命令,因此在学校文法中也常称为命令句。
陈述句(Declarative Sentence)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陈述句又分为肯定的陈述句和否定的陈述句,简称为肯定句(The Affirmative Sentence)和否定句(The Negative Sentence)。

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心声 家长究竟该不该送礼
答:近年来,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的新闻层出不穷,而对于节日送礼,更似乎成为了和幼儿园老师打好关系的潜规则。是不是一定要给老师送礼?难道幼儿园的老师都是这样的吗?来听听老师们的心声吧。天津妈网网友天窗145向我们分享了一位老师写的,关于家长是否该给老师送礼以及如何相处的心得,一起来看看吧。 天津妈网网友天窗145...

什么情况下,老师会在班级同学面前说一位同学的不好?
答:所以让孩子一直记恨,其实是有一些不太值得。当发现孩子有不好的时候,可以跟学生进行沟通,也可以找家长来进行沟通,不要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也不要用宣泄的方式,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还会带来一些麻烦,而且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说你的孩子被别的老师这样对待,你能不能接受?

谁能告诉我,苏文茂、于世猷、崔金泉,三位老师说的一段相声《酒令儿...
答:谁能告诉我,苏文茂、于世猷、崔金泉,三位老师说的一段相声《酒令儿》的相声词? 需要详细一点的词,格式最好是苏:...于:...崔:...我在这里先谢谢大家的帮助!谢绝滥竽充数者的“帮助”!一楼的朋友,谢谢你,不过好像不太完整呀,能不能补充补充。二... 需要详细一点的词,格式最好是苏:...于:...崔:....

我这有几句话,请哪位老师帮我解释一下
答:全句直译的意思是:一个美丽的女生徘徊在长里长亭,思念着她的伴侣 茶点虽美人离去,不教真情付东流。这两句是接着上面的意思下来的 就是说,虽然有香茶与可口的点心,但已经人去楼空,怎么能让真情付诸东流呢 通读全诗,意思就是说 一个多情且美丽的女生,一直在为你守候,一直在默默的思念着你,...

...是工资福利什么的,应届师范生,望了解的朋友说一下,谢谢
答:一般每月四个周末上课下来,补课收入远远超过他在公办学校的工资。据无法证实传言的说,有的老师一个月的补课收入,可以达到4、5万以上,收生少的老师,月收入也在2、3万以上。老师们也是蛮拼的,这样下来,他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为了娃娃,很辛苦的,挣的也是辛苦钱。在公办中小学中,老师待遇也因...

孩子在学校受伤了怎么和老师说一下?
答:5、每一种紧急情况的发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意愿。在认真管理日常事务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有必要稳定局势。与一个积极的人生观,要彻底调查问题的原因,这样父母就可以明白老师是能够处理这个问题,父母知道老师等于每一个孩子,所以父母可以信任这个问题老师和等待处理的结果。教...

假如你是一位老师你会在上“如何使用你眼睛”时对你的学生说些什么?
答:会在上“如何使用你眼睛”时对你的学生说,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___“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问老师问题应该怎么说在微信_百度问一问
答:下午好 很高兴为您服务!问老师问题时,要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一定要用敬语!比如,您可以这样问:尊敬的李老师:您好,有一个问题,我想向您请教一下,(把您的问题写出来)希望李老师看到后,在方便的情况下,回复我一下,谢谢!【摘要】问老师问题应该怎么说在微信【提问】下午好 很高兴为您服务!...

我想夸一下我们的老师讲课是最棒的,没有人能跟他比较,该怎么说呢?
答:我想夸一下我们的老师讲课是最棒的,没有人能跟他比较,该怎么说呢?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你发朋友圈会使用部分人可见功能吗?匿名用户 2017-07-22 展开全部 人生中总会有一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人,例如:老师,父母,亲戚与朋友。他们用各种方式,用自己的光芒牵动着你,很努力的让你能够勇敢的面对现实...

我想知道诗词中的“平仄”规则,现代的老师都不讲,谁能简单给我描述一...
答:2.粘:上一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和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相同,称为粘。这一点在近体诗当中是必须遵守的。3.在每一句当中又要遵守以下规则:二四不同,二六同,忌孤平,孤仄,三平调。二四不同二六同就是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要不同,和第六个字相同。孤平是说一个平声出现在句中,...